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伟大的电影1

电视台风云

电视台风云

Network, 1976

63.《广播电视网》.tif


我们回忆起《电视台风云》时,首先想到的总是“疯狂的电视预言家”霍华德·比尔(彼得·芬奇[Peter Finch]饰),这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我们记得他披着湿透的雨衣,头发被雨水粘在前额上,大声呼喊:“我气疯了,我再也受不了了!”这句话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语言。但比尔只不过是影片的陪衬,故事的中心则是把收视率看做性命的节目策划人戴安娜·克里斯蒂森(费·唐纳薇饰)。与她形成对比的是人到中年的新闻节目主管麦克斯·舒马赫(威廉·霍尔登饰),他首先成了戴安娜的牺牲品,后来又成了她的情人。

这部由帕迪·查耶夫斯基(Paddy Chayefsky)创作的剧本曾获奥斯卡奖,其迷人之处就在于不同的层面之间过渡十分平滑。关于比尔和革命组织“自由军”的部分是最夸张、最出格的,关于戴安娜和麦克斯的部分则安静而紧张,既有戏剧性又能令人信服;涉及电视台管理层的情节定位在幕后写实,我们或许会怀疑一个像霍华德·比尔这样的主持人能否出现在电视上,但我们不会怀疑电视台高层是否会像影片中展示的那样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随后,查耶夫斯基和导演西德尼·吕美特(Sidney Lumet)又悄悄地把电视台内幕这部分一并融进了讽刺层面之中,手法非常巧妙,因此当电视台高管们深夜开会讨论如何处置霍华德·比尔时,我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疯狂的世界。

《电视台风云》在1976年轰动一时,共获十项奥斯卡提名,最终夺得四项(芬奇、唐纳薇、最佳女配角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Beatrice Straight]和查耶夫斯基);此外,它更激起了一场关于电视是否具有腐化作用的大辩论。在二十五年后的今天看来,这部影片就像是一篇预言。查耶夫斯基创造霍华德·比尔这个人物时,是否已经预见到了杰瑞·斯布林格[1]、霍华德·斯登[2]和世界摔跤协会(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3]的诞生?

影片中的大部分细节经久不衰,包括电视台的决策会议等等;有些部分则已经过时,最明显的是霍华德·比尔的第一个直播间,那满是节疤的松木播音台让他看起来好像在桑拿房里播新闻。比尔走红之后,他的新直播间不但装有旋转式底座,而且请来占卜术士和八卦专栏作家坐镇,这一细节生动地捕捉到了某些新闻/娱乐节目的特征,在这类节目中,会“通灵”的人往往比握有重要信息的人更受欢迎。

大多数人只记得霍华德·比尔受够了新闻播报的工作,在直播期间彻底崩溃了,但实际情节并不完全是这样。片中的比尔是个酒鬼,因为工作表现太差而被上司(霍尔登)开除,随后两人一起喝得酩酊大醉,乘着酒劲开玩笑说比尔要在直播期间当众自杀。第二天比尔在电视上向观众告别,并宣布由于收视率下降,他准备自杀。电视台立刻掐断了他的节目,但他乞求上司再给他一次向观众道别的机会。第二天,他便在节目中说了这番话:“让我告诉你们出了什么事:我已经说够了屁——[话]。”他的直白对收视率大有好处,于是戴安娜说服她的上司推翻麦克斯的决定,重新启用霍华德。当霍华德说出那段著名的台词时,他显然已经深深陷入了疯狂的境地。

吕美特和查耶夫斯基懂得什么时候需要收敛,什么时候又该火力全开。当比尔命令观众“跟我一起说”的时候,镜头切到外面,只见人们纷纷从窗口探出身子叫喊着他们也气疯了。这一幕虽然很不真实,但非常精彩,充满了现场感染力。比尔的收视率直线上升(高居排行榜第四位,紧追《无敌金刚》[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1974-1978]、《全家福》[All in the Family,1971-1979]和《菲莉丝》[Phyllis,1975-1977][4]之后),电视台为他建了新的直播间,在报幕员的介绍下,他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疯子预言家”出场,开始胡言乱语、大吹大擂。

与这出夸张的讽刺剧相对的是麦克斯和戴安娜之间的婚外情。唐纳薇把一个工作狂型的节目策划人演绎得风情万种,她两眼放光、轻舔嘴唇时脑子里想的是更高的收视率。在一幕戏中她一边与麦克斯接吻一边告诉他她可以用多么低的价格买下詹姆斯·邦德的重播权;随后,她在床上一面做爱一面谈论收视率,并喘息着“毛泽东一小时”达到高潮。

