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时间
一个人有一棵无花果树,栽在葡萄园里。他来到树前找果子,却找不着。就对管园的说,看哪,我这三年来到这无花果树前找果子,竟找不着,把它砍了吧!何必白占地土呢?管园的说,主啊!今年且留着,等我周围掘开土,加上粪,以后若结果子便罢,不然再把它砍了(路13:6-9)。
在耶稣这个比喻中,树主人期望果子。三年之后,树还是不结果子,主人不但失望,他狂怒地命令“把它砍了!”
这也是我们常做的事。当我们检视自己的失败,在光中显示“不结果子”的事实时所做的。我们看看自己(树),期望保守我们的婚姻完好,养育优秀的孩子,有忠诚的朋友,在工作上毫无错失(果子)。当我们失败,变得沮丧、惧怕、忧虑(坏果子),我们就把自己砍下来,我们说:“我应该这样做。”“我不应该这么生气。”“我应该更亲近人群。”“我应该完成更多工作。”“我应该像某某。”在这时候,我们自相纷争。像树主人要树成长,又很快的严厉地论断自己,没有花时间想想问题出在何处。我们像路得的宣教士父亲一样,以真理行事为人,却缺了恩典,结果惨哉!
有时候我们以恩典行事的人却缺了真理。我们会说:“没关系。”“这是我最大的努力了。”“他那样反应我也没办法。”“我没办法。”枯槁的树木(不结果子)在我们生命中(葡萄园)占领土地。我们要不就是允许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无能感继续腐蚀我们的生命,以致神为我们存留的果子不成熟;要不就是干脆否认自己有问题,以致结果更糟。记得恩典缺了真理使山姆有何等的生活吗?
就某种程度而言,我们两者都做:有时候我们大叫“把它砍掉”,有时候我们又忽视它。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我们忽视自己不能照神形象结果子的失败时,或当我们因不能结果子而愤怒地大叫“砍掉它”时,我们最后都只有真理或恩典,我们无法成长。
在上一章及这个比喻中,我们看到还有一个选择:把恩典接枝到真理上,促使树木成长。在这个比喻中,恩典和真理以“掘开土”“加上粪”来象征。用真理的铲子在我们四围掘开土,挖掉杂草,铲除虚假、罪和伤害,这些都会使我们心灵的园地杂乱。然后我们要加上爱和关怀的肥料,来使心田丰裕。恩典与真理使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也使我们有燃料来继续成长及改变。
但圣经告诉我们,要结果子,除了恩典和真理之外,还有第三个因素:时间。
再看第八节、九节:“管园的说,主啊!今年且留着,等我周围掘开土,加上粪。以后若结果子便罢,不然再把它砍了。”管园的表征我们的主,是那位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了解他的工作及肥料都需要时间。我们需要时间成长。而光有时间也不够。时间必须加上恩典与真理。当我们对这三个因素正确地回应时,我们不但得医治,并且能结果子。
时间不只是神恩典的一个行动,它也给我们必要的空间。神太爱我们,以致他不会要我们在必要之外,在罪中多待一分钟。成长的时间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
在得赎的时间里
第一对夫妻与神在永恒中,原本并没有恶这件事,或说亚当夏娃不知道什么是恶。一切都是甚美的。
圣经告诉我们,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但在园子当中有两棵重要的树: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神告诉亚当,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
但亚当夏娃没有听从神的话。他们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可怕的事发生了。第一次,所有的事不再“都甚美好”。人类“认识”了善恶。希伯来文所用的“认识”,是和亚当夏娃同房,亚当“认识”夏娃的认识同一个字(创4:1),是指对“认识”的一种完全的经验。这种认识罪恶的经验——也因此带来痛苦——是神想保护人类不去经验的。他知道那会带来伤害痛苦。
然而夏娃被撒旦引诱,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创3:6),这第一对夫妇接受了罪恶和痛苦。
想一下这个情况。上帝创造了完美的地方给完美的创造物永远住在其中。忽然,罪恶出现,神怎么办?
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耶和华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创3:22-24)。
神立刻起而保护人类,免于永远的孤立和长久的痛苦。他保护亚当夏娃不至于永远痛苦,因此他将他们自永恒中驱走,以基路伯保护永恒,而将他们安置在一个称为“得赎的时间”里,也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时间里。在这个时间里,他可以解决问题,把堕落的结果除去。他可以赎回他所创造的人类,在他们洁净无瑕疵之后,重新将他们放回永恒中。
多么可畏的计划!在创世纪3:15,他甚至已将如何完成此计划的应许暗示我们: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也就是基督要胜过撒旦。无怪乎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这么大的救恩。”神不仅保护我们不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免得我们落入永恒的痛苦中,他还把我们放在一个时间中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便把我们带回与他和好的关系中!
