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分辨力(上)

 


唯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 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 -希伯来书五章14节

圣洁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它是简单的责任,是属于你和我的。 -特蕾莎修女(MotherTeresa)

那 些长大成人的就是成熟的人,这里所指的不是身体上的成熟,而是属灵上的。当我们出生时,我们的身量是个婴孩,再慢慢长大成人;同样地,我们在属灵上也像婴孩般出生了,而且应当长大成人,满有基督的身量。这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差异。身体的成熟由时间主导──你曾听说过两岁的小孩子有1.8米高吗?他得花上十五到二十年才能长到那个高度。可是,属灵的成长并不由时间主宰。你曾遇过一些信主只有一年的信徒,但生命却比那些得救二十年的还要成熟吗?

根据希伯来书五章14节,成熟的其中一个指标,就是我们内在的感官能正确地分辨好歹。

我们必须留心,跟身体一样,我们的心也拥有五重感官。我们可以从圣经找到根据:“你们要亲身体验,要知道主的美善。”(诗篇三十四篇8节,新普及译本)(译按:“亲身体验”英文原作 taste andsee,即品尝及观看) 单在这一节经文就已涵盖了两种感官。

耶稣也曾对群众说:“有耳可听的,都应该聆听并领悟。”(马太福音十一章15节,新普及译本)当时在座的大部分人都能以肉身的耳朵聆听,耶稣说的是他们灵里的耳朵。

保罗又引述神对以色列民的话:「不要玷染他们的污秽,我就接纳你们。”(哥林多后书六章17节,新普及译本)(译按:“玷染”英文原作 touch,即触摸)这位使徒也曾写道,神“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哥林多后书二章14节)。

单是这四节经文,已涵盖了五种感官了!


在蒙蔽如此猖獗的世代,我们可以如何保守自己不将好与坏混为一谈呢?我们怎样才能避过夏娃所堕入的陷阱,误以为那邪恶的是好的、可喜悦而且有智慧的?答案就是:分辨力。如何才能培养分辨力?就是通过真正的、对神的敬畏。

先知玛拉基曾预言,在末后的日子将出现两类信徒: 敬畏神与不敬畏神的。那些缺乏敬畏之心的人在艰难的时刻会抱怨、比较、喋喋不休。他们认为自己必须事奉神, 但却仍蒙受压迫、困苦和艰辛,他们讨厌的那些邪恶、与神没有关系的人却昌盛。

敬畏神的人也经历同样的困难,但却有不一样的回应。他们会述说神的美善,相信神对于眼前困难的说法, 并借此度过逆境。他们在意神的渴望、计划和国度,胜于暂时的不舒服。他们认识神的信实,而且以此为根基。他们的态度就是:

虽然樱树不开花,草莓不结果,苹果被虫咬,麦田被阻扰生长;虽然羊棚里没有羊,牛棚空空如也。我仍要向神唱出喜乐的赞歌,向我的救主欢天喜地地翻觔斗,依靠神的律而坚稳,鼓起勇气,得着力量。我向鹿一样奔跑,仿如深山大王一样!(哈巴谷书三章17-19节,信息版圣经 MSG中译)


神通过玛拉基告诉我们,祂会使这些人成为独特的珍宝(就如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二章21节所讲的“贵重器皿”)。玛拉基预言,敬畏神的人其中一样的特质就是能 “将善人和恶人...分辨出来”(玛拉基书三章18节)。换句话说,他们不会把那些不好的误认为好的。

在上一章,我们找出了神美善的界线,就是远超过我们所想所求的丰盛富足。富足可能使一个人跌倒,但却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大好机会。如果你的目标就是成为富足, 你大概也会堕入像夏娃、该隐、巴兰、可拉、扫罗、基哈西、犹大、亚历山大和老底家教会一样的网罗。可是,如果你最首要的目标就是讨神喜悦,你就会有能力分辨好歹,也是那好好地运用富足的能力。

