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9
耶利米蒙召
一1亚拿突 便雅悯地祭司城邑亚拿突的确实位置,是学者辩论已久的课题。它若不是在亚拿塔(Anata)村南邻拉斯卡鲁贝的高丘,就是位于亚拿塔旁边的山谷里面(犹太史家约瑟夫说亚拿塔就是亚拿突)。最近的看法是亚拿突的原址在拉斯卡鲁贝,但公元前6世纪末叶自巴比伦被掳归回后迁到了亚拿塔。考古学的记录似乎支持这个观点。亚拿突最初被形容为大卫几名侍卫的家乡,后来祭司亚比亚他被贬逐至此。按照以赛亚书十30,这城是在亚述入侵巴勒斯坦的路上,但没有被毁。
一2年代小注 耶利米的事工始于约西亚十三年(约公元前627年),直到西底家十一年(约公元前587年)第二次被掳。被掳后他似乎还积极活动了几年的时间(见四十二~四十四章)。第一年的时间很重要,因为这是约西亚的改革活动之后一年,巴比伦脱离亚述宣告独立之前一年。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宗教领域,都即将面临翻天覆地的改变。
一2约西亚 在耶利米的早期事工中,犹大国的王是约西亚(公元前640~前609年在位)。律法书(圣经的某个部分)在约西亚即位之初被发现,此后,约西亚实施了很多宗教和社会改革。他把握这个时机可能是因为亚述发生了灾难性的内乱(约公元前631~前626年)。十多年后亚述帝国开始崩溃时,约西亚与亚述的盟友埃及为敌,但于公元前609年或战死沙场,或在米吉多遇刺身亡。
一3约雅敬 埃及人在亚述帝国灭亡之后(约公元前608年),迅速侵占了无助的巴勒斯坦地区,并立约雅敬坐上犹大的国位。他的本名是以利亚敬,但埃及人将他的名字改为约雅敬。他初时是埃及的藩属,直到公元前605年巴比伦在尼布甲尼撒二世领导之下,在迦基米施击败埃及,将黎凡特地区纳入控制范围为止。四年之后巴比伦在埃及边界受挫,约雅敬却乘机反叛,再次附从埃及。但巴比伦人于公元前598/前597年攻取耶路撒冷后,约雅敬遭到报复。他可能被杀,但也可能被掳(犹太史家约瑟夫说尼布甲尼撒在耶路撒冷将他处死)。
一3年代小注 耶利米的事工一直延伸到西底家十一年(约公元前587年)。
一3被掳 耶利米显然在公元前587年第二次被掳之后,依然积极事奉(见四十二~四十四章)。巴比伦人掳走了当地的领袖。考古学家在萨非拉、内盖夫、犹大旷野的挖掘,找到了被巴比伦人毁灭的迹象。巴比伦史料亦包括了耶路撒冷之围,和无数俘虏被外迁到巴比伦的记载。
从黎凡特北端向南望
彼特拉山中的水坝
何露斯雕像
一5古代近东,人在出生之前就被神 明认识或拣选的例证 神明在人出生之前已经认识他的观念,在埃及有一个对应的例证。匹安赫(公元前8世纪时埃及二十五王朝的君王)“尚在母亲腹中的时候”,阿蒙神已经认识他,也知道他后来会统治埃及。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吉尔伽美什“脐带切断之时”,王位已经注定归他。
一5作列国的先知 译作“国”的字眼用作复数时(和合本:“列国”),通常是指外邦的列国。故此,耶利米的先知事工的对象范围是没有限度的。他的信息不单是对犹大宣讲,更包括将要成为盟友,和将要成为敌人的邦国。
一9古代近东,在口上按手任命 埃及的王室净口礼仪所显示的观念,是使口部在说话之前作好准备。美索不达米亚的仪式则经常以净化嘴唇,作为净化全人的象征。特别对占卜祭司而言,这仪式是他们能够出席诸神议会,回来报告所见之前的必经步骤。反之,耶和华将话语放在祂先知的口中,并不需要净化仪式。
一11杏树 杏树高十五至三十英尺,在公历1月底至2月初开花,是最早开花的树木。杏花是白色微带粉红色,约需十星期结成熟杏。
一14~15北方列国 这话可以是指巴比伦或西古提,也可以是将来万国进攻耶路撒冷的反响(见:结三十八~三十九;珥三;亚十二~十四)。北方经常是黑暗势力的象征,这些势力包括:非利士人、亚述人、亚兰人。鉴于主要路线的位置,敌人通常除了从北面入侵耶路撒冷以外,别无他法。公元前627年时,尚无证据证明巴比伦有能力入侵黎凡特地区。然而按照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西古提人正在这时向西亚发动侵略。
一15在城门口安设座位 城门口是君王公开执行职务的惯常地点。典礼和外交场合,以及诉讼程序可能都可以在此进行。乌加里特《阿赫特史诗》描述达尼珥王坐在城门口,为孤儿寡妇断案。征服城市的君王也是在城门口公开安设宝座,来审判该城及其领袖。最近在但城遗址的挖掘,在城门内部发现了一个似乎是石制的高台。这高台曾经一度有顶篷遮盖,上面可能设有宝座。
一16烧香的用意 所烧的香是好几种香料混合的调剂,烧起来十分好闻。烧香与献祭同用(见四十四18的注释),在古代近东各处和以色列都很普遍。乳香(白色的树木胶脂)是比较昂贵的香料之一,来自阿拉伯半岛南部的示巴。考古学家在以色列各处挖掘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香坛,亚拉得有两个出土,米克纳/以革伦则有十个。
一18铁柱和铜墙的象喻 铁和铜在很多经文之中,都是力量的象征(见:赛四十五2)。巴拉瓦特挖掘到亚述人所造的铜制城门。在坚强的城墙之上这种门是一种装饰。埃及的图特摩斯三世自我形容为埃及的铜墙铁壁,意思是他有如牢不可破的设防城。
二1~三5
以色列离弃神
二8借巴力说预言,随从无益的神 希西家和约西亚纵然实施改革,犹大百姓依然经常复归混合宗教的信仰,奉行迦南人的仪式,崇拜他们的神祇。这种混合宗教的先知奉巴力之名说预言,并在巴力的偶像之前求问默示。
二10基提海岛 按照万国图(创十)的记载,基提是雅完(希腊、爱奥尼亚)的后代。雅完的居处是爱琴海和东地中海。基提大概是基蒂翁的希伯来语名字。基蒂翁是个铜器时代的遗址,位于塞浦路斯岛中南部海岸,今日的拉纳尔卡(Lanarca)附近,但更有可能是指全岛。在耶利米时代,基提一语大概是希腊的统称,或泛指遥远的地方。公元前7世纪的亚拉得陶片文字所提及的基提人,有希腊语的名字。他们大概是来自塞浦路斯的商人。
二10基达 基达是以实玛利的次子(创二十五13),也是全盛时期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一个以实玛利部落的名字。亚述和后期巴比伦的文献称之为卡达尔。基达的人名似乎与闪族语的南支有关。这些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根据地的部落,亦不时在黎凡特和西奈半岛出没。基达人住在东面的荒野,基提人则住在海角的西面。
二11古代近东国家更换神祇的先例 很多国家因为外来的影响,在其诸神系统中增添新神。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神祇的名字会稍有更改。但一国换了他的神在古代近东而言,是完全陌生的概念。这动词大概有“以货易货”的意思。若然,其意思就不独是更换,而是换取更有价值的事物。
二13破裂的池子 水库通常是在成分为石灰岩的山中开凿。蓄水池内部必须漫上石灰灰泥,才能将雨水引入池中。但这些水库往往会出现裂缝,以致存水漏出,农夫丧失维生的必需品。
二15狮子的比喻 狮子大概代表如狮吞吃邦国的亚述人。不少亚述战役都符合本节的描述。亚述人好几个城市的城门,都饰以有翅膀、有人面的狮子。
二15焚烧城邑 好几场亚述战役都符合这个描述。入侵黎凡特的亚述统治者包括了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公元前745~前727年)、撒缦以色五世(公元前727~前722年)、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1~前705年)、西拿基立(公元前705~前681年)、以撒哈顿(公元前681~前668年)。由于亚述人无意在这些城镇定居,他们习惯把它焚烧作为不合作的代价,以儆效尤。
二16挪弗 挪弗(孟菲斯)是早期埃及君王的住处。很多犹大人(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很多腓尼基人也是如此)于公元前587年巴比伦侵略时逃亡至此。这城按考证是开罗以南约十五英里,位于尼罗河西畔的米特拉欣内(Mitrahineh) 。
这城由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衰退,但第二十五王朝把它修复,成为公元前7世纪埃及君王的主要住处。第二十六王朝的君王很有可能也是在此居住。进一步资料,可参看四十六章19节的注释。
二16答比匿 答比匿是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地区的一个前哨基地,接近西奈半岛。希腊人称之为达夫内(Daphne),公元前7世纪他们以雇佣兵的身份在这基地居住。按照希腊史家希罗多德的描述,达夫内是埃及建筑来阻挡亚述侵略的三个前哨基地之一。犹大人于公元前6世纪逃避巴比伦人时,可能一度在此停留。
二16打破你的头顶 剃头(NIV,和合本:“打破你的头顶”)在古代近东往往(但不一定)表示其人是奴隶或属下。然而“剃”这个希伯来词语在此的使用颇具争议,学者甚少有一致的意见。
二18西曷 西曷大概是“何露斯的水”的希伯来语名称。何露斯是埃及的猎鹰神分,如:巴力洗分、巴力毗珥。学者假定这些地名是“毗珥之巴力”、“洗分之巴力”的意思。巴力是“主”的意思,早在公元前18世纪,已经在马里文献的亚摩利人名之中,以神祇的名字出现。有些学者甚至提出公元前第三千年纪末期的例证。到了公元前14世纪,埃及人用这名字称呼风暴之神。阿拉拉赫、亚马拿、乌加里特的文献,都清楚以之为风暴之神阿达德的名字。巴力又是丰饶崇拜的神祇,会死(冬)而复起(春)。乌加里特神话描述他与雅姆(海洋)、摩特(死亡)作战。女神阿娜特和阿施塔特是他的伴偶。
二23~24骆驼/野驴的象喻 年轻的母骆驼(原文,和合本:“独峰驼”)并不是可靠的牲口,经常神经质地到处游荡。母驴(按原文也是雌性)在发情期时变得十分强暴,会追逐公驴。以色列也就像野性的母驴一样,追逐巴力。
二27以木头为父,石头为母 本节所指的木头是女神亚舍拉的偶像,象征男性神祇的反是“生我的”。如此,以色列人的崇拜是糊里糊涂的崇拜。至于经文是泛指多神崇拜还是针对丰饶象征,却难以断定。
二28神的数目与城的数目相等 大部分古代近东民族的诸神系统,都有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神祇。耶利米宣称犹大人在这方面与他们的多神邻邦没有分别。按照惯例,城镇都各有自己的守护神祇。随着城镇的增长,神祇的数目亦同时递增。
二32妆饰 本节译作“妆饰”的字在其他经文译作宝石,但在此是指新妇的礼服或新妇独有的饰物。有关装饰品的描述,可参看祇。此地大概是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的水域,但位置不明。部分学者相信它就是埃及小河,即从巴勒斯坦南下埃及最先遇上的水域。
二18大河 幼发拉底河在圣经中往往被称为大河。
二20高冈和青翠树下作为娼妓场所 迦南地方性神殿的丰饶礼仪有一部分是在有各种树木(包括橡树、杨树、笃耨香树)的冈顶进行的。何西阿书四13也提到过以丰饶神祇为奉献对象的性交礼仪。在以色列的图像中,亚舍拉是棵规格化的树木。
二22碱和肥皂 本节译作“碱”的物质是碳酸钠的副产品,大概自埃及进口。肥皂则用当地某种植物烧成的灰制成。
二23众巴力 巴力以复数出现,是指迦南众多的崇拜巴力之祭仪中心。换言之,每个城市(如:推罗、西顿、迦得)都有自己的巴力。旧约之中好几个地名都有巴力的成以西结书十六11~12的注释。
二36因埃及和亚述蒙羞 耶利米是特指某些事件,还是泛指这两个国家并不清楚。至少从公元前732年开始,犹大和以色列都已经归服了亚述为藩属。但亚述后来不但没有保护他们,反而毁灭了他们;以色列在公元前721年,犹大在公元前701年。埃及则无能保护藩属,不受亚述或其他西亚王国强权的侵害。归根结底,两国都不能向犹大提供所冀望的安全和保障。
二37两手抱头 “两手抱头”的姿势在古代近东是志哀的方式,可见于公元前13世纪比布鲁斯王阿希兰的腓尼基石棺之上。埃及《两兄弟的故事》亦形容这个姿势是哀悼的表示。
三1离婚法 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都有无数文献,讨论离婚的法律。这些法律虽则大体而言都是偏袒男方,两个文化都容许女子在某些条件之下申请离婚。耶利米在此引述的是旧约的一条离婚法例,记于申命记二十四1~4。法例规定妻子离婚之后若是改嫁他人,前夫便不可与她复合。因此,耶利米之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人不得与她再度结婚。
三3春雨 本节所提及的是两种不同的雨。甘霖通常是三月下的阵雨。春季下的“晚雨”则降于四月。
三6~四4
呼吁不忠的以色列归回
三6崇拜习俗 请参看二章20节的注释。
三8休书 休书在古代近东是人所共知的事物。考古学家甚至发现了一块泥版,其上是御用的休书,属于晚铜器时代的乌加里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泥版,和埃及的蒲草纸文献,都可以找到数以十计的文献,讨论离婚的法律。
三9和石头木头行淫 与石头木头行淫是指崇拜亚舍拉(圣树,即本节之“木头”)和诸巴力(石头)的“属灵奸淫”。
四4心受割礼的比喻 如埃及出土的图像证据所显示,割礼并不是以色列所独有的。独有的是其背后的意义:这是以色列人属于耶和华的记号。正常的割礼象征性地将生殖的器官放在耶和华的控制下,作为立约应许──祂要使以色列成为大国──的提醒。心受割礼在概念上是将掌管意志的器官,象征式地放在耶和华的控制下,承认对律法负责任。
四5~31
敌从北方来
四5犹大的主要设防城 按照亚述王西拿基立(公元前705~前681年在位)的记载,犹大一共有四十六个坚固城(即有城墙的城镇)被他攻陷,此外,还有无数村镇。可见犹大好几个城市,都是设有大规模城防设施的。拉吉是犹大的首要城堡之一,其城防设施在公元20世纪被彻底挖掘出来。这城有两层的城墙和坚固的城楼。
四5信号的性质 吹角是宣告进入紧急状态(见:摩三6)。住在乡村的百姓和在城外耕作的人听到角声,便要逃进城墙范围之内。本节描述全地同时吹角,因为这是全国性的紧急状态。
四6从北方来到 请参看一章14~15节的注释。
四8腰束麻布 本节的麻布是黑色的粗布衣服(通常用山羊毛织成),供哀悼者在悲伤之时(亲人去世)或面对极大灾难之时穿着。巴勒斯坦的牧人亦使用这种布料,因它价廉而耐用。
四11为簸扬或扬净的热风 从沙漠吹来的热风大概是西罗科风。这种风风力太强,不宜在禾场用之簸扬谷物,因为连糠秕带谷粒都会被它吹走。本节的象喻十分清楚。神的审判将如热风吹到,恶人善人都不能避免。译作“扬净”的字眼在死海古卷中,是用来形容析离谷粒,在此大概也是同样的意思。
四15从但传扬 但城(现代之卡迪遗址)位于以色列北方的极限。当地的挖掘显示它在耶利米的时代是个很具规模的城市。侵略者从北方来到时,这城当首先目睹。如此,但城的使者向南奔跑,使全以色列都听到这个祸患的信息。
四15以法莲山 侵略者从但城南下到戈兰高地,直指以法莲山地。这地区是称为昔日北国心脏的丘陵地带,介于示剑和伯特利之间。
四23~26世界颠倒的主题 耶利米的象喻取自创世记一2的创世记录。他用诗歌的意象,描述被造世界回复到神未做工之前的混沌阶段。巴比伦《埃拉与伊舜史诗》所描述的与此大致相似,它也是逆转了马尔都克在原始混沌之中开创秩序的故事。在“世界颠倒”的主题中,一切人以为不变而可靠的事物都受到了危害。被颠倒的可能是宇宙(日头变黑)、自然界(大山变为平地)、政治状况(帝国衰亡)、社会秩序(穷人变为富足),或动物界(狮子与羊羔同卧)。先知书把它与耶和华的日子和将临之审判相提并论。
四28天变为黑暗 这个诗歌意象将大地拟人化(希伯来文学经常将没有生命的物件拟人化),就如它在哀悼、转黑、发暗。并没有必要假设耶利米在此是试图形容日蚀等天文现象,尽管形容这现象用的也是相似的词句。
四30穿上朱红衣服,用颜料修饰眼 目 朱红衣服是最精美的女性服装。染制这种衣物所用的颜料,是从一种从橡树叶子收集回来之昆虫的卵提炼出来的。眼部化妆品(辉锑矿,现代中东仍然使用)用来使眼睛看起来更大,人更美丽。这两样东西与妓女都没有直接关系,一般女子都会用它来使自己尽可能有吸引力而已。
五1~31
以色列的虚假
五1与第欧根尼的比较 犹大人也要和公元前4世纪希腊犬儒学派(Cynicism)哲学家第欧根尼一样,走遍全城寻找一个诚实人(在此则是正直人)。然而本节和第欧根尼雷同之处却到此为止。因为犹大人要寻索的是行事正直,忠于耶和华的人。第欧根尼则是搜求符合他世俗观点之正义的人,不一定与神明有关。
五6恶兽袭击是否常见? 在当时的中东,狮子等恶兽远比今日常见。因此被恶兽袭击并不是罕见或意外的事件。犹大人应该很明白这个象喻。
五8马的象喻 公马素有性欲旺盛和盲目受直觉驱使之名。犹大人追求淫乱也是如此。这包括了属灵的奸淫,和参与丰饶祭仪的性交活动。
五12~13先知宣告平安 向百姓提供平安稳妥和问题得以解决之盼望的先知,无疑会广受欢迎。否认问题的存在是阻力最小的路线。同样,看出在这些事情上支持国王的意愿对自己最是有利,因而愿意以君王最佳利益为己任,散布王想要散布之宣传资料的先知,也多的是。
这些先知“必成为风”。换言之,他们只会变为空话连篇的“风袋子”而已,没有任何价值。
五24秋雨春雨 秋雨春雨直译是“早雨和晚雨”。以色列的气候分为雨(冬)季和旱(夏)季。雨季的开始是秋雨(公历10月至11月的“早雨”),并以春雨(公历4月初的“晚雨”)结束。
这些雨水十分重要,因为它能加增泥土的湿度,使地软和,易于耕犁。按照巴勒斯坦的迦南祭仪,巴力是大自然的主宰,控制雨水。但耶利米的论点则是耶和华才是按时赐雨,当受崇拜的那位。
拉吉的攻城土坡横切面
王道上罗马道路的残迹
六1~30
北方大军围攻耶路撒冷
六1提哥亚 提哥亚(提古亚废墟)是耶路撒冷以南约十英里的城镇,位于犹大山地耕地与旷野交界之处。从耶路撒冷逃亡的人一天便可走到提哥亚。
六1伯哈基琳 伯哈基琳与提哥亚和耶路撒冷都有关联,但确实位置不明。初期教父哲罗姆说伯利恒可以看见此地,学者据初步考证为耶路撒冷西面四英里的卡林泉('Ain Karim),或耶路撒冷南面两英里半的拉玛特拉黑珥。后者是设置号旗的理想地点。
六6筑垒攻城 古代的攻城战术是出了名的无用。筑垒攻城是有用的办法,但十分危险,守城的人能用尽方法来阻隢其进度。“垒”其实是攻城坡道,通常是用树木和石块为基础,加上泥土或手头所有的其他杂物堆成。亚述无数的壁画浮雕描绘它在近东各处的应用。再者,犹大的拉吉更挖掘到一条亚述攻城坡道的遗迹(进一步资料,可参看三十二章24节的注释)。亚述成功地攻取了这个堡城,把它摧毁。
六20示巴的乳香 用来燃点的香料之中,乳香(白色的树木胶脂)是比较昂贵的几种之一,来自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香料贸易中心示巴。香料是与祭牲同献的(见:利二1的注释)。
六20菖蒲 菖蒲(或作香蔗)的原产地最有可能是印度。这是出埃及记三十23圣膏油的材料之一,是沼泽植物,可用作补药或兴奋剂。菖蒲不是甘蔗(和合本小字),后者要到旧约时代之后,才往东繁衍到这地区。
六23公元前7世纪的骑兵单位 公元前7世纪的战车和骑兵主要是突击性武器。但经过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公元前745~前727年在位)的改革之后,马匹和战车亦扮演了轻弩部队的角色,从马拉的战车中射箭。亚述巴尼拔年间(公元前668~前627年在位)又出现了四人的重型战车。乌拉尔图(圣经的亚拉腊)发明了(不拉战车的)骑兵,他们在萨尔贡二世年间(公元前721~前705年在位)提供了一千个特种部队给亚述的军队。帝国各地──特别是叙利亚和亚述的各个首都──更设立了马匹繁殖场。公元前7世纪末迦勒底完全承袭了这个骑兵传统。进一步资料,可参看哈巴谷书一8的注释。
六26滚在灰中 滚在尘土中,在尘土中爬行,或将炉灰洒在身上,是古代近东志哀的表示。
六27测定者 和合本之“高台”又可译作“测定者”或“试验人的”(和合本小字)。检验者/提炼者是个冶金专家,负责测定矿石的质素。提炼过程将矿石里面的杂质清除,但杂质若是过多,矿石就会整块丢弃。
六28铜铁的象喻 古代提炼化验银子的过程称为灰吹法。第一步的熔炼是在铅矿(方铅矿〔galena〕)中提取银子。这时矿石样本中的银子成分还不及百分之一。铅矿放在骨灰或黏土等多孔材料制造的浅埚中熔化,然后鼓动风箱在熔铅上面吹过,来产生一氧化铅(铅黄〔litharge〕)。部分的一氧化铅被骨灰所吸收,其余的则从表面撇除。在理想情况下,余下的是银子。可惜这个程序可能会发生很多问题。温度若是过高,或样本中含有其他金属(通常是铁、铜、锡),灰吹法就不能成功。在这情况下,撇除铅黄之后剩下的便不是银子,而是混有其他金属的银渣,没有任何功用。这个无用的产品可能就是译本称为“渣滓”的物质。另一个说法认为经文所描述的是检验过程。这做法是用大量的铅与银矿样本加热,希望能够抽取其中的杂质。但检验过程其中一个可能的结果,是铅量不足以抽取所有的杂质,以致整块银子变得无用。银子不但没有炼净,现今情况质素反比未经检验之前更差。经文所述的可能就是这个程序,银子变成无用的垃圾。
七1~29
殿院的信息
七2在圣殿门口宣讲 先知通常是在多人来往的公众场所作出宣告。古代城市的城门是活动的中枢。而圣殿的大门也是一切到这里办事之人的必经之路,包括所有携带祭物前来献上之人。耶利米宣讲的对象就是他们。
七2崇拜的性质 希伯来语中解作崇拜的两个字汇之原义是“事奉”和“下拜”(崇敬)。后者是本节所用的字眼,这字通常表示谦卑的行动,并且往往和祈求有关。圣殿主要是国家性的圣所,因此是王室领地的一部分。圣殿是“神的居所”,祂居住的所在。它建筑的用意不是作为团体性崇拜的场所,崇拜者可以进入殿院,但却不能涉足圣殿之内。献祭仪式是在殿院或其他地方进行。古代近东描述庙宇的文献虽然有很多,却没有一个提供任何细节,解释个人在庙宇范围之内的崇拜性质。已知的是崇拜者观看偶像时,神明会赐给他们异梦(如:马里文献)。但实际涉足庙宇却必然十分稀罕。
