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文物中的物理

二、兵器、塔刹、屋脊吻兽与尖端放电

二、兵器、塔刹、屋脊吻兽与尖端放电

古代兵器戈戟刀剑等都有锋利的尖刃。考古出土历代铜质或铁质兵器,种类繁多。出土的兵器,虽木柄大多腐烂,但从某些文献记载看,有些刀、矛、戈、戟的柄长可达3~6米。位于甘肃西部河西走廊的嘉峪关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为历代兵家所重。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可以看到当时战争、屯营的情境,刀枪林立于营寨旁(见图5-2)。

图5-2 嘉峪关西晋屯营壁画

高耸的古塔,或砖石结构,或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大多有塔刹。许多塔的塔刹是金属制成的。如山西应县木塔67米高(见图1-37、图1-38),铁制塔刹全长14.21米,伸出塔顶长为9.91米。又一说,以木柱为干、砖石固砌,又自下至上套装铁铸的“仰莲、复钵、相轮、火焰、仰月及宝珠等”,最顶尖为伸出的铁条。还以铁链八条加固塔刹,分别系于各空角垂脊末端(见图5-3)。建成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的浙江松阳延庆寺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七层建筑,其“刹上杆木起固定铁质刹件的作用”(见图5-4)。完工于辽兴宗重熙十八年(1049年),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庆州白塔,总高73.27米,其中刹高14.92米。塔刹为鎏金铸铜件。用以加固刹顶的铁链底端,安装有铸铜鎏金力士像,以拉住链条(见图5-5)。包括链条在内的整个塔刹结构宛如一把半开的雨伞。

图5-3 应县木塔塔刹

图5-4 浙江松阳延庆寺塔塔刹

图5-5 庆州白塔塔刹

中国传统的房屋建筑,尤其是皇家宫殿亦颇具特色。除木结构主体外,屋顶形状类似帐篷,屋脊上装饰吻兽,吻兽口内伸出一根指向天空的金属条,蔚然壮观。

大量的兵器与建筑文物提供了了解古代人关于尖端放电现象的知识的实物资料,也证实了古籍中有关记载的真实性。

大约从汉代起,人们就观察到长兵器尖端的放电现象。据《汉书·西域传》载,汉平帝元始年间(1—5年),为开辟一条通往玉门关的近道,汉王朝与车师后王国发生了一场小小的战争。在那备战的日日夜夜,车师后王姑句的兵士看到“姑句家矛端生火”。据《晋书·五行志》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成都王发动叛乱,攻长沙,陈兵于邺城。夜里“戈戟锋皆有火光,遥望如悬烛”。《金史·五行志》载,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年)十二月丁未,“上候辽军还至熟结泺,有光复见于矛端”;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七月庚辰,“兵刃有火”。《元史·五行志》载,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癸酉,“石州大风拔木,六畜皆鸣。人持枪矛,忽生火焰,抹之即无,摇之即有”。类似记述举不胜举。

至于塔刹和屋宇脊端吻兽的放电现象,也不乏记录。《元史·五行志》说: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六月甲寅,大都(今北京)大圣寿万安寺(旧名曰白塔寺)灾。是日未时,雷雨中有火自空而下,其殿脊东鳌鱼口火焰出,佛身上亦火起。

光绪四年修《嘉兴府志》卷三十五《祥异》载: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六月三十日,夜,东塔放金光,若流星四散。

有趣的是,1960年某雷雨夜,杭州六和塔塔顶各个尖端持续冒火,当时该塔未装避雷设备,人们以为电线走火。消防车赶至现场时,火已熄灭。事后检查亦一切正常。由此可推知,古代的有关记载是真实的。

