第二十六章 最后步骤

第二十六章
最后步骤

预计阅读时间:21分59秒

善待自己

在我开展高效能计划的过程中,我发现,每次我催促自己完成更多任务时,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我在催促自己实现更高效能的同时几乎总会对自己很苛刻。

诚然,这是高效能实践的负面影响。当你走错了方向(我曾经也试过),在这一过程中你会对自己很苛刻,最后你会比开始实践时更沮丧、更受挫。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努力实现高效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然而,对自己苛刻,似乎与我们实现高效能的初衷背道而驰。

实现高效能是一个值得为之努力的目标,但人生苦短,须臾之间没有理由不善待自己。

好消息是:研究表明,高效能和快乐可以齐头并进。事实上,你越快乐,越能实现更高效能。根据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研究员肖恩·埃科尔[曾著有畅销书《快乐竞争力:赢得优势的7个积极心理学法则》(The Happiness Advantages )]的研究,当你的大脑处于更快乐的状态时,其“表现会比处于消极、中立或压力状态时的表现有显著提升,你的智力会有所提升,你的创意会有所提升,你的能量水平会有所提升”。事实上,肖恩·埃科尔在研究中发现,更快乐的人在效能上会提升31%,在销售业绩上会提升37%,而且他们拥有更优质、更稳定的工作,更善于管理工作任务,适应能力更强,更少出现筋疲力尽 [电子shu 分享V信shufoufou]。

肖恩·埃科尔的研究阐明了一个意义深远的观点:努力让自己快乐、努力善待自己可以对你的效能产生巨大影响。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尽我所能地向读者介绍了在实现高效能的过程中善待自己的方法,事实上,本书所介绍的很多方法本身就可以让你在努力完成更多任务的过程中善待自己。当你列出每天、每周的三项切实可行的任务后,你会更有动力完成这三项任务。当你调整你的大脑的运作模式后,你会更轻松地战胜拖延、停止浪费时间。当你在做决定时考虑一下未来的你,你就不会让未来的你承担其无法承担的重任。当你清理出注意力空间来思考,你的思维会更为清晰,你的压力会得到缓解。渐进式改变、奖赏自己、了解你的承受底线、专注地工作、锻炼你的“专注”肌肉、提升你的能量水平,全都是让你在实现高效能的过程中善待自己、愉悦自己的方法。

在我开展高效能计划的过程中,我往往会在由于无法实现既定目标而不必要地责备自己之后,发现一些在实现高效能的过程中善待自己的有趣方法。说来也奇怪,当你更为善待自己时,你也许会感觉效能降低,或者如果你像我一样,你甚至会感觉内疚。但是,善待自己,可以让你在一天结束之时取得更大的成果,因为你一直保持积极状态。

掌握了善待自己的方法,可以让你更好地运用此前25章中所介绍的高效能方法。因此,在本书的结尾介绍善待自己的方法再合适不过了。如果你关心你的效能,善待自己至关重要。以下是我发现的在实现高效能过程中善待自己的九大最佳方法。

1.经常休息

一般而言,你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你的休息时间。此处所言之休息,既包括一天里的休息,也包括休息日的休息。我把经常休息列在首位,是因为它最为重要:休息过少绝对会减损你的效能。在开展高效能计划的过程中,我的休息时间越多,我所获得的能量和注意力就越多,我就越少感到疲劳。经常休息的好处数不胜数、让人惊叹:休息可以让你的工作更为专注、更为从容,让你想出更多新想法,让你的大脑切换到“漫游”模式,让你认真审视你的工作,让你仔细思考任务的意义,最终,让你实现更高效能。一项研究发现,最有益于提高效能的休息时间是每工作52分钟休息17分钟。对于这一数据,我表示怀疑,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结构不同,但是对于这一数据背后的理念,我却深信不疑。你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幅增加你的休息时间。