七4圣殿的观念 本节针对人所接受的想法,是圣殿对于神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致他们也能安枕无忧。在古代近东,整个城都被视为受神明的保护。从这角度看,安置圣殿的耶路撒冷,因而也是神的所在,所以是不可侵犯的。一个世纪前,希西家王年间,耶路撒冷所得的拯救,无疑更增强了这看法的说服力。同样古代西亚的庙宇也被形容为“神的居所”。最公义的王就是好好维持神祇居所之运作,并且不断修建。神祇在庙宇中居往,就像王和百姓也都住在自己居所一样。庙宇需要维修,正如神祇的偶像也要每日喂饲穿衣一样。这是神祇的需要。这些人相信神明“需要”房屋,因此亦会保护他的房屋,以及为他提供住处的城市。以色列人的想法与邻邦过于相似,因此对于他们的神和祂的圣殿也有了一样的看法,圣殿因而变成了护身法宝。
七6古代近东有关无助之人的法律 摩西律法极度关注每一个人的福利,此举更有历史上的理由。由于以色列人曾经在埃及为奴,他们对于奴隶、孤儿、寡妇,和其他无助之人的需要,应该更加敏感。美索不达米亚有无数法律文献,以寡妇、孤儿、弃婴等不幸之人为题。但这些文献通常是讨论他们在法律上的权益(或所缺乏的权益),而不是对他们的照顾。例如新巴比伦时代的寡妇在法律上,是受父亲、兄弟,或亡夫之兄弟的保护。然而丈夫死后在财政上能够独立的,在法律上却不算是寡妇,没有成为受监护人的需要。进一步资料,可参看出埃及记二十二22~24的注释。
七9道德和宗教责任 以色列邻邦所信奉的宗教亦会要求其信徒的行为合乎道德,但背后的逻辑却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巴比伦,太阳神沙玛什也是正义的神。沙玛什有责任在世上维护正义,因为正义是作为宇宙架构之秩序的一部分。同样,店主可能要求雇员诚实,因为知道这样做能使他生意成功;但他本人却一点也不诚实。对以色列而言,宇宙顺利运作并不是耶和华要求道德行为的动机。律法出乎祂的本性,祂所要求的圣洁是祂自己的反映。
七10称为我名下的殿 圣殿是神选择以立己名的地方。换言之,这是祂在法律上提出产权要求的地方,亦即是祂私有的财产。古代近东的庙宇被视为神明的私宅,即其私有财产。王只是建筑物的管理人,负责其维修而已。
七10圣殿提供庇护 无论是美索不达米亚还是以色列,圣殿或庙宇能够提供庇护,是因为这是神明在此居住,崇拜者因此更能得到神祇的保护。然而有别于古希腊,这些地方是没有另一套圣所法律,保护进入庙产范围之人的。
七12示罗 示罗(今塞农废墟)位于以法莲山地的心脏地带,是以色列人未有耶路撒冷之前召集圣会的地点。当地的挖掘证实公元前11世纪之时,已经有大规模的建筑。此地在整个铁器时代都有人居住,但其中的圣用建筑物到了耶利米时代很可能都已经成为废墟。学者相信非利士人在亚弗之役(撒上四)大捷之后,乘胜摧毁了这个地方。
七18献给天后的饼 这里译作“饼”的字眼是来自阿卡德语的借词。巴比伦人在女神伊施塔的祭仪中使用甜饼。本节中的“天后”可能也是伊施塔,但也有些证据显示这是某个不知名的母神,或亚舍拉。这些饼是不用炉子,直接在火的余烬上烧成的。如本段所示,这些祭礼仪式是全家参与的。向神祇献饼在巴比伦极为常见。四十七个代表女神的饼模(有些是女性的形状,有些则是星形),在叙利亚东北部之马里出土,可以上溯到公元前第二千年纪初叶的御厨。
七18奠祭 奠祭在以色列很常见。但本节所用的措辞“浇奠”,在其他经文中往往是用来形容在房顶之上(见三十二9的注释)献给其他神祇的祭,表示所崇拜的是天上的万象。
七20怒气临到牲畜、树木、农产 在圣经之中“人和牲畜”对应很是普遍(如:出八13~14)。但加上树木和农产却是别处经文所无的。美索不达米亚诸神之王恩利尔降下洪水时,一切有血肉的都不能幸免。巴比伦的《埃拉与伊舜史诗》亦形容人兽同遭的蹂躏。但另一方面,打仗的战术往往以农产和树木为攻击对象。树木被砍下供应围城军队的需要,或单纯作为惩罚性的滥伐山林。农产则用来供应军需,被无意践踏,或故意破坏,使敌国经济崩溃。
七21吃燔祭的肉 燔祭必须完全烧在坛上,崇拜者不得吃其肉。但神既无意聆听与燔祭同献的祈求,将这燔祭当作平安祭一般吃掉,还比较有用。
七29剪发抛弃 剪发通常含有哀悼的意思。但本节动词的受词却经常是与祭司或许愿不剪头发之拿细耳人分别为圣有关。换言之耶和华是讽刺性地命令百姓剪掉他们分别为圣的头发。因为他们所许的愿一无所用。
七30~八3
欣嫩子谷的死亡
七31在欣嫩子谷建筑陀斐特的邱坛
“陀斐特”是以儿童为祭献给摩洛神的祭仪场所。这个希伯来字眼大抵是指放置儿童的火炉,它在乌加里特语和亚兰语中的对应词汇是“炉、灶”的意思。学者相信陀斐特是在欣嫩子谷的边缘,未与汲沦溪谷会合之处。按考证欣嫩子谷是大卫城西南面的拉巴比干河(Wadi er-Rababi)。很多学者认为摩洛是冥界的神祇,源自迦南的祭祖礼仪。一个公元前8世纪的腓尼基碑文记述基利家人与敌军作战之前献祭给摩洛。摩洛一名似乎与希伯来语动词mlk“统治”有关。给摩洛的祭是在巴力的设施献上,可能表示摩洛是巴力以及其他神祇的别号(三十二35)。
七31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女 这种做法的经外证据少如凤毛麟角。亚述法律文献将一个有关刑罚的条款形容为:“他要把儿子烧给(月神)辛,把女儿烧给伯勒特塞里。”另请参看历代志下二十八3的注释。
八2暴露骸骨 坟墓中的骸骨被视为圣。古代近东对于生死之间桥梁的看法与现代人不同。他们相信只要身体(骸骨)依然存在,并且得到妥善安葬,人死之后仍有知觉。盗墓的目的往往不独是要窃取其中的财宝,更是要打扰死者的骸骨。亚述王亚述巴尼拔攻打以拦首都书珊,搬走死者的骸骨,目的是“逼使他们的灵魂不得安息,夺取供奉给他们的食物和奠祭”。近东各处都有崇拜死人的祭仪。在以色列死者的遗体亦经过小心处理,打扰坟墓是令人发指的行为。这一点又令人联想到雅各和约瑟都要求以色列人回去时,将他们的骸骨带回应许之地。
八2天象崇拜 “天上万军”(和合本:“天上众星”)是由行星和恒星组成的天军。在这些星体之中居住的,是掌管人类命运的神灵。巴比伦人是星象占卜的专家,试图借着观察星象的预兆,来预卜及控制天命。时下占星术的根源始自耶利米之后几个世纪,希腊时代(公元前331年以降)的巴比伦。公元前7世纪以色列的平面印章,显示象征天象神祇的标志,在当代十分盛行。进一步资料,可参看注释:申命记四19,十七3;列王纪下二十三4;历代志下三十三5。
八4~九26
惩罚将临
八7雀鸟移栖的象喻 本节所述雀鸟的确实品种虽然未能肯定,它们却清楚是顺从耶和华的旨意(在命定的时候移栖到命定的地点)。神的儿女则不然。
八14苦胆水的象喻 城被围攻时至为重要的,是可以有安全的水源。水源若有毒素(NIV;和合本:“苦胆”),这城便失去一切防御能力,不得不投降。是以这个象喻的意思是缩短了围城的时间。
八16攻击来自但城的方向 请参看四章15节的注释。
八17巴勒斯坦的蛇 本节的蛇最有可能是比喻迦勒底的军队。圣经所述的似乎是有毒的蛇,但其品种却无法确定。以赛亚书十一8提到“虺蛇的洞口”,解经家提出所指的是眼镜蛇,因为它们通常住在洞中。其他毒蛇包括地毯蝮蛇(carpet viper;以无故攻击人著称)和沙漠蝮蛇(desert viper) 。
八17弄蛇法术 初民对蛇极度恐惧,一方面是因为相信它有法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有毒。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之中,都有针对毒蛇及蛇咬之咒语的例证。因此“弄蛇”一词不应该令人联想到毒蛇受吹笛法师催眠翩翩起舞的漫画形象。本节所指的是不受咒语控制的蛇。阿卡德文献亦有提到某些蛇是“不被法术影响”的。
八20季节和得救的关系 收成五谷和果子的时候已经过去,生长成熟的季节亦已过去,但粮仓仍一无所有。本节所形容的是饥荒的情景。因为军队入侵之故,他们没有收割的机会,因此必须面对没有食物过冬的前景。
八22基列的乳香 这乳香虽以基列为名,基列的边疆也从来没有清楚的界定,却没有证据显示当地曾经有出产乳香的树木或灌木生长。此事的解释有二:其一是所指的物质不是乳香(见四十六11的注释),其二是基列是进口乳香的地方,不是出产乳香的地方。贯通基列的王道是本区的主要商道,乳香是贸易的主要商品。来自东方的香料商队行经这商道,乳香无疑是当地买卖的物品之一(见:创三十七25)。乳香大概是安息香树(storax tree)的树脂,割开树皮便可提取,相信有药性。约瑟夫宣称死海附近的隐基底是培植出产香料之植物(包括乳香)的主要中心,考古学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在死海西岸隐基底的戈伦遗址(Tel Goren),发现了一个似乎是出产乳香的设施。
九15茵陈 茵陈(好几种蒿属Artemisia植物的名称)是一种矮小的灌木,叶极苦,果子是民间传统医学的药物,主要医治肠子。它是骆驼和山羊的食物,今日的贝督因人以其干叶泡制一种气味浓郁的饮料。茵陈一语在圣经之中,用来比喻苦痛和悲伤。
九17~20善唱哀歌的妇女 虽然这是圣经之中提及专业哭丧女子的唯一案例,专业哭丧却是古代近东流传甚广的习俗。埃及古墓的壁画浮雕有很多专业哭丧者(几乎一定是女性)的图画。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的文献不但描述她们哀悼死人,更为死而复起的神祇(如:杜木兹或搭模斯)哀哭。这习俗在地中海东部也很流行,古典时代之希腊尤然,并且继续在今日中东某些地方存在。
九26心中受割礼 请参看四章4节的注释。
十1~25
耶和华与偶像的对比
十2天象的兆头 在大部分古代宗教中,天体神祇(日神、月神、金星尤然;巴比伦宗教分别名为沙玛什、辛、伊施塔)都占了首要的地位。这些神明掌管历法与时间、季节与气候,被视为最具力量的神。他们为观兆者提供征兆,并且从天上观看万有。公元前第二千年纪末叶编纂完成的天兆大全《埃努玛、安努、恩利尔》共有七十块泥版,作为参考典籍几达一千年之久。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家已经设定了很多星座(其中不少──但非全部──经希腊传入西方之后,今日依然沿用),但黄道十二宫的分界,这时仍未发明。
十3~4偶像的制造过程 请参看:以赛亚书四十19,四十一7,四十四10~14。
十4古代近东关于偶像及其处理的信 念 古代近东偶像的形状和大小各有不同。但通常都是用木雕成,包以锤平的金箔银箔。其外貌基本上是人形(埃及除外,当地偶像混合人、兽特征),但有独特,甚至规格化的姿势、衣着、发式。古代近东的神祇以特殊方式在偶像中临在,(在神祇向崇拜者施恩时)可以到达使祭仪偶像成为神明的地步;然而这也不是神祇唯一的显现方式。但执行仪式却可以使神祇在偶像中活过来。有了这相连之处,他们就可以向偶像施符念咒,或行其他法术,以求威逼、辖制,或驱使神明行事。此外,又有别的礼仪可以向偶像施行,对神祇提供帮助或关顾。换言之,偶像所代表的世界观和对神明的概念,是与耶和华的自我启示不相符合的。他们不视偶像为神明,但相信神祇居于偶像之内,并且透过偶像彰显其临在和意旨。文献所描述真人大小的偶像,考古学家发现的数量极少。然而书画的描绘却足以提供可靠的细节。美索不达米亚的偶像需要每日喂饲、更衣,甚至沐浴。食物的祭每日要献给神明(食用的无疑是庙宇的工作人员)。为偶像穿衣脱衣需要其他的工人,此外,又需要人负责洗濯,和在庆典时搬运偶像。
十5偶像的无能 和合本“他好像棕树,是镟成的”,新国际本作“如像瓜田中的稻草人”。这里译作“稻草人”(和合本:“棕树”)的字眼,全本旧约只在本节出现。稻草人可说是以色列人所能制造,最接近偶像的东西了。如此,“圣”偶像的身份,降到与稻草人相等的地位。它的能力和缠在柱子上的棕榈叶子没有分别,肯定不会令人心生畏惧。
十9他施的银子,乌法的金子 乌法虽以金子闻名(但十5),其确实地点却已不明。一个亚兰文的他尔根说此地位于俄斐。俄斐是阿拉伯半岛南部一个金子的产地。此外,乌法又可能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纯净”。有些提及宝石的经文亦提到他施,这些经文似乎表示他施和红海地区的以旬迦别有关,与乌法和俄斐相符。但在其他经文中,他施则明显是个位于西方的地点。
十9为偶像穿上蓝色紫色料的衣服 古代形容颜色的字眼很难诠释。这些字眼所形容的,是各种代表王族或神明的蓝色或紫色(进一步细节,见:民四6的注释)。很多古代近东的偶像都是金制或包金,并且穿上这种颜色的衣物。
十12~13创造之神/宇宙之神 本段对以色列之神的形容,将祂形容为创造之神兼宇宙之神。祂为宇宙建立秩序,又借着统管宇宙运作维系这秩序。古代世界甚少神祇将这两个运作范围集于一身。但巴比伦的主神马尔都克,确实是在作为创造神祇之外,与雷、雨都有关系。
十13从府库中带出风来 迦南人和巴比伦人将风暴的显现归因于暴雨之神兼风神阿达德。但耶利米却宣称一切的天气现象都完全是耶和华的工作。他用比喻形容耶和华有由风所运转的仓库储藏雨、雹,和雪,把它驱动的大概是祂口中的气(又见:申二十八12;诗三十三7;伯三十八22)。译作“仓库”的字眼亦可形容储藏珍贵宝物或御用兵器的库房。雹、雪、风、雷、电都经常被形容为神用来击败仇敌的兵器。此外,仓库又可用来储藏原料,如:大麦、蜜枣、五谷,或一般之十一奉献等。神亦同样按需要分配仓库的储藏品。宇宙性仓库的象喻在古代近东并不常见。
十一1~17
同谋背约
十一4铁炉 现时用来铸铁的鼓风炉,当时仍未发明。铁的熔点是摄氏一五三七度,古代科技并无把握达到。但当铁加热到摄氏一千一百度以上,就会变成柔软可锻的半固体状态。炉通常以木炭为燃料,以提供化学过程所需的碳元素。钢(铁碳合金)的坚硬程度,是基于所吸收的碳量。炉温愈低,锻炼过程重复的次数就愈多,才能完全清除的矿渣,产生可用的成品。铁炉虽可比喻逼迫,炼炉的火却是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将脆弱的矿石变成耐用铁器的,正是这炉。出埃及的经历将以色列人转化为与神立约之民。
十一5流奶与蜜之地 “流奶与蜜之地”是圣经常使用的一句话,意指这地区的富庶。迦南人在其仪式文献中也是如此形容这地,埃及文学《辛努赫的故事》(公元前第二千年纪初期)也是如此。进一步资料,可参看出埃及记三7~10的注释。
十一13为巴力所筑的坛与耶路撒冷街 道的数目相等 这句话是强调耶路撒冷城中的巴力偶像数目之多。古代近东典型的城市住宅区约有数十个街角。经文并不暗示每个街角都有偶像。无论如何,巴比伦文献提到街角和院落的小型露天神庙或壁龛。一份文献说女神伊施塔在巴比伦城有一百八十个这种设施。这些神龛凸起于地,顶端设有祭坛,到此的主要是女子。
十一15圣肉 以色列人所吃的肉大部分都与献祭系统有关,因此都是在圣殿指定的地方食用。圣肉所指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食用的肉类。在此讽刺的一点,是这些人坐在圣殿范围之内食用圣肉时,言谈间所讨论的都是恶事。
十一16暴风作为神的审判 和合本“如今他用哄嚷之声”,新国际本作“但祂用巨大风暴的咆哮”。本书已经用过好几次风暴之神的象喻。这里还有闪电与神审判的暴风同来,点着代表以色列的树。进一步资料,可参看撒母耳记上七10。
十一18~23
设计谋害耶利米
十一21亚拿突 请参看一章1节的注释。
约旦河
十一21说预言为死罪 其他经文提到规定说假预言的先知判处死刑的律法。古代近东各处地方都有人以说预言为职业,但将说假预言定为死罪却大体限于以色列。无论怎样,亚拿突人并没有指控耶利米说的是假预言,他们恐吓的目的只是要他闭口不言。预言的宣讲已有使之成就的能力(写下来也有同样的功用,见三十六23的注释),因此,他们相信制止他说话(或靠恐吓,或藉谋杀),就能防止他所宣告的灾难成为事实。
十二1~17
耶利米的哀叹和神的回应
十二4愤世嫉俗想法的根据 在古代近东,神明发怒撤除保护,灾难就会临到。人类将会遭遇很多种问题,很多人都相信这是邪灵作祟的结果。神在申命记三十二20说,祂对以色列行恶的回应,是向他们掩面。这样一来,祂就能看见“他们的结局”——即没有了祂的祝福和保护,他们的事业是否顺利?耶利米书在此描述神向他们掩面(干旱和饥荒就是证据),但作恶的人却深信神“看不见我们的结局”(这句话和申命记一模一样),因为他们决意靠自己能力坚持到底。
十二5约旦河边的丛林 约旦河边的丛林(直译是“高处”),是指约旦河边河水泛滥,芦苇、灌木、树林丛生到好像森林一样。这种地方往往成为狮子的巢穴。这是一个危险难行的地方。
十二9斑点的鸷鸟 这字只在这个情况中使用,很多学者都认为所指的不是一种鸟类,而是被鸷鸟所围的鬣狗。这读法也得到七十士译本,和同系语言用法的支持。但经文依然难解。
十三1~14
腰带和坛子
十三1衣物的种类 古代绘画中的缠腰布(和合本:“腰带”)有两种不同的设计。按照迦南的绘画,这布围腰但不在胯下经过;另一种则是埃及人所绘的叙利亚人,其衣物是窄长重叠的布条,也是不在胯下经过。这些衣物有些是用皮革制造,有些则是细麻,本节是其中一例。
十三4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通常是指幼发拉底河。但这河在亚拿突北面三百五十多英里外,来回是极远的路程。
其他学者则提出这是指巴拉干河(Wadi Pharah;可能象征式地称为幼发拉底河)。这河在亚拿突东北四英里之处(书十八23曾经提及巴拉)。
十三12各坛都要盛满了酒 这句话是出了名的难解。耶利米可能是引用当时的俗谚,形容物件各有其用。坛盛了酒就满足了其存在之目的,正如帽子戴在头上也是满足了其存在之目的。耶利米可能是和以赛亚书二十八23~29一样,引述简单的俗谚来表达讽刺性的含义。
十三15~十四12
审判:被掳、旱灾、饥荒
十三18太后 太后在古以色列是个正式职衔。这是一个具有正式权力的高级职位,尤其是在(太后亡夫即前任国王死后)君主尚未成年之时。她不独能够影响儿子,本身亦具有很大的权柄。亚他利雅甚至能够夺权篡位(王下十一)。由于太后在国中有正式的地位,列王纪的作者记述她儿子时,几乎都必定提到她。她大概是于儿子登基为王时,同时擢升到这个官阶。赫人和乌加里特文献大体而言,都有对应的太后职位。北国以色列则没有这个职位的直接证据。进一步资料,可参看列王纪上二19的注释。本节中的太后大概是约雅斤的母亲尼护施他。约雅斤在公元前597年只坐了短短一段时间的宝座,便被掳到巴比伦去。
十三18华冠 犹大国的王冠大概是戴在头巾之上的金制头圈(见:诗二十一3;结二十一26)。埃及王头戴好几种精美的冠冕;亚述王所戴的通常是半截锥形的帽子,帽上有绣花和宝石;巴比伦王的帽子则为弧形有尖舌。
十三19南方的城 “内盖夫”(和合本在本节译作“南方”,但一般则作“南地”)一词通常是指犹大以南广大的沙漠地带。但在本节则很可能是指犹大南部布满了城镇和防营的地区。这地区介乎伯利恒和别是巴之间,位于其正中的则是希伯仑。公元前597年这些城市究竟有几个被巴比伦攻打并不清楚,但来自亚拉得的陶片文字则显示以东对他们构成了威胁。
十三23古实人和豹 埃及之《安肖桑基的教诲》(Instruction of Ankhsheshonqy)用一句类似的说话(“没有一个努比亚人会离弃他的皮肤”),作为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后果之一(如:“没有一个愚昧人能够得到利润”)。亚兰文的《阿希喀尔的教训》描述一只豹和一只山羊之间的对话,前者愿意把毛借给山羊穿着,使它可以暖和。山羊回答说,豹只是想借着交换衣服,夺取它的皮而已。
十三26衣襟蒙脸 (和合本的“衣襟”,NIV:“裙子”。)本节不是说女子将要被掳,而是描述敌军进入城镇,奸淫掳掠。本节比喻犹大将要遭遇同样的命运。
十四12禁食 禁食是在一段时间之内暂时戒绝食物。赎罪日是圣经之中唯一的禁食日子,但在特殊情况之下也有召开公开禁食的时候,被掳归回时代尤其常见。个人则在哀悼和忏悔之时禁食。在圣经以外,古代近东没有什么禁食的例证。禁食通常是在哀悼之时进行。旧约中宗教性的禁食通常与向神恳求有关。其原则是所求之事重要到一个地步,恳求者集中精神于属灵景况上,肉身需要则退居幕后。如此,禁食是为使人净化,在神面前谦卑而设的(诗六十九10)。以色列除了悔改之外,以色列人禁食也是为了消除罪咎和一切可能导致他们被人欺压的阻碍。
十四13~十五21
假希望和唯一希望
十四22以色列的气象学 以色列人和古代近东大部分民族一样,都是将季节不同的气候,视作来自地的四方之四风的产品。神不但掌管四风,更是其创造者。北风带来寒冷,洒下雨雪;南风有时带来西罗科风(强烈热风);东风则带来旷野的干风;从地中海吹来的西风则被形容为“雨之父”。本节清楚证明一般以色列人会认为雨水自然从天降下是荒天下之大谬的事。没有神明的操纵,天气是不会自行发生的。
十五4玛拿西的作为 列王纪下二十一3~7和历代志下三十三3~7描述了玛拿西的邪恶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了天象崇拜,和竟然在圣殿之内为巴力筑坛。他被视为最努力将耶和华崇拜与迦南祭仪结合的人。他后来虽然悔改(代下三十三12),其罪孽依然深重到神不会推翻其后果的地步。
十五7在城门口簸谷 收割下来的禾打过(使谷粒从禾上脱落)之后,要用簸谷叉将谷扬起(使谷粒与糠秕分离),余下的糠秕则用簸谷铲清除。这些活动不是在城门口,而是在郊外空旷之处进行的。但簸谷在本节是审判的比喻(原因是簸谷将好坏分开),而审判却是在城门口进行的。本节或许是指征服者在城门口决定谁当处死,谁当被掳,谁可留下。此外,本节的“地”字(和合本:“境内”,参小字)有时可以是指冥界。按照这个解释这比喻依然是审判。神在冥界的门前将人交于死亡。
十五8灭命的午间来 正午被视为全日最安全的时刻,所以是奇袭的好时机。本节中灭命的是指迦勒底的军队,神预备他们来攻击祂自己的民。本节所用的字眼并不是形容逾越节灭命天使的字眼(出十二23)。这字在四十七章4节,五十一章55节,用来形容耶和华所指挥的军事行动。
十五20铜墙的象喻 巴拉瓦特挖掘到亚述人所造的铜制城门。在坚强的城墙之上这种门是一种装饰。埃及的图特摩斯三世自我形容为埃及的铜墙铁壁,意思是他有如牢不可破的设防城。
十六1~十七18
灾难将临
