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造浪者

互联网之子 亚伦·斯沃兹

互联网之子
亚伦·斯沃兹

一个全网悼念的天才少年,为了知识共享,被政府活活逼死

Figure-0083-0216

要说奇才、高智商,这本书里的人可能都算,但真正可以叫“天才”的也许只有亚伦·斯沃兹(Aaron Swartz),虽然他自己从来不这样认为。

3岁会编程,15岁参与制定互联网的规则,18岁入学斯坦福,20岁辍学创业,成为百万富翁……这个套着主角模板的天之骄子,却被美国政府以13项重罪指控,在26岁时吊死在了租来的公寓里。

他罪有应得吗?

NO。

他去世时,万维网之父伯纳斯-李公开为这个“罪人”哀悼;大量民众与谷歌、脸书、推特等大批网站同时发起线上线下的抗议活动;《时代》杂志将他与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共列封面,称他为“告密者”。

他短暂的一生奋斗在互联网的最前线,传播互联网“自由与共享”的精神,和旧时代的理念做斗战。

在亚伦的纪录片《互联网之子》的开头,导演用梭罗的名言抛出问题:

世有不公之法,

我们是安于循守,

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

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很显然,亚伦选择了后者。

1989年,刚满3岁的亚伦就有了自己的电脑——他经营软件公司的老爹完美演绎了男生送礼的“就近原则”。

Figure-0035-0085

>/

慢慢你就会发现,这个人身上会发光……

那个时候的小孩可能不会对这个庞然大物有啥兴趣,毕竟Windows系统也才刚有扫雷。没有什么可玩的?那就自己做一个。刚接触电脑没多久的亚伦,硬是用还没鼠标大的手,在电脑上用Basic语言敲出了一个《星球大战》的问答游戏。

在亚伦看来,编程是奇妙的。他的弟弟在纪录片《互联网之子》里回忆道:“他能借助编程完成常人完成不了的事,而他也总能找到需要解决的事情。”

时间来到1998年,诺基亚在经典机型6110上装了贪吃蛇游戏,微软发布了Windows 98系统,回归苹果后的乔布斯推出了第一代iMac。大家都在致力于开发出好用好玩的东西,却没人愿意分享“这些产品背后所蕴藏的知识”。于是,亚伦在自己的卧室里鼓捣出了一款知识共享的产品——theinfo。

这是一个可以实现多人在线编辑的网站,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所擅长的内容,共同制作一个免费的线上“百科全书”。

这个网站和维基百科非常相似,然而维基百科的出现是在三年之后,我们更为熟悉的百度百科则是八年后的事情了。

不过因为亚伦并没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所以theinfo也没像维基百科一样家喻户晓。

但这个网站让亚伦获得了高中生编程竞赛的大奖,这个大奖的奖品包括参观麻省理工学院及与互联网界的知名人士见面。小学生拿了高中生竞赛的奖,估计那届高中生心里一定是“万马奔腾”的。不过亚伦毫不在意,大咧咧领了奖,顺便还加入了主办方旗下的网上开源社区。

开源社区是程序员们交流代码的地方,性格耿直的亚伦自然看到Bug就提,每次的解决方案还都很好,成了一名“神秘的高手”。很快就有人因为亚伦的名声找上了他,邀请他一起开发一个新工具——RSS。

RSS(简易信息整合)是一种能够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聚合订阅的标准,它可以让人们避免打开一大堆网页去获取信息,而是将自己关注的内容聚合在一起,获取最新更新的内容。

Figure-0085-0218

/*
一种RSS阅读器

就像你在微博、B站、小红书等平台关注了不同的人,每天要打开这些不同平台才能看到他们更新的内容,但如果你使用RSS的话,所有信息都会被汇集到一个界面上。

在2007年以前,有31%的网民使用过RSS来获得信息。人们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只需一个RSS阅读器或者是RSS邮件服务。

而像雅虎、谷歌新闻、百度等服务商为了让自己的用户能够获得更个性化的服务,也相继支持RSS功能。甚至,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发布时,也将RSS功能内置在了系统里。

作为RSS 1.0标准的制定者之一,14岁的亚伦成为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年,收割了大批年龄比他还大的粉丝。

万维网之父伯纳斯-李对他也很感兴趣,甚至后来还跟他成为忘年交。

和伯纳斯-李的这份关系对亚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为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而分文不取,把这个伟大的发明送给了人类免费使用,这种做出好东西免费共享给大家的做法,让亚伦有了关于共享的抱负。

