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置身事内

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

培养“比较”视野需要大量阅读,这也是本书设立“扩展阅读”部分的初衷。我个人偏爱经济史,所以把最后这部分留给经济史。这个领域的大作很多,以下三本入门读物的共同点是简明通俗,篇幅虽不长,但介绍了很多重要现象,提出了不少重要问题:英国史学家艾伦的《全球经济史》(2015),乔治梅森大学戈德斯通的《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2010),哈佛大学弗里登的《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2017)。希望这些书能激发读者兴趣,之后去做深入了解。我个人也经常翻阅卡尔·波兰尼、亚历山大·格申克龙、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乔尔·莫基尔等人的杰作,大都有中译本。都是些老书,常读常新。熟悉这些著作的读者应该能在本书的很多地方看到《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格申克龙,2012)和《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波兰尼,2020)的影子。

国内的经济学学生很了解美国的经济学理论,但不太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我推荐两种读物。第一本是西北大学戈登的《美国增长的起落》(2018)。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会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从很长的时间线上对此做了生动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是本大部头,细节丰富,读者的印象和感受会很深。另一本是伯克利加州大学科恩(Cohen)和德隆(DeLong)合著的Concrete Economics:the Hamilton Approach to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cy(2016),这本书着重强调政府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该实行产业政策就实行产业政策、该保护贸易就保护贸易、该操控汇率就操控汇率,坚持务实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有美国的今天。借回顾历史之机,作者们批评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席卷美国和全球的自由市场思潮。

在写作本章的过程中,在东亚研究领域负有盛名的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辞世。他的杰作《邓小平时代》清晰易懂,细致流畅,影响很大。改革开放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本书记录了这个伟大开端,放在这里推荐,再合适不过。

(1) 第一种竞争模式被称为“U型”(unitary),第二种被称为“M型”(multidivision),都是公司治理中常用的结构模式。“U型”公司按功能划分部门,比如生产、销售、采购等。而“M型”公司则分成几个子品牌或事业部,各成系统,彼此独立性很强。哈佛大学诺贝尔奖得主马斯金(Maskin)、清华大学钱颖一、香港大学许成钢的论文(Maskin, Qian and Xu, 2000)将这种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用于研究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

(2) 经济特区的故事详见傅高义的杰作(2013)。香港大学许成钢的论文(Xu, 2011)解释了地区竞争有利于地方性的政策创新和实验。

(3) 1964年8月19日,李富春、罗瑞卿、薄一波向毛泽东、党中央提交的报告。

(4) 见薄一波的著作(2008)以及华中师范大学严鹏的著作(2018)。

(5)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樊静霆和密歇根州立大学邹奔的论文(Fan and Zou, 2019)分析了“三线建设”对当地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长期发展的积极影响。

(6) 哈佛大学历史学家格申克龙在著作(2012)中指出,很多落后国家虽人口众多,却极度缺乏合格的产业工人,“创造一支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大军,是最困难和耗时的过程”。

(7) 北京大学周黎安的论文(2018)详细阐述了“官场+市场”机制及其优缺点。下文内容取材于该文。

(8) 哈佛大学罗德里克(Rodrik)的论文(1998)探讨了全球化与“大政府”之间的正向关系。

(9)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贝斯利(Besley)和斯德哥尔摩大学佩尔松(Persson)的著作(2011)详细阐述了这三大支柱的理论联系,下文中关于税收能力和法制能力的内容受该书启发。

(10) 产品复杂度的度量来自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的“The Atlas of Economic Complexity”项目。

(11) 关于美国政府管制的兴起和现状,以及与法制之间关系的研究,参见哈佛大学格莱泽(Glaser)和施莱弗(Shleifer)的论文(2003),以及芝加哥大学莫里根(Mulligan)和哈佛大学施莱弗(Shleifer)的论文(2005)。

(12) 美国富人税率数据和扎克伯格的例子,来自伯克利加州大学塞兹(Saez)和祖克曼(Zucman)的著作(2019)。

(13) 数据来自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在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统一思想 做好准备 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

(14) 关于“金税工程二期”对增值税收入影响的估计,来自复旦大学樊海潮、刘宇及美国西北大学钱楠筠等人的论文(Fan et al., 2020)。

(15) 伯克利加州大学巴尔丹(Bardhan)的论文(2016)总结和讨论了各国保护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得失成败。他特别强调了“幼稚产业”保护承诺的“时间不一致”问题,也就是起初设计好了将来要“断奶”的保护,最终却迟迟无法“断奶”的问题。

(16) 数据来自IMF的张龙梅等人的论文(Zhang et al., 2018)。

(17) 服务业发展离不开人口密度,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服务(比如餐馆或理发店)都不能跨地区贸易,需要面对面交易。上海交通大学钟粤俊和陆铭以及复旦大学奚锡灿的论文(2020)分析了我国各地区人口密度和服务业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18) 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讨论,详见哥伦比亚萨克斯(Sachs)、戴维斯加州大学胡永泰、莫纳什大学杨小凯的研究以及林毅夫的论文(2003)。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和哥伦比亚大学格林沃尔德的著作(2017)系统地阐释了学习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这个框架下讨论了一系列主流经济学中视为“扭曲”的政策的积极意义,包括产业政策和贸易保护等,是一部杰作。

(19) 哈佛大学罗德里克的著作(2009)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点。

(20) 其实何止是省,我国很多市的发展故事和模式也各具特色。这方面深入的研究并不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如下著作,很有意思。复旦大学章奇和北京大学刘明兴关于浙江模式的著作(2016);复旦大学张军主编的关于深圳模式的论文集(2019)。再早一点,还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张燕生团队关于佛山模式的研究报告(2001),浙江大学史晋川团队关于温州模式的研究报告(2002)。

(21) 清华大学钱颖一的论文集(Qian, 2017)详细阐述了这一点。

(22) 哈佛大学罗德里克的著作(2018)阐述了贸易理论和现实利益之间的冲突。

(23) 关于这一学说的基本框架,参见林毅夫的著作(2014),其中也包括了很多学者对这一理论的讨论以及林教授的回应。

(24) 参见伯克利加州大学科恩(Cohen)和德隆(DeLong)的著作(2016)。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