十六4不得葬埋 埋葬死人在古以色列是必须履行的义务。死而不葬、暴露在风霜和野兽之下是最可怕的遭遇。再者,在希伯来人的观念中,身体和灵魂并没有明确的分界,死亡并不视为两者的分离。故此他们相信死而不得埋葬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命运仍有知觉。在古代近东,死而未葬的人不得安息,直至执行正当的葬礼为止。十六5丧家 本节中译作“丧宴”(和合本:“丧家”)的字眼,全本圣经只在本节和阿摩司书六7出现,但这是很多其他闪族传统的习俗。乌加里特文献、埃及伊里芬丁的亚兰文文献,以及布匿、拿巴提、巴尔米拉诸语言的碑文,都提供了丧宴的经外例证。在这些例子之中,丧宴往往都是在宴会厅举行,又有饮酒过度和行为不合体统的问题。阿摩司书六7的上文下理反映了同样的气氛。不论以色列的习俗怎样,耶利米都被禁不得参与(正如他也被禁不得出席婚礼)。
十六6殡丧礼仪 本节所列的两种礼仪,在以色列传统都在遭禁之列(见:利十九28;申十四1的注释)。五章7节讨论巴力崇拜时,也提到过用刀划身。
十六20偶像不是神 请参看十章5节的注释。
十七1铭刻在心版上 本节中的铁笔是用来在石头雕凿永久性碑文的工具,金刚钻则用来雕刻宝石。这些人的心被形容为极硬的书写材料。
十七1铭刻在坛角上 坛角是安装在祭坛四角上的突出物。其功用虽然是作为缚稳木柴和祭牲之处,它也是抹祭牲之血来净化祭坛的地方。这象喻表示犹大的罪会永远镌刻于此,不能借献祭把它勾销。
十七2青翠树旁的坛和木偶 请参看二章20节的注释。
十七2邱坛 请参看:撒母耳记上九12的注释。
十七6碱地 地上有盐(和合本:“碱”)是个祸患。美索不达米亚好几个文献都提到过,公元前第三至第二千年纪伊拉克南部的泥土盐渍度渐增。盐分达到某一程度之后,田地就不能用来耕作,只得弃置。有时弃置几个世纪之久。
十七11鹧鸪的习性 鹧鸪是在空地浅巢中下蛋。下在这里的蛋虽然会受到恶兽和意外的威胁,这些雀鸟却会下很多蛋,并且雄雌二禽都会参与抱蛋。
本节以所抱之蛋不会孵化,来比喻盼望和计划永远不会实现。新国际本与和合本的翻译表示鹧鸪会抱其他雀鸟的蛋,但这说法是没有证据支持的。
十七13写在土里 这句难解的经文可能是名字写在尘土上,迅即消散的意思;也可能是说名字写在地上(或阴间)。这字不是一般译作“尘土”的字,但与十五章7节所用的字相同,在该节也是可以解作地或冥界。后者按照本段的文理最为合理。名字写在冥界就是交于死亡的意思。写在天堂的册上就是得着继续存活的命运。名字从这册上被涂抹,并记在冥界的册上就是宣判厄运。诗篇八十八4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了同样的概念。
十七13神明为活水的泉源 “活水”是流动的水,与水库或水池中静止或污染了的水相对。
窑匠造模
窑匠的转轮
烧陶的陶窑
十七19~27
安息日
十七19平民的门口 “平民的门口”(直译是“百姓之子的门口”)并没有在其他记载中出现。这门似乎是在城的北墙,王在此进城出城。
十七19耶路撒冷城门的数目 分裂王国时代耶路撒冷有很多内外的城门。通往城外的门口至少有六个,此外,还有很多门户保护圣殿和王宫范围。作出公开宣告之处通常就在这些城门。
十七22~24担出担子 在以赛亚书四十六1~2中的“担子”是抬着游行的偶像,尼希米记十三15则用这个字眼形容商人安息日带进城中的农产。本节两个理解都有可能。
十八1~十九15
窑匠和瓦器的教训
十八2窑匠的家 窑匠的家或工场必须在有黏土供应和水源的地方附近。它又需要足够的空间置放陶轮、踩泥之处及窑等,又要有安放成品和丢弃不合格器皿的场地。器皿烧成后又需要上色。一般手转的陶轮是用两块石制成。上石轮底部有锥形的凸出处,可以套在下轮上方的凹陷处,形成转轮的枢轴。
十八3~4转轮作器皿 陶轮有两种:手转的慢轮,以及(如下述)用脚旋转的快轮或踢轮。窑匠在上方较小之石轮顶部用手塑造陶器。下轮则提供动量,使旋转快速。窑匠用脚转动下轮。轮子转动时构成离心力,窑匠用手加力,与黏土的离心力相对,使黏土成形。
十八13以色列处女 新国际本译作“处女”(和合本:“民”,参小字)的字,在原文是指法律上仍在父亲监管之下的女子。本节以这样一个失信失贞于父亲的女子,比喻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的不忠,旧约经常把这种行为描述作“为妓”(和合本:“行淫”)。这字在乌加里特文献中,用作巴力的姊妹的称号:“处女阿娜特”。但她的行为却不怎样值得称许,有些人还觉得她在性关系方面十分随便(但这方面的证据比以前想象中的多)。
十八14黎巴嫩的雪 黎巴嫩的雪所指的大概是当地最高几个的山峰上的积雪(如:库纳特索达〔Qurnat as-Sawda〕),这些雪每年要到8月才消融。无论如何,很多高山的顶部大部分时间都是有雪冠的。
十八15没有修筑的斜路 路面铺了的路是修筑过的。铺路是个耗资很大的工程。巴比伦人用泥土和砾石修筑路床,接着用砖块砌在沥青上造成路基,最后在上铺上石灰石板,再用沥青填塞隙缝。只有城中最重要的街道才可以这样处理。考古学家挖掘到的例子,可以上溯到中铜器时代的巴勒斯坦。当时一般的路面是用鹅卵石和陶片铺嵌在黏土上。路面有时还会漫上石灰灰泥。这时代城郊的道路没有铺砌的例证。但即使是未铺的路也可以积了泥层,以致水会流到路边。按照另一个解释,这路可能不过是行走的人多,踩平出来的。这些路深刻在地面上,有积水形成泥坑的倾向。
十八20挖坑 古代近东的人挖坑有好几个理由。考古学家挖掘到的坑很多都是用来作储藏陶瓷器皿或埋藏垃圾,并且在较不常见的情况下,用作囚犯的临时监狱。本节所用的都是借自设阱捕猎的用语,从事此业的人经常使用网罗和陷坑。
十九1瓦器的种类 本节的瓦器被形容为“瓶”。这字在耶利米书十九章使用两次,列王纪上十四3(用来装蜜)一次,都是用来装液体。希伯来语中,这字(baqbuq)的发音酷似大肚窄颈瓶子倒水的声音。由于瓶颈窄长,所以修补是不可能的事。这种容器在铁器时代巴勒斯坦到处都用。
十九2欣嫩子谷 欣嫩子谷位于耶路撒冷的南面,在城东南角与汲沦溪谷会合。因为亚哈斯和玛拿西二王在此崇拜巴力,所以这地恶名昭彰。约西亚王污秽了全区,防止再有人在此祭偶。
十九2哈珥西的门口 “瓦片门”(和合本:“哈珥西门”)的位置不明,圣经只在此处提及此地。这门可能就是粪厂门(多次在尼希米记中提及),因为粪土和瓦片都是丢到欣嫩子谷中之垃圾的一部分。哈珥西门若是邻近这谷,它就必然是位于耶路撒冷的东南面。
十九5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子 请参看七章31节的注释。
十九9古代近东人吃人的行为 在古代近东,饥荒和围城都会导致人吃人。撒玛利亚(王下六24~31)和耶路撒冷(哀四10;按照约瑟夫的记载,亦发生在罗马战争中)都发生过这种事故。再者,“吃自己儿女的肉”也是美索不达米亚典型的咒诅形式之一。美索不达米亚史料只有极少人吃人的案例,但发生的理由都和圣经的例子相同(严重饥荒、城被围困)。
十九10~11打碎那瓶 这个意象可以上溯到苏美尔时代。苏美尔的《乌尔被毁悼词》说乌尔的居民好像瓦罐被人打碎。
十九13向天上的万象烧香 向天象神祇献祭通常是在屋顶进行(见:王下二十三12;番一5)。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吉尔伽美什的母亲宁苏恩(Ninsun)上到屋顶向太阳神沙玛什烧香,乌加里特《凯雷特史诗》亦描述过这个仪式(又见八2注释)。
二十1~18
冲突和被囚
二十2高门内的枷 译作“枷”的字眼意思不明。这字亦出现于耶利米书二十九26;历代志下十六10(“枷之屋”)。它最有可能是将人限制在伛偻姿势的设施,亦有可能是监狱或拘留所。无论如何,耶利米很清楚是被监禁。
二十11神圣战士 神在战争中以伙伴身份参战在古代近东是很常见的主题。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都将胜利归功于神明。这关系是由神明采取主动,并与君王并肩作战(见:撒上四3~7的注释)。埃及的军旅以神祇为名,并在这些神祇的纛下作战。迦南将神圣战士描绘为大自然的蹂躏者。但这些社会了解到,祇亦可透过人作为他们参与的媒介。这些人是神明所拣选,在战争中奉行他们的命令。
二十12肾作为理智的所在 和合本“肺腑心肠”是译自希伯来原文的“肾和心”。初民相信人的某些器官是有其实际功用的。肾被视作感性和背后动机的中心。肾能够烦恼(伯十九27;诗七十三21),能够受神“察验”(耶十一20),也能“快乐”(箴二十三16)。肾亦能“指教”(诗十六7;和合本:“警戒”)人,乌加里特文献也有这概念。阿卡德文献则较常认为这些抽象观念与肝脏而非肾脏有关。
二十14~18咒诅自己的出生 《埃拉与伊舜史诗》描述被毁灭之城市的统治者向他母亲说,但愿自己是个死胎或在腹中无法出生,因为这样一来,就不会遭遇这个命运。
二十一1~14
神对西底家宣告咒诅
二十一2尼布甲尼撒攻击耶路撒冷 公元前589年西底家决定停止纳贡,倚靠反巴比伦的新任埃及法老合弗拉的支持,来抵抗巴比伦人。公元前588年1月15日(按照提斯利历法;若按尼散历法则是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的军队抵达,开始封锁耶路撒冷,隔绝一切的援军,包括埃及人(见三十四21的注释)。其他设防城全数被毁,然后全面围攻耶路撒冷,同时试图攻破城北的城墙。公元前586年8月中旬城墙终于攻破。
二十一7围城所造成的破坏 围城所造成的艰苦相当严重。围城的用意就是要令使城中居民极度饥渴,因而不战而降。本节的饥荒与自然环境无关,而是围城导致粮食用尽的结果。过度拥挤的环境对城中的设施构成严重负担,到水源开始枯竭时,就是脏水也会有人饮用。故此,城被围困之时,百姓的健康情况往往达到疾病流行的地步。
二十一7西底家至终的命运 请参看三十二章4节的注释。西底家落在尼布甲尼撒手上之后,似乎以俘虏的身份去世。
二十一14耶路撒冷的林 这句话所指的不是附近的树林。“林”字是个与王宫有关的字眼(见:王上七1~12的注释),因为建筑这宫时用了大量的香柏木。
二十二1~30
众王的命运
二十二5~6使宫殿变为荒场 《埃拉与伊舜史诗》用类似的语句形容城镇与王宫被毁的经过。埃拉表示有意容许山间和城外的野兽进入城中,蹂躏公众地方。他特别提到他要使王宫变为荒堆。
二十二6基列和黎巴嫩顶 基列位于外约旦河东,其北界十分模糊,东面则以沙漠为界。黎巴嫩顶是指其树林(又见:亚十10)。基列和黎巴嫩都以其树林茂盛多产著名。
二十二10王被掳去 本节中被掳的王大概是约西亚王的第四子沙龙,他在公元前609/前608年继承父亲的王位,约哈斯是他的王号。他作犹大王三个月之后,被尼哥二世掳到埃及,后来客死当地。列王纪的作者谴责他是邪恶的统治者。
二十二13强逼劳工建筑宫殿 约雅敬可能是维修扩建所罗门的王宫,也可能是另一个宫殿。在拉玛特拉黑珥发现了好几个可能建于约雅敬年间的建筑物,以及大批盖有戳印的瓶柄,上面有“属于王”的字样。由于王必须缴纳大量贡物给埃及,他可能需要强逼劳工来进行工程。强逼劳工而不付薪水令人联想所罗门年间的工程(见:王上十一28的注释),埃及和巴比伦亦间或有这个做法。这是税收方式之一。
二十二14香柏木护墙板 香柏木护墙板是当时材料之中最豪华、最昂贵的一种。几乎只有王宫、圣殿,和庙宇才用得上它。以色列并没有挖掘到很多壁画,但在范围较广的近东地区则有大量例证。在马里出土绘有登基场面的湿壁画等例子,证明室内设计偏用红色和橙色。以西结书二十三14也提及过有这特征的墙壁装饰。
二十二18约雅敬 参看一章3节的注释。
二十二20黎巴嫩、巴珊、亚巴琳 这是三个山区。黎巴嫩在北面,巴珊在东北面的外约旦地区,亚巴琳则在东南面的摩押地。至于这些山所代表的是哀悼的地点、盟友的家乡,还是自然资源的中心,却无法肯定。
二十二24带印的戒指 “带印”一词大概表示印章。印章可以是圆筒形的,用绳子挂在颈间,也可以是压印式的,镶嵌在戒指之上,如本节的例子。前者在美索不达米亚十分常见,后者则在以色列使用。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巴勒斯坦分别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圆筒形印章和戒指印章。印章是威信、身份证明,以及物主的标记。耶和华摘下带印的戒指(约雅斤),就等于是弃绝他的王权。
二十二25约雅斤的命运 约雅斤作王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便被逼归降尼布甲尼撒。他被掳到巴比伦,并在当地终其余生(见:王下二十五27~30)。巴比伦的食物配给名单亦有提到约雅斤的名字,显出他确实是与巴比伦王同席吃饭,进一步证实了圣经所提供的资料。
二十三1~8
苗裔
二十三5苗裔为王嗣 “苗裔”一词出现于讨论弥赛亚的经文,如:撒迦利亚书三8,六12等,所指的是所罗巴伯。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词是个专门术语,指已经确立之王朝的正当继承人──在以色列则是指大卫家将来要使国复兴的君王。同样,在塞浦路斯出土,来自公元前3世纪,以默尔卡特神(Melqart)为对象的腓尼基还愿碑文,也提到过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合法“苗裔”。在库姆兰的死海古卷中,这字没有弥赛亚的意味。但在乌加里特和亚述文献中都有王权的意味。例如提革拉毗列色三世被形容为巴珥提珥城(Baltil;即亚述城)的苗裔或幼枝,为百姓带来公正。他在地上施行公平公义一语,在巴比伦王的改革宣言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例证。西底家王在公元前588年曾经作过这样的宣言(请参见:三十四8~11的注释)。
二十三9~40
假先知
二十三13借巴力说预言 巴力的先知由公元前9世纪中叶,已经在撒玛利亚找到支持者(亚哈和耶洗别)。两个世纪之后虽然亚哈的王朝已经灭亡,北国却从来没有完全弃绝混合宗教。北国在公元前721年沦陷后,亚述的外迁政策带来了外族人,与北国以色列的余民杂居。列王纪下十七24~34描述混合宗教成为本区的祸害。这些先知无疑是散布丰饶神祇巴力能够结束旱灾(10节),使地恢复多产的虚假盼望。
二十三18站在耶和华的会中 耶和华的会大概是指天上侍立于神面前的团体,与诗篇八十九7之圣者的会相似。古代其他文化亦相信神明议会的存在,男女神祇在这会中执行事务。先知被视为这些会议的旁观者(如:代下十八18)。进一步资料,可参看以赛亚书六8和四十13~14的注释。
二十三19耶和华的愤怒好像暴风 请参看十一章16节注释。
二十三23近处/远处的神 耶和华在本段确认其超越性(在万有之上,超乎万有)和内蕴性(与万有紧密相连)。祂又同时确认祂是无所不在的,没有人能够在祂面前躲藏,万事无论何等遥远隐晦,祂都知道。这时代其他的宗教发生了一个突变,从太阳等超然而遥远的神祇,转而注重恒星行星等的神祇,认为他们较为可亲,更愿关心人。另一个解释则以为“近处/远处”的意思,是将地方性守护神明和大能的宇宙神明融合为一。古代神祇之中能够符合这种描述的少而又少。
二十三25梦作为启示方式 在古代近东,异梦是领受神明信息的标准办法之一(见:创二十八12的雅各;创三十七5~11的约瑟;和但二、四章的尼布甲尼撒)。它在旧巴比伦的观兆文献中,与检验羊肝、反常气候、牛羊怪胎等等被视为彰显神明旨意的现象一同出现。拉格什的古地亚(约公元前2150年)所做的梦,是最有名的异梦之一。有一形像在梦中命令古地亚建筑一座庙宇;这形像与但以理之梦和以西结蒙召(但七;结一25~28)等启示文学记述之中的形像,十分相似。马里的王室书函(约公元前1750年)亦记载了大约二十个有关异梦的先知性预言,做梦者全部都不是专业宗教人员。这些兆头极受重视,受到认真的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专业祭司,都受过圆梦和解兆的训练(见:但二4的注释)。
二十四1~10
好无花果和坏无花果
二十四1约雅斤被掳始末 请参看二十二章5节和列王纪下二十四12的注释。
二十四1尼布甲尼撒 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前562年在位)是以巴比伦为中心,统治近东几达一个世纪的迦勒底王国的第二位君王。他的父亲迦勒底人纳波婆拉萨尔于公元前626年脱离亚述宣告独立。尼布甲尼撒在位四十三年,他敉平了埃及(但不能成功地把它征服),并且彻底重建了巴比伦。实际上现代考古学家所挖掘到的巴比伦城,绝大部分都可以上溯到尼布甲尼撒年间。迦勒底王国可说是由他所开创,并且在他死后一代便即覆亡。很多文化的传统都保存了这位大王的史料,希腊(视之为杰出的建筑家)和以色列(除了圣经材料以外,尚有后期的拉比史料)是其中之二。
二十四2初熟的无花果 无花果树上一年的树枝在新叶未生之前,已经在公历5月底至6月初结第一期的果子。新的树枝至少要到三个月之后才会结果。
二十五1~38
神震怒七十年
二十五1年代小注 学者将约雅敬第四年和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元年考证为公元前604年。当时巴比伦王刚刚在迦基米施击败埃及,预备将犹大国取为藩属。
二十五9耶和华的仆人尼布甲尼撒 前来攻打以色列之国家的君王经常被形容为神的仆人,因为他们是耶和华旨意的执行者。由于耶和华是不能征服的,任何征服者都是以罚恶的杖之身份,照祂的命令行事。但这并不表示巴比伦王是耶和华的崇拜者。圣经亦曾经如此形容居鲁士,但也没有证据显示他崇拜耶和华(赛四十四28~四十五1)。在古代近东的条约中,藩属成为宗主的仆人,其军队受宗主的指挥。他们受霸主的支配,行他的旨意。
二十五10推磨的声音和灯的亮光 最普通的日常活动都告止息,所余的是莫名的沉寂。没有食物生产,有的只是可怕而恐怖的黑暗。
二十五11七十年 “七十年”一语虽然可以像亚述王以撒哈顿的一句话般,解作一个人的寿命,它也可以是指特定的一段时间。从公元前587年圣殿被毁,到公元前515年重献新殿大约是七十年。七十年也是公元前605年以色列首次被尼布甲尼撒征服,到公元前535年按居鲁士旨意归回的年日。
二十五12流放七十年 亚述王以撒哈顿讨论父亲西拿基立摧毁巴比伦时,视之为马尔都克神对自己城市的审判。马尔都克恼恨巴比伦的百姓,以致降旨自我流放,离开巴比伦城七十年。但以撒哈顿却在毁城十年之后重建巴比伦,并且宣称马尔都克将流放期限缩减为十一年。现存有关巴勒斯坦在被掳和部分重新定居时期的资料甚少。外迁于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后发生。但被掳的只有民中的优秀人物。犹大到处都有毁灭的痕迹,但不是一切都全被毁灭。农民继续在当地生活,有些甚至在圣殿的废墟崇拜(见四十一4~5)。犹大成为巴比伦的一省,其首府位于耶路撒冷北面的米斯巴。
二十五15愤怒的酒 酒作为惩罚之杯的意象在旧约经常出现(诗十一6,七十五8;耶四十九12,五十一7;哈二15~16)。以赛亚书五十一17特别清楚表示这杯所导致的是醉酒(东倒西歪)而非死亡。被逼喝这杯的人失去一切自制和自卫的能力(27节),变得不省人事。
二十五19~26地理范围 本节所述的地理范围颇为广泛。从非洲东北角的埃及开始,耶利米列举乌斯地(大概是内盖夫)的诸王、非利士的沿海城市、外约旦诸国(以东、摩押、亚扪),然后回到北面的沿海地带(腓尼基)。海岛的诸王是指塞浦路斯等岛屿。耶利米接着往南横过阿拉伯半岛的北部(底但、提玛、布斯;后者是阿卡德文献中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巴朱),跳过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地),南行到伊朗西南部(以拦、玛代),最后以“天下地上的万国”作结。所列举的各地都曾俯伏在尼布甲尼撒的淫威之下。
二十五26示沙克和密码的使用 “示沙克”是“巴比伦”一字的“阿特巴什”(atbash)。“阿特巴什”是一种密码,做法是将希伯来文正数的字母与倒数的字母对调(又见五十一1的注释)。例如在英语就是A被Z所取代,B被Y所取代,如此类推(“阿特巴什”〔'tbsh〕其实是希伯来语的第一个〔?〕、倒数第一个〔t〕、第二个〔b〕、倒数第二个〔sh〕字母组成的嵌字)。如此,在上面经文中,希伯来语的以拦('elam)就变成了心基(zimki),而巴比伦(bbl)亦变成了示沙克(shshk)。阿特巴什的功用是掩饰敌方的身份。阿卡德语是音节文字,没有字母,所以没有阿特巴什。
二十五30像踹葡萄的吶喊 “吶喊”一语可以形容踹葡萄的人,也可用来形容打仗的人。本节说耶和华的吼叫也是好像踹葡萄之人的吶喊一样。踹葡萄表示收割季节已经结束,因此这场合是冬季来临之前的团体性庆典。这种庆典的特点是欢声震天,所产的新酒有时还会被人过度饮用。
二十五34~38牧人/头目的象喻 在古代近东,将君王描绘为百姓(羊群)的牧人是很常见的象喻。它是描述统治者的责任和权柄。正如羊主要求牧人交代羊群的景况,神明亦要君王为百姓的福利负责。在此被杀戮的不是羊只,而是牧人。
二十六1~24
耶利米被控死罪
二十六1年代小注 本节的专用术语所指的,是所谓登基年。这是新王登基之后,新一年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新王的元年要到新年之后才正式开始。约雅敬的登基年约在公元前609年9月开始,至公元前608年4月为止。
二十六6示罗 请参看二十七章12节的注释。
二十六8~9预言被视为叛逆罪 初民普遍相信先知不但宣告神明的信息,更能借着宣告触发神明的行动。亚述王以撒哈顿给藩属的指示,规定任何人说出不合体统或批评的说话,他们都必须举报。但被他特别指明必须举报的对象,却是先知、超脱式预言者,和圆梦者。如此君王想要囚禁这种先知,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因为他们的话一出口,已经有煽动叛乱或带来厄运之虞。
二十六10耶路撒冷的地势 耶路撒冷坐落在海拔八百米,犹大山地接近犹大旷野的一个石灰岩高原之上。这城建于两个主要山脊之上,被欣嫩子谷、汲沦溪谷所围绕。中间的低洼之处是泰路平谷。东面的山脊是原有的大卫城和圣殿复合建筑。后者建于山脊北面最高之处,因此从王宫到圣殿是要上行的。三十六章10节亦有提到“新门”,但这门的确实位置不明。学者一般臆测它是在殿院的南面,作为圣殿范围和南邻王宫之间的通道。