带着这种抱负,亚伦参与到了一个个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的项目里。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项目跟版权有关。讲这个项目之前,我们要先提版权法史上有名的“埃尔德雷德案”。在1998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的版权法律给企业作品提供了75年的版权保护期,在这段时间内企业可以靠版权赚钱,但超出保护期的作品就得流入公共领域,谁都能免费使用。

当时,一个叫做埃尔德雷德的出版商最不缺的就是书了,只要手上的书超过版权保护期,他就可以在不经过版权方允许的情况下,把它们扫描上传到自己的主页,让更多人免费看书。

但美国在1998年通过了一部版权保护延长法,将企业作品的版权保护从75年延长到了95年。这就意味着埃尔德雷德在接下来的20年没有免费的书可发了。

埃尔德雷德很看不惯这种守财奴行为,天真的他把当时的美国司法部长告上了法庭。这种送人头的行为,自然没能胜诉。

这件事引起了亚伦的注意,他认为公共领域的信息本来就该是自由获取的。亚伦暗戳戳联系上了埃尔德雷德的律师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他的想法很简单,他有技术,劳伦斯懂法律,强强联合一定能找到版权在互联网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

于是在2001年,大名鼎鼎的CC规范(即Creative Commons,在中国叫做“知识共享”)问世了。

之前的版权领域,作者要么保留所有权利,要么放弃所有权利,说白了就是要么全都带走,要么一无所有。

亚伦的CC规范就要自由得多,说白了就是三个问题:

是否要求署名?
是否可以商用?
是否可以改编?

举个例子,我写了一首歌,自然是越多人唱我心里越爽,所以我放开了商用权和改编权的限制。但为了避免有人冒充作者,我要保留这首歌的署名权,别人用这首歌的时候就得提到作者是谁。

016-01

/*
“知识共享”发布时,年仅15岁的亚伦还是一个胖小子。“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为啥讲台下的计算机与互联网前辈真的会听他的话?”
但他就是能做到。

别看这个规范简单,正是因为有了它,人们才能放心地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知识而不用担心被人剽窃。

Figure-0086-0221

/*
现在的CC规范还包含了“相同方式共享”这个条件,即“只有在他人对演绎作品使用与您的原作品相同的许可协议的情况下,您才允许他人发行其演绎作品”。

现在互联网通用的各种知识共享规范,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从CC规范延伸来的。不信你看知乎的版权说明,当中规定的非商业目的、注明原作者姓名、不得对作品修改演绎,其实就是CC规范的做法。

Figure-0086-0223

/*
知乎的版权说明

在国外,用到CC规范的地方就更多了,大到维基百科,小到个人博客,你都能在底下找到一行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

像人类之前拍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就是用CC规范给EHT(事件视界望远镜)保障了署名权,让大家在用这张照片的同时还能知道是谁拍的。

发起CC协议三年后,18岁时,亚伦就读了硅谷隔壁的名校斯坦福,但他也没逃过天才喜欢退学的定律,没过多久他就果断离开斯坦福,又干起了十几岁时的老本行——知识共享。

Figure-0087-0224

/*
红框里写的就是谁拍的这张照片

他不仅参加了各种知识开放获取的公益活动,还创办了民间追责网站watchdog.net和开放式图书馆openlibrary.org等非营利性网站,都是用来帮助更多人获取信息的。

c1

亚伦离开斯坦福后,在世界顶级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遇到了Reddit项目的两个创始人,并合伙成立了一家公司:NOT A BUG。

Reddit是一个社交新闻网站,用户可以在这里发布信息并与其他人共享。这里还能建立小组,与同好进行讨论,就像我们的豆瓣那样。不过Reddit在美国可比豆瓣要火多了,即使现在,它还是美国的第五大网站,仅次于谷歌、油管、脸书、亚马逊这几个大佬。

当时Reddit显然是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可亚伦根本没把赚钱放在心上。20岁生日时,亚伦出售了Reddit的所有股份,带着百万美元潇洒退场。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亚伦听到了一项叫“回收PACER”的活动,它的目的是回收电子司法卷宗存放系统PACER的文档。

简单来说,美国所有的法院在案件审理结束后会将电子司法卷宗上传到PACER,供公众查阅。这些联邦法庭记录的文件本就属于公众,但你查阅法律文件,每页竟然还要付10美分给美国政府。对的,是每一页。

美国政府靠这项业务每年得到超过100亿美元的收入。

亚伦听完这个事情后,利用开会的空当开发了一款程序,同时招呼发小把开发的程序带到能免费下载PACER的图书馆运行。会议还没开完,亚伦的程序就已下载了760GB、超过2000万页的文本,相当于直接从司法系统薅了200万美元。

就这他还嫌不够,买一送一开发了一个浏览器插件,RECAP(将PACER倒过来拼写)。这款插件可以在用户购买PACER文档后将数据上传到数据库备份,当有其他人再次访问这个文档时,就能直接显示文档数据,不用再买了。