多伦多大学曾就休息与效能之间的联系展开研究,最后发现:我们感到能量不足,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只有少量的生理能量。该项研究报告的合著者约翰·特劳加科斯(John Trougakos)如此说道:“我们需要运用生理能量来控制行为、完成工作、集中注意力,生理能量一旦消耗殆尽,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会变得低效。”在一天里或者休息日完全远离工作,有助于你补充生理能量。我每工作1小时至少休息15分钟,因为如果我不这么做,我的能量就会有所下降、注意力会有所分散。

★ 想要了解休息时可以参加的活动,请参阅本书第十七章。我在那里列出了9种最佳减压方式,这些方式可以让你在工作之余、休息之时补充能量、减缓压力、收获快乐。

2.每天回想让你感恩的三样东西

肖恩·埃科尔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可以真正训练你的大脑更快乐思考的方法。其中除了肖恩·埃科尔大力提倡的冥想和运动外,我最喜欢的两个方法是,每天晚上回想当天让你感恩的三样东西,每天晚上写日记记录一次快乐经历。肖恩·埃科尔告诉我,每天回想让你感恩的三样东西非常有效,因为“随着你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发现积极的东西,你的大脑会越来越精于此道,并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发现世界的美好”。与其说是因为心怀感恩,不如说是“因为可以发现生活的美好,让这一习惯变得如此有效”。每天晚上(即便当天非常难熬)我都会回想当天最让我感恩的三样东西,如果实在想不出,我就会回想人生中最让我感恩的三样东西。这一过程只需1到2分钟,却给我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3.每天写日记记录一次快乐经历

根据肖恩·埃科尔所说,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当你写日记记录当天的一次快乐经历时(或者如果你不喜欢写出来,你也可以说出来),“你的大脑会把这次经历定义为有意义”。每天坚持写这样的日记,可以让你回想当天最积极、最有意义的片段,由此训练你的大脑更快乐地思考。肖恩·埃科尔认为,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的大脑并不擅长辨别想象经历和实际经历,因此你只需强调、放大当天最有意义的经历即可。长此以往,你的大脑可以把不同的经历联系起来,当你翻看日记的时候,你可以认识到一路走来你的人生充满意义”。为了让回想和写日记发挥持久的作用,肖恩·埃科尔建议一开始连续几周坚持回想和写日记,以此训练你的大脑更快乐地思考并让其养成习惯。

4.细分任务

电子游戏似乎比工作更能让人满足,因为电子游戏设置了一系列关卡、目标、奖赏,相比之下,大多数工作都是目标不明、松散烦琐的。

对于大型项目,多花时间进行计划,让项目变得系统可控,在主目标下设立子目标,在每个项目下列出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这样你的工作可以变得更有条理、更有吸引力、更让人满足。除此之外,研究表明,细分任务还可以让你在工作中更容易进入“酣畅淋漓”的状态——潜心于工作中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5.向自己征求意见

当我面对一项挑战时,为了实现更高效能,我很喜欢向自己征求意见。我重视我的家人和朋友给出的意见,但与此同时,我总会问问自己意见如何。下次当你面对挑战时,与其依靠他人,不如依靠自己。问问自己,在此情况下,你会给自己提什么意见(当你在抗拒艰难任务时,这一方法可以激活你的前额皮层,发挥奇妙的作用)?

6.奖赏自己

奖赏自己非常重要,此前我已多次提到,现在仍然要再次提及。当你长时间运动后,奖赏自己15分钟时间浏览脸书;当你一整天不咬指甲后,奖赏自己1美元存进零散花费的账户;当你完成一个大型工作项目后,奖赏自己一顿丰盛的牛排大餐。奖赏自己不仅可以有效巩固习惯,还可以让你在努力实现高效能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7.看见成长的自己

根据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曾著有《心理定向与成功》(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一书]所组织的研究显示,成功人士与普通人士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认为自身的才智和能力可以改变。