二十六18年代小注 希西家于一个世纪之前,在公元前8世纪末作王。本节清楚证明先知的信息,是得到记录和纪念的。
二十七1~22
巴比伦王的轭
二十七1年代小注 本节有一个大问题。希伯来原文说当时是约雅敬王的登基年。但接下来几节却指出当时在位的是西底家王。大部分解经家相信这句话是二十六章1节误录于此。当时的正确日期是西底家王四年,即公元前594年(见二十八1)。
二十七2轭的构造 役畜所用的轭是一个安装在后颈上方的木架,颈项两边的孔洞插了轸子。轸子在颔下用带子相连。除了耕田的牲畜用轭以外,人也有些工作是需要负轭的。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雕刻描绘俘虏负轭被输送或参与劳动。颈项两旁的木栓清楚易见。有关轭之象喻的进一步资料,可参看那鸿书一13注释。
二十七3使臣聚集的原因 公元前594年时,以东、摩押、亚扪、推罗、西顿诸国的使臣与西底家王合谋作乱,背叛巴比伦。《巴比伦年鉴》记载,公元前595年12月至公元前594年1月,巴比伦发生内乱,反叛尼布甲尼撒。本节的会议大概是因此召开。
二十七6田野的走兽 正如轭是家畜驯服的象征,这预言进一步表示野兽亦同样会在耶和华的手下驯服。有无数的壁画浮雕描绘亚述王狩猎野兽的场面。这些野兽包括了狮子等大型的肉食动物。野兽被驯服,有时也是受控制、得平安的理想国度之异象的一部分(见:赛十一6~8的注释)。
二十七7巴比伦帝国概论 新巴比伦帝国的创立者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父亲纳波婆拉萨尔。纳波婆拉萨尔是迦勒底的君主,于公元前626年脱离亚述的统治。这位开国君王的统治到公元前605年结束,因此亚述的覆亡他亦有责任。在他率领之下,巴比伦人于迦基米施大胜埃及,以致西亚绝大部分都落入巴比伦的手上。尼布甲尼撒于公元前605年继承了这个强大的国家,成为它最有名的君王。巴比伦城可说是由他一手重建,他又坚固了巴比伦对整个近东的控制,甚至入侵埃及(但没有成功)。他长久的统治于公元前562年结束。他三名后裔短暂地继承了国位,一共统治了六年的时间。王朝的最后一名君王是纳波尼达,这人显然是尼布甲尼撒在位之时的高官。他的统治在公元前539年结束。玛代波斯在居鲁士大帝的领导下攻取了巴比伦城。纳波尼达虽然没有在圣经中提及,他的儿子伯沙撒却以王的身份,在但以理书中成为要角。纳波尼达离弃了巴比伦城,在阿拉伯半岛居住了十年之久。伯沙撒在这期间暂代父亲。
二十七8~11先知劝告屈服 圣经的先知作出屈服的劝告,但这种忠告在古代近东先知文献中却是全无例证的。古代的君王一般自视甚高,先知素有报喜不报忧的名声。即使有屈服的信息,也都是透过执行某些仪式顺服某位神祇而已,不是在政治上臣服。反之有些占卜者则会根据兆头,以某时进行某事是否吉利为由,支持或反对某些政治行动。
二十七9专业者的种类 本节列举了五种专家。先知从神明领受信息,把它传达给人。占卜者观察兆头,这些兆头大部分都是来自检验祭牲的脏腑(见:申十八11的注释)。
古代近东到处的人都视梦为重要的启示方式,圆梦使用各种学术性的资源来诠解(见:但二4的注释)。交鬼者(和合本:“观兆的”)与死人沟通,并传达其信息。最后行邪术者是专门从事咒语或诅咒。
按照公元前7世纪致亚述王的书简,专门学者事奉王的五个主要种类,是占星者/文书、占卜者、驱邪者、医生和吟唱哀歌的人。
二十七16耶和华殿中的器皿 这些器皿大概是圣殿中可以搬动的物件,包括容器和用具。公元前597年,尼布甲尼撒第一次攻取耶路撒冷时,掠取了圣殿中不少的宝物。但仍然有一些琐碎的物件留下,到十一年之后才被掠去。进一步资料,可参看但以理书一2和五2的注释。有关这些物件的描述,可参看历代志下四章的各个注释。
二十七19柱子 这些铜柱(见:王上七15~22的注释)立于殿院中的前院外面。两根柱子各有名字(雅斤和波阿斯)。在特殊场合中,王大概是站在一根柱子的旁边(王下十一14,二十三3)。
二十七19铜海 铜海(见:代下四2~5的注释)是个十分巨大的铜制盆子,直径超过十五英尺,高度超过七英尺。它安放在十二只铜牛的背上,三只一组,每组面朝不同的方向站立。这容器可以装载一万加仑的水,供洗濯礼仪之用。
二十七19盆座 盆座包括十个较小的盆子,用来装水洗濯祭牲。支持盆子的盛饰支架,安装在四个活动的轮子之上。每个盆子可容水两百加仑。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正是用来支撑这一类盆子的青铜盆座,来自公元前12世纪。盆座有轮子,并以有翼的复合性活物为装饰(见:王上七29)。
二十七20约雅斤被掳 请参看列王纪下二十四12的注释。按照某个巴比伦行政文献的记载,一位名叫雅库基努(Iakukinu即耶哥尼雅、约雅斤)的,曾向尼布甲尼撒纳贡。
二十七22圣物被掳后归还 耶路撒冷圣殿不是古代唯一的器皿被掠,但后来重得失物的庙宇。例如,马尔都克的神像曾经好几次被掠离开巴比伦城(如:公元前1595年被赫人所夺;约公元前1235年被亚述王图库尔提宁努尔塔一世所掠;公元前689年被西拿基立所掳)。但是,每次偶像都归回到巴比伦原有的位置。
二十八1~17
哈拿尼雅和轭
二十八1年代小注 鉴于西底家王在公元前597年尼布甲尼撒攻取耶路撒冷之后,需要相当时间组织政府(见二十七3,五十一59),“西底家登基第四年”的读法似乎很可能是正确的。若然,本段所载的事便发生在公元前594年至公元前593年。由于各国使臣计划如何回应公元前595年12月巴比伦内乱的会议,大约也在这时举行,这日期又进一步得到证实。
二十八1基遍 参看约书亚记九3注释。基遍(今吉布)和亚拿突一样,也是便雅悯的属地(耶路撒冷西北六英里)。因此,哈拿尼雅和耶利米在这事发生前,可能已经相识。
二十八10折断了轭 部分学者认为被折断的,比较可能是安设在颈项两旁,固定轭之位置的轸子,不是中间的横木(有关轭的结构,见二十七2的注释)。这说法很是符合全段的用字。
二十八13木轭和铁轭的对比 这里说换了铁制的亦相信是轸子。木轭当然可以折断,作为受欺压得释放的戏剧化表达。但要折断铁轭却不是这么容易。
二十八14田野的走兽 请参看二十七章6节的注释。
二十九1~32
写给被掳长老的信
二十九1写给被掳者的信 耶路撒冷和公元前597年被掳者之间有书信来往,这封信提供了证据。送信人相信是巴比伦的信差或前往美索不达米亚的行商。旧约时代有很多寄送公私信件的先例。拉吉书函是公元前701年亚述侵略之时,犹大国对内通信的例证。这封信成功到达目的地的证据,可见于但以理书九章。
二十九2太后 犹大国的太后显然有很高的地位,她不独能够影响作王的儿子,本身亦具有很大的权柄(见:王上二19的注释;以及王上十五13亚撒时代有贬黜太后必要的记载)。现知本节所指的太后是约雅斤的母亲尼护施他(见:王下二十四8;耶十三18),被掳时她也失去了太后的职位和一切随之而有的权力。
二十九2工匠铁匠被掳 公元前597年尼布甲尼撒选择将什么人掳去为质时,自然挑选了王室的成员,以及贵族和祭司中充任顾问的人。工匠(见十3)和熟练的铁匠对于巴比伦王野心勃勃的建筑计划可能很有用处,但他们也是犹大国比较富裕之中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最重要的一点,是工匠和铁匠的手艺通常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往往还有秘传的技巧。巴比伦人当然希望能够加以维护,并从中得益。在吉尔伽美什洪水故事中,乌塔那匹兹姆将工匠包括在方舟之中,反映了这种对于工匠行会的尊重态度。
二十九10七十年 这七十年有好几个计算方法。亚述首都尼尼微于公元前612年失陷。公元前605年巴比伦在名义上控制了整个叙利亚巴勒斯坦。巴比伦军两度攻打耶路撒冷,掳人为掠物。第一次是公元前597年,第二次则是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的公元前586年。这四个年分都可以作为七十年的起点。在结尾方面,巴比伦在公元前539年陷落,第一批被掳者在公元前538年归回。圣殿在公元前515年重建。要堆砌成实数为七十年的场面虽然并不艰难,但不可忘记的一点,却是七十往往是个代表神审判时期的象征数字。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城被毁于亚述王西拿基立时,巴比伦的神马尔都克据称命定巴比伦要作为废墟七十年。但西拿基立的儿子以撒哈顿却在诠释上动了手脚,将数字解作十一年,重建了巴比伦城。
二十九26枷和锁 本节译作“足枷”(NIV,和合本:“枷”)的字,除本节以外只在圣经用过两次(代下十六10;耶二十2),在那两个案例中意思也不明显。部分学者提出这是指特别狭窄或低矮的囚室。但这字在本节与“颈枷”(NIV;和合本:“锁”)同用,表示这可能是某种的枷锁,将先知锁在一个羞耻不舒服的姿势示众(见二十7~8耶利米的埋怨)。但进一步的考证却必须有待将来的新发现。
三十1~24
复兴的默示
三十2写在书上 圣经只有少数几卷先知书明言将耶和华对先知所说的话付诸笔墨,耶利米书是其中之一。帮助耶利米的巴录是位专业的文士(见三十六2~4)。在本段中译作“书”的字眼是个泛称,在当时是指书卷。自公元前第三千年纪以降,埃及已经使用蒲草纸书卷。埃及的气候保存了很多这种文件,在现代被人发现。在素来以泥版为主要书写材料的美索不达米亚,新亚述时代(公元前8世纪)已经有使用书卷的例证。以色列在差不多整个旧约时代中,大概都是使用书卷。但至今只发现了甚少比公元前2世纪之死海古卷(其中超过百分之九十是羊皮纸)更古老的证据。现存最古的例证是在穆拉巴阿特干河(Wadi Murabba'at)的洞穴出土,考证为公元前7世纪一封信的其中几行字。一般的蒲草纸书卷是用二十张左右的蒲草纸黏合,造成书卷长约十五英尺,高约一英尺。羊皮纸在旧约时代远不及蒲草纸通行,但也有使用的佐证。
三十14与盟友的关系 约雅敬是埃及人于公元前609年放在犹大国位的,他一直向埃及效忠,直到尼布甲尼撒的霸权中止这关系为止。公元前604年亚实基伦陷落之后,约雅敬向巴比伦朝贡了几年。但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601年入侵埃及失败,约雅敬再度附从埃及,停止缴纳东往巴比伦的岁贡。因此当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597年讨伐耶路撒冷时,埃及是犹大所倚靠的头号盟友。西底家于同年稍后被尼布甲尼撒立为王之后,几乎立刻便与一系列的西方小国商谈,组成抵抗尼布甲尼撒的联盟(见二十七3的注释)。公元前595年法老普萨美提克二世在埃及登基。他起初在南方与努比亚的战争中,获得了一些胜利。一个蒲草纸文件说他在巴勒斯坦胜利游行以示庆祝。因此,埃及虽然不是联盟的发起者,他们也有理由预期埃及会支持他们对抗巴比伦。这联盟最后形成时成员是哪几个国家并不清楚。按照事态的发展,埃及军队于公元前588年被巴比伦击溃(见三十五5~7),同时按照诗篇一三七7,当耶路撒冷毫无疑问即将陷落之际,以东似乎附从了巴比伦。西方诸国中成为尼布甲尼撒泄怒对象的,似乎只有亚扪和推罗。
三十23耶和华的愤怒好像暴风 这几节经文的诗风近似苏美尔的《乌尔被毁悼词》(约公元前2000年)。两篇著作都将破坏力量形容为暴风或烈风。这首苏美尔著作的一个诗节形容风好像侵略的军队一般“从城门吹入”,作者又在另一个诗节为“暴风为我所命定的日子”感到绝望。在时间上比较接近耶利米的,还有公元前第一千年纪,称为《他是风暴,在医治时》(He Is a Storm, At the Healing)的哀悼诗歌,这诗将神明的怒气描述为吹过万国的风暴。称为“巴拉格”(balag)哀悼诗歌的著作中,差不多有四十个经常使用风暴的象喻,这是其中之一。这类哀悼诗歌的写作原意,是平息一个庙宇被拆或正在被拆之神祇的怒气。有关风暴与神明活动的资料,可参看列王纪上十九11~13的注释。
三十一1~40
新约
三十一4以色列处女 请参看十八章13节的注释。
三十一8从地极招聚 以赛亚书十一12的用语与此相仿:神要“从地的四方聚集”以色列人。阿卡德文献谈到统治四方的王,意思大概是指东南西北四方最遥远的海角地极。这句话不是将全地切割为四份,而是用“地极”或“地之边缘”等字眼,包含其中的所有事物。
三十一9使他们在河水旁 在下雨为季节性的地区(以色列的雨季为公历10月至次年2月),河流往往是干涸无水的(阿拉伯语称之为wadi“干河”,即只在雨季有水的河床),因此宜于用作小路(如: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的克珥特干河)。但这些河床满了水却令人联想到旷野水流(民二十1~13)之清新,甚至神迹性的,和丰饶的应许(有关这个主题,见:申八7的注释)。正如祂在旷野施行神迹,神会带他们归回本地之时,亦会供应他们的所需。
三十一10海岛 有关这词用指沿海地区和岛屿,可参看二章10节。这词在该节圣经是指腓尼基、塞浦路斯、希腊诸岛。但在本节则只泛指遥远的地方,亦即地极。
三十一12五谷、新酒和油 五谷(小麦或大麦)、葡萄树产品、橄榄油是地中海地区的人的主食(何二5、8)。与耶和华所立之约中,这几样是丰饶的实际表示。按照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法律,丈夫对妻妾的责任是用大麦、油、衣物来计算(里皮特伊施塔法典、埃什努那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三十一15拉玛 这地最有可能是耶路撒冷北面三英里的拉姆。这名字的意思是“高地”。由于高地易于防守,巴勒斯坦很多城镇都可以用这名字。耶利米在此所描述的号咷痛哭,大概是因为公元前587年耶路撒冷沦陷之后,这是前往巴比伦之俘虏的集结地(见四十1)。本节提到拉结,相信是因为拉玛是在拉结坟墓的所在地泄撒附近(见:撒上十2的注释)。
三十一21古代的指路碑和引路柱 在罗马时代之前的史料虽然没有提到正式的路牌,耶利米呼吁被掳离去的人用石堆标明所走的路,表示这不是前所未有的做法。除路牌以外,道路是以显著地标(《吉尔伽美什史诗》和《埃努玛埃利什史诗》的ittu)或其目的地(民二十17王道)作为辨别方法。
三十一21以色列处女 请参看十八章13节的注释。
三十一23圣山 古代近东的想法和希腊神话一样,都是将山的高处视为神明居住的所在(见:赛十四13)。神的居所耶路撒冷是位于高地,所以被称为神的圣山。
三十一33写在他们心上 脏卜术就是占卜者求问神明之后,借检验祭牲的肠脏寻求答案。进行脏卜术时,念咒的祭司求神明将启示写在祭牲的肠脏上,使人能够了解其旨意和指示。占卜者另一个常用的咒语则是求神祇将真相放在肠脏之上。本节所用的动词(“放”;“写”)和名词(“里面”即内脏,特别是肠;“心”),都与阿卡德文学中形容脏卜观兆的字眼相同。但纵使耶利米真是使用观兆的语言和概念,这也不过是表达信息的合宜媒介而已。神的命令和旨意是要省察祂百姓的内心才能知悉的。阿卡德文献亦将两个名词(肠脏和心)对偶,来形容人的理智感情中心。
三十一36自然定例 按照美索不达米亚的想法,“命运版片”所记的定例,是地上发生一切事的基础。当时的人如此注重兆头,就是因为相信天象、动物的习性,甚至牲畜的肠脏,都会反映这些定例。其假定是神明的定例不论何时都有约束力。例如:在巴比伦《埃努玛埃利什史诗》中,诸神宣告说马尔都克的“话语不会受到质疑”,其“命令(定例)不会更改”。同样,埃及人阿蒙涅莫普关于正义的智慧言语说:“判语属于诸神议会,裁决由神明的定例所注定。”在乌加里特《巴力与阿娜特》史诗中,女神阿娜特奉承主神伊勒时,说他的“命令明智”,其“智慧存到永远”。偶尔也有文献形容某神的命令是“邪恶”的──洪水史诗《阿特拉哈西斯史诗》就是一例──但这些命令依然得以执行,因为古代神祇在万物之上是有主权的。有关君王统治如天长地久的资料,见诗篇八十九35~37的注释。
三十一37宇宙中人所不能知的事物 耶和华能够量度上天(见:赛四十12注释),亦深知地的根基,但这是人类力所不逮的。美索不达米亚两个创世史诗(《阿特拉哈西斯史诗》、《埃努玛埃利什史诗》)都形容天地的建立、宇宙的秩序,以及每个神祇各自蒙派治理其管辖范围之内的事物。故此,对于上天和冥界的知识是唯独属于神明的。从事寻求这种知识之历程的人,没有一个能够成功(吉尔伽美什和阿达帕两位英雄算是最接近目标的了,但他们依然被自己必死的命运所限制,不能成功)。拣选的奥秘和特权都属乎耶和华,正如宇宙的奥秘和特权都是属乎祂一样。
三十一38从哈楠业楼,直到角门 请参看:尼希米记三1;历代志下二十五23的注释。所指的最可能是北墙的西部,巴比伦军相信是在此攻破防线而入城的。耶路撒冷的北墙是最脆弱的一环,因为其他几面都有难以进攻的深谷。
三十一39迦立山和歌亚 这是两座耶路撒冷附近的山头,但其确实位置不明。在耶利米的异象中,两地是修复之耶路撒冷的一部分。学者一般将迦立山考证为城的西南山,位于泰路平谷的西面,欣嫩子谷的北面(今日称为锡安山)。这看法若是正确,歌亚应该是在迦立山的南面或东面。
三十一40耶路撒冷的地势 耶利米在这个修复耶路撒冷神圣特区的异象之中,提到毗邻的几个地方。首先提到的欣嫩子谷(耶路撒冷西面的拉巴比干河),一度是巴力崇拜和献人为祭的场所。汲沦溪谷是在城的东南面。田地是巴勒斯坦常见的梯田,在山坡上提供种植葡萄园和橄榄树的地方。耕地当然不会在城墙里面,但它对城市的重要性是将之列为城市资源的理由。马门位于耶路撒冷的东面,接近汲沦溪谷北端之处(见:尼三28的注释)。
三十二1~44
耶利米置买土地
三十二1年代小注 以色列及其邻邦有两个计算君王在位年分的办法。一个方法是按照宗教历从一个尼散月算到下一个尼散月(尼散月是公历3/4月),另一个做法则是照民事历从提斯利月算到提斯利月(9/10月)。以色列的一年若是从春季起算,西底家第十年就是公元前588年3月至公元前587年3月。但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即位纪元的第十八年却是公元前587年3月至公元前586年3月(史料肯定他们是用尼散制度)。因此,根据上述及其他理由,有人辩称以色列当时是用提斯利制度。若然,西底家第十年和尼布甲尼撒第十八年便有六个月的重叠了。两个说法都各有所短。至目前为止,问题仍不容易解决。
三十二2耶路撒冷之围 第三十七至三十八章耶路撒冷之围的描述,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本节的事件(大概在公元前588年1月15日开始围城;另一个说法是公元前587年1月5日)。巴比伦撤退了部分兵员来对付逼近的埃及军队(三十七5),被围的耶路撒冷暂时得到了喘息余地。一封拉吉书函记载了一名犹大官员与埃及的谈判,这可能是埃及先发制人地发动攻击,试图防止巴比伦入侵本土的导火线。尼布甲尼撒成功地击退了试图解围的盟军后,再度集中力量攻打耶路撒冷。
三十二4西底家的命运 请参看三十九章4~7节的注释。耶利米对西底家的命运的预言有一个讽刺之处:他要“眼对眼”与巴比伦王相对。西底家叛逆所受的惩罚,是被逼目睹儿子被处决,然后自己失明。伴君如伴虎的概念,与接近神显现所导致的恐惧和危险相对应(见:创二十八16~17雅各的反应,和赛六5中以赛亚的惊呼)。西拿基立的亚述年表也有一个君王彰显“荣耀”的类似记载:希西家王“被我(西拿基立)令人恐惧之光辉压倒”。
三十二7赎地 按照以色列的传统,土地的所有权与作为立约社群一分子有密切关系(见:王上二十一3,拿伯拒绝将葡萄园卖给亚哈)。亲戚被逼出售产业时,先知耶利米有责任“赎回”这田地,好使这地不出大家庭或宗族之手(见:利二十五25~31)。圣经没有清楚表示哈拿篾为什么要卖这块地。他可能只是想逃避巴比伦的侵略,希望有些钱来开创新生。但另一方面,在这个难以出售农作物的时代,他可能只是债务缠身而已。
三十二8护卫兵的院 耶利米当时被囚在王宫称为护卫兵院之处,受保护性拘留(见:耶三十七21),相信是与国王的侍卫同住。这种住宿设施远比耶利米书三十七15~16的“牢房”,和三十八章6节的干水库
(和合本:“牢狱”)舒适。
三十二9十七舍客勒银子买地 按每个舍客勒等于十一又五分之一克计算,哈拿篾田地所卖的价钱大约是一百九十四克,即不足半磅银子,这大约是一般劳工一年半的入息。全区被巴比伦占领已经逼近眉睫,土地跌价是自然的结果。但没有其他例证作为比较,又不知道田地的大小,这价钱是否公道不得而知。
三十二10地契 最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泥版,已经有地产买卖的记录。这些记载买卖条款的文件是存放在泥制的信封里面,信封上也写了一些买卖的细节。汉谟拉比法典对诸侯出售土地亦有管制,因为这些地都是暂时转让给士兵的。有关土地契约的其他例
子,可参看创世记二十三16~18,三十三19的注释。
印章和封泥
印章是刻了名字或代表物主之图案的小卵石(有时是准宝石),盖于黏土或蜡上代表签署。戳印的黏土或蜡团就称为封泥(bulla)。公文和法律文件都必须盖章表示其效力。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印章和封泥,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种平面印章在以色列十分通行,与在美索不达米亚常见的圆筒形印章不同(见:赛八1,八16的注释)。印章通常刻有物主的名字,以及他父亲之名字或官衔。很多时代的印章都另外加上某些装饰。很多印章都有圣经的人名,但大部分都与圣经的人物无关,只是同名异人而已。但圣经有十多个人的名字,确实出现在印章或封泥之中。这些人包括了耶罗波安二世、乌西雅、约坦、比加、亚哈斯、希西家,可能还有约哈斯和玛拿西。又有一个印章上有耶洗别之名,物主可能就是作为以利亚仇敌的那位王后。此外,印章被发现的高官则有以利亚敬(赛二十二20)、巴录(本段)、耶拉篾(耶三十六26)、基大利(四十5)、耶撒尼亚(四十8),毗拉提(结十一1、13)可能亦是其中一人。公元前6世纪的亚扪王巴利斯(见四十14)的印章亦已发现。这些印章最大的贡献,是有助于追踪时代之间通俗信念的变迁,因为艺术中的形像以及人名中的神名构词成分,都是反映当时人视为重要事物的可靠资料。