因为亚伦的这个举动,美国人意识到了这些信息本就该是能随时获取的,开始抗议政府这种拿公民权利卖钱的行为。PACER也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逐渐免费,到2019年,再没有收费PACER这回事了。

不过由于动了政府的一块大蛋糕,很快,亚伦就被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了。

虽然被监视,亚伦手上可是一点没闲着,很快他又杠上了学术论文。

可能你会觉得亚伦这是胡闹,论文可是有著作权的,全免费公开了谁还写论文啊。但他针对的并不是那些受版权保护的论文。作为维基百科最核心的200名编辑者之一,亚伦自己也是创作者,自然不支持盗版。

学术论文是科学家们的知识结晶,过去的知识为现在提供进步的方向,但偏偏很多七八十年前的论文仍然被出版商当成手上的摇钱树。

用知识营利是件无可厚非的事,但总要有个度吧?

这些“古老”的论文,本质上已经变成全人类的知识财富了,但别说是个人,就连各个大学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阅读。

于是亚伦找上了一个学术论文版权公司JSTOR,希望打包购买老论文的版权。

可JSTOR的报价是2亿美元。

这个价格让亚伦十分愤怒,在他看来,JSTOR这种行为简直和中午食堂的免费汤卖10块钱一碗一样。

于是他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来到麻省理工学院,利用他们的免费下载端口疯狂下载论文,大量的下载请求一度逼得JSTOR完全切断了麻省理工的网络访问权限。

意识到不能速战速决,亚伦做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操作:他放慢了下载速度,把电脑直接装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个没上锁的机房里。

但很快麻省理工就发现了。正常情况下这种事都是批评教育就完事了,可麻省理工并没有出面制止亚伦,而是先把这个情况上报给了当地警察局,后又在那个机房装上了摄像头,想要掌握犯罪证据。

结果,毫无防备的亚伦被警察逮捕,并被指控违犯了1986年的《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如果罪名成立,亚伦将面临35年的监禁和100万美元罚款,但主动认罪的话,只需要3个月监禁的象征性惩罚就完了。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最快的年代,却用25年前的法律来量刑,这不是用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吗?

亚伦并没有认罪。因为他明白,如果自己开了认罪的先例,以后就没人有胆量做知识共享了。

不认罪就意味着诉讼,在审判前,亚伦还被政府限制使用互联网。

可就算这样,亚伦还是不断在电视上发表对一些互联网时事的评论,同时推广自己知识共享的理念。

2011年11月,美国国会试图通过一项《禁止网络盗版法案》(简称SOPA),主张政府可以直接封停有疑似盗版内容的网站。举个例子,假如美国政府觉得TikTok(国外版抖音)上有条盗版的视频,那他们就可以直接关停TikTok在美国的服务器,都不带和你提前打招呼的。

这如果通过,那岂不是要乱套了?

亚伦更是见不得这种信息霸权,从不逛街的宅男主动上街演讲,让人们意识到问题有多严重,甚至领导游行来拖延法案通过。

2012年的1月18日,谷歌、脸书、推特、雅虎、亚马逊等大批网站停止服务,在主页打上了大大的“stop SOPA”来声援这次运动。

愤怒的网民把白宫的投诉电话打爆了,时任总统奥巴马也是连忙撇清和SOPA的关系。美国国会也因此有点不知所措,本来少数人同意、其他人看热闹的提案,瞬间成了大部分人反对的。最终法案自然也没通过。

Figure-0089-0228

/*
理工男走上街头,力求为世界带来改变。

这件事儿算是办成了,但被JSTOR案拖累了两年的亚伦,为了请律师辩护,花光了积蓄。2013年1月11日,拒不认罪又不想拖累家庭的亚伦在纽约公寓中自杀。

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无数网民自发地在推特上为他默哀,有议员通过国会提出了《亚伦法》,用来修正早就不合时宜的《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前面提到的PACER也被舆论推向免费化。

在亚伦去世后,亚伦的父亲在《互联网之子》里问道:“这些发生后,我们能否做些什么,来让世界更美好?”

在他死后几周,一个免费阅读了他从JSTOR下载的论文的14岁少年,想出了一种提早检测胰腺癌的方法,让这种以前只能在无药可救时才能检测出的癌症有了提前治疗的机会。

Figure-0089-0229

/*
百年一遇的大批网站集体停止服务。

这算是对亚伦在天之灵的一种安慰吧,也是对“知识共享”的最好回应。

而他的去世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在他的追悼会上,一个孩子用马克笔郑重写下了:

我们会继续。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