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季宏观形势闭门研讨会辑要
传统的国际地缘战略结构在本质上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自500多年前西方的殖民主义国家竞争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借用矛盾论的分析范式,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因资本过剩导致的矛盾,美国也还是欧美这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1999年欧元问世形成对美元霸权的挑战以来,全球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就由冷战时期的美苏矛盾转变为后冷战时期的以美元和欧元为中心的两大金融资本之间的矛盾(现在世界货币储备体系中美元占不到70%,欧元占约25%)。
在这种强国政治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中国近百年来的外交战略也有一个特点一直在延续,即试图在大国的矛盾中间寻找自己的战略平衡点。客观来看,中国现在的对外战略思想还大致停留在40年前第一代领导人启动国家工业结构调整时确立的框架内1969年毛泽东问政于四位老帅,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世界大战20年内打不起来”,遂利用美苏争霸中中国战略地位提高的机会,在1972年恢复与西方世界外交关系的同时期引进了设备和技术(总计43亿美元,故称“四三方案”见本书第一部分关于第三次危机的分析),是为新中国的第二次“对外开放”。
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和江泽民在九十年代主导对外开放时,也作出过类似的“20年无大战”的判断。
但是,随着中国在九十年代的产业资本扩张和在产业过剩压力下纳入全球化,促推全球产业资本在过剩压力下重新布局,目前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世界最庞大的规模,250项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此外,由于中国长期对东北亚其他国家表现为贸易逆差,而对美欧为贸易顺差,国内为对冲大量流入资本而增发的人民币累积表现为中国金融资本过剩,遂使中国在东北亚和西太平洋的“美元湖”的亚区域整合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过去在资本短缺阶段,对于西方过剩资本而言是风水宝地,当然不足以威胁西方;但中国当前在产业和金融这两个方面的资本都“过剩”的情况下,却必然使早已严重过剩的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有足够理由认为中国是主要威胁。只是,由于制造业产值在美国GDP中占比仅12%,所以,中国在新世纪进入金融资本过剩阶段之后,才在新时期对外战略上陷入了“联欧”与“亲美”的两难困境:
如果中国选择力挺欧元并且成功的话,那么等美元、欧元各占世界货币的50%时,全球货币体系就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古诺”均衡,那时中国在金融资本主导的国际竞争中就一点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何况,欧洲主导国家与中国同样还有在产业资本过剩压力下势必构成恶性竞争的对抗性矛盾。
所以,中国“联欧”前景不好。
另一方面,中国领导人尽管在主观上仍愿意选择与美国战略接近的外交路线,客观上却被美国愈益清晰地作为第一假想敌。然而,以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中美一旦发生冲突中国又几乎不可能采取军事对抗策略。
所以,中国“亲美”就会始终处于战略被动局面。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于2011年1月上报的2010年秋季宏观形势“闭门研讨会”辑要。——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