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成为整个罗马帝国的皇帝。此后一千年,也就是5世纪到15世纪,通常被人们称为中世纪。与罗马人相比,日耳曼人刚刚脱离原始部落的生活,文化水平低,因此他们常常被称为蛮族。这蛮族入主的一千年,也常常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黑暗的中世纪”的说法来自于文艺复兴及近代启蒙运动。“中世纪”(medium aevum)一词,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创造。[1]它最早出现于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弗拉维·比奥温多(Flavio Biondo)的著作中。[2]而“启蒙”一词,则是指人类摆脱黑暗、走向光明。中世纪的“黑暗”,既相对于光辉的古典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相对于科学昌明、理性繁盛的近现代。确实,中世纪时期,人们生活条件差,文化生活匮乏,又有对异端施以火刑的宗教裁判所,称之为“黑暗”,不是没有道理。直到今天,人们在批评某种不宽容、愚昧无知的做法时,仍指责其为“中世纪的做法”。
不过,为中世纪正名,同样是由来已久的事。最早致力于彰显中世纪美好一面的,是18世纪末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者未必真想回到中世纪,但在他们的笔下,中世纪成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美好时代,中世纪的古堡、水车、磨坊,中世纪的骑士,都成为他们歌颂的对象。
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公允地看待中世纪,中世纪对西方政治理论乃至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越来越得到重视。中世纪,即从罗马帝国崩溃到现代社会诞生的这一千年,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研究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专家沃尔特·厄尔曼(Walter Ullmann)说:“就西方而言,孕育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观念的中世纪,就是欧洲学习、成长和成熟的时期。”[3]“在中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政府与政治观念已经创造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的现代概念,我们的现代制度,我们的政治义务与宪法观念,不是直接起源于中世纪,就是在直接反对中世纪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4]
中世纪与古典时代的划分,并非简单的时间上的断代,而是因为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结构与以前大不一样,人们的精神状态也与过去不同。城邦时代终结了,古代商业文明解体了,封建制、大地产制以及成为正统的基督教,构成西方这一千年的明显特征。在思想层面,中世纪思想家要处理古代思想遗产与基督教的关系,处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处理古希腊异教哲学与犹太教—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毕竟,理性反思与启示信仰虽然都发生在人的精神世界,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由此产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日常伦理也各有千秋。有的思想家,还从理论上对现实政治事件做出回应。中世纪思想的主要来源有三: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以及阿拉伯哲学传统。它们给“黑暗的”中世纪带来了理性之光,从而造就了若干基督教世界的大思想家,奥古斯丁、阿奎那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