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被隱形的女性

後記

後記

每一頁說的都是主教與國王的爭執,以及戰爭與鼠疫;男人一無長處,但女人幾乎不存在──這實在令人疲憊。

──珍.奧斯汀

戴娜.泰米納(Daina Taimina)只花了2個小時,就找出歷代數學家耗費100年仍未能發現的解決方法。那是1997年,來自拉脫維亞的戴娜參加了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幾何工作坊。主持工作坊的是大衛.韓德森(David Henderson)教授,他把幾張輕薄的紙條夾成環狀,當作雙曲平面(hyperbolic plane)的模型。「那東西好醜,」戴娜在一場訪談中笑著形容。註1346

韓德森接受藝文雜誌《展示間》(Cabinet)訪問時解釋,球體的「幾何對立物」就是雙曲平面。註1347「球體上的表面朝自己彎曲,並連在一起。雙曲平面是平面中的空間在每一點都朝外彎曲。」雙曲平面在自然界隨處可見,比如皺摺的萵苣葉、珊瑚葉(coral leaf)、海參,以及癌症細胞。當統計學家處理多維資料,皮克斯(Pixar)動畫家模擬真實布料,汽車產業工程師以空氣力學設計車輛,聲學工程師設計演奏廳時,都會用到雙曲幾何。它是相對論的基礎,「因此它最接近我們對宇宙形狀的理解」。註1348總而言之,雙曲空間很重要。

然而有數千年時間,雙曲空間並不存在。至少,對數學家來說,它並不存在。數學家認為只有2種空間:第一是歐氏空間(Euclidean),也就是平面空間,比如桌面;第二是球面空間,像球一樣。到了19世紀,人們發現了雙曲空間──但這只是種理論。儘管數學家花了超過1世紀的時間想要實際表現出這種空間,卻沒人能辦到──直到戴娜參加了康乃爾大學的工作坊。戴娜是數學教授,平常也喜歡做鉤針編織。

戴納在學生時期學會鉤針編織。她在拉脫維亞長大,這兒曾是蘇聯的一部分,「你得修理自己的車、自家的水龍頭──所有東西都得靠自己,」她解釋。註1349「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要是你懂編織或是會做某種手工藝,你就能做件與眾不同的洋裝或毛衣。」雖然她在各種編織物中不斷看到許多圖案與算式,但戴娜從未把這個傳統、居家、女性化的技藝,與數學專業結合在一塊。直到1977年的工作坊上,當她看到韓德森用扭曲的紙試圖解釋雙曲平面,她才靈光一現:我可以用織品做出雙曲平面。

她真的這麼做了。她整個夏天都坐在游泳池畔,「織一整組雙曲平面的教具」。「人們經過我身邊問我:『妳在織什麼?』我回答:『喔,我在織雙曲平面。』」註1350現在她已創造出數百個模型。她解釋,在針織的過程中,「你會非常清楚的了解什麼是隨指數延展的空間。織第一排花不上多少時間,但接下來的好幾列足足要花上數小時,必須用上好幾種針法。你會深刻體會到『雙曲』究竟是什麼意思。」註1351不過,光看她創造的模型,人們也明白她的意思。戴娜接受《紐約時報》的訪問時,回憶起一位教了雙曲空間數年的教授看到她所做的模型時說道:「喔!原來它們長這樣啊。」註1352如今,她的作品成了解釋雙曲空間的標準模型。

戴娜對雙曲平面研究做出重大貢獻,但這當然不足以消除所有與女性相關的資料缺口。然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消除性別資料缺口絕不只是為了讓婦女獲得應有的權利。我們已經看到女性對政治、和平談判、設計與都市規劃的正面影響,證明消除資料缺口對所有人都有益處。就連數學家也能有所受益。

當我們在知識產出的過程中排除世上一半的人口,就會同時失去許多重要的洞見,然而這些洞見可能會改變世界。男數學家會想到像戴娜這種既高雅又簡單的說明方式嗎?不太可能,畢竟熱愛針織的男性少得可憐。然而,戴娜把傳統視為女性專屬的針織技藝,與男性化的數學世界結合在一起。許多數學家放棄思索的問題,就因這樣的結合,找出了解決辦法。戴娜提供了男數學家從沒想過的連結。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禁止女性提供連結。我們繼續把世上的許多問題視為無解。我們就像佛洛伊德,面對那些像謎一樣的事物,我們繼續「用力撞牆」,卻找不到出路。然而,那些難題說不定就像雙曲平面並非無解?說不定它們就像科學競賽的難題,所欠缺的只是女性的觀點?我們握有的資料顯示事實的確如此。我們在建造、規劃、發展我們的世界時,必須開始融入女性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考量婦女與世界的關係中最重要的3個主題。

