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上一本《中国基本盘》,我们打开了一张跨越180年的商业地图,强调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在这本《中国基本盘:未来工厂》中,我和主笔徐鑫将宏大叙事具体下沉到工厂的数智化变革。在我们看来,未来中国制造从大到强,竞争的基本盘将会是一家家传统工厂能否蜕变为数智化的“未来工厂”。

相信商业观察者会发现,回到工厂的现场,无论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还是距离它400公里之外浙江缙云县城一家“小米生态链”车间,全中国数百万家工厂都站到了面向未来的数智化战场上。德勤2020年全球技术领导力调查数据显示,全球79%的企业都在开展数智化转型,其中45%的转型都是为了应对迫在眉睫的市场威胁。

数字化时代传统工厂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消费端出现了全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场景,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格局;而数字新经济在消费端的巨大爆发力,又直接垂直渗透到流通端与制造端,传统制造业可谓不进则退。

数智化转型已是企业、产业乃至国家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本书秉承“全球视野、中国视角”的策划,辟有专门章节观察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对数智化转型的种种焦虑与应对。简而概之,美国基于数据的颠覆性创新,德国基于设备系统的数字化升级,日本基于人的智能改善方案……各国转型路径不同,有国家之间文化差异导致的数智化转型的侧重点不同,更为关键的,还在于全球产业分工中各国所处的价值链位置和竞争力。

大国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路径,正在进一步重构全球供应链的生态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连续多年成为“世界制造力竞争指数”最强国家,但面对外部的技术卡脖子和产业转移的“双重挤压”,相继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策。功夫不负有心人,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咨询在全球发起评选的“灯塔工厂”中,目前全球有103家工厂入选,其中,中国“灯塔工厂”就占了1/3。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里,中国已从跟随者进化为并跑者,甚至在一些细分领域成为领跑者。

本书创作团队跟随吴晓波老师发起的“标杆工厂”项目,与数百名制造业企业家走进三一重工18号工厂、万向精工工厂以及海康威视,体悟到埃隆·马斯克所说的,制造业竞争的本质就是制造能力的竞争,即工厂的竞争。于是,围绕工厂变革,本书探究生产力要素和生产方式的演变,用“在线”“看见”“规模”“融合”等关键词,解构中国工厂数智化转型中的具体场景与问题,进一步理解数智化是如何用软件定义制造,领跑者又如何将工厂重新当作数智化产品打磨。

中国工厂能否成为新一代制造方式的引领者,技术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事关制造哲学的观念斗争。哲学本质上是人理解人,人认识人的理性活动。在数智化时代,工厂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面临根本性重构,一些经典管理场景与制度甚至会被颠覆,我们关注技术进步与产业竞争的同时,需要从社会学、生态学等人文角度,思考人与“未来工厂”的新型关系,问一问“人是生产力进步的工具,还是目的”。

写作出版这本书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有时怀疑,无知无畏的我们,能否完成这样一部探索性的作品。现在徐鑫与龚鹏辉、匡舒啸,用好奇心,用坚韧的精神,给了一个看法。

7月24日,我正在远赴青藏高原的汽车上,高速公路上的高炮广告有些巧合——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拉萨峰会7月28日开幕。

2021年西藏地区数字经济营收规模突破400亿元,作为在北京举行的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唯一分会场,拉萨峰会有一个壮观的主题:“数字桥梁跨越喜马拉雅”。可以预见,从中心到边陲,世界再一次试图被拉平,面向未来的数智化剧变不可避免。

何丹
2022年7月24日拉萨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