分辨力是当中的关键,而分辨能力的多寡是与我们对神的敬畏成正比的。容我再说一次:我们越敬畏神,就越能有智慧地分辨。所罗门登位之初,就向神呼喊说:“求袮赐我智慧...能辨別是非。”(列王纪上三章9节)

所罗门的管治智慧令人惊讶。在他跟随神的那些年间,他曾写道:“呼求明哲...寻找它,如寻找银子,搜求它,如搜求隐藏的珍宝,你就明白敬畏耶和华...。” (箴言二章3-5节)

可是,当所罗门失却对神的敬畏,他就变得混乱,无法再分辨好坏。对他来说,一切都变成“虚空”与“捕风”。整本传道书都是一个迷惑受困的人的缩影,因他失落对神的敬畏,继而也失落分辨力,满心忧愁。我多年来看过无数教会领袖和信徒因失落对神的敬畏,失去了分辨力,结果被蒙蔽所困,令我心碎不已。

如前所述,对神的敬畏驱使我们与神的恩典配合,洁净自己的污秽。有趣的是,敬虔的生活是培养分辨力的关键。我们再次看见,圣洁就是支撑着我们去作人生决定的框架,包括工作、人际关系、财务、社交机会等。

我们最优先首要的热情就是敬畏神。如果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先,富足就不能蒙蔽我们。圣经说:“倚仗自己财物的,必跌倒。”(箴言十一章28节)在同一卷书我们也读到:“我有谋略和真知识...丰富尊荣在我。”(箴言八章14、18节)又说:“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就得富有... 为赏赐。”(箴言廿二章4节)真正的富有,是拥有那些助你完成使命的资源,就是神要你在地上所完成的。这总是包括去影响别人,也就是建立神的国。

你每天早上都应真诚自问:我今天是被对神的敬畏所策动,还是为了获取财富而活?如果敬畏是你的目标,它就能保护你不受蒙蔽,不会为了得到好的而参与恶事。

让我澄清一下:资源、富足、财富、丰盛,都是好的。但如果它们就是你的目标,那么你就不能辨别那些用来达到目标的手段是否邪恶。一个圣经故事能解释这道理是如何运作的。


这就是收取的时候吗?

以色列过去有一个习俗,就是向先知献上祭物或礼物。那将要作王的年轻扫罗和他随从正到处寻找他父亲失落的驴子。他们四处寻找后,仆人建议到附近的一个城镇,因为那里住了一个名叫撒母耳的先知,可以去看看他是否能帮助他们找到驴子。扫罗马上回应说:“若我们去,可以带些什么给他?我们袋里已再没有面包了,我们没有礼物可以带给这位圣者。我们还有些什么吗?”(撒母耳记上九章7节,信息版圣经MSG中译)这是当时人们求见先知时候普遍态度。

让我们回顾以色列历史的另一个时期。叙利亚的军官乃缦去先知以利沙的家求医治,最后当乃缦遵从以利沙的吩咐后,他的痲疯病就完全好了。他带着礼物回去感谢先知,以利沙说:“我指着所事奉永生的耶和华起誓,我必不受。”(列王纪下五章16节)乃缦催他收下,但以利沙还是拒绝。

以利沙的助手基哈西看见了这一切,他惊讶地看着乃缦没有给予约定俗成的礼物就离开了。以利沙离开后,基哈西马上就追上去找乃缦。乃缦看见他,就停下了车,问基哈西是否有什么不对劲。

基哈西告诉乃缦一切安好,然后向他撒谎说以利沙现在突然有需要。他说:“刚才来了两位以法莲山区的年轻先知,他想送给他们三十四公斤银子和两套衣服。”(列王纪下五章22节,新普及译本)

乃缦给了他双倍所“需要”的,然后就分道扬镳。基哈西就回去,悄悄地把礼物收藏在自己的物件之中。

基哈西回到以利沙面前,以利沙问他到哪里去了。基哈西撒谎,说自己哪里都没去,然后以利沙就宣告说:

乃缦从他的车上下来迎接你的时候,我的灵就在那里,你难道没有察觉吗?这岂是受人家的钱、衣物、橄榄园、葡萄园、牛羊、仆婢的时候呢? 因为你做了这样的事,你和你的后代要患上乃缦的痲疯病,直到永远。(王下五26-27,新普及译本)

