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育儿:倒数第二个考验

第8章 育儿:倒数第二个考验

要学会不在情绪上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第一步就是接受他们有时候行为举止就像个变态。这不是说他们就是变态,但他们常常做变态的事。这也不是说你就该喜欢、宽容、无视这点。我们常看见他们的变态行为,但也不停地对此啧啧称奇。当他们行为变态时,我们可能气得要命、极其挫败、焦虑不安、惊慌失措。孩子都不是省油灯,没法叫你不生气。

他们应该对学校、成绩、将来的职业持端正态度。他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房间整洁(干净,没有奇形怪状的海报、符号、“装饰品”),应该跟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他们待人接物应该有责任心、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富有爱心、充满阳光。他们不仅应该态度端正,而且应该是全优生(在优等班),是获得三次校名首字母标志的运动员,是乐队成员、艺术家、戏剧俱乐部主席,是电脑专家,而且不应该涉足性生活(过早)或毒品和暴力(永远)。他们应该因“受人瞩目”而获奖,应该在同学会上拔头筹,应该是“冉冉上升的新星”,总之,应该是世界上最讨喜的人。事实上,我们有些人也就是跌跌撞撞地毕了业,没有犯罪记录而已。

当孩子们不再按应该的那样思考、感受和行动时,我们就有了过分生气的可能。每一件个案不算什么,但到第4000次,你仍然看见整个房子到处都是长了绿毛的脏碗碟和杯子时,潜在的情绪爆发情景就此形成。针对这种情形,你至少可能有三种思维模式,分述如下。

第一种 可能是“恐怖”经和“应该”经的结合体:“我再也受不了啦!我觉得他喜欢住在猪圈里。我干脆宰了他!他什么时候能成熟点,担负起责任?”(假如真杀了他,他当然也就永远长不大了。)这种类型的思考很有可能导致情绪爆发、大吵一通。

第二种 是你把它合理化道:“我还不如自己打扫呢。我懒得管了,太麻烦。促使他改变又有何用?”这类想法既会导致矛盾加深,又会导致孩子的行为越来越不像话(如果你对他所有的活儿大包大揽(这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话)。

第三种 想法可以是朝更佳之选方面想:“我想要他不经提醒就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但这一点怎么也行不通,真令人感到挫败而无可奈何,但并不可怕。我无须暴跳如雷。”

这类理性想法可以使你不回避他和他的烂摊子,让他打扫干净,因他没有主动打扫而惩处他(通常取消一些权利——禁足,不准使用电话、电视、车等)。惩罚的成功性取决于你如何说。假如你怒气冲冲地说(好啊,这回你要为这个烂摊子付出代价:不许出门!),回敬你的多半是恶言恶语。

然而,如果你不用恐怖化和应该化来气自己,你可以这样说:“比尔,尽管我们多次督促你,你仍然像今天这样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星期五晚上你不许出去,我要你现在就把东西收拾干净。”比尔可能会百般抵赖(一般会说一些难听的话),就说他抱怨、发牢骚、找借口,耍态度(通常这是放烟幕弹,为了让你妥协)吧。他说:“这不公平。我没时间,再说,你没事先警告我,昨天你就没叫玛丽收拾她自己的东西。为什么非要当场收拾不可?好像我们是住在家具店橱窗里的(他试图摔门而去)。

在这时,你不必让矛盾升级,但仍然态度坚定:“我知道你不喜欢被禁足,但我希望你有责任心,而你没有的话,就会真的出现问题。我希望你好好地说,不反应过激、不摔门。”如果比尔冷静下来,不再表现出行为粗鲁的样子,那就太好了;如果他继续过激反应,结束谈话,也许还要惩罚他没有礼貌。

你说这些话的方式大大地影响了对方的反应。假如你冷嘲热讽、咄咄逼人(逼他做出反应),或用试探的口吻,或怯生生的,你得到的反应可能跟你直接、坦诚地说话所得到的反应不同。后面这种说话方式不拐弯抹角、不迟疑、不贬损。如果你把事情恐怖化、应该化,过分气急败坏,想不从语气、表情、手势中泄露出这点很难。所以,如果你朝更佳之选的方面想,既不会有额外的挑衅,又更容易直截了当、不做无用功。

父母既可能对刚才描述的相对慢性的小事反应过度,也可能对非常严重的事(吸毒、酗酒、破坏他人财物、性行为、偷窃、开除学籍)采取过激的行动,处于这两者之间的行为(跟兄弟姐妹打架,晚上不按规定时间回家,逃课,不做家务事)也能成为父母发作的导火索。当然,事情越严重,我们就越反应过激,但我们可以不必如此的。

有一种育儿方式特别具备过激反应的潜力:担任继父母一职。在有些事例中,孩子们从不同家庭并入一个家庭。出现许多“继”养育形式,境况各异、动态不一。这些都具有折腾人情绪的潜力。

继父母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不管他如何爱孩子,关心孩子,孩子对亲生父母总是表现出不同的爱,哪怕亲生父母只是偶尔来看看孩子,对孩子的利益也不及继父母那样关心。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极其微妙,体现在每天孩子们如何跟你打招呼,体现在晚饭时跟你说话的方式,体现在道晚安的方式,体现在度假时的表现。作为继父母,你很容易感到愤懑和受伤。

有时候,继父母和继子女带着不同的价值观、期望值、气质风格突然住到了一块儿。闹别扭的可能性十分大(有时候“蜜月”刚过就开始了)。再者,任何形式组合的父母都会在教养孩子方面发生冲突,亲生父母以特殊的方式教养过一段时间后继父母再插足进来,更是难上加难。

继父母大有念“恐怖”经的潜力,例如“孩子们把我当外人,我真受不了!”还可能念“应该”经,例如“每次他生病、有麻烦、需要别人时,我就是那个在他身边的人,他应该珍惜这点!”念“合理化”经,例如“其实我一点不在乎。内心深处,我知道她多半是爱我的。”继父母如果对自己的期望值没有清晰的认识,就会在情绪上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恶意的吵架会从日常琐事(着装、宵禁、睡觉时间、分数)中产生,这些争执隐藏的是继父母和继子女之间的态度和反应。如果你遵循我们已提供的指南,这些过激反应就不一定会发生,而且肯定不会发生。“继”关系即使在佳境中也是困难重重,但如果人人朝更佳之选的方面思考和感受,这种关系可以大大改善。

不管你是亲生父母还是继父母,我们中一些人会比其他人需要处理更严重的育儿问题。我们选择了几个例子,从小麻烦(但是真正的不痛快)到严重问题,什么都有。这些例子是父母们提到的最常见的问题,而这些父母都参加过我们引领的若干讲习班。

这里第一部分展示的是如何运用四步骤(前面描述过的)来改变你的神经病想法。紧接着的练习部分则展示你在某种具体情形中所产生的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的思想和更佳之选,以及出自这些想法的行为。

你对这些例子里的立场可以赞同或不赞同,但这不是重点。所以,我们鼓励你不要在处理这些事时纠结于你所想的究竟对不对,或者纠结于“应该”在这些事情中采取何种立场。你有权(亦有责任)用自己的方法来应对这些局面。我们不是说只有这条路可走。

不管你采取何种行动,我们的重点是显示你可以用这四个步骤加以练习,强化自控力。在这些情形里,你能想到许多其他的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和更佳之选。然而,假如真的念上了“恐怖”经、“应该”经和“合理化”经,你将不是反应过激,就是逃避现实,而且还把孩子带得越来越糟糕。你可能成为问题的一部分,即过度情绪化的那部分。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