尼布甲尼撒的圆筒形印章
三十二10用天平平银子 标准的商业惯例是将买地的银两在见证人面前公开秤称,以求保证买卖双方满意(创二十三16;赛四十六6)。这是必须的步骤,因为有标准重量和价值的钱币,要到公元前6世纪末叶才开始通行。
三十二11封缄和敞着的版本 伊里芬丁蒲草纸文献中,包括了一些地契,与耶利米和巴录所制作的相仿。在同一张蒲草纸或羊皮纸上抄写一式两份的契约,一份不予封缄,公开让人审阅。另一半则封存,以求保证交易条款不被私自窜改。这一份契约要卷起封缄,再在上面加上见证人的名字。
三十二12在院子订立合法协议 商业交易通常是在城门口等有长老设立座位的地方进行(得四1;箴三十一23)。本节说耶利米在见证人和“坐在护卫兵院内的一切犹大人眼前”,为置买哈拿篾田地签署封缄契约,可能是有意证实这是可以进行合法交易的地点。这件事可能和三十七章12~15节耶利米被控试图潜离城市有关。耶利米答辩说他只是想去视察新置的田地,应该是交易见证人之一的守门官却拒绝接受解释,反把他囚禁。
三十二14契约封存在瓦器里 耶路撒冷的前景极不明朗,因此耶利米用尽方法来保存这个地契。公元1世纪罗马军队即将占据当地时,库姆兰的居民也是将死海古卷放在瓦器中保存。这做法正与耶利米相同。
三十二17~20创造者、审判官、策划 者的关系 耶利米祷文中角色的转移反映在以色列和其他古代文化中,综合神明特性是很常见的做法。他们是从为混沌带来秩序的角度来理解神明的角色。在远古而言,这角色是在宇宙性的规模上,创造万物,为万有带来秩序。混沌无论是以需要降伏之怪兽的姿态出现,还是混沌空虚,需要充满和给予功能,扮演创造者角色的神明都是要为宇宙带来秩序。从日常的角度看,这角色是在社会之中立定公义。混沌和无法无天的状态必须在个人、家庭、社群、国家的层面上消除。另外,作为策划者的神为历史的方向带来秩序。未来在祂引领之下逐步呈现,看来杂乱无章的事件就变得有意义、有目标。
库姆兰古卷瓶
三十二21神圣战士显现带来恐怖 在本节中满心恐惧的人是以色列的仇敌(见:出十五13~16)。神的光辉和“荣耀”击倒仇敌。美索不达米亚文献用梅岚穆(“可怕的灿烂和光辉”)一词形容神祇的威力。将用兵之道灌输给亚述和巴比伦君王,给他们力量,使他们能够“如洪水冲撞”(萨尔贡二世)或像“暴风猛然来临”(西拿基立)般胜过敌人的,正是这些神明。其他国家的神祇和军队面对这种神圣的威荣,只会一败涂地,被逼臣服至高的神明。
三十二22流奶与蜜之地 请参看民数记十三27的注释。
三十二24筑垒攻城 考古学、浮雕、文献材料都提供了公元前第一千年纪中叶使用攻城坡道(和合本:“垒”)的证据。公元前701年亚述人围攻拉吉所筑的坡道今日依然可见。其建筑估计用了大约二万五千吨的泥土和石块,一千名工人要三至四星期才能完成。西拿基立的壁画亦描绘撞城锤和攻城车使用这坡道攻城。至于文献记录,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描述他怎样利用人工山丘和攻城设施,攻取城市。进一步资料,可参看六章6节的注释。
三十二29在屋顶烧香 有关香坛的资料,可参看以赛亚书二十二1的注释。在屋顶献祭不难想象是崇拜天象的行径。美索不达米亚(《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吉尔伽美什的母亲)和乌加里特(《凯雷特史诗》)都提供了佐证。
三十二34~35叛道行为 这里列数的一系列罪行都与亚哈斯和玛拿西的叛道有关,列王纪和历代志皆已一一记录。详情可参看历代志下二十八章和三十三章的注释。有关户外神庙的讨论,可参看申命记十二2~3的注释。有关以儿童为祭和神祇摩洛的关联,可参看:申命记十八10的注释。有关亚扪人的神摩洛/米勒公的讨论,可参看列王纪上十一5、7的注释。巴比伦和马里文献都曾经提及这个神祇。腓尼基文献也有提到献孩童为祭给摩洛。
三十三1~26
复兴将临
三十三4拆毁房屋抵抗攻城坡道 本节可能是根据耶路撒冷被围攻时,建筑城垛抗敌的专用术语,因此,其希伯来原文十分难解。
城被围攻时,靠近城墙的(平民、王族)住宅都被军方征用。有些用作司令部和军营,有些被拆卸作为加强防御工事的材料,有些用作临时医院和殓房,有些则被拆毁来提供地方增建城楼、护堤、反坡道(counter-ramp) 。
拉吉的城墙之内发现了反坡道的遗迹,其功用是强化城墙,抵抗亚述军在城外建筑的攻城坡道。考古学家又在耶路撒冷俯瞰汲沦溪谷的东坡发现了大量的砖石,相信是巴比伦军攻城时,梯田之上民居被拆毁的证据。但本节所说的如果是这些民居,则第5节拿死尸充满这房屋一语却难以理解。
三十三15苗裔 请参看二十三章5节的注释。
拉吉的战壕显示围墙的改变
三十四1~22
宣告自由
三十四1年代小注 列王纪下二十五1和耶利米书五十二4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耶路撒冷是在西底家王第九年十月初十日(公元前588年1月)开始被围。耶利米书三十四1~7的事件,最可能是在公元前588年的初春,埃及入侵的军队暂时解围之前发生。
三十四5人必为你焚烧物件 殡葬礼仪颇具规模,包括为他烧香,举国哀悼,并在家冢安葬。焚烧物件与火葬无关,也不是为了掩饰病者尸体的气味,而是为了炫耀君王的财富。亚述的驱邪仪式,在君王的葬礼中十分常用。
三十四7拉吉和亚西加 这两个犹大城堡把守萨非拉的疆界,是唯一未被巴比伦侵略军攻取的两个城镇。拉吉支配了萨非拉和犹大西部全区,是犹大诸王防线的中点。这城介乎耶路撒冷和非利士城邦的中间,把守着沿海地区进入内陆的主要通道。遗址杜韦尔遗址发现了一些铜石器时代有人定居的痕迹。这地在中铜器时代第二期(作为迦南重镇)和铁器时代第二期(王国分裂后被建立为西疆要塞;代下十一5~10)有大规模的城防设施,其城门十分壮观。拉吉虽然居高临下(其遗址高达一百五十英尺),公元前701年亚述王西拿基立围城之后依然把它攻取(参看:西拿基立的年表,进一步资料,见:代下三十二9的注释)。尼尼微王宫中的亚述浮雕,以及遗址西南角之巨型坡道遗迹,都是战况惨烈的生动证据。内中有一千五百具骸骨的千人冢,可能也是城陷的结果。这城在公元前7世纪末重建,但从此不能恢复亚述时代的重要性。
耶利米时代巴比伦围城的文字记录,是在城门口卫兵室出土的二十一块陶片书函(见:下一段的注释)。亚西加(札卡利亚遗址)位于拉吉北面十一英里,耶路撒冷西南十八英里。这个俯瞰以拉谷的遗址面积只有一英亩。但由于它的高度是海拔一千三百英尺,作为山寨很有价值(萨尔贡二世的亚述记录曾经提及这城)。一封拉吉书函提到亚西加的烽火灭了──这对于拉吉和耶路撒冷来说,是极为不祥的征兆。
三十四7拉吉书函 拉吉书函一共由二十一块用来写字的陶器碎片(其实只有十二片才是真正的信件)组成。这些陶片
(称为ostraca)是由斯塔基(J. L. Starkey)所领导的英国考古团,于1932年至1938年在杜韦尔遗址发现的。这些书函是以苇笔和煤烟调和的黑色墨汁,用一种草写体的希伯来文字写作的。发现地点是城门口卫兵室的遗址。这些函件相信是公元前589年至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侵略犹大时,这个城堡的司令官写给耶路撒冷之信件的副本。这些书函反映了军纪在非常时期的瓦解,描述与支援犹大的埃及谈判,以及守军发现邻近之亚西加烽火熄灭时的绝望情况。
三十四8~11宣告自由 西底家为全体希伯来债奴宣告自由的非凡行动,是在巴比伦军开始围攻耶路撒冷(公元前588年1月),和埃及军入侵巴勒斯坦为他们暂时解围(公元前588年夏)之间的一段时间发生。
从西北面看拉吉
发现拉吉书函的城门口卫兵室
吉书函
至于释放这些人的目的,是否只为增添守城的兵源,还是与出埃及记二十一2~6、利未记二十五39~55、申命记十五2~3的奴隶律法有某些关系,已不可考。在古代近东,新王在即位的第一或第二年会颁布法令,释放(因欠债)被囚的人(这法令以后又会定期宣布)。例如:在旧巴比伦时代,阿米萨都卡王(公元前17世纪)以沙玛什名义取消了所有债务。故此本节所描述的“禧年”主要是与(因经济或法律理由)欠债者和释放债奴有关。这个巴比伦法令和以色列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证据得到神明的认可,只是君主心血来潮的结果。
三十四14安息年自由出去 请参看:出埃及记二十一2~6;利未记二十五39~55;申命记十五2~3的注释。这些都是讨论在第七年或禧年释放奴隶的事。
三十四18将牛犊劈开分成两半 将祭牲切为两半作为立约典礼步骤之一的仪式,只于本段和创世记十五9~10(请参看该处经文的注释)出现。旧巴比伦的马里书函,以及公元前8世纪阿班(Abban)和雅霖林(Yarimlim)之间的亚兰文《塞菲雷条约》(Sefire Treaty),都是古代近东的对应例子。两篇文字都提到过将牲口切为两半。这一类祭礼的象征意义,是以生动的图画,表示背约者会有什么遭遇。埃及入侵暂时为耶路撒冷解围之后,犹大的地主强逼欠债者重为债奴。他们违背了在耶和华面前所立的庄严誓言,因此将会受到极可怕的惩罚。
三十四21巴比伦退兵 埃及法老普萨美提克二世在位之时,大部分工夫都花费在试图收复上一任法老尼哥二世,被尼布甲尼撒所夺取的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失地。犹大反叛巴比伦,在很大程度上是倚仗埃及支援的承诺(拉吉书函提到这一点)。公元前588年初夏(见:结三十20~26)埃及法老阿普里斯(公元前589年即位)最后入侵南巴勒斯坦,犹大人和被掳者的盼望似乎得到了实现。除了这支军队以外,埃及海军又开往推罗,迅速控制了该区(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记载了这件事)。尼布甲尼撒因此被逼从耶路撒冷撤退。但埃及人迅速溃败(大概发生在迦萨一带),公元前588年夏末耶路撒冷再度被围。
三十五1~19
利甲族的榜样
三十五2利甲族 公元前9世纪利甲之子约拿达将他们组织成游牧团体或工匠行会之后(王下十15~23),这个与基尼人有关(代上二55)的宗族变得与众不同。两个世纪多之后,这族人告诉耶利米说:他们遵照“先祖”的遗训坚守游牧生涯,不种田,不栽葡萄园,不喝酒。
三十五6~10利甲族的生活方式 现今对利甲族的认识,全部都是来自本段经文。这团体自称遵行利甲的儿子约拿达之命令,过游牧生涯,在帐篷中居住。他们不可建屋,不耕田,也不喝酒。按照法里克(Frick)的评价,他们不是信奉基要主义,鄙弃犹大城市的腐败宗教,而是游行的工匠,以金属加工、修理战车和兵器为业。他的理论一部分是根据乌加里特和亚兰文献。在这些文献中,利甲一名是与战车制造业或驾车者有关(见:王下十15,耶户对约拿达的邀请)。在多人集居之处的边缘地带独立生活,容许利甲族人随工作移栖,不受地方政府或赋税所限制。拒绝喝酒的缘故可能是防御性措施,避免醉酒的成员泄漏秘传技巧。他们忠于先祖遗训,与西底家年间的叛盟背约构成强烈的对比。
三十五11亚兰的军队 犹大居民的危殆,从利甲族接受耶路撒冷的保护,以及尼布甲尼撒的联合军队包括亚兰部队,就可见一斑。本段所述的事件发生在约雅敬年间,利甲族与耶利米说话是在公元前600至公元前597年,耶路撒冷第一次被围时。按照《巴比伦年鉴》的记载,在公元前601年至公元前598年,尼布甲尼撒曾经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这一连串军事劫掠的结果,是巴比伦的兵团吸收了很多藩属的部队。较常在圣经出现的亚兰人来自以色列北面的亚兰诸国,但除了他们以外,尚有在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河谷居住的东亚兰人。这些人经常与迦勒底人一同被提及。迦勒底人似乎是城市人,亚兰人则是半游牧民族。
三十六1~32
焚烧书卷
三十六1年代小注 约雅敬王第四年是公元前605年至公元前604年(按照三十二1注释讨论过的提斯利制度)。尼布甲尼撒登基年之后的元年在604年春季开始(见:但一1~2的注释)。约雅敬虽然亲埃及,学者依然觉得他很可能于604年年初在叙利亚向尼布甲尼撒纳贡。由于这书卷要等到约雅敬第五年才宣读(9节),口授笔录时间大概是在第四年的年底(公元前604年8~9月)。公元前604年年底时,尼布甲尼撒沿巴勒斯坦海岸南下,攻取了非利士城市亚实基伦。这城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很多人都被迁徙。尼布甲尼撒大军南下可能是犹大恐慌之故。
三十六2书卷 希伯来原文在此所指的是一种特殊或较为优质的书卷,适合政府文士在正式场合使用。这种书写材料只在君王作出重要宣言时才用得着。有关书卷的进一步资料,可参看三十章2节的注释。
三十六4文士笔录口授材料 耶利米口授的默示因为要公开宣读,所以必须谨慎抄录,因此有需要使用职业文士巴录的技巧。埃及无数的古墓壁画和《克提的教训》(Teachings of Khety),都是文士在古代社会中地位重要的佐证。虽然任何人都有资格聘请文士,考古证据(有他名字的戳印)却是巴录是御用文士的有力证据。
三十六6禁食的日子 耶利米指示巴录在有很多人到耶路撒冷聚集的禁食日子,宣读他口授的书卷。除了赎罪日以外,禁食并不是宗教历上的定期活动之一,而是在紧急状态下,需要全民集中宗教精力之时宣告。是次禁食可能与巴比伦大军抵达巴勒斯坦有关(公元前604年12月)。
三十六9年代小注 约雅敬王第五年九月是公元前604年11至12月。巴比伦军队于公元前604年12月沿非利士海岸南下,攻取了亚实基伦城。这个“从北方来到”的敌人可能转向东来耶路撒冷,是宣告禁食的合理时机。巴录就在这时宣读耶利米口授的书卷。尼布甲尼撒于公元前603年1至2月回到巴比伦。
三十六10地形 王国时代的圣殿建有三层厢房,在三边围绕圣殿。可以假定基玛利雅的房间(和合本:“屋”)是其中一个厢房。旧约对于殿院的描述甚少。本节的“上院”很可能就是列王纪上六36的“内院”,即围绕圣殿本身的院子。在圣殿范围之内,这是地势最高的一部分。耶利米书二十六10也提到过“新门”,但其确实位置不明。学者一般臆测它是在殿院的南面,作为圣殿范围和南邻王宫之间的通道。
三十六12文士的屋子 国王的听政室旁边必然有好些供集会讨论公事或交流信息的小房。君王的顾问或文士的权力象征之一,是可以占用一个小房作为“办公室”。约雅敬的顾问未将耶利米的书卷呈献给王之前,先在文士以利沙玛的房间集合,可能是因为这是他们惯常的聚会处。
三十六16将先知信息向王禀报的责 任 按照公元前18世纪的马里文献,所有御用顾问和政府官员,都有向王禀报先知言论的责任。几篇文献记载了先知的警告;一篇指出可能发生叛乱,一篇则主张献祭,又一篇警告君王不可出征。本节的希伯来原文的强语势措辞,加强了这些令人震惊之警告的紧急程度。耶利米的信息令这些官员惊恐万分,但他们也知道向王报告默示所宣讲的危险,是何等重要的事。
三十六18墨 古代近东文士所用的墨成分虽有不同,但都是以碳为主要材料。埃及的惯常做法是在灯黑中调和树胶。化学分析显示书写拉吉书函的墨,是碳与栎瘿和橄榄油调制而成的铁质墨水(iron ink) 。
三十六22火盆 由于事情在公历12月发生,王的听政室应该有烧着几个火盆的需要。在他身旁有一个供取暖或燃点熏香之用的,也不令人意外。他的“暖阁”甚至可能有固定的壁炉,但记述的措辞似乎表示这是一个流动的火盆,书卷的碎片可以戏剧性地丢在盆的里面。
三十六23分篇书写 和合本译作“篇”(NIV:“栏”〔column〕)的字,其他经文通常译作“门”。这可能表示书卷的纸页是用皮条串连,或每页的宽度大致与用铰链接驳的写字板相同。这种用木制造,上面通常涂以蜂蜡的写字板,在古代的沉船和新亚述遗址中(后者是尼姆罗德某个井底发现的十六块象牙写字板),都可以找到例证。
三十六23文士的刀 约雅敬可能是借用文士的削笔刀自己切割书卷,也有可能不过是下令文士代他进行。但这如果是羊皮纸书卷,切开接驳书卷各页的皮条应该比较容易,此外,羊皮纸烧得很慢,并且气味难闻。但这如果是蒲草纸卷轴的话,切割焚烧就不难办到。
三十六23切割焚烧表示作废 王切割焚烧耶利米的书卷在某一程度而言,可说是执行咒诅仪式。公元前第二千年纪初期,埃及人习惯把将要攻打之城市的名字,写在瓦碗或小像上,然后在念过适当的咒语之后,打它打碎。像耶利米这样将预言付诸笔墨,有使之生效的能力(就如宣讲也有这效果一样)。约雅敬希望焚烧书卷能够取消或削减这个宣判的效力。
三十六30曝尸 这句话综合了死而不得埋葬,借以羞辱尸体的实际行动,以及神宣判约雅敬一家失去统治犹大的权利。类似的咒诅亦可见于列王纪上十四10~11,亚希雅针对耶罗波安的话,以及列王纪上二十一21~24,以利亚对亚哈所说的话。后来伊里芬丁的犹大人又咒诅当地的总督维德兰加(Vidranga),因为他下令毁灭他们的圣殿。他们求神使他的尸体曝露风霜,被狗所吃,不得正当的埋葬。有关正当埋葬的重要性,可参看列王纪上十六4的注释。
三十七1~21
耶利米被囚
三十七1年代小注 巴比伦围攻耶路撒冷之时,约雅斤于公元前598年12月继承了乃父约雅敬的王位。他的统治在三个月后城被攻破之时便告结束。胜利的尼布甲尼撒在这时候立他的叔父玛探雅为王,并将他的名字改作西底家(见:王下二十四17)。
三十七5~8埃及军队的动向 公元前588年耶路撒冷被围时,埃及法老阿普里斯派遣了一支军队入侵巴勒斯坦,逼使巴比伦暂停攻城(见:耶三十二2,三十四21的注释)。公元前592年法老普萨美提克二世短访巴勒斯坦时(根据赖兰斯第九蒲草纸〔Rylands IX Papyrus〕)可能与西底家订立了条约,埃及这个军事行动是履行其中的承诺。现今并没有这个条约的文件,此外,西底家是否曾与法老见面,还是犹大派遣了代表团前往埃及(根据《拉吉书函》)也不清楚。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埃及军队其实更为注重收复对腓尼基海港推罗和西顿的控制权。他亦没有提到埃及在退兵回到埃及之前,曾经在巴勒斯坦与巴比伦作战。
三十七13便雅悯门 耶路撒冷众多城门之中,便雅悯门通往东北面,耶利米前往亚拿突最方便就是走这条路。耶利米书十七19的记载,以及耶利米书三十八7西底家王在此坐朝,都反映了这门的重要性,以及出入人数之多。
三十七15监狱 古代近东的监狱只有临时拘禁之用。通常是等候宣判,或等待行刑时才用得上。例如,美索不达米亚的做法就包括了囚于庙宇的监牢(见《农加珥赞美诗》〔Nungal Hymn〕)和在家软禁(见《马里文献》)。耶利米被囚于文士约拿单的房屋,显示在王国时代的耶路撒冷,监狱也不常见。圣经文学也甚少提到监狱。被形容为在拘禁设施与其他犯人同囚的,只有约瑟一人(创三十九20)。圣经没有说明先知米该雅被囚何处,等候判定他针对亚哈的预言是否真实(王上二十二27)。监禁的其他例子包括劳动工场,如双目被剜之参孙被逼磨谷之处(士十六21)。
三十七16狱中的牢房 由于耶利米的罪名是试图降敌,他的牢房应该不是文士约拿单房屋中的好地方。城门一带或圣殿范围之内的建筑物,往往在拱形屋顶下有一些小室。这些空间大概是狭小不能直立,空气也不流通的地方。
三十七21护卫兵的院 有关这个接着用来囚禁耶利米之低保安场所的讨论,可参看耶利米书三十二8的注释。
三十七21饼铺街 先知书好几处经文都显示耶路撒冷有市集和不同工业的分区(见:赛七3──漂染业;耶十八2──窑匠)。埃及也有类似的设施,《克提的教训》描述一个织布店里面,工人整天困在不通风的工厂中劳碌。护卫兵院接近王宫(耶三十二2),饼铺街大概也在附近。
三十八1~13
被囚于水库中
三十八6被囚于水库中 军队集结待命之处应该设有水库,储藏雨水供旱季之用。耶路撒冷之围在这阶段,正值公元前588至公元前587年的雨季。这个在石灰岩中开凿出来的窄颈水库竟然没有水,可以充当监牢,是当时城内人口比平常为多,以及濒临绝境的佐证。池底的泥沼不但令耶利米无法歇息,更极不卫生。王不敢处死耶利米,此举可能是希望疾病和营养不良能够消除这位先知(见:诗七十九11)。
三十八7宫中的古实官员 由于以伯米勒有希伯来语的名字(意思是“王的仆人”),他大概是个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奴隶或获释奴隶,如今在王宫服务。他与耶利米的守卫和于城门坐朝之西底家王对质时从容不迫,显出他是常见王面的人,其意见亦备受尊重。“太监”一语可能是他作为御前官员的职称,也可能是形容他的身体状况(见:赛五十六4~5的注释)。
三十八7王坐在便雅悯门口 圣经和考古学有十分充足的证据,显示君王定期在城门口设座施行审判。例如,但城遗址的铁器时代城门就设置了供审案用的平台,平台之上还有安装帐蓬用的石制脚座。押沙龙指控父亲大卫王不坐在城门口听断百姓的案件时,就是质疑他的政治能力(撒下十五2~6)。
三十八14~28
觐见西底家
三十八14耶和华殿中第三门 圣殿的“第三”门只在本段经文中出现。西底家既然是要私下会见耶利米,最安全的地方大概就是君王进出圣殿范围的专用入口了。
三十八23后妃儿女被带出来 君王若是城陷被俘,他的家眷和全体大臣亦同被俘虏。这是一个可怕的时候,被掳外迁已经是最乐观的前景,悲观的则包括强奸、拷打、死亡。现今有关巴比伦人如何对待俘虏的资料,并没有关于亚述的多。
三十九1~18
耶路撒冷沦陷
三十九1~2年代小注 耶路撒冷被围攻在公元前588年公历1月开始,于公元前586年7月18日城墙攻破之时结束。圣殿在同年8月中旬被毁。见列王纪下二十五1~12的注释。
三十九3坐在中门 耶路撒冷城墙攻破之后巴比伦首领设立座位之处,只在本段提及。阿维加德(Avigad)最近在耶路撒冷旧城犹太人区内,挖掘到一段北墙,以及有攻打和焚烧痕迹的城门。另外,又有人相信这门是尼希米记三3中的鱼门。
三十九4西底家逃亡 西底家知道城陷,便与群臣经“靠近王园”的那个南门出逃(北墙是巴比伦攻击的焦点,见:三十一38的注释)。这个御用场所大概是个果园,用汲沦溪谷的泉水灌溉(见:尼三15的注释)。“两墙”(NIV;和合本:“两城”)大概是指希西家加强城防设施抵抗亚述时,重建的一段城墙(见:代下三十二5)。
