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伟大的电影2

奥菲斯 Orpheus,1950

奥菲斯 [1]
Orpheus,1950

在古希腊传说中,乐师奥菲斯前往冥府寻找他的亡妻,他用七弦琴奏响美妙的音乐,众神为之动容,便同意他把亡妻带回人间——条件是他不能回头看她。让·谷克多(Jean Cocteau)把他这部1950年的影片背景设置在现代巴黎,并加入一些会让希腊人大跌眼镜的改编,尤其是以死神为第三者的三角恋情。

《奥菲斯》充分体现了谷克多对于魔法与妖术的喜好,他运用简陋而富有戏剧性的特效和特技镜头来表现角色穿过镜子进入冥界的一幕。当他想让一个角色重返生界时,就通过简单的回放来完成画面。他如此轻巧地在电影中使用着这些特效,以致于没过多久它们就骗不了观众了,仅仅保留着那个神秘世界的氛围。

故事在巴黎的诗人咖啡馆拉开帷幕,著名诗人奥菲斯(让·马莱[Jean Marais]饰)已步入中年,被跃跃欲试企图取代他的年轻诗人们取笑。一场纠纷爆发了,他年轻的对手塞杰斯特(Cegeste,爱德瓦·德米特[Édouard Dermithe]饰)被撞倒在地。一辆劳斯莱斯突然出现,它的主人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公主(玛丽亚·卡萨瑞斯[Maria Casares]饰),她命令司机把年轻人抬到轿车的后座上。随后又要求奥菲斯作为证人一同前往,但是他们并未开往医院,而是进入一片云雾缭绕的幻境,那里正是冥界。

“你知道我是谁吗?”公主对塞杰斯特说,“我是你的死神。”的确如此,紧身长袍和严厉的妆容令她看起来像个专横的女人。她的司机厄尔特比兹(Heurtebise,弗兰索斯·皮埃尔饰)是灵魂的看守,在她进行密谋时替她望风。奥菲斯和厄尔特比兹一同返回人间,要求司机把那辆劳斯莱斯藏在他的车库里,接着,他被汽车收音机里传出的神秘信息吸引住了——那些信息也许会启发他的艺术创作。他的沉迷让妻子欧律狄刻(Eurydice,玛丽·德亚[Marie Déa]饰)忍无可忍,厄尔特比兹于是上前安慰。在后来的段落中,欧律狄刻死去了,所有主要人物再次回到冥界,混乱的局面也随之出现:奥菲斯同时爱着妻子和公主,公主也爱着他,而司机爱上了欧律狄刻。毫无疑问,这是有悖伦理的,公主甚至因为嫉妒而让欧律狄刻死去。不久后,这些人来到调解法庭上,面对几个年长、严厉的男人作出证词。

这听起来就像是当代好莱坞那类天使与转世电影,我甚至设想出一个新版来:摇滚明星前往冥府召唤女友重生,随后却沉迷于他从网上下载的MP3文件。但谷克多的版本神秘而富有美感。他并非一个多产的电影导演(他还忙于诗歌、小说和剧本的创作,以及绘画和雕塑,并且沉溺鸦片)。但他拍摄的影片不遵循任何商业化套路,而是从他潜意识的源泉中流淌而出,并且,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同路人,他从来不拘使用奇崛的意象。

死神的跟班是两个身穿皮衣的摩托车手,《奥菲斯》因此名声大振,他们的装束,尤其是长筒靴和紧身皮衣备受追崇。而公主傲慢地向死神法庭询问自己能否抽烟,在画风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奥菲斯由英俊的让·马莱扮演(在现实生活中,他是谷克多的恋人)。1949年,有影迷总结出他演艺生涯与片中诗人存在一些共同点;两人皆是年少成名,都参与过重要的作品(马莱在谷克多1946年的杰作《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 ,1946]中扮演了野兽),以及他们都敏感地意识到新生代正在背后紧追不舍。