抱持成长型心理定向的人们相信,通过努力工作和坚持不懈可以取得更大成果。困难在他们眼中不是拦路虎,而是有待克服的挑战;努力工作在他们眼中是掌握技能的唯一途径。如果你认为你的才智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那你就错了。提醒自己:你可以一直成长,你的才智和能力可以改变,这可以有效激励你实现更高效能。

8.创建成果清单

在过去几年里,每周的维护日我都会补充并回顾我的成果清单。这一清单非常简单,一会儿就可以看完,但每周回顾这一清单,让我可以从工作和生活中暂时抽离出来,回顾一下自己提高效能后所取得的成果,以此激励自己。

在创建成果清单以前,我在实践高效能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花时间回顾一下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每周周末回顾自己的成果清单,可以激励我在未来一周取得更大成果。这一方法在我开展长期项目需要一定时日才可见到成效时尤为有效。

9.观看可爱动物宝宝的图片

观看可爱动物宝宝的图片,不仅可以让你心情愉悦,也可以提升你的认知表现和运动表现。曾有一项研究组织参与者观看可爱动物宝宝的图片(参与者也观看其他可爱图片,但不同图片效果不同),并对参与者的认知表现和运动表现进行分析。最后发现,观看可爱动物宝宝的图片,可以让参与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在观看这些图片的过程中,大概是因为参与者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因此当他们看完图片后开展注重细节的任务时表现更佳”。以上关于观看可爱图片的功效,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无可否认的是,观看可爱图片的过程充满乐趣。

经历骨折

为了提高效能,我一直热衷于在工作之余给自己休假:为了让自己放松、让自己思维翩飞、让自己思如泉涌、让自己有空间可以串联不同经历以及思索自己捉摸不定的想法。

在我开始写作本书3个月后,我提前完成了阶段任务,我决定奖赏自己一周的假期,让自己的思维更为清晰。我预订了到都柏林的航班,而后坐上飞机踏上都柏林之旅。在这一周假期里,我选择待在霍斯的“空中食宿”民宿里。霍斯是位于都柏林郊区的一个小渔村,村内大概有8000位居民。大多数时候,我出门都不带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而只带一个笔记本,就这样游走在爱尔兰的海滨,让思维翩飞,而一有什么有趣想法涌现,就把其记录在笔记本中。彼时正值2月时节(爱尔兰冬季),夜幕降临,寒意来袭,但即便如此,我仍然感觉一天都是暖洋洋的(都柏林2月的平均气温为5℃/ 41℉,比渥太华同时期的天气要暖30到40华氏度)。

但是我的旅程开始不到两天,形势急转直下。

某天刚过午夜时分,我从朋友的住处出来步行回家,在一条陡峭而光滑的鹅卵石人行道上摔倒了。这一摔看似无碍,但当我努力想要站起来时,却发现我无法站起来了。当我把重心从右脚转移到左脚时,那种疼痛即便我喝一两品脱的吉尼斯黑啤酒也无法忍受,我再次摔倒在地。我从口袋中拿出手机,但手机已经没电了。我拼命大声呼救,但彼时的我正身处霍斯村落,周围空无一人,即便有人,也在呼呼大睡。天气寒冷,瘫倒在地1小时后我开始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我不得不蜷缩成一团让自己暖和一些。有好几次我努力想要单脚跳着前行,但那种疼痛实在难忍,我再次摔倒在地。

大概过了3小时,附近几个居民终于听到我的呼救声。一辆救护车把我火速送往医院,当太阳将要冉冉升起的时候,我承受着巨大的疼痛,一心只想着飞回加拿大的家。但我不能飞回去,由于脚踝骨折和腿骨骨折,按规定我不能乘坐飞机。

以错误的姿势摔倒会给人带来多么大的伤害,这一点让我感到惊讶。

在经受了漫长的成形外科手术之后,我的左腿留下了一道一英尺长的经过缝合的片状伤口,连续3天我躺在医院病床上,感觉筋疲力尽。雪上加霜的是,我甚至不确定这一手术的费用是否包含在我为此次旅行所购买的旅行保险之内,为此我心情忐忑了好几天。(最后证明包含在内,谢天谢地!)