三十九5经耶利哥前往亚拉巴 亚拉巴是指约旦河谷。西底家计画在耶利哥附近的约旦河渡口过河,逃往摩押或亚扪寻求庇护。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平原的路长约十五英里,是条陡峭的下坡路,沿途尽是不毛多石的山头。路上无处躲藏,没有岔路,也没有可守的山寨──西底家王只是希望先走一步能够给他足够的时间逃出国外而已。他也几乎成功了──巴比伦人追上他时,距离约旦河只有几英里路。
三十九5哈马地的利比拉 利比拉的城址是在叙利亚一个大平原上。当时尼布甲尼撒以此为军队的大本营。现代的利比拉城位于奥龙特斯河畔,霍姆斯湖(Lake Homs)南面不远之处(见:王下二十三33的注释)。法老尼哥二世曾经使用此地作为迦基米施之役的军队集结地。哈马是叙利亚一城的名字,也是一个区域的名称,整个奥龙特斯河谷都在这个区域之内。
三十九7剜出被俘君王之目 请参看列王纪下二十五7的注释。亚述王亚述尼拉瑞五世与阿尔帕德王玛提伊卢(Matti-Ilu)所立的宗主藩属条约,包括了背约者眼睛被挖出的咒诅。亚述王以撒哈顿自诩曾使敌人失去耳朵、鼻子、眼睛。剜出眼目作为叛逆惩罚的其他例子,包括参孙(士十六21),以及亚扪人恐吓要剜出基列雅比人右眼之事(撒上十一2)。
三十九7铜链 亚述王亚述巴尼拔王宫中的浅浮雕有一些证据,显示俘虏被掳到外地时,用脚镣拴在一起。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年间开始,已经有使用铁镣的记载。到了新巴比伦时代,当然亦应继续使用。但也没有理由相信他们会停止使用铜链。
三十九9巴比伦的外迁政策 新巴比伦帝国承袭了亚述拿西拔二世和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创始使用的政策,将叛逆民族迁离本地。此举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用意。其设计是将部分百姓掳为人质,同时让原有的王朝继续统治藩国。如此,公元前597年西底家在耶路撒冷被立为王,但约雅斤和大部分的王族、高级祭司、贵族、工匠,都被带回美索不达米亚。即使到了西底家背叛,耶路撒冷沦陷之后,尼布甲尼撒仍然任命基大利,尝试继续让本地人治理犹大。但基大利却遇刺身亡,导致犹大交由巴比伦省长治理。必须留意的是被外迁的只是一部分的人口。巴比伦人依然希望犹大能够提供入息,因此将田地分配给没有地业的贫民,希望能使该区经济复原。
三十九10将葡萄园送给穷人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之后,不是所有犹大人都被掳去。很多百姓都和耶利米一样,在感受上都是亲巴比伦,至少是反耶路撒冷的(参较:希西家时代弥迦对耶路撒冷的谴责──弥三8~12)。巴比伦将原本属于被掳者的土地重新分配,一方面是与没有地业的贫民建立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为经受多年战火蹂躏的国土,奠定农业和经济的基础。
伊里芬丁的遗址和神殿
凯尔奈克神庙的花岗岩棱柱
四十1~6
耶利米获释
四十1护卫 尼布撒拉旦虽被尊为“首席管家”,这称呼却很明显是个传统职衔。其职责逐渐演变成直接受王指挥之亲兵部队的司令官。这人和属下士兵担任特殊任务(见:耶三十九10,他负责外迁战俘;以及王下二十五8~11,他和属下士兵摧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攻陷耶路撒冷之后到拉玛的战俘营释放耶利米等需要审慎从事的任务,也是这名特派军官职责的一部分。
四十1拉玛 请参看耶利米书三十一15的注释。这个位于耶路撒冷北邻的地点,被用作将俘虏迁离犹大的集结地。
四十5基大利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沦陷,西底家被捕之后,尼布甲尼撒将基大利立为犹大的省长。亚希甘的儿子基大利是显要之沙番家族的成员,但不属大卫家。他在新行政中心米斯巴执政了大约一、两个月,在这期间他着手恢复国家的经济(见:王下二十五22~26)。拉吉发现了一个具有基大利名字的戳印,显示这人有行政经验。他也有可能是西底家王的首辅(Master of the Palace),是巴比伦任命的最理想人选。他致力于收割储存农产,并且鼓励难民回归犹大(耶四十12),但工作却因遇刺而中断。刺杀他的尼探雅的儿子以实玛利是王室的一分子,不愿立下非大卫家族统治的先例。
四十6米斯巴 当时耶路撒冷和大部分犹大南部城市皆已被毁,因此基大利被逼将行政中心设置在边疆城堡米斯巴。此地最为学者接受的地点,是耶路撒冷北面约八英里近以色列边界的纳斯贝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遗址发现铁器时代的防御工事,但却没有找到毁灭层。这两点都显示这个地点,可以供王所新立的省长实时使用。这遗址在巴比伦时代亦进行了相当的改建工程,显示此地由城堡改变为行政中心。
四十7~四十一18
基大利遇刺
四十11~12古代近东的难民 古代近东在公元前8年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战火不断,造成了很多难民。难民中虽然可以包括家庭,其中的男丁往往会悄然离去,或是组织游击队(如较早时耶弗他和大卫所率领之人),或是在附近的干河或人迹罕至之山穴躲藏,等待侵略者离去。比较不幸的人则被绘画在亚述首都尼尼微王宫的墙上。这些浮雕描绘来自被毁城市拉吉的难民(主要为妇孺),乘坐在装载着抢救到之些微财物的车子,或在车旁徒步。亚述和巴比伦的年表都记录了叙利亚—巴勒斯坦被洗劫之城市俘虏的数目。但可以假定的是:大军开到以先已经有很多人逃走,或到山中躲藏,或渡过约旦河前往摩押,或加入游牧的贝督因团体。
四十14巴利斯 亚扪王可能支持大卫家族争取耶路撒冷王位的活动,亦可能不过是个反巴比伦的君主,有意进一步颠覆被建的基大利的政权。他没有在圣经其他经文中出现,但最近找到的一个戳印却为他的统治提供了经外证据。这个上溯到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印记,在约旦首都安曼南邻的翁默里遗址(Tell el-'Umeiri)出土。印文包括巴力雅沙(Baal-yasha;意即“巴力拯救”)和米勒公奥尔(Milkom'or;“米勒公是光”)等名字。最近巴利斯的印章亦已发现。
四十一1年代小注 虽然部分解经家提出基大利的政权可能维持了五年之久,大部分都认为这个刺杀行动发生在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后一个月。7月是住棚节的时令,路上有很多朝圣者,足以作为以实玛利所率团体的掩护。
四十一5胡须剃去 有关常见和遭禁志哀方法的讨论,可参看注释:利未记十九28;以赛亚书七20;以斯帖记四1。特别在耶路撒冷被毁之后,剃除胡须显然是当时通俗的做法,但经外文献却甚少此举之佐证。
四十一5将祭物带到被毁之圣所 耶路撒冷及其圣殿既已被毁,这些朝圣者前往献祭似乎十分奇怪。鉴于这些朝圣者所来自的地方(示剑、示罗、撒玛利亚)全都是祭仪或政治中心,他们此行的用意可能有恢复耶路撒冷的意味。他们甚至可能计划执行祭礼仪式,以求净化被毁的圣殿,使之重新可用(参较:代下三十四8,约西亚王的修复行动,及该处经文的注释)。古代近东各地有这么多被毁的神庙,当时必然有既定的仪式加以洁净,使之可以重新使用。这一点的证据可见于亚述王以撒哈顿的年表。年表描述马尔都克神如何容许巴比伦及城中各个庙宇被毁和恢复。
四十一9引述史事 由于米斯巴没有被巴比伦毁灭,这时代的建筑在此保存得比其他遗址完整。这些建筑物包括了设有大型房间的屋子,可能还有小型的宫殿,作为基大利的行政中心。在此发现的还有好几个在岩石中凿出来的水库,本节中三百年前亚撒王所挖的(见:代下十六6),可能就是其中一个。当时犹大王在抵抗以色列王巴沙的战争中得到亚兰王便哈达的帮助,掠夺了巴沙用来扩建位于拉玛之城堡的建筑材料,一部分用来修筑米斯巴。
四十一10~12距离和方向 这些人要去的是亚扪地,基遍的方向不对。从米斯巴出发通常需要往北走两英里到伯特利,或是往南走两英里到拉玛,才能到达通往耶利哥和约旦河的东行大道。现时只能臆测他们到达拉玛之时可能发现被人自北追击,甚至可能遭遇约哈难的部队,被他们切断东路。这可能是他们决定不继续东行,反而向西前往基遍的理由。基遍(耶路撒冷西北六英里的吉布)位于米斯巴西南三英里外。
四十一17金罕寓 这个位于伯利恒附近的地点,大概是金罕的传统地业(撒下十九37)。像他这样受王室供养的人通常会得到一片土地,作为服务的酬劳(马里文献也提到这个做法)。“基罗特”(参和合本小字)是个没有在其他经文出现的字眼,意思可能是“封地”或“地业”(和合本解作“寓”)。
四十二1~22
前往埃及的决定
四十二10神为所降的灾悲哀 在《埃拉与伊舜史诗》中,马尔都克离弃了他在巴比伦的神庙,让毁灭之神埃拉审判该城的百姓。毁灭执行之后,马尔都克为作为他居所的城市而满心悲哀。耶和华所悲哀(和合本:“后悔”)的是耶路撒冷自取的毁灭,不是重新考虑,但愿自己没有作出所作的行为。以色列和巴比伦的材料有很大的分别,但神明为自己所降或容许发生之毁灭而悲哀,却是共有的主题。较早期的苏美尔文献中描述神明离弃一个诸神议会命定毁灭的城市时,亦有使用这个主题。
四十三1~13
逃往埃及
四十三7在埃及定居的犹大人 基大利被刺之后逃到答比匿的犹大难民,只是增加了埃及的犹大人口而已。远在亚述时代写作的以赛亚书十一11,提到上埃及和下埃及都有以色列人。耶利米本人也是向下埃及之密夺、挪弗(即孟菲斯;四十四1,四十六14),和上埃及之巴忒罗等地的犹大居民宣讲信息。在这些地方出土的蒲草纸文献也记载了一些很明显是犹大人的名字。埃及最有名的是位于军事殖民地伊里芬丁岛的犹大社群。公元前525年之前这社群已经创立,约瑟夫在《亚里斯提书信》(Letter of Aristeas)中,提到这地是普萨美提克一世所聘请之雇佣兵团的住处。伊里芬丁发现的书信和法律文件描述这个侨居文化如何在埃及地方官和本地居民的敌视下,设法维持固有传统的经过。例如,他们在当地建筑了一个小型的圣殿,但是被毁灭。现存书信有一部分是尼希米时代归回耶路撒冷的犹大社群所写的通信。
四十三7答比匿 这个埃及城堡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东部,接近西奈半岛之处。其城址按考证是在德芬纳遗址(Tell ed-Defenna)。公元前7世纪普萨美提克一世派遣希腊雇佣兵在这里戍防,这是有人于此大规模定居的第一个记载。答比匿位于通往叙利亚—巴勒斯坦的要道附近,因此是寻求庇护之犹大难民宜于落脚的地方,
四十三9答比匿的法老王宫 德芬纳遗址的挖掘焦点是一个巨大的正方形房屋。按考证来自塞易斯时代(Saite Period;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以首都塞易斯〔Sais〕为名),大概是总督的住宅兼行政中心。这房屋可能就是本节的“法老王宫”,因为全体官员都被视作王室权力的延伸。先知在其泥砖院子中奠基,埋藏石头之举很容易可以象征统治者的转换(译作“灰泥”的字眼全本圣经只在此出现一次,这翻译是按照撒下十二31和尼三14的相关字眼)。
四十三10光华的宝帐 尼布甲尼撒王若要正式设座,就必须制造临时宝座,并于其上安设帐篷。后者可以为王遮荫,同时也是他普世性统治的象征(参较:赛四5,耶和华在烟云的帐篷中彰显荣耀)。
四十三11~12巴比伦侵略埃及 尼布甲尼撒终将发动侵略,试图征服埃及,是无可避免的事。当时玛代人已经统一了底格里斯河东岸的全区,有效地截断了巴比伦与东方的直接贸易。埃及及其腓尼基盟友则不断在西方和阿拉伯的商道,制造政治和贸易问题。长期(按照公元前4世纪希腊史家米南德的记载,一共是十三年)围城困住了推罗,并且毁坏了腓尼基的大部分地区(公元前584~前571年)。尼布甲尼撒三十七年的片断年表、希罗多德的记述,以及以西结书二十九19~21都提到他在公元前568年侵略埃及,但没有提供细节,只说他击败了沙漠诸部落。这场战役之后,巴比伦很可能在西奈半岛的城堡之中,设立了戍防的部队。
四十三13伯示麦 耶利米在此用希伯来地名“伯示麦”(即“太阳之居所”,NIV:“太阳之庙”),来形容埃及城市赫利奥波利斯(这是希腊语“太阳城”的意思)。这个位于开罗附近之城市的惯常名字是安城(创四十一45)。但先知显然有意强调这地崇拜太阳神阿蒙—锐的活动。
四十三13柱像 本节所用的希伯来字眼是指柱子或直立的石头,作为事件的纪念、盟约的订立、神殿的入口,或神祇的偶像(见:创二十八18~22;出二十四4;王上十四23)。在埃及的背景中,独立的纪念石柱通常称为棱柱(obelisk,或称方尖石碑),竖立原因通常是重要战功或奉献庙宇。例如:赫利奥波利斯通往阿蒙—锐庙的游行大道,两旁就各排列了一行棱柱。
四十四1~30
在埃及受审判
四十四1地理范围 耶利米对侨居埃及之以色列人宣讲信息的对象范围,包括了尼罗河三角洲答比匿的邻近地区,如密夺(位于答比匿东北面约二十英里;见:出十四2;民三十三7)、挪弗(即孟菲斯)。巴忒罗是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以南,孟菲斯和亚斯文之间地区的名称(NIV:“上埃及”)。亚述碑文的用语颇为相似,而埃及的用语亦支持这诠释。在鉴定为密夺遗址之处的挖掘,找到了塞易斯时代的陶器,以及城墙两面长度超过六百英尺的堡垒。
四十四15埃及和巴忒罗 原文之“埃及和巴忒罗”(和合本:“埃及地巴忒罗”),新国际本作“上埃及和下埃及”。本节用广泛的语句,描述犹大难民在埃及定居的地理区域。他们的定居处主要集中在尼罗河三角洲,并没有散居到埃及全长的各地。由于尼罗河是自南向北流,上埃及是指南面的部分。北部的下埃及则包括尼罗河三角洲一带,至孟菲斯地区为止。
四十四17天后 请参看七章18节的注释。
四十四18烧香和浇奠祭 初民十分重视烧香,以之为与祭牲同献之物。其芳香有效地掩盖了执行仪式时的一切难闻气味。香料十分昂贵(见:利二1的注释),但相信是神明所喜悦之物。在美索不达米亚,以烧香作为奉献祭和挽回祭。当时人相信香烟能够帮助祈祷升到神明面前,神明便会吸入香气(进一步资料参看:出三十7~8的注释)。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中,奠祭一直都很普遍。所浇奠的包括了水、酒、血(参较:撒下二十三16,大卫的作为)。亚述艺术将奠祭规格化,并且根据所献是何种液体,以及在何处浇奠,浇在什么东西之上,把它分为几个级别。
四十四19作天后像的饼 将所献的饼制成女神的形像,大概是借自美索不达米亚习惯。希伯来语的kawwanim是个借词,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kamanu,所指的是一种与女神伊施塔祭仪有关的甜饼。这些饼在灰中烘制,然后大多用蜜糖或无花果增添甜味。描述美索不达米亚城市“埃舍舒”(eshsheshu)节期的仪式文献,同时提到以肉和以饼为祭。
四十四30合弗拉之死 和以赛亚书七章一样,先知耶利米亦向悖逆之民提供一个关乎神旨意的兆头。法老合弗拉(希腊史家希罗多德称他为阿普里斯)是第二十六王朝的第四任君王,于公元前589年继承普萨美提克二世。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之时,他曾出兵进入巴勒斯坦解围,但迅即撤退(见:耶三十七5)。他派遣海军从侧翼攻击巴比伦陆军则达到一部分的成果,攻取了塞浦路斯。耶路撒冷沦陷后,合弗拉容许难民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定居。他身亡的原因是过度倚赖雇佣军队,以及不能控制古利奈的希腊殖民地。希罗多德和当地一个残余的石碑,都记载他是于公元前570年,在由他继承人阿玛希斯(Amasis)所发动的政变中被杀身亡。
四十五1~5
对巴录的训斥
四十五1年代小注 约雅敬第四年应该是公元前605/前604年。当年尼布甲尼撒在迦基米施击溃亚述。当时约雅敬仍是埃及的藩属,但他政治上的主人却不久便要转换。请参看三十六章1节的注释。
四十六1~28
攻击埃及的默示
四十六1攻击外邦的默示 先知文学之中有一个明确的文体,称为攻击外邦的神谕。使用这些文体的段落是以赛亚书十四至二十一章,二十三章;以西结书二十五至三十章;耶利米书四十六至五十一章;阿摩司书一至二章;西番雅书二章;以及俄巴底亚书和那鸿书。这些默示虽然全部都是谴责以色列的敌国,讥刺他们和他们的君王、神祇,每个默示都是独立的单位,有自由达到其写作的目标,不需拘泥于固定的结构或大纲。由于这些默示出现在七十士译本之耶利米书的第二十五章,经常有学者提出它是明确的单位,在未曾加插在耶利米书之前独立流传。在大部分情况之下,这些默示都没有向所针对的国家宣讲,因为其写作对象是以色列。从马里文献开始,已经有这一类体裁的短篇例证。神祇达干在一篇预言中,向马里王基姆利里姆传达关于他仇敌巴比伦的信息:“巴比伦啊!你想做什么呢?我要用网把你捕捉。”
四十六2尼哥 尼哥二世于公元前609年至公元前595年在位,是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君王之一。随着亚述影响力的衰退,这位法老扩张了他与巴勒斯坦的贸易,并且攻取了先前属非利士的迦萨(见:耶四十七1~7)。《巴比伦年鉴》记述他如何乘亚述受了致命伤之便,在公元前605年迦基米施之役之前不久,与他们结盟。他远征这个位于叙利亚北部的战场帮助亚述乌巴列二世(Ashuruballit II)时,途经巴勒斯坦。公元前609年他在米吉多一役中击败了约西亚王,然后将北行沿途经过的一切土地据为己有(见:王下二十三33;代下三十五20;但一1~2)。亚述在迦基米施溃败之后,《巴比伦年鉴》记载埃及大军如何遇袭,结果全军覆没。巴比伦于公元前604年延伸主权,将犹大包括在内。此后穷尼哥一生,埃及人都没有法子离开自己的国土。
四十六2迦基米施之役 尼尼微于公元前612年被纳波婆拉萨尔率领下的巴比伦、玛代联军所毁之后,亚述的末代君王亚述乌巴列二世迁都哈兰。但这要塞于公元前610年被攻取。亚述乌巴列成功地与埃及法老尼哥二世结盟,继续占据了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土地达几年之久。然而公元前605年在迦基米施覆灭的,只不过是昔日号称“无敌”之亚述大军的残余而已,率军击败他们的正是太子尼布甲尼撒。迦基米施可说是古代近东历史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当时最庞大的帝国终于崩溃,制造了更加庞大的波斯帝国,也引进了短暂的新巴比伦时代。埃及虽然暂时取得巴勒斯坦和腓尼基,尼布甲尼撒的巴比伦大军继续从迦基米施乘胜而来,于公元前604年控制了全叙利亚巴勒斯坦。
四十六3大小盾牌 由于古代近东大部分战士都不穿戴厚重的甲冑,他们必须备有盾牌,来挡箭矢和刀剑(见:代下十四8,有关亚撒军队的装备)。小盾牌(magen)是个持于左手或绑在左臂上的圆盾,其轻便有助于白刃战。可以是椭圆形,也可以是8字形的大盾牌(s4inna),则是用较重的材料制造──金属、皮革,或木料──用以抵挡标枪和箭矢。但这种盾牌十分笨重,难以在肉搏中使用。有些战士还有持盾者作为助手(见:撒上十七7)。
四十六4公元前7世纪的埃及骑兵 由于骑兵并没有出现在与迦基米施之役同时的埃及艺术中,也不在埃及文献中提及,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说,骑兵在这时代仍未成为埃及军队的重要部分。但在迦基米施之役至少两个世纪以前,玛代人和巴比伦人已经使用马兵担任传令、侦察,和作战(包括骑射手和突击部队)职务了。例如:哈拉夫遗址的叙利亚—赫人遗迹,就有一个公元前10世纪的浮雕描绘穿戴战服的骑士。骑兵比重型的战车灵活,在战场上给予巴比伦军队战斗和联络上的优势。耶利米的话和拉伯沙基的话一样充满了讽刺意味。拉伯沙基说希西家若有人能骑,他会给希西家二千匹马(王下十八23)。耶利米可能是讥笑埃及,说他们后继无人。
四十六9古实人、弗人、利比亚人 埃及军队包括了不同的雇佣兵团和盟国的部队,能够令人联想起埃及历史中的政治事件。本节的名单和名字出现的次序,可与创世记十6含的众子名单参较。埃及在公元前711年至公元前593年之间,是由古实王朝所统治。这个新近的荣誉使古实名列第一。弗人与利比亚人是同义词,代表更早时期埃及第二十二、二十三王朝,受外族统治的年代(公元前950~前720年)。爱奥尼亚的希腊雇佣兵也是埃及军团的一部分。迦基米施之役战场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包括了一个希腊盾牌。
四十六11基列乳香 耶利米讥诮埃及大军兵败,建议他们将基列的药膏涂在伤口上,但亦指出他们的痛苦不会减轻。将希伯来字眼(s4ori)译作“乳香”,是根据七十士译本“松树树脂”(rhetine)的翻译,显然是指一种以这种树脂和橄榄油调制的药性软膏。它是上加利利和外约旦地区的产品,曾在古希腊植物学家狄奥佛拉斯塔(Theophrastus)的著作中提及(见:耶八22,五十一8)。但这种树脂究竟产自哪一个品种的树木或灌木,却依然未有定论。
四十六13尼布甲尼撒要来攻击埃及地 请参看四十三章11~12节的注释。
四十六14地理范围 请参看四十四章1节的注释。
四十六18与他泊、迦密相提并论 这话可能是根据埃及艺术将法老画得比所有人都巨大的习惯。先知如今预言将有一位来到(尼布甲尼撒),其人的身裁和权势可与山峰(他泊山高一千八百英尺,迦密山高一千七百英尺)相提并论。这话又有可能是指埃及人逃跑的路线。他泊山位于耶斯列谷的东端,迦密山则是巴勒斯坦沿海往南延伸之山脉的其中一个山峰。
四十六19挪弗被毁 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时,孟菲斯(即希伯来语的“挪弗”;位于今日开罗以南十五英里)是埃及的文化和政治首都。在亚述时代(公元前674年),以撒哈顿成功地攻取了孟菲斯(见:王下十九9的注释),但这是耶利米之前很久的事。尼布甲尼撒于公元前601年向埃及发动攻势,但不能成功地侵占其本土。巴比伦军队在迦萨大道的埃及要塞密夺被击退,被逼撤军。史料有迹象显示尼布甲尼撒于在位第三十七年(公元前568年)进行第二次侵略,但是没有关于他是否成功,以及孟菲斯是否牵涉在内的资料。孟菲斯于公元前525年被波斯王冈比西斯所攻取,法老王普萨美提克三世(Psammeticus III)被俘。
