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伟大的电影1

苦雨恋春风

苦雨恋春风

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100.《风中情书》.tif


从道格拉斯·瑟克的几部主要作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映至今,人们对他导演的情节剧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电影评论界对瑟克的影片冷嘲热讽,而大众却趋之若鹜;如今大多数电影观众把他的片子当做流行垃圾,但严肃电影研究圈子却将他视为一位伟大的电影人。瑟克作为一个德国人,二战中为逃避希特勒的迫害流亡美国,战后却又成了美国物质主义浪潮的狡猾的颠覆者。

去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我赶到伦敦北部汉普斯特德区的人人影院(Everyman Cinema)观看瑟克的《苦雨恋春风》修复版。《苦雨恋春风》是一部古怪的情节剧,具有一种恶作剧般的幽默感,后来的《达拉斯》、《豪门恩怨》[1]等黄金档肥皂剧均有这部影片的影子。这一类作品往往把夸张的行为表现得激昂悲壮,骨子里却带有强烈的讽刺,而瑟克正是这种风格的开创者。

几乎所有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都要提到一大串关键词:财富、酗酒、放荡、性无能、自杀,以及隐含的乱伦和同性恋倾向。影片的主题曲则由山米·卡恩(Sammy Cahn)创作,“四个尖”(Four Aces)乐队演唱。这样一部影片似乎应该成为笑柄,然而人人影院里的观众个个看得聚精会神,鸦雀无声。只有一个场面引发了一阵窃笑:别人让洛克·赫德森赶紧找个老婆,他答道:“我找石油还来不及呢。”[2]

欣赏《苦雨恋春风》这样一部电影恐怕比欣赏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更难,因为伯格曼的影片主题明确、突出,而瑟克则往往让影片的形式风格掩盖了所要传达的信息。他的内在是张狂的,外表则是虚假的,他就是要让你注意到影片的人工痕迹,让你意识到他采取的并非现实主义,而是夸张的好莱坞制片厂风格。《苦雨恋春风》开头出现的曼哈顿远景明显是画出来的,车水马龙的街道也是用背景放映合成(rear-projection)的方式制作的,车辆都是十年前的款式。片中人物少年时曾在一个池塘边海誓山盟,长大后又各自后悔,而那个池塘显然是摄影棚里的道具水池,池边的风景都是假的。

演员的表演也和布景一样做作,片中人物个个都像《影视剧》(Photoplay)杂志的封面,一开口就是低俗言情剧的陈词滥调。演出班底是瑟克精心挑选的,他有意强调了每个演员自身的特点,制造出一种讽刺效果,这也是《苦雨恋春风》的趣味之一。洛克·赫德森扮演男主角米奇·韦恩(这个名字别具深意)[3],米奇家境贫寒,从小生活在得克萨斯州石油富豪贾斯珀·哈德利(罗伯特·基斯[Robert Keith]饰)的牧场上,和哈德利的儿子凯尔(罗伯特·斯塔克[Robert Stack]饰)、女儿玛丽莉(多萝西·玛隆饰)一起长大。米奇现在在哈德利石油集团中担任高职,每天头戴棒球帽、耳后夹着一支黄铅笔研究地形图;凯尔长大后则成了一个嗜酒的花花公子,而玛丽莉成了一个嗜酒的荡妇。

影片开头,米奇与凯尔在纽约遇到了端庄而聪慧的露西·摩尔(劳伦·巴考尔饰),两人都爱上了她。露西告诉凯尔她想从事广告业,凯尔立刻拿起电话为她买下一家广告公司,但她拒绝了。三人在“21”饭店共进午餐,随后凯尔打发米奇去买香烟,自己乘机带着露西搭出租车直奔机场。然而米奇对他的把戏了如指掌,早已抢先一步登上了哈德利家的私人飞机。凯尔亲自驾机飞往迈阿密海岸,途中他向露西坦白自己“喝酒喝得太厉害”,又说“从来没有人像你一样认真听我说话”。他对米奇·韦恩的评价是:“他是个怪人。他很穷。”这两个字眼在这里是同义词。

到了迈阿密海岸,三人住进哈德利家的宾馆。背景音乐洋溢着物质主义的喜悦,宾馆经理高声招呼“摩尔小姐的套房”;凯尔向露西展示了一橱又一橱的高级礼服、一屉又一屉的手袋、一盒又一盒的珠宝,并让她做好准备与他共进晚餐。过了半个小时,凯尔在他与米奇“共用”的套间中换好衣服,走进露西的房间,唤道:“你穿戴好了吗?”然而,露西已经离开宾馆去了机场。凯尔若有所思地嘟囔了一句:“还真是个正派的姑娘。”[4]

片中出现的迈阿密海岸是画出来的假背景,得克萨斯州的风光也是在制片厂的外景场地打造的,只有跑车从石油井架旁掠过的几个镜头除外。影片情节逐渐升温。玛丽莉从儿时就迷上了米奇,一直想嫁给他。她对他的需求如此强烈,以至于她穿着低胸装四处游荡时双膝直颤,好像要被她的欲望压垮了似的(玛隆凭此片中的演出夺得了一尊小金人)。

