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谈起养老,大概分成三派。一派就是,到时候再说吧,一派很担心,焦虑,不知道到底能做什么,还有一派拼命在买长照保险、养老保险,他们说,老了就住养老院,不要麻烦子女。
除非以后有重大改革,现在台湾所谓的养老院只有两种。一种是收卧床老人,叫安养中心,进去就是等死。另一种叫做养生村,只收还能够自理的老人,给他们安排了瑜伽课、画画课,还能唱卡拉OK。但养生村又是一个小型社会,里头也会有排挤,有嫉妒,有八卦,搞不好还有霸凌。住进去一定要常常有人去看你,如果跟我一样单身,顶好不要住养生村。知道你没有人来,照护人员是会大小眼的,来的那个人还要送红包,说请多多照顾。
我分析了一下,我从小就是不喜欢团体生活的人,可能半夜12点钟才跑去买东西吃。住在养老院会饿死,养老院多半开在山明水秀……也就是荒山野地里头。完全跟着大家作息,我会很痛苦。我不能接受的是,住进养生村最多就是个小单人房,我所有的书、收集的DVD,统统就要丢掉。对我而言,这些东西不可能跟我切断的。很多人觉得,住进养生村里头,好像拿到了移民的绿卡一样,可那是我真正的生命状态吗?跟我这个人真正的生活需求,是不是相符呢?
我最后会选择居家养老,但绝对不能请护工。外劳不是机器,偷懒真是难免。父亲还有我在看着、管着外劳,到我,就没有了。所以我现在能做多少,能照顾自己多少,就先做了,看外面的环境怎么变化之后再调整。对于老这件事,自己要先接受,我不能逃避。大家先认识老的过程是什么,你才能为自己做出最适合的选择,再朝自己的目标努力。我现在慢慢地让自己的生活作息正常一些,以免有一天我真的非得住进养老院。
很多人觉得,养老照护是医疗体系要想的事情,好的养老就是有好的医疗设备,好的养生村,其实不是。大规模的科技、医疗、社会、法律要一起动起来,看看有没有新模式会产生。我看到的新模式里头,养老社区化比较符合目前的真相,北欧国家现在在尝试把一些小社区维持恢复到1970年代、1980年代的样貌,让整个社区参与进来,让老人按三四十年前的方式活,电话还是转盘的,领钱还是用提款卡,买东西还是杂货店。让他们用这一套方式活,他们衰老的进程会延缓。
就像我父亲情况稳定的背景是,我让他对周围的一切都觉得熟悉。他住的地方没有更动东西。他的字、画在哪里,洗手间在哪里,是他下意识的直觉反应。老人会觉得老,不是智能出现问题。对他来讲,学一套新的东西才是加速衰老。我们现在的环境一直在改变,人还没老就先变得封闭了,反而是加速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