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翻阅一下过去的日记,关于自己的居住梦想,大概都以文字的方式分散在了日记里,我把它们都整理了出来。
2005年12月24日
圣诞节就不应该来宜家,感觉这里是个公园,人山人海。但挤了一会儿又觉得莫名开心,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感觉周围的每个人都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向往,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样板间每一间都很好看,觉得未来如果有了自己的房子,肯定就全部按他们的设计来,关键是我似乎对这些家具都产生了感情,虽然它们的名字都够奇怪的,但我也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沙发叫桑德伯,可以换各种颜色的沙发套。餐椅叫高利可斯达,放在家里会显得很高级。好的,桑德伯和高利可斯达,到时我会来买你俩。
哈哈哈。
2007年3月23日
买了一本《时尚家居》小户型特刊,想着可以为赛洛城那套二居室装修作一些参考。好看的就拍了一张照留下来,没想到一晚上把整本书都拍完了……然后把照片都删掉,干脆把那本书放在了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那就是我未来的家的某个样子。
2008年5月18日
去了老板办公室,看到两本很贵的房屋设计摄影集,爱不释手。
这种爱不释手溢于言表了,于是老板问:“怎么着,喜欢啊?”
我立刻说:“那我拿走了。”
老板说:“很贵的。”
我说:“放在床头做梦也好,这样工作起来会更努力。”
老板说:“我说书很贵的。”
我:“那就谢谢你了。”
这两本书和那一本《时尚家居》小户型特刊放在一起,成了我对未来的期盼。
2008年9月17日
很惆怅又很爽的一天,决定贷款20万装修自己的二居室。爸妈都觉得我疯掉了,但我觉得如果真的能让自己每天住在很喜欢的地方,安全感和幸福感都会很足。虽然房贷和装修贷加一起每个月要还7000块,工资扣完剩手里只有3000多。但我就是那种哪怕手里只有10块钱,也要花8块钱买一束雏菊搞气氛,剩下2块钱吃泡面的人,持续的好心情比一顿吃得好更重要。
2014年8月2日
看了一套离公司不远的房子,比自己的房子更大,所以决定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回归租客的生活。住一个房子那么久了,也没什么新鲜感了,折腾一下也是好的。
2016年12月3日
写《向着光亮那方》的时候,看到一张露台的照片,写了一段话: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常常幻想自己也有一个大大的露台,可以烧烤,可以喝酒,可以放烟火,可以拥抱,可以睡到第二天被迎面的阳光烫醒,露台比房子更令人向往,所以要努力工作,住进一个有露台的房子里。
2017年8月1日
在网上看到了井柏然的家,觉得“哇!也太厉害了”,然后觉得“人和人之间差距好大哦,除了钱,还有审美……嗯,可能主要还是差在钱”?后来又很认真地想了想,可能还是差在审美上,因为审美好的话,就会努力挣钱,没啥审美就怎么过都行,也就没有目标。
2018年1月5日
今天去了东京的茑屋电器,设计感巨强,每个区域都是绿植和很棒的设计产品融合为一体。我不小心又看到了日本的装修设计杂志,又开始停下来拍照片,每一张都好看得要命。拍着拍着,我想,其实怎么装修都行,只要不让父母插手,只要能找到一个大胆的设计师,只要把任何普通的装修材料换成特殊的,就会有自己的风格。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2018年6月23号
从剧组回父母家,路上经过了一个湖,发现湖边有一个楼盘,我就停车看了好久,想起了二十出头的时候心里的那个愿望——等长大了,一定要给自己买一个靠湖的房子。然后径直就去了销售中心,销售说他们的房子已经卖完了,如果我一定要,他可以看看别的客户是否有想脱手的,但价格可能要贵一些。好的,我听出来了,最后一句话是重点。虽然价格确实贵了,但那个房子窗外的风景就是我心心念念想了好多年的样子,我决定买了,并且告诉自己——二十二岁的刘同,你看,我帮你实现了愿望啊。
2019年7月3号
看了《寄生虫》,对电影没什么感觉,只记得那一套房子了,大平层,落地大玻璃,外面有大草坪,下雨天可以在外面搭帐篷,也可以在房间里喝酒,看着外面的狂风暴雨。
2019年12月17号
回老家去了一个仿古巷建筑群,拍了一些照片,决定要让父母在这里养老。立刻托朋友去问价格,嗯,比想象中便宜一点,那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攒钱了!
以上这些日记便是下面这篇文章的由来。
“迄今为止,你住过多少个地方?”
“在钨矿的外婆家,在煤矿的奶奶家,最早的记忆里住的是医院的平房,后来搬去了一间晚上有老鼠出没的三楼二居室,我把这算作自己第一个家,小时候到初中我常被老鼠吵醒。
“又换到了一间在五层的屋子,晚上依然有老鼠啃衣柜,并从我枕头边跑过。后来搬到了医院家属区的五层楼三居室,终于没有了老鼠,晚上也不用扔书了。
“大学时,爸妈买了一套四居室的商品房,楼距太近,他俩吵架全小区都能听到细节。
“刚参加工作,在长沙租了一套便宜的一楼,终日没有阳光。
“到北京住的第一套房子是紫竹院旁二楼单间,睡地板,后来搬到了旁边的二层小单间,窗外有一棵大树。
“公司搬家,我也搬家去了老社区筒子楼的十三层,结识了一位每天说话不超过三句的室友,至今还有联系。
“再后来,妈妈帮我付首付买了一套东四环外的一居室,住了两年觉得爸妈来北京不方便,就干脆去北四环租了一套90平方米的二居室。
“住了两年,房东很抱歉地告诉我他儿子要回国,于是我又从北四环跑到东北四环租了一套二居室。
“三十七岁时不想再过租房的生活,算了算自己的积蓄,便开始筹划买房。没看半天,就看中了一套是自己房款预算几倍的房子,但因为足够喜欢,便砸锅卖铁想尽各种方法,居然也凑齐了全款,咬牙买了下来。
“这么算起来,人生四十年,辗转住过十二个地方,如今终于算是有了落脚地。”
回答完以上的问题,又看了看之前自己零零散散关于居住的日记,觉得自己的成长其实是在一间又一间的房子里留下了印记。
以前说“朋友是帮我们记录人生的载体”,其实这些年发现很多朋友三五年不联系之后,不仅你忘记了他们,他们也都忘记了你。
而在每一处你所居住过的房子里,每一个靠自己打发过的夜晚,每一杯床头的白开水,每一首音箱里被重复过的曲子,电脑里的那几行字,豆瓣标记下已看的电影,各种品牌的泡面,塞满了冰箱的各式辣酱牛肉酱,午夜下水道的声响,似乎那些才能让我们很清晰地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