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战国歧途

后记


我写过几本书。一本聊《西游记》的,叫《小话西游》,自拟的书名本是《西游杂俎》。一本谈春秋的历史,叫《读罢春秋不成歌》,自拟的书名本是《失败者的春秋》。另一本谈战国时代最有名的五个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叫《战国五大公知》,自拟的书名本是《孔子决战孔子》。

写春秋之前,我吐槽过流行的书名风格,现在自己的书一本本题目如此,脸早被打肿得不成模样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如果不打算码完字放到网上就算了,嘴巴还是不要太贱,出版社有它的考虑也有它的难处,总要彼此体谅。唯独这本《战国歧途》,是自己意中的书名,所以还是挺珍惜的。

有史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大概可以归结为两套模式:一是据说由文武周公(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所创立的周制,二是战国以来逐渐形成,在秦始皇手里集大成的秦制。周制的特点,是封疆土、建诸侯(简称封建,建国后由于各种原因,往往称为分封制),实质上就是给地方相当大的自治权力。秦制则是反封建的,坚决大一统,“以天下为郡县”,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在中央的领导和监管下运作。秦制代表着历史的前进方向,但秦制下的生活,即使在当时,也并不那么诱人。

秦统一之前,山东六国未必喜欢被统一。秦汉统一之后,也有很多人怀念周制下的好时光。他们吐槽说,封建君主,施政时考虑自己的利益(“五等之君,为己思政”),也会对老百姓比较好;郡守县令们,则是在为别人打工(“郡县之长,为吏图物”)。对这些中央任命的地方官而言,不停折腾,才能很快取得很多政绩(“进取之情锐”),而让老百姓享受到实际的好处,好名声却也许要到卸任之后才能获得(“安人之誉迟”)。所以侵害百姓而让自己获益,是在职官员从不忌讳的行为(“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惮”);即使实际效果很糟糕但适合传播炒作的事,大家都很乐于去做(“损实事以养名者,官长所夙慕”)(陆机《五等论》)。

这当然不是抽象的议论,实例在典籍诗文中一抓一把。比如白居易的这首著名的《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他把官吏们比作豺狼,也解释了把官吏变成豺狼的原因。官员们明知道老百姓日子难过,却还是急敛暴征,这并不是和百姓有仇,而是“求考课”,他也是要完成自己的考核指标的。酷吏们也并不隐瞒自己的心态。西汉后期有个著名的酷吏叫尹赏的,临终前教导儿子说:

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

男子汉出来做官,因为凶狠暴虐而丢官,不是什么大事。将来上级领导回忆起你在岗位上的业绩效率时,还是会重新启用你的。但一旦是因为软弱不胜任被罢免,那你不但丢官,而且丢人,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比贪污受贿还要可耻得多。所以,千万别怂。

然而,秦制再坏,夸周制好,大概也只是白头宫女的心态。

中华文明所在的这片土地,足够大,大得你可以认为它就是整个天下;又足够小,小得缔造和维持统一的成本,并不那么高昂。而且中华文明是依托大河发展起来的文明,.治水倒不见得是最关键的理由,重点是河流的上游和下游之间,往往是这样一种关系:利益相关性很高,但同一性很差,所以很容易就有矛盾爆发出来。

远的例子,可以看到齐桓公葵丘之盟,有一条盟约是“毋雍泉”,就是强调别在河流上筑坝。因为枯水季节,上游的国家筑一个坝,下游就可能没有水喝;而水流量大的时候,下游的国家筑坝,又可能引发上游的洪水。然后,两国间的战争就爆发了。齐桓公强调,希望以国际霸主的身份来协调解决此类问题,不过霸主的权威还不够大,所以那时还是战乱不断。

近的例子,则不妨就看几年前的一则新闻(如果愿意的话当然还可以找到一堆类似的新闻):20121231日,山西长治市一家化工厂发生苯胺泄漏事故,污染物顺流而下到了河北。但是,山西省的有关部门没有立即向河南、河北通报这件事,直到五天之后,这两个省份才知情。有人开玩笑说,要是搁春秋时代,这事就够引发中原大战了。现在有中央政府镇着,这样的事当然仍极端恶劣,但是协调解决的成本,无论如何要小得多。

在这片土地上,不大能想象天下同时存在许多小国,大家彼此相安无事,或者虽然有事,但至少没有搞到对邻国必灭之而快的地步。所以分裂时代的历史,可真就使人不忍卒读了。一个又一个小政权突然出现又遽然倒下,而每一个政权的兴废,都意味着一系列恐怖的屠杀。失败者往往被屠戮殆尽,胜利者也毫无安全之感。动荡之中没有人还能够继续生产,于是开始缺粮,每粒米都变得贵如黄金。于是有人因饥饿而倒下,他很快成了别人的食物,而吃人者很快也成了别人的食物。

在统一时代,人口数量缓慢爬升,然后分裂,一下子死掉三五成。这种人口周期律,中国之外,大概别无分号。前几年有部电视剧《兰陵王》,开头是这样一个情节:一个渔夫在吃鱼的时候,发现鱼肚子里是人的手指,吓得惊惶失措。

然后他被告知,这是因为大量死者的尸体被抛入了黄河,为鱼所食。鱼腹中吃出人手指来,史有明文;渔夫会因此大惊小怪,却完全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现代编导的想象。’那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末期,那时的人们,对此类事件经历太多,能对着这根手指发出一声叹息,就算是有些小清新情怀了。

接受秦制,就得忍受腐败,腐败到忍无可忍,于是天下分崩。企图回到周制,必然导致战乱,尸山血海之中,人心渴望统一。这也就是《三国演义》开头说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境况下,不能像酷吏们那么刚健决绝的人,选择时就艰难得多:

杨朱哭衢涂,曰:“此夫过举蹞(同跬)步,而觉跌千里者夫!”

在四通八达的路口,杨朱恸哭道:“在这里错走半步,就陷入了千里外的歧途。”


刘勃

2015717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