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帕斯卡(4)

本书作者以马内利修女所使用的是Brunschvicg版的《沉思录》,1904年出版(之后陆续有其他增订版问世),按内容主题自行分类,将重点放在帕斯卡关于人类本体、心灵与道德方面的探讨(而非为宗教或信仰辩护层面),并且补充了许多注释,是一般公认最好的版本之一。
总的来说,《沉思录》虽然立意为宗教辩护,洋溢的却是对人类心灵的礼赞与推崇。 他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他说“心灵有自己的秩序”,只靠理性并不能寻得生命的真理;他说“尽管我们的不幸举目皆是,但是我们仍然有一种本能与情感是无法压抑的,它把我们高举起来”;他说“一切事物既是因又是果,既依存又独立,既间接又直接,我们都由一条自然而不可思议的链锁紧紧相连……那份永恒的关系使我们短暂的生命充满惊奇”。 其对心灵的思索,直到今天仍然深深打动人心。
尽管《沉思录》中有大量的神学论述,但帕斯卡同时也是最早严肃质疑上帝存在与否的哲学家之一,他分别从心理学和宗教学来审视生命的基本问题,最后归结为,对上帝的信仰只能是个人的选择,也就是他著名的“赌注”之说,为人与上帝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革命性的解决之道。
帕斯卡与当时主张唯心论的笛卡尔最大的差异在于,笛卡尔试图以形而上学的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论证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帕斯卡则看到理性的局限,在无限的宇宙面前,体会到人们的脆弱、痛苦及有限性。 他关心宗教的情感深度,认为只有心灵(感情、直观、爱)才能体验到上帝,并找到人的定位。 他提出的“直觉”概念,对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浪漫主义、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的现象学、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的直觉主义等重要思潮,都产生了深厚影响,带来永恒的贡献。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