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债务危机

菲律宾1979—1992年案例文本自动摘要

菲律宾1979—1992年案例文本自动摘要

如右图所示,1979—1992年,菲律宾暂时处于通胀性去杠杆化周期。这是一个国家在面临外部压力时“任其货币浮动”的典型例子,虽然这使菲律宾暂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胀,但最终为决策者设定利率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泡沫阶段

1979—1982年,菲律宾处于泡沫阶段。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资本流入强劲,货币回报丰厚,这些因素以不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在这一阶段,菲律宾的债务达到危机前的峰值,占GDP的77%,升幅为GDP的16%。在本案例中,很大一部分债务以外币计价(占GDP的56%),这使菲律宾很容易受到外资撤出的影响。在泡沫阶段,菲律宾投资流入强劲,平均约占GDP的9%,这有助于其填补经常账户缺口(此时的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7%)。在债务与资金不断增加的支撑下,菲律宾经济增长强劲(增速达到4%),经济活力处于高位(GDP缺口达到9%的峰值)。因为菲律宾的实际汇率达到了18%的峰值,其竞争力变成一个问题。菲律宾面临这些泡沫压力,依赖外国资金流入,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不可持续的发展局势。

萧条阶段

最终,形势出现逆转,导致了自我强化的经济萧条和国际收支危机/货币危机,持续时间为1982—1984年。高债务水平使菲律宾很容易受到冲击伤害,而此时其面临的冲击是,大宗商品价格骤跌和政治暴力事件的发生。菲律宾的外资流入减少(资本流入降幅为GDP的9%),导致货币政策收紧(短期利率上调34%),货币大幅贬值(实际汇率下降16%)。同时,菲律宾的GDP和股价均陷入自我强化式下跌,跌幅分别为11%和71%。此外,由于货币疲软,通胀率高企且不断上升,在萧条阶段最高达到58%,这与其他类似案例相比是正常水平。这合乎情理,因为当时菲律宾存在大约一半导致通胀率螺旋式上升的典型“风险因素”(其中最大的风险因素是以外币计价的高额债务)。菲律宾的金融机构也面临巨大压力。央行动用了外汇储备来维持货币稳定(外汇储备减少了100%),但最终决策者放弃捍卫货币。如上页中的去杠杆化归因图所示,尽管菲律宾需要去杠杆化,但其债务占GDP的比例在此期间大体保持平稳。

通货再膨胀阶段

国际收支危机/货币危机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决策者如何处理不良资本流动:是允许金融环境收紧(这往往是解决危机必要的措施),还是通过印钞弥补资金外流(这可能导致通胀)。在本案例中,菲律宾放弃了钉住汇率制度,痛苦的去杠杆化阶段持续的时间略短于平均水平。之后,决策者实施了充足的紧缩政策,减少进口支出(经常账户余额增幅为GDP的7%),提高本国货币的吸引力。菲律宾非常积极地管控金融机构和处理坏账,使用了9个典型政策工具中的7个。特别是,菲律宾将银行国有化,提供流动性,并直接购买不良资产。菲律宾还受益于一项IMF援助计划,并实施了结构性改革,旨在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如左边的去杠杆化归因图所示,在这段调整时期,菲律宾的债务占GDP的比例下降了9%(年化降幅为1%)。债务与收入比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名义收入增加。同时,由于本国货币贬值(在这段和谐的去杠杆化时期,实际汇率跌至–19%的低点),菲律宾重获竞争力。其实际GDP用了6年时间才达到之前的峰值,以美元计算的股价在5年里恢复。

菲律宾1979—1992年分类图示附录

负债状况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经济状况
市场状况
国际收支状况
本书由“ 小力盘”整理, 小力盘 提供最新最全的优质电子书下载!!!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