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为何要与孩子立界线
七岁的儿子瑞奇问我:“你和柯叔叔在写什么新书呢?”我(约翰•汤森德博士)告诉他:“是有关界线和小孩子的书。”
瑞奇想了一会儿,然后颇有见地地说:“我喜欢‘说’界线,但不喜欢‘听’界线。”
瑞奇啊,你可是跟世上的人站在同一边的喔!大家都只喜欢自己定的界线,不喜欢听别人定的界线。不论你是出于什么动机来看这本书,我们都能体会你的心情,因为瑞奇的那句话正道出了所有孩子(以及许多成人)的立场:“让我满意的,就是‘好’,让我不高兴的,就是‘不好’。”
打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以来,人都拒绝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也不肯承担责任。为人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从内心生发外界所要求的责任感、自制力和自主性。你要跟孩子设立界线并坚守之,可并不容易,但若配合正确的要素,就会大有功效。
打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以来,人都拒绝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也不肯承担责任。为人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从内心生发外界所要求的责任感、自制力和自主性。你要跟孩子设立界线并坚守之,可并不容易,但若配合正确的要素,就会大有功效。
为何要与孩子立界线?
几年前柯博士和我合著了《过犹不及》(深圳爱及特文化出版,原文“Boundaries:When to Say Yes;When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Zondervan,1992年出版)这本书。其中说明了“设定界限帮助我们更能掌握人生,并且至终帮助我们更爱家庭、更爱他人”的观念。这本书持续大卖,向许多处事不负责任、操纵他人、控制关系、情绪问题、工作冲突等等问题中挣扎的人说话。
自从《过犹不及》一书出版以来,无论在协谈办公室、研习会或广播节目上,都有许多父母问我们:在养育子女方面如何运用“界线”的原则?父母所关心的,不只是把孩子养得活泼可爱,也希望他们能负责任;做父母的不只是要“亡羊补牢”,也要我们提出“防患于未然”之道,帮助他们跟孩子设立界线。这本书是为他们而写的,它应用《过犹不及》一书的原则,针对养育子女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