在做完手术几天后,我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仍然无法从医院病床上起来,我至今记得彼时的我就那样无助地躺在床上,任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信息在我的智能手机中堆积。我无心关注也无力处理任何接收到的信息,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依然感觉乏力。当我向外科医生询问我的腿伤多久才可以恢复时,医生的回答让我备受打击:由于骨折严重,大概需要6个月才可以完全恢复,我需要接受6个月的物理治疗。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到镇上散步仍然需要拄着手杖,而且无法跑步或跳动(虽然手杖有用,但手杖很难掌控)。

即便我没有受伤,想要在截稿前完成本书的写作(且不说出色完成)已经非常困难,更何况现在我的腿伤还需要6个月恢复。我感觉筋疲力尽,没有余力再思考或处理任何我需要完成的任务。我希望我可以瞬间来到6个月后,那时的我已告别石膏,迎来新书,重回加拿大的家,周围簇拥着我爱的人——而不是孤零零地待在5000公里外的地方。

每天我们都会和自己说话,这非常正常。一天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会经历一场内部对话,心理学家通常把这称为“内心独白”“自言自语”。在和你定期对话的人中,你和自己的对话最为频繁。

如果你已经尝试过我在本书所介绍的高效能方法,你很有可能已经亲身经历过这种自言自语。也许当你认识到你正在拖延、留意到你的边缘系统和前额皮层正在对战的时候,你也就会留意到你正在更为频繁地自言自语。蒂莫西·皮切尔告诉我,当人们在拖延的时候,他们会“不停地自言自语”。也许当你在冥想的时候,你留意到你的大脑正和自己激烈对话。也许当你在考虑是否应该进行本书所介绍的测试时(尤其那些你最为抗拒的测试),你留意到你突然开始自言自语。

在我开展高效能计划的过程中,我也曾经这样自言自语,而且伴随我的高效能计划不断推进,我更为频繁地自言自语。说来也奇怪,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消极的人,但我的大多数自言自语都是消极的。当我决定拒绝另外两份工作而开展为期一年的高效能计划后,我的头脑中充斥着兴奋、紧张、怀疑、害怕、焦虑和自言自语;当我延迟阅读一篇让人生畏的研究论文时,我会不停地、消极地自言自语;当我在开展高效能计划前夕停止冥想,从有条不紊、目标明确地工作转为更快速、更辛勤地工作时,我自言自语的次数随着我的工作速度一样增加;当我第一次记录时间日志后,我为自己一周拖延6小时而深感自责,我开始频繁地自言自语;当我无法把自己的体脂率降到10%时,我开始不必要地苛责自己。我希望自己几乎在一夜之间降低体脂率,然而我却非常爱吃奶油鸡;当我每周只工作20小时时,我再次不必要地苛责自己,因为我认为我的工作时间应该更长。

甚至在我的高效能计划达到顶峰——如《纽约时报》刊登了对我的采访后,或者我签约写作本书时,我仍然不必要地苛责自己。我记得彼时的我把自己称为“骗子”,并且很像患上了“冒名顶替综合征”。

在我的高效能计划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偶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消极的自言自语非常正常,这让我肩上的千斤重担得以卸下。心理学家沙德·赫尔姆斯泰特(Shad Helmstetter)发现,“我们的想法中有77%都是消极而适得其反的”。另一项针对商科学生开展的研究发现,“平均每个学生自然萌生的想法中,有60%至70%是消极的”。