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几世纪以来在辩论时间的性质,但为了我们的目的,让我们把“得赎的时间”(Redemptive time)定义为“为了救赎的目的而存在的早产儿保育器”。那是一个神可以慈爱地修补错误的地方。那是一个罪恶暂时存在而神做工的地方。
用另一种方法来看。神有一个生病的受造物,他要动手术。因此,他把我们放在“得赎的时间”里的手术室中。他把恩典与真理的生命之血打入我们的动脉中。在手术中,他处置罪恶,更新病人,好成为重新回到永恒中的圣洁状态。我们不知道手术要进行多久。我们只知道神期望我们积极参与自己的手术,而我们也不会得到任何麻醉剂。这也是为什么成为神的形象常常是痛苦的过程。
得赎的时间不会永久存在。保罗说我们要善用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不多:“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弗5:15-16)圣经告诉我们,在某一时刻,神会中止这段得赎的时间。
但是为什么要这么久?
诗篇第一篇将我们比喻成一棵树,栽在溪水旁,而我们的成长,也有不同的“季节”。有栽种的季节(春),有浇灌的季节(夏),有收成的季节(秋),有凋零的季节(冬)。
有些基督徒希望每天都是收成的季节。治疗师会问:“为什么有些人要这么久才好?”答案在于,时间是神用来治疗我们的方法。我们需要时间让恩典与真理发生效力。这些基督徒就像没有耐性的园主,他们叫着说“砍下来”,而使别人负着奴仆般的轭。
传道书的作者明白凡事都有定期:
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传3:2-8)
万物都有定时。保罗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写信给哥林多教会说:“弟兄们,我从前对你们说话,不能把你们当做属灵的,只得把你们当做属肉体,在基督里为婴孩的。我是用奶喂你们,没有用饭喂你们。那时你们不能吃,就是如今还是不能。”(林前3:1-2)。
如果我们不知道基督徒的成长有不同阶段,我们会有问题。我们必须在一个阶段成熟之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而要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除了恩典与真理,一定需要时间。举例而言,婴儿在消化系统发展健全前,不能吃固体食物。六个月大的孩子无法把玩具收进盒子里,因为他不会走到玩具盒那儿。房子的水泥地基需要时间凝固,梁柱才能架上去。苹果树要等枝干成为强壮,才能承受成熟的果实。神知道发展的过程,因为是他创造的。他用的就是时间。
但人常常喜欢催促。当耶稣的弟兄想说服他离开加利利到犹太去,他们说:“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耶稣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约7:3,6)耶稣所跟随的是一个更大的计划——天父救赎的计划。他执意不去犹太,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
后来当耶稣教导门徒说他“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彼得想拦阻这个计划。耶稣用强烈的语气责备彼得:“撒旦,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可8:33)
耶稣知道他必须经过受苦和时间的考验。虽然耶稣是永生神的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来5:8,9)我们成长的模范是我们的救主。我们也必须经过受苦,经过旷野,经过时间的考验。但人总是想要即时、快速的解决。
想想魔鬼怎么试探耶稣(路4)。他以立刻解决饥饿,马上得到荣华,及时的安全来试探耶稣。耶稣三次都拒绝了。他知道要得到这些,必须经由神所计划的过程。
我们常被捷径引诱,而捷径常等于失败,这就是撒旦的目标,撒旦用马上致富与赚钱的伎俩试探我们;而神所祝福的是长时间的诚实:“诚实人必多得福,想要急速发财的,不免受罚。”(箴28:20)撒旦用热情的性关系得到马上的亲密感试探我们;而神所给的是以忠诚简历的爱的关系。流行的快速减肥引诱我们,但这并不会使我们发展出维持体重所须的长期节制。药品和酒精使我们立刻从痛苦中解脱,但并不能建立持久的品格。
