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诡的理智(6)

有没有另一条探索的路呢? 早先我怎么没有想到? 那正是我所需要的神学。 我尤其为13世纪的哲学家与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D'Aquin)所吸引。 我必须坦承,我并没有读完《神学概论》(Somme Theologique)的所有卷本。 但我一直读到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五项磨炼,尽管他的论据深具价值,但我并不满意。 简而言之,我在阅读神学时,并没有得到足以说服自己的有力证明。
最终,我绝望地作出结论,那就是,讲求理性思考和抽象推论的理智不能带给我任何解答。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才发现这次的研究事实上让我获益匪浅。 寻找本身没有罪,甚至是好的。 人的内心感到追求真理的张力,这本是天经地义之事。 然而,希望了解上帝的这个寻找的目标,却注定是条死路。 “了解”,拉丁文comprehendere的字面意思就是“占有、掌握一切”。 的确,我想要占有上帝,征服他、控制他。 我多么骄狂自大! 竟有如此非分妄想! 我妄想自己具有和上帝等同的能力来达到至高、绝对的知识境界。 这儿所说的,不只是关于知识“量”的积聚。 “量”的一切让位给“质”的一切,给了亚当和夏娃曾经受过的诱惑,那就是一旦尝了神禁止他们吃的那棵树——能分辨善恶的树上的果实,就会“变成如神一样”(创世记3章5节)。
一位上级曾经建议我们:“遇到问题时,翻开《圣经》的福音书,坐下来慢慢细读,像个小孩一样,欢欣喜悦地阅读一段会在内心回荡的美妙故事。” 我喜欢坐在靠近圣体柜的地方,在能够纾解紧绷的神经与大脑的宁静中,冥想《约翰福音》第6章的话语。 我采用圣徒依纳爵(Ignace de Loyola,1491-1556)在他的书《修行》(Exercices)中提倡的方法,首先将场景植入事件发生的背景,看到耶稣坐在一艘船上,面对河边的一大群人说话。 接着,我让内心回荡着这些令凡人耳朵听起来惊愕的话语:“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 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 (约翰福音6章51节)这时,我们很能够理解当时听众的反应:他们私下叽叽咕咕地议论他,嘲弄这位先知,并且慢慢地远离了他。 难道他要把众人变成食人族? 耶稣并未因此惊慌失措,他转身对那12个门徒说:“你们也想离去吗?” 耶稣并未因此改变措辞,也没有挽留他们。 正直勇敢的西门彼得总是第一个跳入水中,他喊道:“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彼得虽不了解,但他相信。 而我这心存怀疑的人,我将归从谁呢? 我应该放弃从基督散发出来的光,转而拥抱时代的精神——当时的思想主流是萨特和加缪,以及他们对生命荒谬的质疑吗?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