第一個就是女性的身體──精準來說,應該是女性身體的「消失」。不管是醫界、科技界或建築界,各種設計都忽略了女性的身體構造,讓這世界對女性來說不但不宜居住,也十分危險。當工作環境和汽車設計並未配合女性的身體設計,女性受傷的機率便大幅增加。當藥物在女性身上沒有發揮作用,女性因此死亡。這一切都形成一個女性難以適應的世界。

諷刺的是,搜集資料時人們總是忽略女性的身體構造,好像它們不存在;但提到定義女性日常生活的第二個主題,卻正好與女性身體的能見度有關。那就是男性對女性的性暴力。要是我們不去定義、計算這些暴力,不依此設計我們的世界,阻止它不斷發生,等同於放任它限制女性的自由。女性的生理並非女性被強暴的原因,不是她們在公共空間感到恐懼不安的原因,也不是她們被侵犯的原因。這一切並不是生理性別,而是心理性別所造成:是我們加諸於男性與女性身體的社會意義。心理性別的運作方式,就是不同性別的身體明顯會激起特定的反應與對待方式。心理性別對人們的影響顯著:我們已經見識到,觀看者「光是看到女人」,就會「立刻聯想到一連串與女性相關的特質和特徵」。註1353觀看者立刻把她歸類為可以出言無禮的對象,可以對她吹口哨、以輕浮言詞騷擾她。可以尾隨她。可以強暴她。

或者只是把她視為會為你倒杯茶的人。這就是社會對待女性的第三個傾向:無薪照護工作。它恐怕為世界各地的女性帶來最深遠的影響。絕大部分的無薪照護工作都由女性承擔,婦女所做的遠遠超過她們應該負擔的;而且這份工作對社會不可或缺,要是沒有人擔下無薪的照護責任,我們的世界會就此瓦解。就像男人對女性的性暴力,女性之所以成為「擦屁股」的人,可不是因為她們的生理構造。真正的原因是,女生從小時候開始就被教育灌輸這是她們的責任,這是社會對她們的期待,而她們只能接受。社會對婦女的身分詮釋,讓她們成為在工作場所替每個人清理善後的合適人選。讓她們成為寫聖誕卡和生日卡給夫家親戚的人──當夫家親屬生病了,她們也是理所當然應該照顧病患的人。讓她們成為薪資較低的一群人。讓她們在有了孩子之後放棄正職,轉為兼職工作者。

不搜集女性和女性生活的相關資料,就是把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的歧視看作理所當然,同時假裝沒看到任何歧視。或者實際的真相是,我們看不到歧視正是因為我們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它如此明顯,隨處可見,合情合理,不需要任何解釋。這就是身為女人的諷刺之處:當她們被視為附屬的性標的時,她們醒目得要命;但一提到重要的事,她們卻變得透明,沒人看得見她們的存在,沒人搜集與她們相關的數據資料。

我執筆寫這本書時,還經常面對另一種情形:藉口。最常見的藉口就是女性難以測量。每個人都這麼說,從交通規劃人士、醫療研究人員到科技開發者:他們全都像佛洛伊德一樣為了女人傷透腦筋,不得其門而入,困惑的敗下陣來。女性的身體實在太不協調,太容易受荷爾蒙影響,又有麻煩的月經。女性每天的通勤模式太混亂,她們工作的時間安排太怪異,她們的聲音太高亢了。20世紀之初,瑞士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在設計建築用的標準人體模型時,不但「很晚才想到女性身體,而且因女性身體不符合協調比例而拒絕使用」,註1354堅持183公分高的男人才足以代表全人類,他舉起一隻手就能搆得著頂端的廚櫃,但我永遠也碰不著。

社會的共識夠清楚了:女性不正常、非典型,總之她們就是一團亂。女人為什麼不能多像男人一點?嗯,讓我代表女性為她們謎一般的特質道歉──才不呢,我們不會道歉,我們不是解不開的謎團,我們就是不能多像男人一些。這是科學家、政治人物、科技業的兄弟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是的,把事情簡單化並不難,簡單化也代表比較經濟,但現實從來都不簡單。

回到2008年,科技雜誌《連線》的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寫了篇文章,題為〈理論的終結:數據洪流讓科學模型變得過時〉(The End of Theory: The Data Deluge Makes the Scientific Model Obsolete)。註1355安德森宣稱,「我們不用再尋找科學模型了」,現在我們有更好的方法。千兆位元組(Petabytes)讓我們可以說:「找出相關性就夠了。」不用再建立任何假設,我們只要吞下大量數字──或者更精準來說,「讓統計演算法」吞下大量數字。在這個川普抬頭、英國脫歐和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註1356蓬勃發展的時代,我們至少看得出來,這樣的說法太過樂觀。即使在一連串的資料醜聞爆發之前,人們也該看得出來他的說法太過傲慢,因為2008年時,我們握有的女性資料遠比現在更少。然而,當你餵養你的統計化演算法時,忘了全世界一半的人口,你創造出來的當然只有一團亂。

