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恐惧症

交流恐惧症

我自己也觉得这种互动不太容易,需要下功夫。这或许是因为我成长的过程中,很少获得他人的倾听,也没有被体贴入微地照料过。可能你下意识认为,一方(成人)应该永远当行动者(the doer),另一方(孩子)永远是接受行动者(the done to)。这种情况下,互惠交流就卡住了。

你和孩子相互适应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让孩子影响你,并觉得倾听及回应孩子很自然、主动、容易吗?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自然反应,有些人需要刻意练习才做得到。也许你注意到,你对于让孩子影响你(无论孩子是婴儿、幼儿或成人)有些抗拒,这就是所谓的“交流恐惧症”,亦即害怕对话,害怕受到他人的影响,害怕变成“对方行动的对象”。

我们在婴幼儿时期获得怎样的对待,成年以后通常也会以那种方式来对待婴幼儿,就好像我们天生的反应能力被抑制了。也许你在襁褓时期被照顾得很好,但没有体验到互动和交流。如果大人没有认真看待你的感受;大人不把你当成有情感和需求的人看,而是把你当成“玩具”;大人只把你当成“宝宝”、“孩子”或“诸多孩子之一”,而不是一个个体;大人不让你影响他,总是让你独自待着,那你就有可能患上交流恐惧症。

对婴幼儿来说,获得回应是一种需要,而不是渴望。如果我们不回应孩子的哭声、眼神或者他发起的“来回交流游戏”,如果我们无视孩子的需要,他可能培养出不安全型的依附关系或回避依恋的性格特征。这将使他成年后很难拥有正常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觉得你有交流恐惧症,请不要自责或感到羞愧。现在你知道你做什么会干扰互动了,你可以做出改变,让你和孩子彼此回应。对于你能够察觉这个问题并勇敢面对问题,你应该感到自豪。有时候,发现别人有交流恐惧症,比觉察自己还要容易。你可以试着注意,你是否经常回避你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注意你是否常对着孩子说话,而不是仅仅与他对话。互动是一种本能,你可以学习顺从那种本能,给予孩子需要的相互关注。

你读到这里时,可能有种悔不当初的痛苦:“太迟了,我和孩子之间已经有交流恐惧症。”千万不要这么想,你随时都可以改善亲子关系。你可以开始倾听,开始从孩子和你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允许孩子与你不同,让孩子对你产生影响。即使孩子已经成年,当他发现父母能够平等地看待他,理解他的行为与话语时,他也会觉得意义重大。当然,你可以在孩子成年之前修复亲子关系的裂痕。如果你意识到你一直在逃避你与孩子的互动,你可以停止这种做法。我不是说你应该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与所有的观点,只听从孩子的意见,我绝对没有这个意思。我只是主张,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你的观点一样重要。

我们来听听四十二岁的约翰怎么说。

我妻子最近问我:“为什么每次别人告诉你一些事情,你就觉得受不了?”我听了很震惊,她的话也促使我思考。我发现,当我意识到自己不懂某些事情时,就会觉得很丢人。妻子告诉我,我的口头禅是“我知道”。我确实常动不动就这样说,无论我是不是真的知道。

后来有一天,我去探望父亲。他需要服用很多药物,常搞不清楚,所以我帮他画了一张图表,写清楚何时该吃什么药。他语带讽刺地说:“你以为我活了八十六年,还不知道怎么看药瓶上的标签吗?”我发现,他也讨厌别人告诉他可能不知道的事情。

父亲长期以来抱持的态度(“我不需要你告诉我任何事情”),从以前到现在一直伤害着我。其实他比较合宜的回答应该是:“谢谢你画那张图,我是有点糊涂了。”但他受不了别人告诉他怎么做,尤其是听儿子说。虽然我已经四十几岁了,但是对他来说,我还是个孩子。

接着,我也意识到我从未倾听过儿子,因为我一直觉得他想告诉我的事情,我早就知道了。我注意到他也从我这里学到“我知道”这个口头禅。

我妻子一直在帮我变得更开放,更用心倾听,不要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感到羞愧。现在我会让儿子展示东西给我看,不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他,这确实改善了我们的亲子关系。我以前不懂得给孩子留出空间,我认为沟通应该是单向的,只能我对他说,就像老师给学生讲课。但现在,我正在学习为孩子留点空间,让他告诉我他是谁。我也在学习了解他是谁,而不是假设我知道他是谁。我是典型的大男人,不爱问路,因为我受不了别人告诉我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但现在我学着随时向任何人问路,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事,也不再为此感到羞愧。自从我做出改变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和儿子变得比以前更亲近了。

有时我们做出改变(例如决定不受交流恐惧症的影响,约翰就是如此),会担心产生可怕的后果,但这种小小的行为改变,往往可以带来很多的好处。

•练习:注意你的行为模式

孩子想获得关注时,如果你几乎每次都想到你还有更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例如家务、工作或打电话,于是你以那些事情为借口推开孩子,那可能是你的交流恐惧症又犯了。

注意你什么时候有这种反应,然后停下来,克服那个想要把孩子推开的反应,让孩子一起参与你需要完成的工作。

•练习:你愿意听他人告诉你一些事情吗?

别人告诉你一些你早就知道的事情时,你有什么感觉?如果别人告诉你的事,是你觉得你应该知道却不知道的事,你有什么感觉?请不要以你回应这些问题的方式回答,而是说出这种事情发生时你有什么感受。无论这个练习让你产生什么感受,那些感受是否可以追溯到你的童年?

你不必时时刻刻与孩子面对面互动。但研究显示,你和孩子在一起时,若是忽视孩子对关注的请求,孩子会很失落。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妈妈与宝宝面对面坐着,但不对宝宝做出任何表情,也就是说,不表现出任何情绪反应。母亲这样做仅仅三分钟,婴儿就出现失落的反应,露出焦虑、尴尬、难过的表情,而且持续好几分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放任婴儿不理。

儿童需要照顾者的互动,否则会产生无助感,以为他的行动毫无效果。如果婴儿能用言语表达感受的话,他可能会想:“如果我无法影响你,那表示我不存在。”这是有些婴儿放弃尝试的原因。我们对婴儿的暗示反应不足时,是在无意间教他不要尝试。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