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环境,问题又不太一样。
贫穷小国布基纳法索不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地方,就让他们的老百姓自求多福去吧!
那儿的气候,长达数月的时间,连在树荫下也高达40℃,身体总是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
农民没有能力在被太阳晒得干裂的土地上种植任何作物,然而,我也在某些地方看过土地长出高壮的大树。
不过,布基纳法索农民种不出作物来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是因为缺乏条件:农民没有任何工具,绝大多数人仅有一把木锄。
在这种条件下,土地只有在雨季时期才能耕种。
一点微薄的高梁收成必须用来维持全年的生活。
人民不能指望来自国家的救助,因为布基纳法索这个国家实在太穷了。
他们也很难获得国际经济援助,因为布基纳法索显露不出任何有利的开发远景,特别是非洲备受冷落和遗弃的阶段,因为投资开发者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从财务观点看来更活跃、也较有展望的东欧国家去了。
难道我们就完全无能为力?
当然不是!
总还有一些民间私人发起的计划——只要他们能够获得公共机关的祝福。
想做点事、有适切想法的,仍大有人在,但他们大多缺少资金。
例如,在布基纳法索第二大城博博迪乌拉索(Bobo-Dioulasso)的一位教士,开设一个专为年轻农民而设的培训课程,教导他们如何使用农具;在他们稍有获利之前,把农具免费出借给他们使用。
所有这些造成贫穷的原因,人们多少早已知道。
当然,了解各种贫穷情况是有必要的,但这还不够。
知识还必须配合良知的省察,诚如曾经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FMI)【注:Fonds Monétaire International,一般常用的英文缩写为IMF。
】总裁达13年之久的米歇尔·康德苏(Michel Camdessus)所鼓励人们的:“我们必须承认,因为我们的不负责任、我们的缺乏互助团结,以及我们为让我们的国家不再自私自利所作的奋斗过于微弱,促成了今天无数穷人的牺牲。
对于这块人家委托找们管理的共有土地,我们大家都曾表现得像个轻浮的总督。”
(“伦理与金融”研讨会,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