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
Manhattan, 1979
在电影《曼哈顿》中,导演伍迪·艾伦对语气与时机的拿捏恰到好处,整部影片自如地游走于喜剧与爱情之间。我好多年没看过这部片子了,只记得故事梗概、几句俏皮话,以及那段发生在一个中年男人与一个高中女生之间的爱情。最近重看,我发现它比我印象中的更为深刻和复杂,它讲述的不是爱情,而是失去。片中穿插了许多首曲子,其中有一首唱出了主人公的心声:“他们演奏了很多爱情歌曲,但都不是献给我的。”
片中伊萨克(伍迪·艾伦饰)与翠西(梅丽尔·海明威[Mariel Hemingway]饰)之间的忘年恋饱受批评,因为他们二人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但是,至少翠西拥有美化恋人的能力,而这项恋爱必备技恰恰是伊萨克所缺乏的。他并不认为她足够特别,甚至认为他们的关系不可能长久。他劝她用奖学金去伦敦进修,并安慰她:“将来我会成为你心中一段美好的回忆。”二人共度的时光里,他几乎有一半时间在谈分手的事。最后,他成功了。她放学后,他带她去了一家冷饮店(考虑到她的年龄,这个场所实在很讽刺),对她说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尽管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我觉得好难过。”她说。梅丽尔·海明威的台词不多,但句句令人心碎。这就是其中一句。
过了一段时间,好长一段时间,伊萨克才向一个朋友坦白:“我离开翠西真是一个错误。”或许他说对了,又或许42岁的他(不论有多幼稚)和17岁的她确实毫无未来可言。但这不是电影的主题。电影是要揭露现代爱情的玩世不恭和肤浅空洞,当真爱来临时,即使世故如伊萨克也无法抗拒。
伊萨克身边的成年人个个为情所苦。伊萨克的前妻(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饰)为了一个女人离开了他,还写了本书嘲讽他俩的婚姻和性生活,卖得很火,但如果她现在的感情很稳固,又何必对以前的事如此念念不忘。耶尔(迈克尔·墨菲 [Michael Murphy]饰)结婚好多年了,一直很幸福,最近却和玛丽(黛安·基顿饰)有了婚外情。这两个男人提出分手时都很聪明,告诉女方这样做是为她们好。这边伊萨克告诉翠西他们之间不可能长久,那边玛丽就跟耶尔说了同样的话。耶尔为了摆脱玛丽,几乎是将她拱手送给了伊萨克(他甚至对伊萨克说:“你跟她很配”),但伊萨克和玛丽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耶尔却意识到自己仍然爱着玛丽。
无论是伊萨克还是耶尔都不会处理感情。他们平时口若悬河,在真情面前却显得怯懦无力。电影讲述的不是恋爱进行时,而是恋爱过去时;它讲述的是爱情逝去后我们内心的懊悔和痛苦,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是多么美好,但这份美好最后却被我们亲手毁掉了。在一部传统影片中,耶尔和玛丽会被设定为男女主角,伊萨克和翠西只是他们的好朋友。自莎士比亚以来的剧作家们都会在故事中安排几个滑稽角色来映衬男女主人公,而伍迪·艾伦却是一个例外,他专爱在二号人物身上做文章。伊萨克与玛丽的故事不是一出浪漫喜剧,两人的关系复杂而纠结,伊萨克始终在原地踏步,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要跟玛丽在一起还是要掉头离去。
影片所歌唱的爱情以曼哈顿为背景,这是伍迪·艾伦最爱的城市。开场镜头美得令人屏息:自中央公园一路向西,晨光中的纽约尽收眼底,与此同时,乔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一如既往地令我们飘飘欲仙。影片中的人物出入于古根海姆美术馆、依莲餐馆和扎巴食品店,足迹几乎遍布曼哈顿所有的胜地。他们于黎明时分坐在大桥下的长椅上歇脚,乘马车穿过中央公园,在近海湖中泛舟;他们去看文艺电影、听音乐会、躺在床上吃中餐、玩美式壁球。艾伦深知歌曲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他在影片中穿插了《那不是为我》、《甜蜜与卑微》、《我疯狂地爱上了你》、《嘟、嘟、嘟》、《窈窕淑女》、《拥抱你》、《守护我》等多首经典老歌。伊萨克终于意识到自己爱着翠西后向她飞奔而去,此时响起的乐曲则是《笙歌喧腾》。