基哈西缺乏对神的敬畏(因此也缺乏分辨力),结果就受了蒙蔽。他认为这是收取礼物的时候,其实却不然。他认为礼物是当收的,也许更会以为他的上司拒绝了,所以自己就理当代收。说到底,他也像以利沙一样牺牲了许多,又为了神的工作摆上自己的性命。难道神不也希望他们富足吗?这个敬拜外邦神的富有异教徒就在眼前,难道那些罪人的财富不是为义人存留的吗?最后他得出结论: 以利沙不收取服事应得的报酬,是他的不智。

基哈西的推论使他争取应得回报的手段合理化了。他欠缺了分辨力,误以恶事为好事。他为自己的不顺服付上了沉重的代价。

用结果来使手段合理化

我可以分享许多故事来说明,追求地上财富过于敬畏神,已经绊倒了多少教会领袖和信徒。我曾见证许多人为此最终付上莫大的代价。那些获利的机会表面看来,是吸引、合理而且好的。他们的努力在初期仿佛备受祝福,成功近在咫尺,但后来事情却急转直下,要付出的代价是深远且沉重的。我见过人们婚姻破裂、失去服事机会、生意失败、财务一塌糊涂、健康亏损、关系决裂,更赔上了个人的信誉和所爱之人的信任。

许多商人都分享过在职场上与基督徒交手的不愉快经验,他们尝尽自私、谎话、偷窃、嫉妒、假冒和亏空公款等恶事。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简单的解释就是:那些看起来是好的结果,把达到目的的手段合理化了──真理被妥协了。他们会这么想:神希望我成功,拥有资源,享受运用影响力。但他们却没有在旅程上以神的话语来仔细过滤,很多时候,那个需要妥协的手段似乎是唯一的出路。我们若不行动,船就会沉了,我们会错过一次大好的机会或祝福。唯有拥有成熟的品格,才能耐心等候神的供应。

在耶稣服事的初期,撒但也向祂提出了一个妥协的机会。牠提出一个无痛的捷径,去收复地上的国度──这正是耶稣来的目标──只要耶稣愿意敬拜牠。对耶稣的人性而言,这实在是个吸引的选择。祂只要接纳撒但的建议, 就能快速地扩展服事,更不必承受许多的艰难和痛苦。祂只需要敬拜撒但。

撒但会向我们发出邀请,让我们能完成那些神放在我们心中的梦想,但要回应牠的邀请,我们却必须舍弃诚信、品格和顺服──有多少时候我们都面对着这样的处境?敬拜不是唱着一首歌词隽永的慢歌,而是我们对所顺服的表达。我们也许身在教会里,唱着悠扬的诗歌,但我们的生活方式却更大声地敬拜着黑暗。

我在上文曾写道,许多作者们一般会在书中第一次引用一个陌生词汇时,指出词汇的基本意义。如果你留意看圣经里第一次出现的敬拜,就会明白它的真正涵义。当神吩咐亚伯拉罕献上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东西,而不作任何解释时,敬拜一词就首次出现在圣经里。

亚伯拉罕带着儿子以撒走了三天,来到摩利亚山下, 他就对仆人说:“你们和驴在此等候,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创世记廿二章5节)他不是准备上山向神唱出悠扬的诗歌。亚伯拉罕顺服地登山,是要断送他最珍惜的“产业”。他的顺服定义了他的敬拜。

是否正因如此,神也对祂的子民说:“让你们嘈杂的赞美诗远离我!我不要听到你们的琴声。我惟愿看到公正的大水滚滚涌流,公义生活的江河川流不息。」(阿摩司书五章23-24节,新普及译本)我很喜欢这里说的“公义生活的江河川流不息”,这就是我所指的:坚定不移的顺服。

在阿摩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神的话语相违背,但他们却仍在撰写、聚集唱出敬拜的新歌。真正的敬拜并非关乎我们歌唱的对象,而是关乎我们顺服的对象。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