如果谷克多没有在诸多艺术门类中取得如此建树,他可能会被称为“半吊子”。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他专攻一个领域——诗歌、绘画或者电影,任意一个——那么他会被奉为大师,但是大众对他的多才多艺抱持怀疑。在1930年,他执导了第一部电影《诗人之血》(Blood of a Poet ,1932)。它的制片人是德·诺瓦耶子爵(Viscount de Noailles),他在同年也赞助了达利和布努埃尔的《黄金时代》(L’Age d’Or ,1930)。当他们的电影在罗马教廷受到声讨时,公爵将其束之高阁,并且谨慎地把《诗人之血》的上映也推迟到两年之后。(它后来作为超现实主义名作在纽约一家剧院持续十五年连日放映。)

谷克多声称并不十分看重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不过尽管谦逊,他还是在自己回忆录中提及它的十五年连续放映纪录。直到1946年拍摄《美女与野兽》之前,他都没有其他电影作品问世。再往后就是1948年的杰作《可怕的父母》(The Storm Within ,1948)。1949年的《奥菲斯》与《诗人之血》以及影响力稍逊的《奥菲斯的遗嘱》(Testament of Orpheus ,1959)构成了三部曲,但它仍然是独立成篇的。

如今观看《奥菲斯》,如同回望一个从大银幕上彻底消失的电影王国。现在很少有电影因为纯粹的艺术价值而被搬上银幕了,实验性不受鼓励,马莱这样的大牌影星也不会去拍奇怪的希腊神话新编。然而在谷克多手中,这个故事变得意外丰富,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关乎于爱、死亡和嫉妒,还探讨了艺术是怎样将艺术家从日常俗务前吸引走的,因此在奥菲斯从冥府不可思议地返回生界后,他对收音机播送的内容要比爱着他的妻子更为关注。(一个愤世嫉俗者可能会在他耳边低语:一趟冥界之旅带来的灵感远超过大多数诗人所能获得的。)

马莱身材高大,卷发如云,剪着名流的精致发型。而弗兰索斯·皮埃尔出演的司机是片中第二重要的角色,尽管我们一开始没有意识到。玛丽·德亚死而复生之后的几场戏中,节奏十分精妙,甚至具有喜剧性,奥菲斯几乎没有看她一眼。

当然,这部电影也并非完美。比如一条副线悬而未决,这条副线涉及欧律狄刻和她那位妇联干部气十足的朋友阿格莱奥妮丝(Aglaonice,朱丽特·格蕾科[Juliette Gréco]饰)。演员中表现较弱的是玛利亚·卡萨瑞斯扮演的公主,死神的化身。对于这个角色而言,她的表现力有所欠缺,除去所有特效、服饰和妆容,她可谓平淡无奇甚至无足轻重。谷克多既不想找嘉宝(Greta Garbo)也没有考虑黛德丽,但想象一下她们出演这部电影的情形,比如在最后一段中取代玛利亚。(这个时刻如果换成这两位女演员中的任何一个,在法庭突然消失后,公主转身对司机说道,“如果是在以前的世界里,我想说,让我们喝一杯吧。”)

这部电影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就是看那些简陋稚拙的特效使用得多么大胆。橡胶手套通过回放戴在了双手上。碎玻璃在镜框中重圆。镜子有时单独出现,有时被放置在其他镜子的两边。当角色浮现在镜中时,谷克多只是剪接了他们从倒映着自己面孔的池水中抬起双手的镜头。还有一次他使用了在《美女与野兽》中用过的技巧,角色在一个我们看不见的滑轮台上被拉动前行。

人物的表演从没有过度夸张或是过于戏剧化,没有刻意追求那种仿佛置身希腊神话中的古典效果。就连幽默之处也是一板一眼的。有些台词——零零散散的——出自谷克多自己的诗语。最好的一句是:“镜子是死亡进出的门。一生在镜中注视自己,你便会看到死神是如何作用的。”

[1] 片名和片中主角名字“Orpheus”在此文中按英文译名译作“奥菲斯”,法文原名译作“奥费”(Orphée),均指古希腊神话人物俄耳甫斯。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