当然,自言自语很难判定,毕竟你很难对别人大脑中的想法进行分析。但是我认为,上述数据证实了一个有深远意义的事实:在大脑中进行消极对话,不仅非常正常,而且是人的本性。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收到50封邮件,其中49封的内容都是积极的,另外1封的内容是消极的。在此情况下,我猜想,你对那1封消极邮件的印象一定比对另外49封积极邮件的印象要深刻。这就是我们大脑的运作模式。正如我们已经进化到可以每天步行4到9英里,我们也已经进化到可以觉察出环境中潜伏的威胁。正因为如此,那1封消极邮件才得以凸显。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正因为如此,你才会如此消极地自言自语。

在几个月时间里,我把涌现在我脑海中的所有消极想法收集起来(其中大多数似乎都是无来由的)。以下是其中一些相对有趣的消极想法:

我感到非常不适应 在这方面我无法取得进步 我很差劲 我知道他们会否决 我是一个骗子 我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可以发表 我不够好 我知道没有人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我无法这么做 我做什么都是错的 我为什么要说出那样的话 我非常肯定只有我不明白这一点 他们不会喜欢我 他们会取笑我 我怀疑没有人像我这样迷茫

这些话语非常残酷严厉,如果我对朋友说出这些话,我怀疑我是否还会有朋友。但一旦我认识到我之所以这样自言自语,只因为我的大脑就是这样运作的,我感觉肩上的另一千斤重担仿佛又得以卸下。

突然之间,我不再沉湎于这样的自言自语,相反,我开始回顾并审视这样的自言自语。我发现其中有60%至77%都是无稽之谈,完全经不起推敲。

随着我在手术后慢慢恢复条理,我突然认识到我很有可能无法在本书截稿前完稿。说来也是讽刺,我正在写作一本关于高效能的书,我被称为“人们所希望见到的最高效能的人士”,然而我却无法在本书截稿前完稿!

还记得我结束Soylent代食品测试之后搭乘公共汽车回家的途中,彼时的我已经做好再次认输的准备。我记得我对自己说了一句话:我放弃。

萌生这一想法后,很快我就笑起来。我这么做并非发疯了(毕竟我没有被送往精神病院),我只是暗自轻笑,就像当我发现自己在冥想过程中思绪漫游时会笑一下那样。这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的思绪已经不只专注于当下,而漫游到一个消极的地方(这正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

想要克服消极的自言自语非常困难,但我相信今天结束之时,无论如何我总会好起来的。

自从我开展高效能计划以来,我起床后首先会做的一堆事中就包括列出当天想要完成的三项任务。长期习惯很难改变。在我躺在医院病床上一两天后,我的能量和注意力慢慢有所恢复,我开始切换到“高效能模式”,每天列出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

实现高效能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认识自身局限的过程。在手术之后的第一天,我只是完成了一项简单的任务:借助新制的金属框架助步器在病房周围走几个回合。当我走完后再次坐下来,我感觉心情愉悦,因为我已经完成了当天我想要完成的任务(考虑到彼时的我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局限)。在手术之后的几天里,我每天只完成一两项简单任务——看一本书、回复一两封重要邮件、和我的助理协调事务、和我远在他乡的朋友和亲人联系。每天当我回顾自己所拥有的时间、能量、注意力后,我会相应地调整任务,大多数时候我都可以完成我所计划的每项任务。

在恢复腿伤的过程中,我已经为自己重新站立起来奠定了足够的高效能基础(尽管我的左腿至少在两三个月里无法站立起来)。我清楚当时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任务,这犹如指路明灯,让我在难以专注于任务的时候始终找到方向。我习惯了每天、每周列出想要完成的任务,这让我每天、每周可以完成重要的任务。我努力工作并提前完成任务,这让我可以善待未来的我。我精简我的工作并委派我的助理完成多项低回报任务,这让我可以专注于完成重要的事情,而无须挣扎着以避免陷入忙乱困境。我会把任务清单记录在纸上或通信设备中,而不会把任务清单存储在大脑中,当我心智能量减少时这对我大有帮助。我养成了多种习惯,比如切断网络、抑制身边的干扰、一次只处理一项任务、合理膳食、睡眠充足等,这让我充分利用有限的能量,激励我不断前进。