安德森把谷歌視為「千兆位元組時代」的典範,歌頌他們的「創立哲學」:「我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網頁比另一個更好:但只要傳進來的統計數據說它比較好,那就夠了。不需要語義分析或因果分析。這就是為什麼谷歌不需要會所有的語言,卻能翻譯它們(只要有相等的語料庫資料,谷歌能把克林貢語註1357譯為波斯語,就像把法文譯成德文一樣簡單)。」然而我們卻發現,過了10年,谷歌的翻譯能力依舊不怎麼高明。當然,要是你根本不在乎它的譯文抹除了女性,也許你會認為谷歌譯得不錯。

所以,現實從不簡單。

但安德森倒是說對了一件事。的確有更好的方法,而且它並不複雜:我們必須在生活的各種層面都增加婦女代表。只要愈來愈多的女性站上掌握權力或影響力的位置,就會形成另一個鮮明的模式:女性不像男性,女性不會隨便忘記女性的存在。

在電影業工作的女性雇用其他女性的機率比較高。註1358女記者比較會重視女性觀點,引用婦女說法的機率也比較高。註1359女作家也是如此:在2015年,有69%的美國傳記女作家書寫有關女性的議題,相比之下,只有6%的男傳記作家會這麼做。註1360女性比較會傾聽女性的聲音,接受女性的觀點,而在學術界也是如此:1980~2007年間,美國歷史系所的女教師人數從15%增加為35%,註1361幾乎與此同時(1975~2015年間),美國專門鑽研女性歷史的歷史教師從1%增為10%註1362──足足增加了10倍。女學者要求學生閱讀女性著作的機率,也比男學者高。註1363

女性對歷史的詮釋也可能與男人大不相同。喜劇演員珊蒂.托克斯維格(Sandi Toksvig)於2004年在《衛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她在大學修習人類學時,有名女教授舉起一張鹿角骨的照片,上面有28個記號。「這個,」她說道,「聽說是人類首次嘗試製作日曆的證明。」我們全都一臉驚嘆的望著那個鹿角骨。「告訴我,」她繼續說道,「男人何需知道28天過了沒?我說,這是女性首次嘗試製作日曆的成果。」註1364

當英國政府在2017年宣布《脫歐法案》(EU Withdrawal Bill)時,刻意不修改《人權法案》──不過貝辛斯托克市的保守黨議員瑪麗亞.米勒(Maria Miller)發聲了。她憑一己之力,迫使政府同意發表一項聲明,要求《脫歐法案》必須符合《平等法》。註1365要是沒有這項法令,英國脫歐後,婦女可能會失去一連串的權利,也不能尋求法律救濟。而在工作場合,解決結構性男性偏誤的通常也是女性。比如發展生物學家克莉斯汀.紐斯蘭─沃荷德建立基金會,幫助那些有孩子的女博士生。至於男性領導者,數十年來都放任男性偏誤,對它們視而不見。

女性也帶頭消除性別資料缺口。近年一份報告分析了2008~2015年間多達150萬份論文,發現「作者群中女性比例愈高」,其研究愈有可能進行性別分析。註1366要是女性擔任主要作者,進行性別分析的可能性更高。政治界也是如此,婦女才會關心女性健康:杜斯貝里市(Dewsbury)的工黨議員寶拉.雪瑞芙(Paula Sherriff)在2016年建立英國第一個跨黨派的女性健康議會團體。當川普試圖撤銷歐巴馬健保,是2名女共和黨員獨排眾議,3回都投下反對票,阻止了他;要是歐巴馬健保取消,最大的輸家將是婦女,她們面臨的損失最大。註1367

不只如此,女性在政治的各個面向發揮影響力,推動改變。2名女性身先士卒率領數據組織「兩性資料庫」,其目標正是消除全球的性別資料缺口,也獲得了聯合國的支持。這2名女性就是梅琳達.蓋茲(Melinda Gates)與希拉蕊。堅持在1995年前往北京演說的,也是一名女性:希拉蕊,她講出了那句如今傳遍大街小巷的名言:「人權就是女權,女權就是人權。」