在撒种的比喻中,耶稣警告我们不要作发苗最快却没有根的人。这些种子撒在土浅石头地上,“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太13:5,6)快速的成长而没有确实的生根,总是表面而短暂的。深的成长总是缓慢的。心理学者常担心有些孩童表现出来的激烈,不合年龄的行为,通常是由于太快速的成长。神的方法总是需要时间的。当人们因为很深的问题来找我时,我常被提醒“需要时间”这个真理。当我做了初诊,通常会告诉病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解决根植的问题。想快速解决的人通常会说:“那样太久了。我没办法等这么久。你能不能转介给我一个快一点的治疗师?”我通常会解释快速的治疗常常不能解决问题,但当他们拒绝我,我就会介绍他们去一个能快速治疗的地方。然后,过了一两年,他们会打电话给我:“我去作了辅导,我觉得好一点了,但我的沮丧又回来了,我需要更多的帮助。”
不幸的是,这些人以为他们失败了;事实上他们是选择了“保证”失败之路:要成长却不给时间。我并非责难短期治疗,它可以提供不少帮助,像理出方向及事件,以便解决问题。但真正的成长一定要花时间。
我喜欢一个古老的谚语:“两点之间最长的距离就是走捷径。”想要走近路,最后可能花更多时间,不如一开始就走远路。每次当有人想“立即”得到什么,他们通常以后会付出代价。
属灵的成长和情绪的成长都需要时间。而改变通常发生在一段时间之后,甚至当事人也不知道是怎么发生的。
司坦为了不能控制爆发的怒气而寻求治疗。他为了控制脾气已努力经年。他常悔改,祷告,查有关怒气的经文。但他只关注于问题的征状,而当他改变注意力,作了一些挖得更深更广的工作,才发现了怒气的原因而有所改观。
司坦加入了一个治疗小组。他发现组员们很接纳他:他们也为相同的问题挣扎过。他们的接纳使他逐渐能面对自己的本相:他内心有一些很寂寞的地方,他觉得自己不好,没有人爱。因为他觉得这么没有人爱,他以替人服务来赢得别人的爱。他觉得他必须做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要他做的事。很快地,他憎恨自己老是说“好”,他没有力量拒绝别人。
但当他觉得被别人爱和接纳时,司坦觉得自己强壮得可以对别人说“不”了。而当他的力量增加时,他就不那么容易愤怒。他更轻松释放了。
有一天司坦带着笑容来到小组。他说:“我太太今天交待我一大堆该做的事,有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我对着这张这么长的单子发笑,我一点没有生气。过一会儿,她也和我一起发笑,我不知道怎么发生的,但就是这样。”
司坦成长了,因为他经验到恩典、真理,并给予时间。小组员所给的恩典,使他有一个安全之地可以对自己诚实。结果就像一个农夫,在春天的某一日,惊喜地发现了初现的花苞。而这正是果实的开始——只要加上时间,适当的施肥浇灌,以及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
当司坦说,他不明白事情是怎么改变的,我想到耶稣说到神国的比喻:
“神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可4:26-28)
这段经文对成长提出了重要的真理。成长不是靠我们的意志。我们可以用恩典、真理、时间来促进成长,但只有神使其成长。当我们沮丧时,我们无法不沮丧,但我们可以用恩典、真理及时间,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然后我们会逐渐转变到有更大的喜乐的阶段。
好时间和坏时间
时间是成长的重要因素,可是有时候时间过去,我们变得更好;而有时候时间过去,我们并没有更好,为什么?这是因为有“好时间”和“坏时间”之分。
只有在“好时间”,改变才会发生。“好时间”就是我们的经验可以被恩典和真理影响的时间。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一部分从时间中移开,则恩典和真理不能影响它。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一部分从经验中移开,也就是把它留在“坏时间”中,则无法有所改变。恩典和真理无法改变那些我们没有经验的部分。
按才干受责任的比喻中,告诉了我们对我们有利的时间和对我们不利的时间。有一个人要往外国去,他把家业交给仆人。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过了许久,主人回来,发现第一个仆人又赚了五千,第二个又赚了二千,第三个把钱埋在地里,交还一千给主人。
主人奖赏了前二人,对第三个仆人说:
“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太25:26,27)
