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那个“以色列国中没有王”的时代(下)

10 那个“以色列国中没有王”的时代(下) 三、示剑“灭门血案”

士师治理时代,以色列人除了要面对埃及与非利士人的外患,更有各支派之间的内斗,及同族间的争权夺利。接续底波拉任以色列人士师的是英明的基甸。他从米甸人及亚玛力人的手中挽救了以色列国的命运,使以色列享有40年的太平盛世。基甸的妻妾们共为他生了70个儿子,其中一位心狠手辣,野心勃勃的儿子亚比米勒,为了夺取王位,不惜毁家、毁族,更毁了他自己。这就是记载在《士师记》8章到9章的“示剑灭门血案”。

亚比米勒借着他的家族关系,以及父亲的余荫,首先争取到示剑居民的信任,在示剑的巴力比利土(Baal-Berith,示剑人祭拜的偶像“盟约之神”)神庙处取得了大批的经费,雇了匪徒到他父家,将他的70个兄弟,除了基甸的小儿子约坦以外,全数杀死在一块盘石上。继而在示剑被示剑人及米罗人拥立为王,并将其权力中心设立在巴力比利土神庙的祭坛。残存的约坦气愤伤痛之余,在神人面前预言他哥哥及帮凶示剑人的结局:“愿火从亚比米勒发出,烧灭示剑人,和米罗众人。又愿火从示剑人和米罗人中出来,烧灭亚比米勒。”(士9:20)

亚比米勒的这种“灭门”行为,当然更不见容于耶和华神。因此,神让恶魔降在亚比米勒与示剑人中间(士9:23)。三年之后,示剑人集体背叛。怒火填膺的亚比米勒,恨不得把造反的示剑人个个烧成灰。因此,“亚比米勒整天攻打城,将城夺取,杀了其中的居民,将城拆毁,撒上了盐。”(士9:45)对城撒盐是一种咒诅,表示该城会遭到如所多玛、蛾摩拉、押玛、洗扁一样的命运,因着盐卤、火迹,从此土地没有耕种、没有出产,连草都不生长(申29:23)。示剑楼的人躲入了巴力比利土庙的地下室,以期得到他们祭拜的巴力神的保佑。然而为复仇失去理智的亚比米勒,放火烧尽了巴力比利土庙,焚平了城东门上的示剑楼,也烧死了躲在地下室的男女共一千人。亚比米勒的恨火意犹未尽,继续烧往邻城提备斯,却被城楼上的一妇人抛下的磨石轧得脑浆四溢而死。约坦的咒语总算归到“血案”的元凶与帮凶身上。

这个灭门灭族血案的现场,直到1956年终被考古学家莱特(G. E. Wright)在示剑旧址(现在的Nablus)发掘出来。如图四所示:现场是一个约15英亩的大土丘。丘上挖掘出一个建立在青铜末期的神庙。神庙长108呎宽92呎,墙厚达18呎。神庙中有一个巨大的祭坛。神庙地下室填满了沥青及焦炭。散落在废墟中的陶器碎片,可以被认定为典型的以色列陶器。这些碎片也告诉我们,神庙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年左右被烧毁,正值亚比米勒的时期 (1)。

图四:在示剑旧址出土的巴力比利土神庙。

四、“乱世佳人”路得

以色列人在士师治理的300年中,既没有“王”,也就没有“王道”;既不遵行“法”,各人当然是“任意而行”。在那个“无法无天”的时代,路得的故事,就如周敦颐笔下所形容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乱世尘嚣中的片刻宁静,是混浊社会中的一道清流。

一千年前亚伯拉罕被神呼召,为建立一个敬虔圣洁的民族,并从中兴起他给全人类的拯救。这位救主必须来自这个民族中,一个敬虔、圣洁、君王的家族。没有想到,此一家族,竟然建立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伯利恒小城,波阿斯和路得所建立的小家庭基础上。

在基督教“婚姻与家庭辅导”的课程中,波阿斯和路得的故事,常被引用作为“交友与婚姻”的楷模。波阿斯慷慨、体贴、果断,讲义气的男子气慨,以及他负责任、作事有原则的性格,为历代姊妹们所心仪;而路得的顺服、勤劳、孝顺,及感恩的美德,也为弟兄们所向往。因此,不仅《路得记》千万年被传颂,其男女主角,也成为现代教会中适婚年龄男女择偶的标准与典范。

路得故事的背景,忠实地反映了士师时代的社会大环境:例如书中作婆婆的拿俄米指点媳妇路得,在近亲波阿斯的田场上拾麦穗(得2:22;3:18)该注意的事项;一位近亲在赎回或交易中,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来交给波阿斯,作为“弃权”的证据(得4:7-8);以及在城门口商榷一切民事诉讼等等,都是以色列人按照传统社会的处世及定夺方式(申25:7-9)。

