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正遭遇行业性的“天塌地陷”。从全球范围看,汽车行业普遍负债累累。2019年4月,《日本经济新闻》分析了全球约860家汽车相关企业,发现这些企业有息负债持续增加,盈利能力却增长乏力,2011年度不到1.07万亿美元的有息负债,到2017年度增加了5300亿美元;而根据已发布2018年度财报的约380家企业测算,2018年度的有息负债进一步增加约6%,即全体企业的有息负债的总额将达到1.7万亿美元,比2011年度增加59%,创历史新高。雪上加霜的是,投资资金正在撤离,汽车股价格下跌。与全球股票从2015年年底以来上涨了30%不同,同期汽车股却下跌了4%。此外,全球汽车股票的总市值比2018年1月高峰时下降了57万亿日元(约合5100亿美元),跌幅约为21%。
而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当属中国市场动荡最厉害。
第一,中国汽车销售市场的长期高速增长戛然而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2%和2.8%,为199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19年1~8月的汽车市场依然不容乐观,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93.9万辆和1610.4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2.1%和11%,车市寒风愈刮愈烈。
第二,经销商病急乱投医。春江水暖鸭先知,汽车销量连续下滑的负面效应在经销商层面率先爆发。2018年全年,超过70%的经销商库存系数超过1.5的警戒线,有6.71%的经销商库存系数在3以上。加之长期价格倒挂(销售成交价远远低于厂家制定的销售指导价)现象,有53.5%的经销商在2018年经营亏损,27.1%的经销商甚至连续3年(2016~2018年)全部亏损。主业不赚钱,必然得琢磨些赚钱的副业,不少经销商打起了金融的主意,中国新车的金融渗透率在2014~2018年的5年中从13%增长至约40%,即为实证。经销商们通过以金融的名义收手续费、直接向金融机构收引流费、借助金融杠杆提前回款等手段“创收”,成了行业潜规则。
第三,车企竞合关系调整。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在交锋的同时,互动和合作也在加强。与此前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发展不同,而现在,造车“新势力”逐渐意识到传统车企在生产制造、品牌效应、供应体系等方面的优势,传统车企也认识到“新势力”在技术应用、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灵活创新能力,于是双方在充分竞争的状态下,又陆续展开了良性互动乃至战略合作。
第四,自主品牌与合资、外资之间的微妙平衡正被打破。改革开放之初,一句“以市场换技术”,让中国车企纷纷与外商合资“捆绑”汽车市场,在促成中国汽车工业仅用二三十年就追上西方国家近百年发展的同时,也边缘化了自主品牌产品,让其长期处于“低价低质的横盘期”。但现在,自主品牌与合资、外资之间的关系正面临重构。一方面,从吉利的几何、奇瑞的星途、上汽荣威的Marvel X等身上,都可以看到自主品牌不断试图突破品牌天花板的尝试。另一方面,在宝马增持华晨宝马股权至75%后,越来越多的外资“蠢蠢欲动”。从福特中国提出的2.0战略加速本土化进程,再到雷诺与日产在上海新设研发合资公司,皆为实证。为何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汽车市场增长戛然而止,惊现行业性的“天塌地陷”?首先,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由于汽车消费金额大、消费周期长、附加成本高,买车与否的消费决策直接与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挂钩,而这种预期则与经济大环境正向相关。当下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汽车消费,尤其是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消费——因其价格相对同品牌、同档次轿车贵40%,油耗高20%,保养费多10%,因此更具有享受型、改善型消费的特征,对经济环境变化也更敏感。
其次,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减少。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尘埃落定,门槛更高、补贴更少(国家补贴退坡约一半,地方补贴从“车补”变为“电补”),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初期“躺赢”的时代结束了。这无疑将对汽车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最直接的影响来自成本上升带来的涨价压力。据光大证券统计,最“受伤”的A00级车型平均退坡幅度达85%,尽管有广汽、比亚迪等接连发布不涨价通知,但也有不少车企或明或暗地表示会涨价——蔚来推出“4小时保价计划”,小鹏汽车直接提价4.8%~20.5%。
再者,《外商投资法》的“放”和中美贸易战压力下的“收”,让汽车市场不确定因素激增。
一方面,2018年实施30年之久的外资投资比例限制政策进入开放倒计时,2019年的《外资投资法》又进一步强调内资外资一视同仁,这意味着自主品牌与外资贴身肉搏的时代来临了。随着内外保护政策(如外资在税收方面享有超国民待遇、本土车企享有新能源汽车补贴)开始退潮,竞争将会全面加剧,优胜劣汰的法则将在市场无情上演。但这也成为倒逼汽车产业加快改革和调整的契机,自主品牌在与全球汽车巨擘、高科技新贵开展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激发出新动能。这无疑将开启汽车市场大变局、车企大混战的序幕。
另一方面,贸易战一波三折,拉宽汽车市场短期振幅。2018年中旬,中美贸易摩擦激化,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汽车零件征收25%的关税;中国也对美产汽车加征25%的税率,进行还击。2019年年初,中美关系出现缓和,中方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暂停加征关税。孰知不久烽烟再起,5月上旬,在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叫嚣中,新一轮磋商展开。中美双方你来我往,汽车市场也动荡不堪。
由此观之,外有宏观经济下行,内有供求关系失衡、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还有外商投资法、贸易战叠加造成的不确定因素影响,难怪汽车市场出现行业性的“天塌地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