四十六20牛虻的象喻 这种昆虫只在本段提及,因此考证只能根据这里所提供的资料。这象喻将埃及比作母牛,入侵的巴比伦人比作牛虻等螫刺的昆虫是很合理的形容。
四十六22声音好像蛇行一样 本节第一句新国际本作“埃及要如逃跑之蛇发嘶声”,但希伯来原文只说蛇的“声音”,没有说明“嘶声”。但无论如何,蛇发出嘶声来阻吓攻击是不难想见的行为。埃及宗教十分重视蛇,蛇也是君王权力的象征。
四十六22斧子和砍伐 征服者所作出的破坏往往包括砍伐树木和果园(见:王下十九28)。此外,夺取资源有时是征服的目的(见:赛十四8的注释)。当然埃及也不是以森林著称。
四十六25挪的亚扪 挪是希腊人称为底比斯、埃及人称为瓦瑟特(Waset)的城市,位于孟菲斯以南约三百二十五英里。底比斯的巨大庙宇(位于今日的凯尔奈克)所尊崇的,是由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6~前15世纪)开始,埃及诸神系统视作主神的阿蒙─锐神。亚扪('amon;不是摩押、亚扪的亚扪〔'ammon〕)──即阿蒙(Amun)──是风或“生命气息”之神,与太阳神锐(Re)结而为一,被视作全埃及的崇拜对象,是为阿蒙—锐神。随着埃及的国势兴盛,这名神祇亦越加昭著。结果他又被名为创造之神,而他的城市底比斯被视为创世的地点。公元前663年亚述巴尼拔手下的亚述军队攻取了底比斯城,它大部分的财富都被劫掠一空。这城和孟菲斯一样,亦于公元前525年被冈比西斯洗劫。
四十七1~7
攻击非利士人的默示
四十七1埃及攻击迦萨 尼布甲尼撒于公元前601年初向埃及发动侵略。但在巴勒斯坦的围城战争,以及接受约雅敬归降,向巴比伦宣誓效忠等事务,却耽延了他的进度。要等到公历11月,才能直接攻击埃及本土。巴比伦王或许希望他能够像公元前663年的亚述巴尼拔一样轻易征服埃及。然而从那时开始,以塞易斯为首都的第二十六王朝法老集中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在迦萨大道和以南地区建筑了几条防线。其目的是防止敌军沿着西奈半岛的地中海岸,或在内陆横渡沙漠直接行进。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尼布甲尼撒在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东支的埃及要塞密夺被击败之后,尼哥二世的军队北上追击,攻取迦萨,占据了两年之久,直至尼布甲尼撒再次在巴勒斯坦发动战争为止。
四十七4公元前7世纪末非利士人的 状况 公元前7世纪的绝大部分时候,非利士城邦都在亚述的统治之下。例如,以革伦是主要的橄榄油加工和批发中心,增添了亚述在该区的财富。亚述帝国于公元前627年亚述巴尼拔驾崩之后崩溃,埃及法老普萨美提克一世和尼哥二世侵入非利士地。亚实基伦的出土文物(埃及神祇的青铜小像、青铜法码、陶器)证实了这个非利士的港城,有一个埃及人聚居之处。他们对该区的支配只维持了二十年左右,便因尼布甲尼撒王在公元前604年秋发动的战事而结束。
《巴比伦年鉴》描述公历11月至12月针对亚实基伦发动的强烈攻势。这攻势是“焦土政策”的开始,最后,犹大和非利士都因这政策破坏无遗,接而大批人口被强迁他处。巴比伦的首要事务是对付埃及,他们并没有兴趣好像亚述人一样,在非利士地设立机关,派兵驻留。
四十七4非利士和推罗西顿的关系 非利士和推罗、西顿虽然可能有些政治联系,他们的关系却主要是基于贸易和经济互惠的。推罗和西顿是腓尼基的海港,整个地中海都有他们商船的踪迹。所载的货物包括了来自爱奥尼亚、希腊、塞浦路斯的精美器具、金属锭块、瓶装的油和酒。非利士地──特别是亚实突和亚实基伦──不但是这些商品的市场,更是其埃及、阿拉伯、巴勒斯坦顾客的经销商。埃及亦从事开发与腓尼基海港的关系(见:耶三十七5~8的注释),与尼布甲尼撒互相竞争。这竞争终于导致非利士地变为废墟,推罗、西顿落入巴比伦的手上。
四十七4迦斐托海岛 非利士人的本乡最常被认为是克里特岛。迦斐托(kftyw)一名在埃及、乌加里特、希腊、阿卡德文献中都有出现。虽然有人试图把它解作塞浦路斯,考古和地理证据都支持克里特的说法。
四十七7攻击亚实基伦 《巴比伦年鉴》一些片断的记载,夸口说尼布甲尼撒的巴比伦大军在基斯流月(公历11月至12月)攻打亚实基伦。此举十分反常,因为当时正值雨季,大部分军队都不会试图发动主要战事(参较:撒下十一1)。年鉴指出巴比伦军不但破墙而入攻取城市,更焚烧内城,将它夷为平地,把这城变为“遗址废堆”。现代学者在城市的每个部分,都挖掘到充分证据,如:成堆的碎陶,显示曾受严重伤害的骸骨,烧焦的谷物,倒塌的房屋等,证实所遭受的破坏。
四十八1~47
攻击摩押的默示
四十八1公元前7世纪末摩押的状况 摩押和非利士一样,公元前7世纪时是亚述的藩属。亚述文献至亚述巴尼拔年间为止,列举了四位摩押王的名字,是曾经向他们缴纳贡物的。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外约旦的摩押、亚扪两国在耶路撒冷沦陷之后不久,便接受了巴比伦人的支配。尼布甲尼撒藉此进一步将埃及摒诸叙利亚巴勒斯坦之外,操纵穿越外约旦的重要商道。埃及在摩押的经济和政治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图特摩斯三世(约公元前1479~前1425年)。公元前8世纪的希汉石碑(Shihan Stele)就反映了这一点:基抹神被描绘成穿着埃及式裙子的模样。
四十八1尼波、基列亭 尼波镇的遗址按考证是默凯雅特废墟(Khirbet el-Mekhayyat),距离尼波山最高点只有一英里强。米沙王的摩押石碑提到这是摩押人定居的所在,与此神谕相符。米沙在胜利碑文中自称是基列亭的建造者。学者虽然提出了几个可能地点,其位置至今未能肯定。
四十八2希实本 有关这个摩押城市的讨论,可参看申命记二26的注释。
四十八3何罗念 贯通摩押高原之王道上的城市位置是否具有战略性,对于摩押的统治者来说,必然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按照米沙石碑,何罗念就是这样一个要地。它大概是在高原西南部,现代的卡特拉巴(Kathrabba)附近──能够清楚俯瞰死海谷地和王道。
拿巴提人的石碑
基遍的酒窖
四十八5鲁希 经外史料如:马底巴的一个拿巴提人石碑,以及来自巴柯巴革命时代(Bar Kochba Revolt;公元132~135年)的一个希伯来文合同,都表示鲁希位于摩押高原的西南部。当地有一条罗马路从高原下到死海南端。表层的陶片勘测证实卡拉克西南面,现代的卡特拉巴镇附近的好几个遗址,都有铁器及以后时代有人定居的迹象。
四十八7基抹 有关这个摩押主神的讨论,可参看士师记十一24的注释。希汉(Shihan)发现的一个公元前9世纪或公元前8世纪之奉献石碑,刻有基抹的肖像。米沙的摩押石碑描述这个神祇,但这个高达一米的希汉石碑则将基抹描绘为神圣战士,手执长枪站立,预备护卫摩押人。
四十八8山谷、平原和摩押地势 摩押高原自北而南大约有六十英里,其崎岖的边缘在西面毗邻死海,在西南面则与阿拉伯半岛接壤。它在此往西往东扩展十五英里,海拔高度大约三千英尺。从东到西切过这高原的,是亚嫩河的支流莫吉布干河。其南界是黑萨干河(撒烈溪)的深峭峡谷。高原北面有一个伸出的地带,称为“米底巴台地”。这地方出入比较方便,因为它没有南面的深峭峡谷。
四十八9撒盐在摩押 和合本“要将翅膀给摩押,使他可以飞去”,新国际本作“撒盐在摩押,因它必被糟蹋”。有关亚比米勒毁灭示剑之后又在其上撒盐的讨论,可参看士师记九45的注释。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一世的年表,记录了他如何攻取要塞胡努萨(Hunusa),并在其废墟之上撒盐,向任何胆敢重建这城的人宣告咒诅(参较:书六26)。将希伯来语 s4its4一字译作“盐”,是根据乌加里特语的对应字眼(和合本:“翅膀”)。
四十八11酒的渣滓 葡萄踩过之后,其汁液倒进大型的瓶子(容量为九点七五加仑)里面,用黏土封盖,只留下一个小孔供发酵的气体流出。发酵需时四十天,在这期间的酒是与渣滓或酒糟相混。耶利米在此的象喻是说摩押人从来没有经过外迁,因此其“加工处理”未得完全。
四十八11~12从这器皿倒在那器皿里 要完成制酒过程,经过发酵的葡萄汁必须从原本的瓶子倒进新鲜的瓶子里面。渣滓滤掉后发酵才算完成。这时的酒可以在能够维持华氏六十五度室温的地下的酒窖里面陈化变醇。基遍和卡西勒遗址都发现了类似的酒窖。最后这些酒要倒进较小的瓶子中,方便搬运和立刻享用。
四十八13倚靠伯特利 伯特利(和合本:“伯特利的神”)所指的很可能是西北闪族的神祇。这个名字在人名和文献之中出现,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以撒哈顿的藩属条约(约公元前675年),和公元前6世纪的犹大军事殖民地伊里芬丁都提供了佐证。基抹与伯特利的对比,更是支持以此为神祇名字的证据。但这话仍可以有双重的意义,指耶罗波安在伯特利城所筑之神殿(见:王上十三26~33;摩七13)。
四十八15~16摩押被侵略 现存唯一记载巴比伦侵略摩押的史料是约瑟夫的著作。他记述说耶路撒冷被毁五年之后,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于在位第二十三年(公元前582/前581年)在外约旦发动战事,使摩押和亚扪都归在他统治之下。由于公元前594年之后的《巴比伦年鉴》已经残缺不堪,这一点现今无法证实。
四十八18底本 请参看民数记二十一30的注释。这个位于亚嫩峡谷北面的城市,公元前9世纪米沙作王时,是摩押的首都。
四十八19亚罗珥 有关这个底本东南面,位于亚嫩峡谷边缘之城市的讨论,可参看申命记二36~37的注释。
四十八20亚嫩 有关这个从东到西将摩押一分为二之深峭河谷的讨论,可参看申命记二24的注释。
四十八21~24摩押的城镇 本段提到将会被毁的台地城镇,包括了一些位置不明(何伦)或未能确定的地点。雅杂(最有可能是摩押高原东缘的梅代尼叶废墟)、伯米恩(米底巴西南四英里的马因)、加略(大概是底本东北面的阿莱扬废墟〔Khirbet Aleiyan〕)、底本、基列亭(大概是底本西北五英里的克雷雅特〔el-Qereiyat〕)、伯低比拉太音(大概是底本北面八英里的利布废墟〔Khirbet Libb〕)、波斯拉(太概是希实本东面的乌姆阿默德〔Umm el-'Amed〕,全部都在米沙的碑文中提及。伯迦末只在本节经文出现,可能是底本东面八英里的哲默珥废墟(Khirbet el-Jemeil) 。
四十八25角 美索不达米亚的神祇和君王的冠冕经常都安设了角,作为能力和权柄的象征,特别表示作战凶猛。这就是角为何经常与力量同义的理由。另一个说法认为这字当解作“弓”。这个理解的根据,是此乃制造合成弓的材料之一(乌加里特《阿赫特史诗》曾形容过),以及耶利米书四十九35;何西阿书一5中“折断……的弓”一语。希腊和埃及文学可能都有支持这用法的证据。
四十八28鸽子的习性 摩押人逃避危险的行动,在此与岩鸽(rock dove)的习性相较。这些雀鸟在不易接近的崖壁,以及亚嫩等河流的峡谷边缘的石隙中筑巢,来保护雏鸟。岩石的阴影对羽衣未长成的幼鸟也有帮助。
四十八31吉珥哈列设 这是摩押地的重要遗址,按考证是现代的卡拉克(位于亚嫩河以南十七英里,死海以东十一英里)。这城把守一段的王道,并且控制东西横过摩押高原的商队交通。
四十八32西比玛和雅谢 有关雅谢的讨论,可参看民数记二十一32的注释。西比玛的位置未能确定,但卡恩奇布什废墟(Khirbet Qarn el-Qibsh)和伯特巴力默翁(Bet Baal Meon)都有人提出是可能的地点。它必然是在希实本所统治的地区之内,并且显然以葡萄园著称(见:赛十六8~13)。
四十八34摩押的城市 有关希实本的讨论,可参看民数记二十一25~28的注释。有关雅杂的讨论,可参看民数记二十一23的注释。有关何罗念的讨论,可参看耶利米书四十八3的注释。以利亚利位于阿珥废墟(Khirbet el-'Al)的黑斯班遗址(Tell Hesban)东北一英里半。伊基拉施利施亚的位置未能确定(见:赛十五5)。琐珥(大概是撒烈溪谷南岸的萨非)是这个默示提及之地点最南面的一个,应该在死海附近。宁林的水通常被考证为农梅拉干河(Wadi en-Numeirah),这是一条南端入死海的溪流。
四十八37志哀方式 本节所列的都是古代近东常见的志哀习惯。有关这些仪式和服装的进一步讨论,可参看注释:利未记十6~7;以赛亚书十五23,三十二11;耶利米书四十一5。
四十八40大鹰的象喻 这是猛禽(巴比伦)突袭的意象,所指的可能是鹰,也可能是鹫。译作“飞起”的字眼不是指从容的滑翔,而是猛然俯冲,将猎物(在此是摩押)抓起带走(见:结十七3~4)。
四十八41加略 米沙碑文和阿摩司书二2的默示都曾提及这个摩押城镇。其确切位置至今未能确定,但克雷雅特和阿莱扬废墟都是可能的地点。这两个地方都是位于摩押台地。
四十八45希实本、西宏 有关希实本的讨论,可参看民数记二十一25~28的注释。有关西宏的讨论,可参看民数记二十一24~30的注释。由于西宏是摩押地区亚摩利人的王,首都位于希实本,本节所指的必然是他一度统治的领土。
四十九1~6
攻击亚扪的默示
四十九1公元前7世纪末亚扪的状况 以首都拉巴为中心的亚扪王国后来虽然受到巴比伦人的支配,其百姓却没有大规模外迁的记录(3节)。翁默里和希实本遗址的碑文证据,显示亚扪语文直至波斯时代依然在应用之中。在建筑方面也没有中断,遗址并没有主要的毁灭层,而行政建筑物也一直有人使用。此外,即使在波斯时代,所出产的铁器时代第二期的陶器,在风格上也没有突变的迹象。
四十九1玛勒堪 有关这个亚扪人神名的讨论,可参看列王纪上十一5、7的讨论。这字在希伯来语写成 Milcom,而不是 Molech,是源自“王”字(mlk)。这名大概是指这个神祇是亚扪诸神系统之首。这神祇最经常与以儿童作祭物有关,但本节则是描述亚扪人夺取了一度由以色列迦得支派所控制的土地。
四十九1迦得之地 有关迦得支派在外约旦所分得之地业的范围,可参看民数记三十二34~42的注释。他们的领土主要是在基列和巴珊。
四十九2拉巴 这个亚扪王国的首都建于卡珥阿山(Jebel Qal'a),其遗址是在今日约旦的首都安曼市内。考古学家已经勘测,部分遗址也已挖掘。人类在这地点及其邻近地区定居,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 Age)。亚扪虽然好几次受到以色列人的统治(见:撒下十二26~31),公元前6世纪耶路撒冷被毁之后,却试图向北扩张统治范围。
四十九3希实本、爱地、拉巴的关系 在这默示之中,亚扪和摩押的关系十分明显:两国的首都都接到审判将临的信息。但艾城(和合本:“爱地”)在此提及却似乎是不得其所。艾城(一般认为是特珥)是在以色列的伯特利附近,与希实本和拉巴都没有直接关系。由于这城的名字是“废墟”的意思,耶利米的警告可能是指同名的另一个地方。
四十九7~22
攻击以东的默示
四十九7公元前7世纪末以东的状况 以东从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年间开始已经是亚述的藩属,受亚述的统治到一个世纪后亚述巴尼拔驾崩之时为止。以东很可能于公元前605年接受了尼布甲尼撒的统治。虽然有些犹大难民在此找到安身之处,耶路撒冷被毁之时,以东显然是袖手旁观(见:诗一三七7;俄11节)。公元前594年巴比伦攻打亚扪和摩押的战事似乎对以东也没有什么影响。截至公元前552年纳波尼达的战役为止,他们很可能一直丝毫无损。
四十九7提幔 这是一个地理名称,与外约旦南部,以波斯拉为首都(摩一12)的王国以东(俄9),或其北部同义。以东国可能是在这地区兴起,后来才扩张到南面(见:结二十五13)。
四十九7提幔的智慧传统 请参看俄巴底亚书8节的注释。古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智慧,以东人的智慧可能是根据他们对严酷环境的适应能力(见:俄3节的注释),或招待定期穿越他们领土之商队的圆滑手腕。
四十九8底但 这个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绿洲(现称乌拉〔al-'Ula〕),是公元前6世纪商队的主要站口。以西结书二十五13虽然把它与提幔同列,却没有证据显示以东的控制范围延伸到这么南面的地方。然而碑文和陶器的证据,依然表示当地不断有商业活动,有商贾在此定居,甚至可能有政治联系。按照另一个可能,众先知是集体讨论以东和阿拉伯(见:赛二十一13)。
四十九13波斯拉 位于王道西侧,以及通往亚拉巴河(Wadi Arabah)之西方商道旁边的波斯拉(现代之布塞拉),是以东的首都。考古学家证实尼布甲尼撒年间,此地没有毁灭的迹象。导致耶路撒冷被毁的冲突,以东能够置身事外。可是却有证据显示在公元前550年之后,纳波尼达的战役和波斯的统治导致此地的文化发生转变。
四十九23~27
攻击大马士革的默示
四十九23公元前7世纪末大马士革的 状况 亚述帝国崩溃后,可以假定亚兰(即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暂时恢复独立。但和其他小国一样,公元前605年之后又要接受巴比伦的统治。至于此后大马士革或亚兰的角色和地位,经外史料却没有进一步的证据,在现代的大马士革城也不能进行挖掘。本默示只提叙利亚的城市,显示这个国家可能已经支离破碎,而这些地方的军队亦挑起了先知和耶和华的怒火,出言攻击他们。
从北面看波斯拉
四十九23哈马和亚珥拔 哈马位于叙利亚中部奥龙特斯河畔,大马士革以北约一百三十英里。此地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第三千年纪的埃布拉文献已经把它形容为商业和行政的中心。亚珥拔(里法特遗址〔Tell Rifaat〕)是叙利亚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哈马一样,在被亚述征服之前都是素有影响力。亚述年表中经常提及这两个地方,但它们的势力和间歇性的作乱活动,到了公元前8世纪末都已消灭。进一步资料,可参看以赛亚书十9的注释。
四十九27便哈达的宫殿 正如以色列国以暗利为名(米沙碑文和亚述年表都如此称呼北国),联合王国和后来的犹大国以大卫为名(但遗址的哈薛碑文)一样,便哈达一名亦与亚兰的统治家族有关。公元前8世纪至前7世纪并没有一位君王是这个名字,但传统的做法是继续沿用开国统治者的名字,来描述国家或其资源。
四十九28~33
攻击基达和夏琐的默示
四十九28基达 基达是阿拉伯半岛北部的部落之一。它的名字在亚述和新巴比伦的文献中出现,显示他们是个特别强盛的部族。本节所指的事件,可能是公元前599年至公元前598年尼布甲尼撒入侵阿拉伯半岛的那个战役。它可能实际是指行军的地理限度,正如经文亦限制所针对的民族。
四十九28夏琐 本节的夏琐是指夏泽尔人(h4as4erim),不是上加利利地区的夏琐城。这个沙漠部落可能就是约书亚记十五23~25中内盖夫的居民。尼布甲尼撒试图平靖并并吞阿拉伯半岛北部地区的战役,当会以他们为攻击对象。
四十九33野狗 将荒凉或无人居住的地方形容为野狗的住处(见:诗四十四19;赛三十四13),是圣经──特别是耶利米书(见九11,十33)──惯常的做法。这些食腐动物只会经常在沙漠中出没。本节特别可圈可点之处,是尼布甲尼撒的战役会将本来荒凉的沙漠地带,变为完全不宜居住的所在。埃及奈费尔提蒂的异象,和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的《乌尔被毁悼词》,都有类似的描述。
四十九34~39
攻击以拦的默示
四十九34公元前7世纪末以拦的状况
以拦占据了底格里斯河东面,伊朗高原的绝大部分地方。公元前7世纪很多的时候,以拦诸王都是巴比伦的盟友,并肩对抗亚述人。按照《巴比伦年鉴》的记述,从米罗达巴拉但年间开始,他们提供了许多帮助。亚述巴尼拔的年表记载了公元前640年以拦首都书珊被攻取的经过。他们的财宝有系统地被洗劫一空,其神祇亦被掳去。从他们如何对待以拦王的遗骸,就可看出亚述人是如何怒气填膺。尸体用盐腌存运到尼尼微火化,然后在风中扬灰。虽然亚述满怀敌意,另一个以拦王朝却在亚述巴尼拔死后成立,继续在书珊统治,直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居鲁士之下与玛代和波斯合并为止。纳波婆拉萨尔在迦基米施之役以前与玛代结盟,又开始与以拦疏远,都是助长此事的因素。
五十1~五十一64
攻击巴比伦的神谕
五十2巴比伦沦陷 耶利米所预言的巴比伦沦陷,要到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攻取这城之时才成为事实。希罗多德记载波斯人将幼发拉底河的河水改道,然后从它的无数水道之一进城。但即使如此,这城也没有被毁或劫掠,因为居鲁士取城是得到了主神马尔都克的祭司和其他巴比伦居民的协助,理由是他们不满纳波尼达的统治(居鲁士圆柱保存了波斯人对这些事件的记载;见:赛四十五1,四十八14的注释)。由于耶利米的默示并没有指名提到居鲁士,可以假定这些材料是在巴比伦失陷之前撰写、编纂的。他亦在其他经文宣讲过巴比伦人被灭,被掳者归回的事(见:耶二十七7,二十九10)。因此在这一组攻击列国的默示之中,巴比伦灭亡十分合理地被视作耶和华最大的成就,犹大百姓最大的益处。
五十2彼勒和米罗达 彼勒是阿卡德诸神系统中至高神祇的头衔,截至公元前第二千年纪初叶,这神祇是恩利尔(尼普尔城的守护神)。巴比伦在美索不达米亚中成为为首的城市之后,这头衔转到了巴比伦的守护神马尔都克(和合本:“米罗达”)身上。这个神祇至高地位的继承,可见于马尔都克在巴比伦创世《埃努玛埃利什史诗》,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的引言中。两篇著作都是说马尔都克是靠作战功勋和其他神明的旨意,才争取到这个等级。如此,亚述人和巴比伦人都继续沿用彼勒马尔都克一名,而他的新年节期亦成了庆祝复得丰饶和生命的典礼(见:赛四十六1)。甚至连波斯王居鲁士,亦认为自己得以登峰造极,攻取巴比伦城,是拜彼勒马尔都克所赐。彼勒在西北闪族的诸神系统中,就等于是巴力。巴力就是“主”的意思。
