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我爱问连岳1

在心碎之时知道悲伤终究会过去

在心碎之时知道悲伤终究会过去

连岳,你好!

就在一秒钟前,我想到了做一个作家、或者说专栏作家的好处。不愁没有认同感。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我相信你付出的是其他东西。

我看过亦舒的《寂寞的心俱乐部》,里面的主角也是写专栏的。现在的人的情感已经需要这样拯救了吗?现在的人、现在的事不都是灰的吗?你看过那个波兰导演(名字有点长,我记不住)导的颜色三部曲吧,那部《红》,我记得男主角那个退休的法官一直在说,那是你的角度,那是你认为,那是你认为应该做的……真相,不过是我们认为的吧。

我有时候会想些问题,有用的,没用的,空的,实的,宏观的,微观的。知道凭自己的资历和经历是没法想清楚的,但是有时候又觉得非弄清楚不可。我现在也觉得一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想不明白,自己想不明白,也没人告诉我答案。又因为这些不会那么明显地影响我的生活,所以很多次都是不了了之。有时候这样的感觉真是让人窒息。衍生出来的感觉就一大串了,空虚啦,寂寞啦,烦躁啦,就是那些很多人都会有的。

你也有过吧,你现在还会有吧,还是已经不去想了,认为那是年轻日子里的胡思乱想?其实看了一些东西,也觉得你就是个凡人,自己的问题肯定有一大堆(每个人都这样,你不会是例外),但是你的工作又是解决别人的问题,唉,有时候也会烦吧。

你会看到这封信吗?如果会,那真是太有趣了。

Myraine

Myraine:

在邮箱里找到这封一年之前的邮件,打开看,感觉还是很好。真是一封很有趣的邮件。你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今天,我们暂且抛开具体的爱恨情仇故事,回到事物的本原,形而上一下,就像你在邮件里说的,每个人都会有很多问题,都会烦,我们如何跳脱出来,像莲花从淤泥中跳脱出来,今天,不教招术,只来修炼一下内功,这样,我们碰到情感变化时,定力也许大一些,智慧也许多一些。

我不是基督徒,可很欣赏他们的一项规矩:星期天什么工作都不做。我不知道自己将来会不会成为基督徒,但是,我开始努力像他们一样过周日。

周日,不做事,不读书,不上网,不开手机,就坐在那里胡思乱想。这其实很可怕,一想,就发现身边坚固的东西松懈掉了,实在不知道,活着一日一日一日一日一日累加,到底是为了什么?想什么什么都不是。这是我们面临的悖论,当生活激怒我们之时,就沉浸在其中,觉得自己被压迫得一无是处;而当我们能稍稍离得远一点,反而会觉得不要压迫,自己已经一无是处了。在这两极之间,也许灵魂需要更高一些的出口。

我们一直彷徨着,就是为了寻找出口。

我曾经问一个吸毒者:是什么让你脱不了瘾?他说:是那种想什么就是什么,想什么就有什么的感觉。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骗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独特的体会,但是这句话,我认为,倒真是说出人最大的渴求。我们多希望想什么就是什么,想什么就有什么。

可惜不能。前几天,在《诗篇》看到一句“人的帮助是枉然的”;以前眼光扫过它至少十来遍,这次,才突然发现它的好。这些人,自己与他人,认识的人与陌生的人,恨的人与爱的人,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人与天天见面的人……我们都像瓦器时代的瓦器,小心翼翼地保持距离,自以为身价很高,其实,都毫无价值。

上面的想法比较悲观。在星期天,自己面对自己,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还好,星期一马上就去上班了,在乐观主义的人群中,又会觉得自己是金器时代的金器,无论怎么混,都在保值增值,哪能不怜惜自己呢?

有一个人的生活和一般人差不多,他甚至比常人更胆小怯弱,为了离婚,可以逃到国外,而导致离婚的理由是他太离不开妈妈了。在他60岁时,朋友来访,餐后想来点酒,问他:有酒吗?他嗫嚅不敢作答,旁边的妈妈说话了:孩子,怎么能喝酒!

这么凄惨的一个人,酒都喝不到,更不可能搞到毒品麻醉自己了。结果,他用阅读拯救了自己,“对我来说,阅读就是最完美的人生。”

此人,名叫博尔赫斯。影响了一代中国文青,震撼了卡尔维诺,并成为南美洲的文学图腾之一。不能吸毒,跳脱不了日常压迫,那至少还有阅读这个逃生出口。

当然,你也可能根本不喜欢阅读,但是,总得学会自己的救生术,在暗之中等待光,在心碎之时知道悲伤终究会过去。

连岳

2004年8月25日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