此外,我还花时间冥想(尽管每天只冥想几分钟)。冥想不会改变我当下的境遇,但是会改变我对当下境遇的看法。冥想让我看到当下境遇中积极的一面,让我更能适应当下的变化。在短短一两天里,尤其是在我每天晚上回想当天让我感恩的三样东西后,我对当下的处境非常感恩:尽管我爱的人在数千英里之外,但我仍然可以每天与他们对话;我的手术费用包含在旅行保险之内;未来有一天我有可能侃侃而谈此次受伤经历。

你们之所以可以如期读到本书,是因为我在写作本书之前在高效能实践方面已经奠定了基础。本书是我开展高效能计划的一个特殊成果。

在我骨折之后的三个半月,我把本书的手稿寄送到编辑手中。彼时的我还没有完全恢复(要完全恢复还需要几个月),但我按时完稿了。

事实上,我比原定计划提前了6周完稿。

在十天里与世隔绝

我常常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在开展高效能计划的过程中,哪个测试让你获益最多?早期被问及这一问题时,我往往会被难住,不知如何作答;但是随着高效能计划不断推进,这一问题的答案越发清晰。让我获益最多的测试是在10天里完全与世隔绝。

在我所进行的大多数测试中,我都旨在选定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个元素,这一元素在我看来要么会提高效能,要么会降低效能,然后在一段时间里密切关注这一元素,以便思考和研究这一元素对我的效能所产生的影响。一周冥想35小时,让我可以停下来思考冥想与效能之间的联系;每天只使用智能手机1小时,让我可以思考科技与网络;只吃Soylent代食品,让我可以(比往常更频繁地)思考食物。

当我计划在10天里完全与世隔绝时(也有一点原因是我住在一个没有窗户/阳光的房间里),我旨在研究他人是如何对我的效能产生影响的。我们有时候会把他人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或者习惯于不够理想的人际关系:我们往往不会给自己空间来审视我们的人际关系,或者不会给自己时间来思考他人为我们的人生所增添的意义。

在我的高效能计划进行到一半时,我遇到了阻碍:我和女朋友一起为我的高效能计划做财政预算,结果发现,我的高效能计划很难维持。我没有足够的金钱来支撑我的高效能计划顺利进行。无论如何,我需要做份兼职或者贷款才可以度过这一年(我的网站上没有广告或赞助,因为我创建网站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

尽管高效能计划对公众而言只是一个网站,但高效能计划对我而言从来不只是一个网站。为期一年的高效能计划旨在通过高效能测试、深入研究高效能、采访高效能专家来探究我所感兴趣的主题,然后把这些主题尽可能多地联系起来,以便和他人分享我所学到的一切,帮助他人实现高效能。

当我和女朋友认识到财政赤字时,我们想出了另一个解决方法:我和女朋友一起搬到她父亲家中居住,这一方法还真有点让人羞于启齿。彼时我和女朋友已经搬离家中,在外居住6年,一想到要搬回她父亲家中,即便只是住到我的高效能计划结束为止,也让人感觉是在大退步——这种感觉对我而言更甚,要知道我可是拒绝了两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来开展我的高效能计划的。此时,我开始不停地、消极地自言自语。但是,等到这种羞愧的想法渐渐消退以后,我和女朋友在心里都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我女朋友并不需要搬回家中,她在银行的存款绰绰有余,她只是为了陪我才搬回家中)。

在我们搬回家中的一瞬间,我决定加倍努力完成我的高效能计划。如果你不打算做好一件事,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