“毛泽东一小时”是戴安娜构思的一档节目,主要报道一支以“共生解放军”[5]为原型的革命组织的事迹。在一个类似安吉拉·戴维斯(Angela Davis)[6]的中间人的介绍下,戴安娜深入该组织的藏身处与全副武装的组织头目谈判,并和一个类似帕蒂·赫斯特[7]的女革命者发生了口角。这部分情节缺乏真实感,但充分证明了戴安娜为提高节目收视率可以付出多大的努力。

相比之下,霍尔登演绎的新闻记者较为可信。一方面,他曾是爱德华·默罗[8]的高徒,如今却眼看着他热爱的新闻节目组毁在戴安娜手上;另一方面,他又迷恋着她,并主动与她展开了一段婚外情。这段关系对他来说犹如鬼迷心窍,又或许这就是爱情。我们很难说这段关系对她意味着什么,因为正像他最后对她说的那句话:“你身上已经再也没有什么我能够忍受的东西了。”

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所扮演的麦克斯的妻子虽然戏份很少,但她充满张力的表演仍然赢得了奥斯卡奖。这是一个结婚多年的女人的真实写照:由于长期忍受一个乖僻任性的男人,她虽然感到自己遭到了背叛、满腔怒火,但并不惊讶。影片的艺术指导用画面强调了麦克斯出轨的决定究竟意味着什么:他和妻子原本住在一套高雅的公寓里,四壁放满了一排排的书,后来他却搬进了唐纳薇俗气的双层套房。显然,尽管她很注意自己的衣着(服装造型由西奥妮·V. 奥尔德里奇[Theoni V. Aldredge]设计),她对自己的住所却并不在意,因为她不是一个居家型的人。她的家在会议室、高级办公室和控制间里。

片中的配角个个鲜活。尼德·巴蒂扮演的电视制片人锋芒毕露(就是他说了那句著名的台词“那是因为你上电视,白痴”);罗伯特·杜瓦尔演一位执行主管,当有人提议谋杀霍华德·比尔时,他坚持要“听听大家的意见”;韦斯利·阿迪(Wesley Addy)演那位长相英俊、头发花白的主管,是电视台的形象代表,出席股东大会时能给公司撑门面。

查耶夫斯基在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老板其实不在乎你在电视上说什么,只要你不威胁到他们的利益。霍华德·比尔煽动人们的怒火、号召观众关掉电视,而他的崇拜者们高唱着他们已经受够了——但直到比尔把电视台母公司向沙特阿拉伯人出售的计划公之于众时,电视台高层才开始找他的麻烦。在这方面,《电视台风云》与《惊曝内幕》(The Insider,1999)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表现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六十分”节目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唯独不能对公司的利益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西德尼·吕美特生于1924年,是直播电视黄金时代的产物,在同时代导演中一贯以智慧型、高产型著称。他拍过长长一串好电影,其中多部作品充满良知,包括《十二怒汉》(12 Angry Men,1957)、《长夜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1962)、《奇幻核子战》(Fail-Safe,1964)、《冲突》(Serpico,1973)、《热天午后》(Dog Day Afternoon,1975)、《城市王子》(Prince of the City,1981)、《大审判》(The Verdict,1982)、《不设限通缉》(Running on Empty,1988)和《铁案风云》(Q & A,1990)。吕美特的作品涵盖多种类型,依赖故事多于风格,因此他在业内的知名度高于市场知名度。然而,很少有导演比他更善于用最恰当的方式表现复杂的故事,从《热天午后》中艾尔·帕西诺打电话的著名片段的发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著作《电影创作》(克诺普夫出版社,1995)提供了大量有关电影实际拍摄的常识,比我读过的任何其他作品都要丰富。《电视台风云》很少被视作一部“导演型影片”,但正是导演吕美特那低调的技巧使得各种不同的基调、不同的强度能够出现在同一部影片中。在其他人手中,这部影片或许会变成一团乱麻,但在他的手中,它就成了一块试金石。

(殷宴  译)

[1]  Jerry Springer(1944—),美国脱口秀节目杰瑞·斯布林格秀的主持人,曾是一名政治人物。

[2]  Howard Stern(1954—),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作家、演员。

[3] 美国职业摔跤组织,现已改名为世界摔跤娱乐(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旗下有多个摔跤比赛节目。

[4]  均为美国七十年代热播连续剧。

[5]  美国一支暴力革命组织,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越战和争取民权运动。曾绑架报业大王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孙女帕蒂·赫斯特(Patty Hearst),并使她加入了该组织。

[6]  美国著名社会主义者、民权运动家、学者,与左翼革命组织“黑豹党”有联系。

[7]  见本页注2

[8]  Edward R. Murrow(1908—1965),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著名播音员,美国广播新闻界的一代宗师。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