两个得称赞的仆人将才干带入他们的经验及时间,他们使用了才干。第三个仆人把才干从经验中移开,也使时间对它不能有所影响。他把它们埋在地里。因此,时间不能影响才干,时间也不能使它成长。这种情形有时也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把自己不同的部分从时间中移开,也就是从经验中移开,所以它们就如同埋在地里,是在“坏时间”中。凯设玲就是个好例子。
凯设玲是个三十一岁的律师,非常追求成就。她工作很长的时间,且自愿接无酬劳的案件。她是个人人梦寐以求的好部署。她会做老板要求的每一件事。忽然,凯设玲被没有什么原因的惊慌淹没了。只要一发生这种情形,凯设玲就无法去赴约定好的午餐会商,无法去购物,甚至无法出门。
当凯设玲到医院来时,我们诊断她有惊慌及失调的问题。经过了几次治疗,把她内在的一些问题更显露出来后,凯设玲开始叙述一些奇怪的感觉。她觉得自己是个青少年。她说到想出去玩,做个小孩。她也想骗过医生护士,去和男人调情。
在治疗当中,我们集中注意力于凯设玲青少年所发生的事。她十二岁时,父母离婚,母亲离家。她是长女,必须一夜之间成长。她肩负母亲的责任,照顾全家。她成为一个成人,从未经验过做一个青少年。她的那一部分被埋藏起来了。正好像那些岁月没有和她其他的部分一起成长。因此,她没有完成青少年该完成的工作。
正因为她没有完成青少年的工作,像学习和男孩子相处,她从来不知如何以女性的身份和男性相处。她有不少男性合作伙伴,但如何以女性方式和他们相处的工作,一直没有完成。
当她经验并接受十二岁时的自己,是自己重要的一部分时,这部分开始和其他部分一起成长。
当她出院时,凯设玲发现自己可以玩得更多,更享受生命了。她对世界过分的使命感没有了;她开始约会并觉得有乐趣。她也学会向上帝说不,以及拒绝其他权威,这样一来反而有更多的选择向她开门。甚至她对神也改观了:她觉得神不再有许多要求而是更慈爱了。简言之,当这十二岁的女孩对恩典与真理的经验开放,这就能改变她。十二岁的凯设玲完成了青少年的工作,这是二十年来未完成的。而时间再一次为成人的凯设玲效力。她不再埋在地里,不再从时间和经验中移开。
在凯设玲的例子中,因为失去母亲所导致的伤痕,使她的一部分从时间中移出去了。失去母亲在她十二岁这个重要的年龄,意味着没有人和她一起经过青少年的挣扎。因此,她把青少年的部分移出了时间,而在十二岁就成为成人。一个没有完成青少年工作的成人,会面对各种缺失,尤其在权威和性的方面。同性的父母在青少年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而她没有母亲,所以十二岁的她必须等待,也就是移出了时间之外。
这个事实或多或少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应用。要发展得好,我们必须有好的父母。当父母不在或虐待我们,我们就会把未完成的自己的那一部分移出时间之外。它被埋在地里,一直等到好时间来临,才会再被叫出来,让恩典与真理来影响它,使它正常地发展。当真我出来,在恩典的关系中发展,经过时间,就可以成长。凯设玲的真我停留在十二岁,她的假我出现,扮演成人。当她的真我在光中出现,再次融合到她的真我中,她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成人。她不用再假装了。
有些人会很清楚地记得他们在什么时候离开了好时间。汤姆是一位牧师,他这样说:
“我记得我的大哥们及其他的小孩取笑我,因为我不会做一些他们会做的事。我不像他们那么强壮,我也很胆怯。他们用恶言叫我,伤害我,到我不能忍受的地步。我记得我对自己说:“我永远也不要交朋友。太痛苦了。”那时我大概八、九岁。从那时起,我成为了一个孤独者。
当汤姆成人时,孤单淹没了他。他错失了一些重要成长的工作。因此他的事业失败,婚姻不稳固。在经过辛苦治疗过程后,他重获了他八岁时失去的对人的信任,以及易受伤的感觉。他的生命改变了。神给予他的人格开始发展,而信任也跟着他其他的才干一起成长。
有些人无法很清楚地记得这种变化在什么时候发生,但多多少少,伤害和痛苦使我们把自己的某一部分埋在地里。它们被推倒时间之外,到一个它们不能经验到真我之处。
当一个人的某一部分不属于时间里面,此人的情绪成熟度会停滞在这个阶段。一位妇女无法和家人分离,因此她和别人分离也有困难。每当别人期望她什么,她觉得一定得去做。因为她跳过了一段在人际关系作选择的阶段,她把它埋在地里。因此她没有发展这项作选择的才能。受了这种影响,她无法向别人说“不”。直等到她可以向父母说“不”时,她才能处理所有其他方面的人际关系。
另外一位妇女因为有一个虐待她的父亲,成为一个很愤怒的人。她很怕父亲,以致她不愿出房门。在她青少年的后期,她成为基督徒,她觉得自己必须变好,所以那愤怒的青少年被埋在地里。