书中第三章述及路得晚间去找波阿斯,波阿斯留她住一宿,也是理所当然的安排。因为波阿斯的筛麦场,是在伯利恒城外。世师时代各地入夜后治安很坏,各城镇晚上均关上城门,以防四处窜流的匪徒(士9:4;11:3;19:22)。因此路得必须等到天亮城门开时,才能回家。当时以色列各城的城墙,厚达十几呎,墙内有分隔的房间,功能近似现今的办公室。因此城门和后来罗马及欧洲市区广场一样,是人民聚集、政府颁令、商业、行政和法治的中心。图五所示就是考古学家在米吉多所挖掘出来,代表那个时代的城门 (2)。

图五:士师记时代的城门。

《路得记》故事的目的,在于第4章17到22节的家谱:路得与波阿斯生了第一个儿子俄备得,俄备得又生耶西,耶西是大卫王的父亲。由此看来,这个外邦来的好女子,因着她的顺服与敬畏耶和华神,竟成为大卫王的曾祖母。一千多年以后,就在这块当年路得拾麦穗的田地,伯利恒城的野外,天使将耶稣降生的好消息,报给一群看守羊群的牧人。

五、“日薄西山”的埃及

兰塞三世虽然成功地削减了非利士人的威力,但也成为了埃及史上最后一位英勇的法老。兰塞三世死后,埃及的第20王朝及帝国在庸弱的君王统治下,已丧失权力。这些君王治理无方,而尼罗河下游更发生饥荒。后期的埃及已无法如昔日般强盛,再也不能构成东北邻国的威胁。在迦南地人的心目中,此时的埃及已是明日黄花。这种心态,可以从埃及卡那克(Karnak)神庙的文献中,特使温亚蒙(Wen-Amon)的出差日志,窥视一二 (3)。

这个故事约发生在公元前1080年,以色列士师耶弗他治理时期,埃及卡那克城阿孟神庙(Temple of Amon)特使温亚蒙,被差派到迦南地推罗以北的比布鲁斯(Byblos)去采购杉木,为阿孟神建造圣艇。神庙的大祭司给了温亚蒙不多的金银,以及一张阿孟神像。很显然地,是希望这张神像能够发挥它的作用,弥补所带金银的不足。

温亚蒙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其间经过非利士人的多珥城(Dor),不幸地,所带金银被歹徒抢夺一空,还差点丧命。当地的人不仅不帮助他,还把他当成乞丐赶走。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温亚蒙一路乞讨,总算到了比布鲁斯。等了19天才有人带他去见比布鲁斯王子。温亚蒙带了神像对王子说:“我是埃及派来的特使,盼望在贵城买杉木回去造圣艇。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是在这里购买杉木。”王子不屑地说:“不错,你的父亲和祖父确实在本地购木,我们也提供了木材。但那是从前,此一时彼一时也。我不是你的仆人,也不是你那张神像的仆人,为什么要将木材给你?”温亚蒙在百般的羞辱之下,只好差人回埃及告以实情。最后由埃及运来镶有金银的器皿、大批细亚麻布、大卷的芦苇草纸、牛皮、绳索、20个大麻袋的扁豆,以及30大桶的鱼。王子这才将杉木给他。当最后一批木材上船时,王子立即下逐客令:“你就随这船给我离开,不要再找任何借口留在这里!”

弱国无外交,自古皆然。温亚蒙可能也没有我国战国时代齐国特使晏子的好口才,受尽欺凌又辱国体。温亚蒙回到埃及后命运如何,卡那克庙的文献没有继续记载。但从一个国家的特使,到外国不得不忍受屈辱的情况看来,这个国家的命运,是显而易见的。此后的埃及虽力图恢复元气,但是欲振乏力。埃及遂成为一枝压伤的芦苇,再也不会成为以色列国的威胁。

这些都应验了先知以西结的话:“埃及地在荒凉的国中,必成为荒凉。埃及城在荒废的城中,也变为荒废。……使埃及因势力而有的骄傲,在其中止息。那时,日光必退去……我必将埃及人分散在列国,四散在列邦。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结30:7、18、26)

埃及国运式微,成为一个无人畏惧的国家。所以当大卫被立为以色列王之后,立即趁着邻国势力消退的真空,一举而扩展领土,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

(1) C. Cornfield,Archaeology of the Bible: Book by Boo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NY,1976,p. 77.

(2) H. Halley,Halley's Bible Handbook,Zondervan,Grand Rapids,Michigan,2000,p. 211.

(3) A. Hoerth,Archaeology and the Old testament,Baker Books,Grand Rapids,Michigan,2001,p. 238.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