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在村庄

· 13 · 春天的集市

· 13 ·
春天的集市

大爷骑着二八大杠,太婆围着五颜六色的头巾,卖小鸡的,卖小鸭子、小鹅的,卖秧子的,卖镰刀的,春天的集市,裹在油菜花的香味里,让人幸福得微醺。

听说过几天东夏镇上要赶集,姚工吃午饭时宣布:“过几天我们去赶集。”

“是不是要起得很早才行?”作为一个赶集经验基本为零的玩家,我虚心求教。

“不用,不用,八九点去都行!我们东夏的集市大呢,最起码5000人去赶集!”姚仁义同志一口酒下肚。

“5000人?”姚仁义同志你这辈子到底见没见过5000人。

“区区5000人算什么?我们‘文革’大串联的时候块块是人!”

好,我信。

赶集那天,小耳朵见我要走,嘴巴一撇就要哭,奶奶见机大喊一声:“宝宝,你的小鸡呢?”小耳朵立马直奔鸡窝,完全无视我的拜拜。

亲妈不如亲鸡仔。

我们骑着爷爷那辆动不动就熄火的破电动车龟速往镇上赶去,一路上饱尝了春天清晨的美景以及东海刮来的冷风。

前面渐渐有热闹的叫卖声,拐个弯终于看到了集市,相比较冷清的夏舍,这里确实很热闹,但和姚仁义同志口中的5000人大集市,还是有点差距,估摸着最多200人吧,当然姚仁义同志的话半句都不能信。

不过作为一个久未进城的村里人,我此刻还是怀抱着极大的热情,喜气洋洋地在集市里东张西望左看右摸。大爷骑着二八大杠,太婆围着五颜六色的头巾,卖小鸡的,卖小鸭子、小鹅的,卖秧子的,卖镰刀的,春天的集市,裹在油菜花的香味里,让人幸福得微醺。

远处还传来了哒哒哒的机器声,居然还有卖炮花的!这东西究竟叫什么我实在不晓得,我们小时候管这个叫炮花。每次放学回家,如果看见打炮花的来了,书包一甩,拿上袋子舀上米,还要偷偷去拿点绿豆,冲!

炮花也太美味了吧,尤其是加上了绿豆。把那些绿豆炮花(夏舍人管这叫炒米棒子)一根根套在十个手指上,瞬间就觉得自己坐拥全世界。

路过一个卖衣服摊子,呢子大衣300块一件。好几个月了我每天素面朝天,冬天带来的全是厚衣服,又实在不知道到底啥时候会回成都,想到如果买了衣服,走的时候又大包小包的实在麻烦,于是我抓起衣服便穿,奶奶的裤子、姚工高中时的短袖、小耳朵姑姑的陈年外套……反正夏舍人穿的衣服几乎都是几十年前的款式,在这里时尚有个甚哩用呀。

难得赶集,进了趟城,心里又痒痒的,想着买件漂亮衣裳吧,于是便在路边试起了呢子大衣。正感觉还行时,突然涌来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太婆。

“宝宝,你穿这个衣裳好看,真好看。”

“宝宝,这衣服料子好,摸着滑手,可以买。”

“宝宝,喊你男将给你买一件,一件30块,还是可以买。”

老板娘刚刚还笑嘻嘻的,一听30块,立马大喝一声:“大妈,是300块!”

太婆们一听眼睛都瞪得贼大,笑眯眯地把我拉到一边:“宝宝,不要买,太贵了,最多30块!”嗓门大得整条街都能听见。

原本我还打算买下呢,一听太婆们那诚恳的态度,着急的眼神,实在是不能辜负啊,再见了大衣!

继续往前走,看见一个太婆摆摊卖小篓子。我们夫妻俩一合计,还是要给我们儿子买个专用的喂鸡篓,毕竟关乎儿子的兴趣发展、学习成长。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绝对不能让小耳朵输在养鸡的起跑线上。买它!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