短短几周之后,我决定开展在10天里完全与世隔绝的测试,以此思考我人生中的人际关系。

当我回顾我人生中的人际关系时——和家人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和女朋友的关系,甚至和街上陌生人的关系——我很快清晰地认识到人们对于我实现高效能是如此重要。没有我身边人的支持,我完成工作的动力会大幅下降。这一点已经得到研究验证。有两项研究表明,如果你和同事之间的情谊更为深厚,你的工作满足感会提升大约50%;如果你和最好的朋友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你的工作积极性会提升6倍。当我向肖恩·埃科尔询问他在研究中所发现的最有趣的现象时,他回答道“社交联系可以为你带来最恒久的快乐”,“通过你的社交联系和你肥胖/高血压/抽烟的情况,可以预测你的寿命”(当然社交联系可以延长寿命;肥胖/高血压/抽烟则会减短寿命)。建立更为深厚的友谊和情谊,可以激励我们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果,同时让我们更为快乐。

但更为重要的是,人际关系除了促进我们的工作之外,还赋予我们人生的意义。在我开展高效能计划的过程中,我突然之间认识到,离开了人高效能毫无意义,这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震撼。

尽管我搬到新家后住在让人厌恶的地下室,但是我很快就认识到我非常幸运,可以来到此处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继续点燃我的激情。我只搬进新家几天,就已经忙于感恩每个帮助我来到此处的人。没有我的女朋友和她的父亲,我很有可能已经接受了一份对我而言几乎没有意义的工作,而不可能继续我的高效能计划;没有支持我的读者阅读我的网站,我所写下的文字不可能帮到他人;没有亲爱的家人,我在工作中不可能如此自信;没有亲爱的朋友,在我开展高效能计划初期,我不可能随时得到帮助。正因为有人在我身边支持我、帮助我、相信我、爱护我,我才有目标继续工作,我才有动力不断前进。我很快认识到,身边的人不仅是我的高效能计划诞生的原因,也是我的高效能计划服务的对象。人们赋予我现在的工作以意义,也赋予我此前所从事的每项工作以意义。

为了身边的人,我们才从事当下的工作,我们才不断激励自己取得更大成果。有研究表明,为人们所簇拥,可以让我们更为快乐、更为积极、更乐于实现更高效能。

高效能为了人而存在。

高效能与快乐

高效能与快乐可以齐头并进。但说来也奇怪,你想要实现更高效能,至少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你没有完全满足于现状。对我而言,这是我所遇到的矛盾之一,不止一次地促使我停下来思考:实现更高效能在我的人生中应该占据什么位置。

从本质上而言,我有两面性:一方面,信奉佛教的我相信快乐不过是向各种变化做出妥协;另一方面,野心勃勃的我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无论什么缘由总想要取得更大成果。

但是我渐渐认识到:只要我持续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法,永不满足是一件好事。

人类之所以在数百万年来得以繁衍生息、不断进化,是因为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满足于现状。我们总希望创造更大型的发明、建造更宏伟的建筑、提出更伟大的构想、发起更庞大的运动。数百万年来我们受到鼓舞,不断提升自我以及互相提升,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你现在阅读本书的缘由。如果没有印刷机,我不可能把这本8万字的书及其所论述的理念传达给你这样的读者;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不可能通过博客和数百万读者接触交流;如果没有语言,我不可能表达过去10年里我所联系起来的观点以及我所串联起来的理论体系;如果你不想提升自我,你不可能翻阅本书。尽管永不满足会带来一些后果(比如,快餐店里推出各种超大号食品),但我认为考虑到其强大作用和巨大影响,再多的代价也可以接受。正是由于不满足现状,我们才得以进化到今天。

在我开展高效能计划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高效能所秉持的最佳态度是——永不满足,但持续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法,这一态度非常特别。幸运的是,当我们正确地运用高效能方法时,我们会发现,实现高效能是获得快乐的秘诀之一,获得快乐也是实现高效能的秘诀之一。

你在实现高效能的过程中越是善待自己,越是可以提高效能。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