多亏了戈登·威利斯的摄影,片中这些场景和配乐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这部宽银幕黑白片的摄影绝对属于一流水准,如果在家用录影机上播放一定要采取宽屏模式,因为很多镜头的构图都填满了整个屏幕。例如片中有一幕是伊萨克和翠西在他的住处对话,两人位于画面的左下角,一束灯光笼罩着他们喁喁细语的甜蜜身影,在两人身旁,空荡荡的房间横贯了整个银幕,直到画面右端才出现了一段螺旋状阶梯。这个场景暗示着翠西将活力带进了伊萨克宽敞而寂寥的家,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布局了。
一些场景之所以出名完全是因为威利斯打光打得好。例如,在伊萨克和玛丽游览天文台的一幕中,灯光的布置令他们仿佛漫步于群星间或月球表面。当他们的对话开始变得漫无边际时,威利斯大胆地将他们隐匿于黑暗之中,只是偶尔用一束光从侧面照出二人的剪影。
基顿自1972年出演《教父》后就开始走红,但直到1977年主演艾伦的《安妮·霍尔》(Annie Hall)之后她才真正声名大噪,并因此获得了一座奥斯卡。两年后她在《曼哈顿》中饰演的玛丽与《安妮·霍尔》中的安妮颇有相似之处,但这更多是基顿一贯的个人风格所致,而不是角色设置相似。玛丽这个人物没有安妮那么反复无常,也并非有意特立独行,她更像是一个利用智慧抵御孤独的女人。她足够聪明,不会主动招惹麻烦,却又因为马虎大意而不断陷入麻烦。她告诉已婚的耶尔,她不想让他抛弃妻子,她不想成为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可她还是爱他,结果她只能独自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星期天下午,没有一个人和她做伴。她最后说道:“我们就是时机不对。”她与伊萨克的短暂恋情只是因为两人都很孤独,他们找不到别的人,只能给对方打电话。
翠西是梅丽尔·海明威饰演的第一个重要角色,并为她赢得了奥斯卡提名。当时她和她所扮演的人物一样,还不满18岁。她的表演直接、自然、毫不做作,恰到好处。她的身高在电影中也成了一个有趣的元素。当然,她比艾伦高[1],但这种“高女矮男”的搭配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噱头。当伊萨克和翠西一起出现在银幕上时,我发现翠西是那么突出、显眼,她的存在仿佛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在与人交往时,伊萨克往往借助机智幽默掩护自己,谈话如同打游击,时不时丢出一句隽语,然而,他身边的这个女孩却像一个靶子,将他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玛丽问:“翠西,你是做什么的?”翠西答:“我还在上高中。”这时,你真应该看看伊萨克脸上的表情。
有人说伍迪·艾伦总是在他的电影中扮演同样的人物,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的确,他扮演的角色个个都爱饶舌,有时连举手投足也相差无几,但《曼哈顿》中的伊萨克很独特,他的欲望和不安全感都建立在他本身极不成熟的性格上。他想要,却不知道要什么;他出于一时义愤辞掉了工作,却没有想好别的出路。在影片最后,伊萨克恳求翠西不要去伦敦,留在他身边,尽管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要求是多么自私。注意此时艾伦脸上的表情。一个二流演员会极力表现伊萨克的恳求是多么迫切、遭到拒绝之后又是多么失望,而艾伦却准确地找到了伊萨克应有的语调,此时这个男人的心里充满了渴望与悔恨,但他又确实真心喜欢这个姑娘,知道她拒绝他是正确的选择。他曾拥有她,却又失去了她,现在两人都清楚他们的缘分已尽。他不是在规划未来,而是想要重写过去。她想到他时,确实只能想到一段美好的回忆。
(殷宴 译)
[1] 伍迪·艾伦身高168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