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每个男人都想成为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但是每个男孩都想。在一场接一场的冒险中,他一次又一次地拯救着世界,击败着稀奇古怪的恶棍,使用着各式各样小巧的玩意儿,并且还引诱出奇性感的女人,或者说被她们引诱着(这对那些小于十二岁的男孩来说,是最没吸引力的一点)。他是一位英雄,而不是狗熊。即便是在濒临绝境之时,他还是能够振作起精神来,而不是首先考虑交上好运的可能性。他沉迷于物质享受,这对他的历任长官们来说是一种折磨。他精通所有的物件,有能力空投到敌方的领域,五分钟之后摇身一变为穿着燕尾服的绅士。谈到间谍片,特工007系列就是一站购物、全套服务。
詹姆斯·邦德是二十世纪最为经久不衰的电影主角之一,而且很可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继续炙手可热——尽管当然,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也是流芳百世的,而且人猿泰山(Tarzan)也可能再度发光发热。(《星球大战》与《星际迷航》系列并不够格,因为它们是群戏,而且时间上的延续性也弱一些。)
在系列电影的主角中,邦德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原因之一在于电影的品控较好。几乎所有的邦德电影都有着相同的制作团队,而人猿泰山系列电影则品质不一,起伏甚大。福尔摩斯激发的修正与阐释比哈姆雷特(Hamlet)更多,但邦德始终是邦德:现在的他,依然和1962年那部第一次将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的间谍小说带入银幕的《007之诺博士》(Dr.No ,1962)里的他一样。即便是邦德别传(crypto-Bond),像是非正统的《007别传之皇家夜总会》(Casino Royale ,1967)中的怪英雄大卫·尼文(David Niven),或者是戏仿邦德(spoof-Bonds)的影片,像是《弗林特》(Our Man Flint ,1966)中的弗林特、私家侦探马特·海姆系列(Matt Helm)中的马特·海姆、王牌大贱谍系列(Austin Powers)中的奥斯汀·鲍尔斯,也都是效仿弗莱明的这位传奇人物形象塑造的。
在所有的邦德电影中,《007之金手指》是最好的一部,而且可以成为系列其他电影的代言。如果它称不上是一部伟大的电影,那它依然是一部伟大的娱乐品,包含着邦德电影套路中能够一遍又一遍起作用的所有元素。同样有趣的是前两部朴实无华的邦德电影与后面极尽铺张华丽之能事的大制作邦德电影之间的联系。本片完成后,制片人“小胖子”艾伯特·布罗科利(Albert“Cubby”Broccoli)与哈里·萨尔茨曼(Harry Saltzman)应该已经确信007电影可以长盛不衰了。
《007之金手指》片长111分钟,它和《007之诺博士》一样,是詹姆斯·邦德电影片长最短的两部作品之一。然而它可能比这个系列的其他影片包含了更多经久不衰的影像:全身被涂上了一层黄金漆的被谋杀的年轻女人;戴着钢边圆顶礼帽的沉默的韩国刺客奥德乔布(Oddjob,哈罗德·萨卡塔[Harold Sakata]饰);有着能够置人于死地的暗器和弹射座位的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轿车;邦德与帕茜·葛洛(Pussy Galore,霍纳尔·布莱克曼[Honor Blackman]饰)上演的一场性感空手道比赛;反派金手指和他的镀金劳斯莱斯(Rolls-Royce)轿车,以及理所当然的,那道指向邦德下半身的镭射光线,如果他想要继续成为这个系列主角的话,这是必须要有的。
在制作《007之金手指》时,布罗科利——萨尔茨曼为这个系列找到了使其经久不衰的表现方式。其实它的轮廓在前两部电影中就已经慢慢浮现出来了,然后在这部电影中彻底完成。首先,影片开篇的那段场景,将邦德塑造为一条性爱猎狗,并将他与一个特技场景或者是一次骇人的死亡联系在一起。然后则是英国军情六处(British Secret Service)的长官M的召唤,并且简要介绍反派角色觊觎全球主导权。同秘书钱班霓(Moneypenny)之间的调情。Q展示他为邦德接下来的案子特别发明出来的小玩意儿。对反派头目、他那些凶残怪诞的共犯们以及女助手的介绍。邦德发现了这群反派的阴谋诡计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图。邦德被抓,陷入绝境。邦德引诱了大反派的女人,以及诸如此类的情节。最终总是导向这样一个结局:邦德正欲享用他胜利的奖励——他最新征服的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果实。
