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3月27日。我父亲练习右手挥拳500次,左手250次,接着做了一系列腹部训练——7组抬腿、仰卧起坐和体侧屈。之后他又补了一套拳击训练——右手挥拳500次,左手250次。骑行2英里①(7分钟),然后再次完成了一套右手的500次挥拳。晚上7:30,他又和黄锦铭(Ted)、赫伯(Herb)及一位叫戴夫(Dave)的人一起训练。昨天他也是如此——还和我母亲一起跑了1英里。我怎么知道的?都在他的日常安排中写着呢。
李小龙会记录他的训练过程,设定目标,为自身成长——无论是身体、心理还是精神上的成长——准备好备忘、练习方法和工具。要是没有专门的工具,他就会自创(或者请别人帮忙)。要是不确定什么方法有效,他会自己实验并追踪实验结果,直到找出最佳方案。他是个创造者,也是个发明家,既注重艺术又注重科学——俨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当我父亲首次在他的武术训练中加入交叉训练时,他选择了举重。他的好友周裕明(Allen Joe)是一位职业健美运动员。他专程去找周裕明,请对方介绍一些练习给他。接着他开始贯彻这些训练,也取得了成果。但他发现,虽然这些训练让他越来越强壮,肌肉如健美运动员般逐渐隆起,但却拖累了他的武艺。不过,他并未彻底放弃举重,相反,他进行了调整。他看到了举重的好处,感到需要将其融入自己的武术训练,为自己的最终目标量身定制训练方案。于是,他开始增加练习的频率,同时减轻举重的重量,接着立刻进行等长训练(尽快避免增肌),直至达到他理想的训练效果——打造一副强壮、苗条又反应迅速的身躯。
李小龙记录下自己的日常训练
不过,有件事我们得知道,李小龙并不是生来就不同凡响。不错,他身体的协调性确实很好,而且做事动力十足。但他也严重近视,身高平平(大约一米七),幼时体弱多病。他的一条腿比另一条略短一些,曾因视力和其他未达标的身体缺陷被军队拒之门外。年少时,他脾气暴躁,被学校开除过,差点去混帮派、蹲大狱,没准还会更糟。
李小龙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他会为追求不同凡响而不懈努力。他的确是可造之材,但如果不努力,也无法成为全球偶像。而我们在某些方面也都是可造之材。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人们有时认为李小龙就是天赋异禀,拥有别人所没有的特殊才华。硬要这么说的话,那他的特殊才华就在于他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朋友,这些是可以培养的!
我听过一个又一个故事,讲的全是我父亲如何训练、拉伸、写作、阅读、教学、工作的事,于是我忍不住问我母亲,他有没有无所事事的时候?我母亲答说:“没有。”(这令自私的我觉得有些沮丧)就连看书或看电视上的拳击比赛时,他也在拉伸或做别的训练。他不愿坐电梯,宁肯走楼梯,如果不得不坐电梯,他会边等边做俯卧撑。不错——这就是我爸!
你可以说他很有动力、充满激情、一心一意,也可以说他对自己的寿数长短隐约有感,知道自己时间有限。无论如何,他感觉到了自己心里有一团火,更重要的是,还予以积极的关注。他不仅注意到了这团火,更想出了实际办法煽烈火焰,助其燎原。他不会因为缺乏想象力或不肯努力而放弃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梦想。“光知道是不够的,”他说,“还必须运用。光希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去做。”
因此,如果说李小龙生来就是超人,那也是他超人般的动力超越了普罗大众。你或许认为动力无法培养,但事实并非如此。一定是可以的。只是需要努力,需要不懈练习。如前所述,本章旨在介绍一些李小龙用来训练自己的工具,包括身心两方面的训练。透过这些工具,你能看到他走过的历程,自己去发现他采取的这些系统性的方法是否有助于培养你和你的动力。
下面这份清单并非毫无遗漏,而且本章探讨的工具主要讲究实用,那些宏大的存在性命题容后再议。你真正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如果你无意转变,不曾下定决心寻找自己的路,这些工具便了无用处。所以,采纳也好,不采纳也罢,路是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