凯尔原本已经戒酒了,但一个医生很不明智地向他透露了他不能生育的消息,导致他再次开始酗酒。其实他并非完全不能生育,只是有点“问题”,生个孩子还是“有可能的”。然而凯尔等不及听完医生的补充便冲向乡村俱乐部,一头扎进了酒瓶里。当露西告诉凯尔她有了身孕时,凯尔立刻认定孩子是米奇的种。玛丽莉为了夺回儿时的玩伴,一心想把露西赶走,此刻便在一旁煽风点火,让凯尔疑心更甚。

我在概括《苦雨恋春风》的剧情时都忍不住要笑,瑟克执导这样的情节时想必也是面带微笑。他在歌颂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的同时又加以颠覆,用电影评论家戴夫·科尔(Dave Kehr)的话说,瑟克在影片中运用的矫揉造作的特效、色彩和故事桥段如同“一篇布莱希特[5]的文章,尖叫着美国人在家庭与事业上共同的性无能”,而那刻意制造的距离感“让观众注意到电影这种媒介乃是人造的,并对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空虚进行了嘲讽”。这样说是没错,但我们也可以把瑟克的狡猾手段当做简单的娱乐来享受。像《苦雨恋春风》这样的电影既可以满足高端口味,也可以满足中低端口味。单从表面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垃圾肥皂剧;如果你能看出其中的风格、荒诞、夸张和反讽的幽默,这部电影实际上颠覆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有用严肃的态度处理类似题材的戏剧作品。威廉·英奇(William Inge)与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在那个年代备受重视,但瑟克却取笑了他们那种弗洛伊德式的歇斯底里(威廉斯的作品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要归功于他的诗才,而不是他的常识)。

要考验一部讽刺作品是否成功,就要看观众何时意识到作者在开玩笑。在影片开头部分,米奇曾问露西:“你是在找乐子呢,还是在自我反省?”这就是导演的一个暗示。玛丽莉在河畔缅怀失去的纯真与承诺的一幕也是一个暗示,这是整部影片中色彩最鲜艳的场景之一,瑟克给玛丽莉洋溢着怀旧之情的面庞打了个特写,同时我们听见小米奇操着童音许诺长大之后就和玛丽莉结婚。影片后半段,米奇对玛丽莉说:“我们早已远离当年那条小河了!”

到影片的结尾部分,观众们开始挤眉弄眼、交头接耳,电影院里出现了一阵骚动。老贾斯珀·哈德利出场时往往坐在一张办公桌前,桌上摆着一座高大的青铜石油钻井塔模型,身后的墙壁上则挂着他坐在同一张办公桌前、握着同一个青铜模型的画像,就像理发店的镜子一样。在影片结尾,玛丽莉的情敌们获得了胜利,而她独自留在她父亲的办公室里,抚摸着那座坚挺直竖的钻井塔,起先她一脸痛苦,随后却变得十分温柔。

学会欣赏《苦雨恋春风》的低俗并不等于降低自己的品位。流行文化的窠臼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抉择,但我们自己往往意识不到。有些影片将我们的幻想加以夸张,反而让我们看清这些幻想的可笑、看清我们自身的可笑,从而拨开我们眼前的迷障。

道格拉斯·瑟克(1900—1987)一生中有两大事业。他三十七岁前一直生活在德国,主要执导舞台剧,尤其擅长古典作品。他在美国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希特勒的疯子》(Hitler's Madmen,1943),他的主要影响则来自于他为环球电影公司执导的一系列红极一时的情节剧,包括《吾之欲》(All I Desire,1953)、《天老地荒不了情》(Magnificent Obsession,1954)、《深锁春光一院愁》和《春风秋雨》(Imitation of Life,1959)。他也拍过西部片、音乐片和战争片。瑟克最常用的男星就是赫德森,或许是因为赫德森隐藏的同性恋倾向往往在不知不觉间颠覆了他通常扮演的俗套角色,这一点令瑟克格外欣赏。

另一位对美式情节剧情有独钟的德国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曾表示,他的作品受瑟克的影响最大。瑟克也是黄金档肥皂剧当之无愧的鼻祖。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则表示:“《苦雨恋春风》我已经看了上千遍,仍然迫不及待想再看一遍。”瑟克的风格影响广泛,自他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一本正经地拍煽情片了。瑟克对物质主义的微妙颠覆以可见或不可见的形式在无数方面扭曲了美国的流行文化,从而促进了一个全新的讽刺时代的诞生。

(殷宴  译)

[1] 达拉斯(Dallas,1978—1991)、豪门恩怨(Dynasty,1981—1989):均为美国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播出的黄金档肥皂剧。

[2] 洛克·赫德森是好莱坞著名同性恋男星。

[3]  Mitch Wayne,可能影射西部片巨星约翰·韦恩,他与洛克·赫德森是好友。

[4] “穿戴好了”(decent)在英文中亦有“正派”之意,凯尔这句台词是双关语。

[5]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反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