“正欲享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短语。在邦德电影中,没有太长的性爱场景,只有前奏与尾声。“邦德式性爱是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影评人史蒂夫·罗德兹(Steve Rhodes)说道,“它包括一个迅速但又浓烈的接吻,随后镜头就切换到了后面的场景。性爱被俏皮的双关话和与性有关的话语所暗示着,但是从未被毫无保留地论及。”从《007之诺博士》中海边那位长着一副维纳斯脸庞的乌苏拉·安德丝(Ursula Andress)开始,美女是所有邦德电影的特征。尽管按照宣传的惯例,她们不会在电影中裸身,而是会在电影首映前刚上市的《花花公子》(Playboy )杂志上一丝不挂。
《007之金手指》是“唠叨杀手症”(Talking Killer Syndrome)的经典范例。该词汇来自于我的《电影小词典》(Little Movie Glossary )一书。奥里克·金手指(Auric Goldfinger,杰特·弗罗比[Gert Frobe]饰)已经活捉邦德,并且将他完全置于自己掌控之下。确实,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神不知鬼不觉地用激光将邦德化整为零。然而邦德灵机一动,避免了此事的发生。现在他逃过一劫,成了金手指的阶下囚。就像邦德的许多其他对手一样,金手指好像无法尽到地主之谊:他有着地球上最为精巧的藏匿之所,却无从炫耀,这一定令他感到烦恼。于是金手指用飞机将邦德送到了他在肯塔基(Kentucky)的马场。邦德在这里听到了中国人和金手指之间关于袭击诺克斯堡(Fort Knox)计划方案的谈话——这会使得黄金大亨金手指一举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男人,而反派也会因世界局势的混乱而受益。随后,在一次愉悦的交谈中,金手指愚蠢地解答了邦德剩下的疑问,例如他是如何能够将数量如此巨大的黄金带走的。
这部电影的张力就是建立在这种基本上非常荒唐的基础上。金手指将美国所有黑道家族的头目都聚到了他的肯塔基农场。他按下了按钮,然后电影史上最具匠心的展示开始了。银幕从天花板上降了下来,诺克斯堡的照片显现了出来。地板回滚了起来,然后一个诺克斯堡的超大比例模型在液压升降机(邦德藏在里面)缓缓上升。金手指向匪徒们阐释了自己的计划,邦德仔细聆听着。随后百叶窗落下,将这些黑手党成员们锁在了屋子里,他们很快就被毒气给毒死了。我的问题是:如果你只是想随后把这些人干掉的话,那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来向他们进行如此奢华的展示?我觉得最有可能的解释是:金手指让工人们花上数周时间,在这里慢慢建起这个展示的舞台,他希望将其展示给某个特别的人看。
当然,早期邦德电影中的邦德都是由肖恩·康纳利扮演的。此君珠玉在前,令他的所有继任者都显得黯然失色(乔治·拉扎贝[George Lazenby]、罗杰·摩尔[Roger Moore]、提摩西·道尔顿[Timothy Dalton]、皮尔斯·布鲁斯南[Pierce Brosnan]),这同样也改变了他自己的从影生涯。许多年来,康纳利都是人们心中邦德的不二之选,他在1967年的《007之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 ,1967)后离开了该系列,但在继任者拉扎贝惨败之后,又在《007之金刚钻》(Diamonds Are Forever ,1971)中重新归来。然后在《007外传之巡弋飞弹》(Never Say Never Again ,1983)中奉献了最后一次演出(因为他拥有该片的所有权)。其他饰演邦德这个角色的演员们也没什么大错(即便是拉扎贝都有他自己的忠实拥趸),但是他们不是康纳利,他的巨大成功是后来者背负的一个沉重的十字架。
康纳利有一种该角色所需的整洁与自信,而且还拥有一种不动声色地语出双关的天赋。但他还有一些其他人没有的东西(或许道尔顿除外):钢铁般的坚忍不拔。当他的眼睛微微闭起,他的身子紧张起来,你才知道表演告一段落,杀戮即将开启。
直到人们知道它是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总统消遣时的最爱之后,弗莱明的詹姆斯·邦德小说才在美国畅销起来。的确,我们对约翰·菲兹杰拉德·肯尼迪了解得越多,才越知道他和邦德有多像,或者,反过来说也成立。在“摇摆伦敦”(Swinging London)乐队席卷流行文化市场的那段时间里,邦德系列也被进行了完美的市场定位(尽管邦德在《007之金手指》中罕见地流露出了自己的音乐品味:他推荐戴上耳罩,听当时最新的披头士乐队的歌曲)。但是现在,“摇摆伦敦”乐队已经摇摇欲坠,渐成陈年往事,而邦德依然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