五十9北方联合的大国 本节回应了耶利米蒙召的记载(耶一14~15),充满了讽刺意味。该处经文描述巴比伦是从北方而来的威胁,要倾覆耶路撒冷。如今这个预言巴比伦亡国的默示,却说他们会被从北方而来的联军所灭。这个联合大国事实上就是居鲁士花费了二十年工夫建立的玛代波斯联盟。
五十19地理名称 被掳者复归以色列,亦包括农牧等基本经济活动的恢复,在应许之地复得丰饶的盟约应许。迦密和巴珊都以牧原著称。以法莲山地则有肥沃的葡萄园和田地。基列则兼有农田和牧野。这些地名囊括了北国以色列的全部疆界。
五十21米拉大翁 耶利米在此使用的字眼是个双关语,用作描述巴比伦。它是根据阿卡德语“玛拉通”(marratum)一词,指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二河之三角洲与波斯湾会合,河水、海水混合的沼泽地带。如此,这个在阿卡德语解作“苦”的字眼,与先知预言灭亡的神谕符合。从前使以色列受苦的民,如今也要自己面对叛逆和痛苦。
五十21比割 耶利米在此也是使用阿卡德语的字眼,作为巴比伦的同义词。在巴比伦居住的亚兰人部落之中,有一个名叫普库杜(Puqudu)。先知引述这个名字,同时使用希伯来语的谐音字“惩罚”(paqad)。普库杜人主要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底格里斯河东面的沿海地带。耶利米选用他们,可能是进一步讥刺这个一度强大的国家如今冰消瓦解,要忍受国内部落的叛乱。
五十38人因偶像而颠狂 NIV:“偶像因恐惧而颠狂”。其他先知书亦有讥刺偶像的例证(见:赛四十18~20;何八4)。但将他们拟人化到具有恐惧和癫狂的地步,则较为罕见(见:赛十九1)。耶利米可能是暗引洪水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场面:制造洪水的神祇被洪水吓得“像狗般畏缩在外墙”。
五十39公元前539年后的巴比伦史 巴比伦于公元前539年被波斯王居鲁士攻取之后,这城由纳波尼达和儿子伯沙撒所领导的原有王朝已被铲除,交由波斯的行政官员所统治。接管当年的经济文献显示贸易和正常活动没有扰乱的迹象,波斯人的过渡时期处理得十分平稳。此后,每个波斯王都在名号中加上“巴比伦王”的头衔,并且以这城市作为正式住所之一(根据色诺芬的记载)。然而巴比伦亦时而发生叛乱,必须常加镇压(公元前522~前521年,前482~前481年又再发生)。为了防止再生暴乱,亚哈随鲁王(希腊史称薛西斯)搬走了十八英尺高的马尔都克神像,然后拆毁了埃萨吉尔庙。后来巴比伦城基于政治理由与亚述省合并,对他们来说则是最后的侮辱。
亚历山大大帝从波斯手中夺取中东时,巴比伦城打开大门迎接这位年轻的征服者,埃萨吉尔庙的重建工作亦告开始。这城在亚历山大的接班人手下却陷于困境。塞琉古(Seleucus)在巴比伦北面,底格里斯河畔,建筑了一座新城市,名叫塞琉西亚(Seleucia)。这城与巴比伦竞争,并且在公元前275年被立为王城。巴比伦的百姓被逼迁往塞琉西亚,巴比伦变成了古圣城遗址。到了公元前1世纪,巴比伦完全荒凉。
五十43公元前540年至公元前539年 的纳波尼达 纳波尼达惧怕逼近的波斯大军,公元前543年从位于阿拉伯半岛的陪都提玛迁回巴比伦。他聚集了帝国各地的神像(居鲁士圆柱的记载),并且十年以来首次举行了尊崇马尔都克神的新年节期。
按照纳波尼达自己的年鉴,他亦修建了月神辛的庙宇。然而纳波尼达长期离京,他和共同执政的伯沙撒二人又都漠视祭司和诸神的需要,这二事造成了严重后果。他无法防止巴比伦沦陷。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向巴比伦进军,公历10月初在巴比伦东北偏北约五十英里,底格里斯河畔的奥皮斯(Opis)打了一场胜仗。10月11日西帕尔(巴比伦北面约35英里)失守,显然是不战而降。10月13日巴比伦城降服,波斯大军和平入城。
波斯史料宣称他们得到百姓的欢迎,居鲁士于10月30日入城时,更被誉为解放者。这当然是成者为王的话,可能遮掩了某些实情。希腊史料显示城被攻取后,王被掳为人质,最后在波斯过世。
五十一1密码写成的立加米 这句话是用称为“阿特巴什”之密码写成的。“阿特巴什”是一种文学方式,做法是将希伯来文正数的字母与倒数的字母对调(耶二十五25~26记载了另一个例子,将巴比伦〔bbl〕写成示沙克〔shshk〕)。如是者在英语就是A被Z所取代,B被Y所取代,C被X所取代,如此类推。如此,纽约的York字,可以写成Blip。本段将“迦勒底”一名加以掩饰,以lbqmy(立加米)五个子音,取代ksdym(迦勒底)。这样做的原因可能因为直呼敌人名字会构成危险,但更有可能这是讥诮对方的方式之一。
五十一8乳香为药用软膏 请参看八章22节,四十六章11节的注释。阿卡德史料中有所谓的处方文献,描述症状,并列举对症的草药,以及下药之法。然而耶利米在此提出治疗性乳香或树脂,可能是讥刺这些药物,同时指出神的医治大能。
五十一11玛代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时,玛代各部落为了应付与亚述帝国的冲突,开始组织团结,终于在伊朗北部成立了可见的王国。玛代在亚哈随鲁(Cyaxares)王的领导之下,与新巴比伦王国联盟消除亚述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最后要塞。玛代因这联盟得以大为扩张领土。现存有关玛代和波斯之间冲突的资料,大部分来自《巴比伦年鉴》和希罗多德。开始似乎是居鲁士向其主玛代王阿斯提亚格斯(Astyages)发动叛乱。居鲁士在公元前550年击败玛代王之后,几乎立刻就能利用玛代所得的土地,为波斯建立一个更为庞大的帝国。
五十一17偶像并无气息 请参看十章14节的注释。以赛亚讥笑那些信靠人手用树木金银所造偶像的人(见:赛四十四17~18的注释),耶利米亦同样揶揄它们是没有生命的骗子。这和以色列的神刚刚相反:其气息赐人生命,从以西结书三十七5~10之中的“枯骨”复兴国家。美索不达米亚活化祭仪偶像的仪式包括洗口之礼,重演神祇的出生,然后用圣水打开神像的口和眼,容许偶像活动。但他们却没有一个步骤,是特地使之有呼吸气息的。
五十一27亚拉腊 本节所指的地区是乌拉尔图,即小亚细亚东部凡湖附近的一大片土地。自从公元前9世纪组成王国以来,亚述和巴比伦的记录一直提及此地,到公元前6世纪为止。乌拉尔图和亚述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试图往西南扩张,向地中海拓展贸易。
在王国的早期,乌拉尔图人建筑了很多城市,远在希腊也可以买到他们制造的货品。这王国最后在公元前585年,于一次横扫他们领土的战役中,亡在玛代西古提联军的手下。他们的领土终于成为波斯帝国的一部分。
五十一27米尼 这个被耶和华召来惩罚巴比伦的国民,是西亚北部乌米亚湖南面,夹在满怀扩张领土和经济野心的乌拉尔图和亚述之间的曼内阿人(Manneans)。从公元前8世纪初叶开始,亚述文献已经提到他们。由于公元前605年迦基米施之役时他们是亚述的盟友,其领土为玛代所得,最后终于被波斯并吞。
五十一27亚实基拿 从萨尔贡二世年间开始,亚述年表都将亚实基拿称为伊什库扎(Ishkuza)。希罗多德和西古提人亦有提及他们。公元前8世纪时,他们住在今伊朗西北部黑海和里海一带。
本节所列的三国之中,这些骑马的牧民大概是公元前6世纪时,最能够对巴比伦构成威胁的一个。巴比伦和波斯文献将他们描述为勇猛,有时甚至野蛮的战士。他们有时与强国结盟,但颇多时候也会以之为劫掠对象。
挖掘其古墓的结果显示,他们与古代近东和希腊文化有广泛接触,亦有土产的艺术风格,称为“动物风格”(animal style) 。
五十一28玛代 参看五十一章11节注释。
五十一32渡口被占据 溪河可供涉渡之处在军事上是必争之地(见:士三28,十二5)。渡口一旦被敌方控制,通讯便被截断,行军便不能走最直接的路线,也不能从侧翼进攻敌军。
巴比伦沦陷前几个星期,波斯攻取奥皮
巴比伦伊施塔门上的马
五十一41示沙克 有关这个密码的使用,可参看二十五章26节的注释。
五十一44彼勒 有关这个神祇称号的讨论,可参看五十章2节的注释。
五十一58城墙倾倒、城门被火焚烧 古代城市的主要城防设施是城墙和设防的城门地区。巴比伦的防御系统包括两堵围绕全城的城墙。内墙的厚度是二十一英尺,外郭则超过十二英尺。考古学家至今未能挖掘到外郭的城门,内墙则建有九个巨大的城门,每个都以神祇为名。
伊施塔门已经出土修复,现存于柏林博物馆(Berlin Museum)。这门有狮子和龙的装饰,古城的宏伟可以想见。城墙和城门都是以石块和泥砖建成。但城门有些门室必须使用木材作为梁木和鹰架,以便调配士兵。石头若被火烧,就会碎裂崩溃(见:士九42~49) 。
城墙被攻破并有系统地倾倒,城门变为废墟之后,这城的实际力量和象征能力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被波斯征服时,这城不战而降,巴比伦人和平地接受波斯大军的统治(见五十43的注释)。
五十二1~34
耶路撒冷沦陷
五十二1~27耶路撒冷沦陷 请参看列王纪下二十五1~26的注释。
五十二31~34约雅斤 请参看列王纪下二十五27~30的注释。斯之时,底格里斯河的主要渡口之一亦落入他们手中。几日后,他们又攻取了幼发拉底河畔的西帕尔。波斯控制了这两个城市,便能有效地截断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二河一切顺流而下的补给。
对于巴比伦城的人来说,知道自己日渐孤立,不能与盟友和供应他们食物、原料的城镇联络,必然令他们军心大乱。可与这报告参较的,是公元前598年尼布甲尼撒攻打犹大时,拉吉书函中所记载与日俱增的坏消息。
五十一32苇塘被火烧 除了城墙系统、城楼和其他一般的城防设施以外,巴比伦城尚有好几个专门用来耽延或防止敌军行进的壕沟和池塘。这些池塘的里面或周围都有稠密的芦苇丛。这些苇丛若被纵火,城中居民的恐惧感便会大增。
浓烟会掩护敌军的调动,并令下风的人难以呼吸。放火又能将巴比伦人安置的哨兵和前卫部队,从这些城防沟池的隐蔽之处赶出来。
耶利米哀歌一1~22
绝望和痛苦:第一首离合体哀歌
一1离合诗体 每行的第一个字母可以依次串连成具一定形式的文体,称为离合体。字母离合体的形式是字母按次序出现(第一句的头一个字母是第一个字母,第二句的头一个字母则是第二个字母,如此类推)。其他的离合体所拼成的可能是一个信息,或一个名字(例如:作者的名字,或诗中所尊崇的神明)。诗篇之中有好几首离合诗。
其中最复杂的是诗篇第一一九篇,每个希伯来字母都由连续的八行诗句代表。圣经之中所有的希伯来语离合体的作品,都是字母离合体。耶利米哀歌开首四章都是字母离合体。第一、第二章每节以顺序的字母开始,并且各有三行诗句。第三章每三行诗句都各以同一个字母开始。第四章每节以顺序的字母开始,并且各有两行诗句。第五章节数符合字母离合体,但不是离合体。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中离合体现存的七个例证,都是名字或字句的离合体(阿卡德文是音节文字,没有字母,因此亦没有字母离合体的作品),按一般考证来自公元前第一千年纪初期。埃及的例证则是按照数字次序,或牵涉到横直图案的复杂信息。这些作品比较倚重谐音来达到风格上的效果。
离合体靠文字表现,因此不能用口头著作。基于视觉因素,这些作品是给人阅读,不单是聆听的。这一点在巴比伦的例证中尤其明显,因为其中某些字符在诗句之中是一个读法,在离合句中则作另一个读法。部分巴比伦的例证,更以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符组成形式。离合体的另一个变化,是离合句在每个诗节中重复。
一3年代小注 犹大外迁虽然十年之前已经开始,本书的焦点却是公元前586年圣殿和耶路撒冷被毁,以及全面性的外迁和被掳。
一4朝圣节期 按照以色列的历法,每年有三个朝圣节期:除酵节、七七节、住棚节。在正常情况下,过节时分道路都会挤满了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人。这是欢乐和喜庆的时候。但若是世局动荡,则很少人会冒险前来。况且如今更没有城市、圣殿供人朝圣。
一10外邦人进入他的圣所 律法对于非以色列人进入殿院,有极严格的规定(见:申二十三)。只有祭司才有资格进入圣所,而且还有许多限制。但维护神居所圣洁的苦心,如今都因被污秽而枉费。
二1~22
耶和华的怒气:第二首离合体哀歌
二1脚凳 神宝座的脚凳就是宝贵的约柜(见:代上二十八2的注释)。由于约柜是他们信仰中至圣之物,他们亦相信这是神最谨慎维护的一样。约柜若都不能幸免,便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逃避祂的怒气。
二3角 角是力量的象征,也是首领的代表。后者比较符合第2节末。在美索不达米亚,君王或神祇所戴的冠冕有角十分普遍。这些成套的角有时一层一层叠在冠冕上。亚述拿西拔王宫中有翼狮子的人头上,戴着圆锥形的冠冕,其上有三对成层之角的凸饰。苏美尔的《苏美尔和乌尔被毁悼词》形容神祇宝座被拆毁,有这样一个诗句:“它有发亮之角的大力母牛被生擒,其角被切除。”
二8毁灭的准绳 准绳的功用是断定地产的范围,划分地界,哪片土地属于哪个业主(属于私人或城市)。但这些都不能解释它在本节中与外郭和城墙的关系。按照这个象喻在列王纪下二十一13和以赛亚书三十四11的用法,可以假定这是征服者的典型步骤。围城军队忙于作战,不会有余暇量度,所指的必然是拆毁阶段所做的事。城墙限少会被彻底拆毁,尼希米记亦证实耶路撒冷的城墙没有完全拆平。但很多城墙都被攻城器械、撞城锤、地道所损毁。使用锤线准绳的用意,就是测定城墙哪些部分已经不再稳定;然后使用量度线决定哪些部分必须拆卸。
二9门和闩 在苏美尔的悼词中,掉在地上的门和闩是属于庙宇的。被丢下是污秽庙宇的步骤之一。本节所述的则是城门及其门闩。有关门闩在城门建筑中的用处,可参看士师记十六3的注释。
古代世界为城市沦陷而作的哀歌
在以色列的历史、神学、文学之中,耶路撒冷沦陷是个转折点。同样,在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000年)结束之时,乌尔的沦陷(亡于来自东方的军队)对古代近东来说,也成为了神明离弃城市,导致它被毁灭的画像。这两个城市都各有自己的文学,以哀歌追念所流之泪,同时在神学方面反省失陷的意义。为乌尔沦陷而哀悼的有两篇不同的著作:分别称为《乌尔被毁悼词》和《苏美尔和乌尔被毁悼词》。此外尼普尔、乌鲁克、埃利都、埃基玛尔(Ekimar),都各有悼词(但后三者已经残缺不全),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0世纪。这些著作与圣经的耶利米哀歌不同之处,在于每个古代近东著作都包括了神明决定修复该城的情节。它在文学上所扮演的角色,是试图证明新王朝的合法性。
这些作品的主题都是神明离弃了该城,使之暴露在敌人手下被毁。它以诗歌的方式,详述百姓的痛苦——失去田地、家园,亲人死亡,被掳,外迁。同时借着思考神明为何如此对待他们,这景况要维持多久等问题,反映他们的绝望。解释一旦提出,城市的陷落便不再视为冒犯神明之故,而是单纯反应政局变动是无可避免之事。
二15拍掌 动作和姿势的含义随着文化的不同,亦有所歧异。拍掌在现代文化中可以用来表示赞赏,或召唤属下或孩童,吸引人的注意,伴和音乐,或表示憋气(单拍一下)。在古代社会中,这动作亦有好几个功用。拍掌可以用来表示赞美(诗四十七1),喝彩(王下十一12),但本节使用的是另一个动词。本段所用的动词所表达的是愤怒或嘲笑(民二十四10;伯二十七23)的意思。不同用意的拍掌在具体动作上可能也有细微的分别。参较以下三个现代用法的不同含义:(一)双手与身体平行循水平方向拍掌(喝彩);(二)以大致垂直的方向击掌(憋气);(三)手掌与身体成直角,双手上下交替拍掌(仿佛拍掉手上的尘埃)。本节所描写的具体手势究竟怎样却不清楚。
二19倾心如水 欺压他们的人拍掌(spq kappayim,15节),但本节却鼓励以色列人如水倾出(shpk kammayim)其心。倒水(浇奠)是崇拜的作为。
二20人吃人 人互相吃食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条约的标准咒诅之一。在面临饥馑之时,这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严重饥荒(例证可见于《阿特拉哈西斯史诗》)和围城(如:公元前650年左右亚述巴尼拔围攻巴比伦)都能使食物供应断绝,导致条约所预期的这种严重之绝望。围城在古代经常发生,故此这种情况并不如想象中的罕见。
亚实基伦鸟瞰
三1~66
对神信实的盼望:第三首离合体哀歌
三15苦楚和茵陈 茵陈是一种味苦的药用灌木,有时也可以用来泡制一种浓郁的饮料。本节译作“苦楚”的字在其他经文中唯一出现于逾越节的记载。这字与阿卡德语“莴苣”一字同源,但由于这字的字根不过是“苦”的意思,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三16用沙石碜断我的牙 下半节暗示牙齿断裂的原因,是脸部被人往沙砾上猛推,不是因为被逼咀嚼沙石。
四1~22
犯罪的结果:第四首离合体哀歌
四3鸵鸟 “鸵鸟”是否是这个希伯来语字眼的正确翻译,至今仍未有定论。埃及的狩猎图画和圆筒形印章中都有鸵鸟,古代近东很多地方都有鸵鸟的踪迹。另一个翻译则认为所指的是雕鹗。鸵鸟的说法,与约伯记三十九16描述鸵鸟(在原文是另一个字)不顾幼雏的话相符。表面看来,鸵鸟将蛋下在沙中,又离巢觅食,似乎是十分无情的做法。
四5美好食物 这字出现次数太少,因此只能假定它所指的不是一种食物或一道菜肴,而是泛指所有可以端上御桌的珍馐美味。
四5卧朱红褥子的 衣物的颜色显示这话也是暗指王族。蓝色/紫色(和合本:“朱红”色)的染料极为昂贵(见:民四6;斯八15的注释)。只有最高级的政府官员或宗教领袖的礼服才会使用。
四10人吃人 请参看二章20节的注释。
四17指望盟友救援 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597年讨伐耶路撒冷时,埃及是犹大所倚靠的头号盟友。西底家于同年稍后被尼布甲尼撒立为王之后,几乎立刻便与一系列的西方小国商谈,组成抵抗尼布甲尼撒的联盟(见:耶二十七3的注释)。595年法老普萨美提克二世在埃及登基。他起初在南方与努比亚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一个蒲草纸文件说他在巴勒斯坦胜利游行以示庆祝。因此,犹大有理由预期埃及会支持他们对抗巴比伦。这联盟最后形成时成员是哪几个国家并不清楚。按照事态的发展,埃及军队于公元前588年被巴比伦击溃(见:耶三十七5~7),同时,按照诗篇一三七7,当耶路撒冷毫无疑问即将陷落之际,以东似乎附从了巴比伦。
四21以东的角色 以东从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年间开始已经是亚述的藩属,受亚述的统治,直到一个世纪后,亚述巴尼拔驾崩之时为止。以东很可能于公元前605年接受了尼布甲尼撒的统治。虽然有些犹大难民在此找到安身之处,耶路撒冷被毁之时,以东显然是袖手旁观(见:诗一三七7;俄11节)。公元前594年巴比伦攻打亚扪和摩押的战事似乎对以东也没有什么影响。截至公元前552年纳波尼达的战役为止,他们很可能一直丝毫无损。
四21乌斯 按照以扫的家谱(创三十六28),约伯的家乡乌斯位于以东和阿拉伯半岛西北部。
五1~22
失去喜乐:非离合体哀歌
五6埃及和亚述 由公元前7世纪开始,犹大已经受亚述所支配。玛拿西王在位五十五年之内的大部时间都是其忠心藩属。约西亚时代霸权由亚述转移到巴比伦时,犹大瞥见了一线的独立机会。在这个过渡时期之内,埃及开始试图控制本区。埃及人于公元前609年将约西亚之子约雅敬放在犹大国位,他一直向埃及效忠,直到尼布甲尼撒的霸权中止这关系为止。公元前604年亚实基伦陷落之后,约雅敬向巴比伦朝贡了几年。但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601年进侵埃及失败,约雅敬再度附从埃及,停止缴纳东往巴比伦的岁贡。因此当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597年讨伐耶路撒冷时,埃及是犹大所倚靠的头号盟友。故此,犹大可说是完全依赖埃及和亚述,这关系一个世纪多以前已经存在。
五12吊起首领的手 这些首领是“挂在仇敌手上”,还是“绑着手吊起来”,希伯来原文模棱两可。后者(和合本的翻译)并无先例。挂起表示处决,一般是处死之后才被挂起来。“挂起”的方法通常是插在竿子上。此举的对象最常是叛党领袖或王室成员(撒上三十一10)。古代近东的军队普遍将被击败的敌人处以刺刑。譬如亚述,就将这做法视为心理战术和恐怖活动(如他们的王宫壁画上所描绘的)。又请参看以斯帖记二23的注释。
手磨石
五13在磨石做苦工 将谷粒磨成面粉用的通常是磨石,这是社会阶层最低之人的工作。手磨(又称鞍磨)是古时家用的基本设备之一,用两块石头制成:下磨石有凹面,上磨石呈长方形。日常将谷粒磨成面粉的工作是用上磨石,将散在下磨石面的谷粒磨成粉。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型磨坊往往充作监狱工场,但囚犯所用的依然是手磨。用驴或奴隶推动的大型旋转式石磨要到旧约时代之后才发明。埃布拉的王宫有一个存放了十六个手磨的房间,相信是囚犯磨面之处。在磨坊工作的通常包括战俘、罪犯,以及欠债不还的人。
五13木柴的重担 要供应厨房的灶火,木柴是经常不断的需要。王宫、圣殿、大户都使用奴隶来担任这工作。即使是孩童也可以帮忙搬运分配木柴。
五16冠冕 王族佩戴冠冕作为地位和权柄的象征。故此这字的意思,亦延伸到包括自然伴随地位和权柄的尊严和荣誉。以色列民在本节所戴的不是实物的冠冕,而是他们的尊严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