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虽曾反复重读《异乡人》,没想到直到最近才发觉,自己竟然一直忽略了一件事:加缪那个耳聋又不识字的母亲是何时过世的?
加缪三十岁不到就写出了《异乡人》。
他的父亲是贫穷的阿尔及利亚的法国移民第二代,母亲也是来殖民地讨生活的西班牙穷人家的女儿,不但是文盲,而且左耳耳聋。
加缪的父亲在他一岁的时候就从军,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幸牺牲。从小很会念书的加缪,靠不识字的老母当清洁妇抚养长大,母子相依为命多年。
据说,小加缪与母亲去看电影时,因为当时默片中间会有字卡,加缪都得帮母亲大声读出来。母亲怕儿子觉得丢脸,每次都会故意放大嗓门对儿子说:
“哎呀!我的眼镜忘了带,你得帮我念念,上面在写什么?……”
以加缪过人的资质,却只能一直待在阿尔及利亚,一直到读完大学才得以脱身。不被认可的才华,加上白人贫户在殖民地的尴尬处境,让他对生存的孤独感体会尤深。
喊出“存在主义”这个名词的萨特不一样,他是有钱人家的少爷,偏偏年轻的时候生得丑,没有女人缘,难怪想要搞出一番名堂,拼命想拉拢加缪却一直碰钉子。
也许加缪不是真的觉得存在主义的内涵与自己的想法有分歧,有时我会这样猜想。他会不会是因为打心底觉得,萨特这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懂得什么是存在与荒谬,所以才不想与他为伍也说不定啊!
一夕成名的加缪,四十三岁就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三年后,一九六〇年的一月,他与他的出版发行人于一场车祸中双双丧命。
* * *
很少有文章提到加缪的母亲。我特别为此上网搜寻,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竟然,加缪的母亲与加缪是在同一年过世的。老太太比加缪还多活了八个月,享年七十六岁。
原来加缪从来没有经历过母丧。小说中单身小职员丧母后的孤绝,那么深刻、真实,原来纯粹是出自加缪的想象。
四十六岁就过世的加缪,不知为母亲入殓是什么情境,对父亲的过世毫无印象,更不用说,半百之后守候衰老的母亲这样的体会也都不曾有。
这算是幸,还是不幸?
然而,“母亲会在养老院孤单地死去”,这仿佛是前途尚一片灰暗的加缪,在青年时期最大的隐忧与悲伤。
尽管他下笔之时,母亲才五十多岁,离送进养老院还遥远得很。有无可能,已经襁褓失怙的他,有天可能要失去母亲的恐惧始终萦绕心头,才让他写出了这本旷世名著的第一章?
* * *
加缪自己说,这本小说是“关于一个人,因为没有在母亲葬礼上掉泪而被判死刑的故事”。
小说一开始,主人翁的母亲过世,他匆匆赶去养老院奔丧,从头到尾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后来在他犯下杀人罪后,没掉泪这件事被检方渲染夸大,认为这就是他丧心病狂的证据。
在按下扳机的前一秒,主人翁感到“太阳刺目炽烈……这跟妈妈下葬那天是同样的太阳”。我的解读是,在那一瞬,他潜意识里闪过的模糊念头,或许是与母亲同归于尽。
甚至我会揣想,那个现实生活中三十岁仍一筹莫展的文青,是不是借着让主角母亲死于养老院,找到了与文盲母亲切割的自我合理化?
二十多岁仍渴望脱离困顿,不甘默默无闻的加缪,是否对母亲有着某种类似背叛的愧疚,所以才让小说中的儿子被判死刑?
* * *
加缪不承认自己与存在主义是同路人,甚至后期也并未加入当时知识分子对法国出兵镇压阿尔及利亚独立起义的一致讨伐,引来了不少批判抵制。
以前一直不解,难道这是他自我标榜所谓“异乡人/局外人”的姿态?
这两年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再义正辞严的主张与激动人心的号召,背后可能都暗藏着个人与家庭的难解纠结。
我越读加缪的《异乡人》,越觉得像是读一本给母亲的情书。每隔几段,母亲都会在主人翁脑海浮现,失去母亲的那股悲伤始终如影随形。
一直“左”得不够彻底,会不会是因为他心里始终惦记着,作为人子未了的责任?
他的血缘与国籍是来自法裔的父亲,但真正的家人却是西裔的母亲,法属的殖民地则是母子唯一的家乡。阿尔及利亚若是独立,他不识字的老母亲离开家乡后,能够成为被接受的法国人吗?对他而言,阿独已经不是政治问题,而是情感中最脆弱的伤疤。
他不能再一次背叛母亲了。
如果他可以选择,会不会希望自己是葬在唯一的故乡阿尔及利亚,而不是法国的墓园?如果亲情国家政治血缘都让加缪的立场陷入胶着,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又如何能超越这些无解的对立?
眼前在台湾,每一个家庭里的老人,有的受过日本殖民统治,有的是从中国大陆过来,不要忘了还有那些仍生活在部落里的老人。如果“老”在某种哲学意涵上是一种回家的隐喻,所谓老有所终,那么至少我们这一代在照顾的老人们,在精神与哲学的层次上,都是无家可归的。
有些老人到最后只会说日语了。
有些老人只说得出湖北或河南老家的位置了。
我一直记得侯孝贤《童年往事》里那个总是要回梅县而迷路的祖母。
等我们老去的那一天,我们想要回哪里呢?能够回哪里呢?
* * *
白发人送黑发人,加缪生前一定未料到,他的人生竟会是这样荒谬的收场。
如果加缪再多活几年,真正经历过丧母(或许在葬礼上他果真没有掉泪),他会不会写出比《异乡人》更深刻的作品?竟然老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三十岁前的加缪就已看穿了,俗世标榜的各种“意义”其背后的虚伪与虚无,五十岁后他若仍在世,又会参透什么呢?
有无可能,最后他厌倦了巴黎人文圈里的明争暗斗,也不再因身边美女如云而沾沾自喜,反而在五十岁后返家陪伴老母,静静守候到最后?
如果有这个机会陪伴母亲终老,会不会终于异乡人也找到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