多年之后,在治疗之中,这愤怒的青少年又浮现了。她在八零年代却经验着六零年代的感觉。当她把自己的这一感觉带回时间中,她发现了很多有关自己的青少年的美好事物。她能更享受玩耍,更有创造力,并与控制她的母亲分离。
在滥用药品和酒精的人身上,我们常会发现停滞的现象。他们情绪的发展通常停留在他们藉药品酒精逃离生活的时候。当一个人不再参与生命,他就不能成长。
圣经对照好时间和坏时间:凡事受了责备就被光显明出来,因为能显明一切的就是光。所以主说:
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弗5:13,14)
神呼召我们从黑暗中出来进入光明,经历耶稣的光照。这样时间就可以成为好时间:它可以改变我们,使我们经过必要的发展。如果我们躲藏,时间就成为坏时间,因为不在得赎的时间里。
向爱我们,关心我们成长的人敞开是永不嫌晚的。因为我们那离开时间的一部分仍然保持原状,当它回来时,还是同样年龄。神可以用我们现有的人际关系滋润我们以前未获得的关系。不论是我们童年、学龄、或青少年所失去的,神应许我们他顾念我们:
他在他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者,神叫孤独的有家,使被囚的出来享福,惟有悖逆的住在干燥之地。(诗68:5,6)
神可以而且神的确替我们赎回时间。他经由肢体,也就是他的教会,供应我们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次的机会
第一次并不见得那么“神圣”。因为时间就是经验。我们的“现在”永远可以影响我们的“过去”。现在,我们仍然可以触及那受伤,孤独的过去,好像一个小孩子。因为不论我们曾经如何,那受伤的孩子,孤单的孩子,没有训练的孩子,仍是活着的:这个“他”或“她”,仍然活在我们里面,而且是永恒的。
检视一下你对不同情况时如何反应的。有时候你的反应像是一个被拒绝而受伤的孩子。通常这个孩子没有被神的恩典和真理触摸过,因为他在时间之外。他没有被带入经验中,因此他不能成长,有时候我们会告诉别人“别像小孩子一样”,这是一句没有恩典的诚实话,但我们却不给他所需要的。
当神说他可以赎回时间,他真的可以使我们的过去改变。如果有人错过了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不会因为时间已过去而不能成长,不能改变。我们仍然可以再次成长,不论是婴儿期的信任问题,学步期的界限问题,孩童期的宽恕,大孩子期的角色,青少年期的分离,我们都可以在成人时再成长。
如果因为伤害,我们的个性——那照神形象所造的,与时间分离了,它仍然还在那儿,而且以原来的形态在那儿。经由恩典的人际关系,真我可以再次被带到光中,到经验中,它们可以成长、成熟,在神巧妙的造型过程中,被赎回来。
恩典、真理和时间
我们看过了恩典缺了真理,真理却了恩典,时间缺了恩典真理会如何。当三者都存在时,我们就会以被爱被接纳的真我,经由操练、经验,而成长得有神的形象。
恩典、真理和时间三者都存在时,会产生像雅各所说的忍耐:“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欠缺。”(雅1:2-4)
正如时间有好坏,忍耐也有好坏。当我们受苦时,是真我得以成长还是假我在忍受痛苦?如果我们在神的手术台上,以真我面对人际关系,经由恩典,花在受苦上的时间会使我们完全:我们会成长,并经历使人得医治的改变。
耶稣在和彼得“现在”的互动中,预知他“将来”的失败,但也看到更远的将来,他的成熟:“西门!西门!撒旦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
彼得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
耶稣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路22:31-34)
耶稣超越时间,他看到现今的彼得,也看到他将来会怎样否认自己,更看到彼得失败之后会成熟,以致能帮助和他一样的人。而在这一切当中,他完全接纳彼得。
主完全接纳我们,知道我们需要时间和经历来使不完美愈见完美,我们的失败不会叫他惊奇。如果我们的失败使我们惊奇,是因为我们高估了自己。因我们在恩典中站立一席之地,这会使我们能自由地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获得真理。
我们需要获得的真理有很多方面,包括真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恩典,及对神的认识。而每一方面都需要时间使其发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