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中国色彩简史

第二节 《淮南子》的色彩理论

第二节 《淮南子》的色彩理论

《淮南子》是汉代从色彩理论上做出精辟阐述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所编。刘安“辩博善为文辞”,招募多人著书立说。

《淮南子·原道训》:

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天下为之圈,则名实同居。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淮南子》认为五色源于“素”“白”,而“素”“白”是什么呢?《淮南子》又说:“无色而五色成矣。”由此可见,白就是“无色”。换言之,有色源于无色,我们所见之色是从无色处来的。把“白”提高到哲学“道”的高度来认识,实属创见。中国画强调“素”“白”或“空白”“空”,有人认为其渊源就在此。

关于五色观,即青、白、赤、黑、黄,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赤、黄、青是三原色,属于有彩色系;黑、白是两个极色,属于无彩色系。五色观与现代色彩科学形成契合,这种契合是古人原意,还是一种巧合,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