當最可怕的厄運降臨世間,女性也在那兒,試圖消除充滿男性偏誤的災後援助工作所留下的缺口。研究人員指出,「卡崔娜颶風後,媒體上不斷傳播男性援助工作者陽剛的形象」,抹殺了那些「無休無止工作且勇氣十足」的幕後女性。註1368波多黎各也發生同樣的事,2017年瑪麗亞颶風重創此地,美國政府卻毫無作為。「事實就是,當你實際前往每個社區,擔下社群規劃者工作的多半都是女性,她們成為當地的領導人物,」艾蒂.馬汀尼茲─羅曼(Adi Martínez-Román)對記者潔絲汀.卡瑪(Justine Calma)說道。註1369艾蒂是一個非盈利組織的執行董事,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法律援助。這些女性「深入水災區」,仔細考察被政府遺棄的社群,搜集相關資料。註1370而且她們以實證為基礎來擬訂解決方案,向大眾提供物資。她們設立濃湯廚房,募集捐款,重建道路。她們分發「太陽能燈具、發電機、瓦斯、衣物、鞋子、衛生棉條、電池、藥物、床墊和水」。她們成立「免費的法律援助協會,幫助家庭進行令人困惑、設計拙劣的申請程序,好取得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的補助」。她們甚至提供了公用的太陽能洗衣機。

解決性別資料缺口的方法很明顯:我們必須先消除女性代表缺口。當更多的女性參與決策過程、學術研究、知識產業,女性就不會被人遺忘,女性的生活與觀點不再隱匿於陰影中。從中獲益的絕不只有世界各地的婦女,就像愛好針織的數學教授戴娜的故事,全人類都能受益無窮。再回到佛洛伊德的「女人如謎」說,事實上,答案一直都在我們面前,只是我們視而不見。「人們」所該做的只是張開口問問女人。

註1346: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06/mar/knit-theory

註1347:http://www.cabinetmagazine.org/issues/16/crocheting.php

註1348:https://www.brainpickings.org/2009/04/24/margaret-wertheim-institute-for-figuring/

註1349: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06/mar/knit-theory

註1350:Ibid.

註1351:http://www.cabinetmagazine.org/issues/16/crocheting.php

註1352:https://www.nytimes.com/2005/07/11/nyregion/professor-lets-her-fingers-do-the-talking.html

註1353:Cikara,MinaandFiske,SusanT.(2009),‘Warmth,competence,andambivalentsexism:Verticalassaultandcollateraldamage’,inBarreto,Manuela,Ryan,MichelleK.andSchmitt,MichaelT.(eds.),Theglassceilinginthe21stcentury:Understandingbarrierstogenderequality,WashingtonDC

註1354: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2Fs00004-000-0015-0.pdf

註1355:https://www.wired.com/2008/06/pb-theory/

註1356:進行資料探勘和數據分析的公司,從分析使用者的資料來操控其投票行為,干擾了世界各地多達200場選舉活動。

註1357:電影《星艦奇航記》中外星族群克林貢人的語言。

註1358:http://womenintvfilm.sdsu.edu/wp-content/uploads/2017/01/2016_Celluloid_Ceiling_Report.pdf

註1359:http://wmc.3cdn.net/dcdb0bcb4b0283f501_mlbres23x.pdf

註1360:http://www.slate.com/articles/news_and_politics/history/2016/01/popular_history_why_are_so_many_history_books_about_men_by_men.html?via=gdpr-consent#methodology

註1361:https://www.historians.org/publications-and-directories/perspectives-on-history/may-2010/what-the-data-reveals-about-women-historians

註1362:https://www.historians.org/publications-and-directories/perspectives-on-history/december-2015/the-rise-and-decline-of-history-specializations-over-the-past-40-years

註1363:http://duckofminerva.com/2015/08/new-evidence-on-gender-bias-in-ir-syllabi.html

註1364: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04/jan/23/gender.uk

註1365:SexDiscriminationLawReview(January2018),www.fawcettsociety.org.uk

註1366:Nielsen,MathiasWullum,Andersen,JensPeter,Schiebinger,Londaand

Schneider,JesperW.(2017),‘Oneandahalfmillionmedicalpapersrevealalinkbetweenauthorgenderandattentiontogenderandsexanalysis’,NatureHumanBehaviour,1,791–6

註1367:https://www.vox.com/policy-and-politics/2017/7/18/15991020/3-gop-wom-en-tank-obamacare-repeal

註1368:Ransby,B.(2006),‘Katrina,BlackWomen,andtheDeadlyDiscourseonBlackPovertyinAmerica’,DuBoisReview:SocialScienceResearchonRace,3:1,215–22,DOI:10.1017/S1742058X06060140

註1369:https://grist.org/article/hurricane-maria-hit-women-in-puerto-rico-the-hardest-and-theyre-the-ones-building-it-back/

註1370:https://www.vogue.com/projects/13542078/puerto-rico-after-hurricane-maria-2/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