根据这些关于放电现象的记载,有人提出,古建筑具有消雷功效。因为塔刹、加固链条或铁条,使整个塔顶(或屋顶)类似一具撑开的雨伞,基于“伞状式电离子发生器”的原理,在较强的大气电场中,它能使其周围电离子通过它而消散。另有一说,如应县木塔长期未遭雷电袭击,是由于其地基建筑具有绝缘避雷的效能,整个塔身形同现代绝缘子,故此雷电前峰通道一般不向塔身推进。

文物与历史文献表明,古代中国人最早发现了尖端放电现象,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古建筑是否具有避雷功效,迄今尚有不同看法。在此,我们要谈及一件极为有趣的历史事件:中国古建筑避雷问题,是300多年前由来华传教士、葡萄牙人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es,1609—1677年)最早描述的。他的记述比美国富兰克林在1752年提出用避雷针保护建筑物的建议要早约一个世纪。

安文思,字景明,13岁进耶稣会。1636年被耶稣会派往印度果阿,在该地教授哲学。1640年入华。他精通机械,又曾深入中国各地传教,最后定居四川。他曾受到清顺治帝的赏识,被赐予教堂和传教经费。顺治帝死后,他被控行贿罪并两次受刑。因一次大地震之故,被赦免。后来,在康熙帝的保护下,他平静地度过晚年。他死后,康熙帝还为他撰写墓碑碑文。他在1668年前后完成了两本著作:一是《论中国的文字和语言》,一是《中国的十二大奇迹》。后一书于1686年分别被译成法文和英文。法文本题为《中国的新关系:关于这个大帝国最优秀成就的描述》(巴黎,1688年,四卷本),英文本题为《中国新史:包括这个大帝国最重大特色的描述》(伦敦,1688年,四卷本)。它们成了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经典著作。直到1953年,克洛德·罗伊(Claude Roy,1915—1997年)在撰写《镜中中国》(La Chine dans un miroir)一书时还征引了其中的许多内容。

根据克洛德·罗伊的征引,在《中国的十二大奇迹》中有段关于中国建筑避雷的文字写道:

用琉璃瓦做成的屋顶犹如玻璃镜一样闪亮。屋角以动物头上角须的形式直指天空,这些动物是该帝国中最受尊崇的龙。屋顶的形状类似于汉代人曾经居住过的帐篷。帐篷固定在一个矛状物上,它们的各个角向上弯曲而指向天空。现在以砖瓦砌成的屋顶仍然模仿汉代人的建筑物。巨兽的舌头指向空中。其腹内穿过金属条,金属条一端插入地里。这样,当闪电落在屋上或皇宫时,闪电就被龙舌引向金属条通路,并且直奔地下而消散,因而不致伤害任何人。人们可清楚地看到,这个民族极有智慧,他们知道,如何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将美和实用结合在一起,如何将聪明睿智寓于精致的工艺之中。

安文思在中国生活了37年,旅行过中国的许多地方,与当时的中国学者有着广泛的来往联系,也必定目睹了许多宫殿、庙宇和寺塔。他的记述理应可靠。尤其是吻兽口内铁条一直插入地下,虽不可能全部建筑物普遍如此,是否有可能其中的一些是这样做的?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整个欧洲尚未产生任何避雷或建造避雷针的思想或概念,因为第一个提出避雷的物理概念并发明避雷针的富兰克林,是在安文思撰写有关著作之后40年才出生的。而安文思的记述也绝不是他本人的想象,尤其是通过那条金属通路,雷电可以被引向地下而消散的观念,无疑是当时中国人的看法。可以说,避雷针的想法和设计思想渊源于中国。

奇怪的是,迄今我国的考古文物界尚未发现类似350多年前安文思所描写的建筑物。屋脊吻兽口中的那根铁条、塔刹的金属条或加固铁条等,是否连接到地面上,似乎已有否定的结论。会否发生这样的情况:极为稀罕的或某一座建筑物上的那些接地铁条,在历经社会动乱、贫困与灾难之中的300多年间,有被破坏、盗窃的种种可能?何况盗墓之类在中国历史上是司空见惯的呢。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