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梁海战的得失

露梁海战的得失

露梁海战虽然早已落下帷幕,但此战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日军的损失。综合明朝、朝鲜、日本三方史料,笔者将日军在露梁海战中出动的船只数量、伤亡情况等相关记载整理如下:

日军船只 日军死伤 史料出处 不详 立花、高桥、寺泽三军“从兵半死” (日)《岛津家记》 不详 立花、高桥、寺泽三军阵亡一半人员 (日)《渊边真元高丽军觉》 不详 立花军阵亡一半人员 (日)《伊势贞昌觉书》 100余艘 立花、高桥两军战死数百人 (日)《家久公御谱中》 100余艘 立花、高桥两军战死数百人 (日)《义弘公御谱中》 100余艘 立花、高桥两军战死数百人 (日)《朝鲜征伐记追加》 100余艘 立花、高桥、寺泽三军战死数百人 (日)《岛津世家》 100余艘 不详 (日)《町田氏正统系谱》 不详 立花、高桥两军安然无恙,岛津军死伤惨重 (日)《久国杂话》 不详 岛津义弘等军战死数百人 (日)《续本朝通鉴》 不详 岛津义弘的士兵被烧死、溺死数百人 (日)《朝鲜役录》 不详 岛津、立花、高桥等军共战死数百人 (日)《岛津世禄记》 不详 被俘获100余艘船、被烧破200余艘船、被斩首500级、被生擒180余人 (朝)《宣祖昭敬大王实录》 不详 战死13000人 (朝)《宣祖昭敬大王实录》 不详 被斩首320级 (朝)《宣祖昭敬大王实录》 300余艘 损毁200余艘船只,死伤累计1000余人 (朝)《宣祖昭敬大王实录》 不详 被焚烧200余艘船 (朝)《宣祖昭敬大王修正实录》 不详 被焚烧200余艘船 (朝)《李忠武公全书》 500余艘 仅50艘船逃走,溺死者以千计数 (朝)《宣庙中兴志》 500余艘 被焚烧30余艘船 (朝)《明皋集》 数百艘 仅50多艘船逃走,被斩首900余级 (朝)《乱中杂录》 数百艘 不详 (日)《征韩录》 不详 被斩首224级 (明)《东征考》 数百艘 被斩首324级 (明)《万历三大征考》 七八百艘 被斩首344级 (明)《东征记》 不详 战死数百人 (日)《桦山久高谱中》 六七百艘 被斩首300余级 (明)《明神宗实录》 800艘 被斩首300级,烧死、溺死不下2万人 (明)《经略御倭奏议》 不详 被斩首1000余级,溺死不下1万余人 (明)《两朝平攘录》

在以上记载中,岛津家臣川上久国在《久国杂话》中回忆称,由于立花宗茂事先早有准备,所以立花军反应迅速,雷厉风行地打击了朝鲜战船,自家船只皆安然返航,高桥统增的船队同样如此。但这个说法过于夸张,川上久国后来又修正了他的记忆。他在《朝鲜征伐记追加》中,明确提及立花、高桥两军阵亡数百人,并非毫发无损。而在另外几份岛津家武士的回忆录中,《伊势贞昌觉书》记载,立花宗茂的部队被杀过半;《渊边真元高丽军觉》《岛津家记》更是记载,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寺泽正成三家“从兵半死”。

那么,日军在露梁海战中的真实阵亡人数有多少呢?

笔者认为,相较川上久国在《久国杂话》《朝鲜征伐记追加》中的两种矛盾说法,其他岛津家武士的回忆录更加值得重视。在这一点上,《渊边真元高丽军觉》《岛津家记》都提到,立花、高桥、寺泽三家在露梁海战中“从兵半死”,因此这个说法应该最接近事实。立花、高桥、寺泽三军在露梁海战中“从兵半死”,究竟折损了多少人,需要从他们的服役兵力进行推算。原先,丰臣秀吉要求立花宗茂派去服役的人数是5000人,但立花宗茂在第一次侵朝战争中受创严重,凑不到这么多人,最后实到人数是2607人(洞富雄《铁炮的传来与其影响》)。至于高桥统增的服役兵力,是500人。而寺泽正成的兵力,根据《日本战史·朝鲜役》提供的数字,大约是1000人。由于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寺泽正成在第二次侵朝战争中主要留守后方,基本上没有什么军事活动,所以如果立花、高桥、寺泽三家在露梁海战中的参战兵力等于其撤退兵力,也就是将麾下士兵全部装船运往露梁,那么其在露梁海战中的兵力大致就是他们的初始兵力。

再根据立花、高桥、寺泽三家在露梁海战中“从兵半死”的记录推算,立花军的阵亡人数可能超过1300人,高桥军的阵亡人数可能超过250人,寺泽军的阵亡人数可能超过500人,总共战死约2050人。但这并不是整个日军在露梁海战中的损失,因为还有岛津、宗氏、小早川、筑紫这四家的死伤未计算在内。据《鹿儿岛外史》记载,在露梁海战中,岛津的损失最为惨重,其次是立花、高桥、寺泽,再其次是小早川、筑紫,至于宗氏的损失则不明。

从史料上看,大致能推算出岛津军的最低阵亡人数。根据岛津家臣渊边真元在晚年的回忆,立花、高桥、寺泽三家在露梁海战阵亡过半(《渊边真元高丽军觉》),而同样身为岛津家臣的川上久国在晚年回忆说,岛津家的死伤远比立花、高桥两家惨重,部众几乎全都粉身碎骨(《久国杂话》)。在后世编纂的《鹿儿岛外史》中,也说岛津家的损失最为惨烈,胜过立花、高桥、寺泽三家。结合前文分析,立花、高桥、寺泽三家损失了约2050人,那损失更重的岛津家,阵亡人数绝对不会低于这一数字。也就是说,光岛津、立花、高桥、寺泽四家,阵亡人数就至少在4000人以上。而其余的小早川、筑紫、宗氏三家,由于没有留下更多的史料,难以明确具体损失。

而明、朝联军的损失,中、朝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明朝史料《两朝平攘录》提到,邓子龙船上的200人全部战死,其他船队则情况不明。朝鲜史料《聱汉集·日录》提到,朝鲜水军光是各级将领就战死了60余人,普通水兵的阵亡人数则不明。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朝鲜水军在露梁海战中伤亡惨重,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令人感到微妙的是,日本史料《义弘公御谱中》只敢说“斩戮敌兵者数百”,《桦山久高谱中》《朝鲜役录》也同样只敢说杀死敌军数百,并不敢过分夸大自身战绩。

尽管朝鲜水军损失颇大,但露梁海战无疑是明朝、朝鲜联军驱逐日军的一场胜仗。然而一直以来,还是有人不顾事实,对明、朝联军的露梁大捷提出质疑。这些人把露梁海战鼓吹为是日军凯旋的一场“辉煌大捷”,认为此役实际上是岛津义弘打了胜仗,明、朝联军打了败仗。他们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明军的战略目标是“围点打援”,围的是顺天,打的是岛津义弘。结果小西行长成功从顺天突围逃走,明军“围点打援”的任务宣告失败。

二、岛津义弘的战略目标是助小西行长从顺天撤退,最后他完成了这一目标。

三、明朝、朝鲜联军阵亡了李舜臣、邓子龙两员大将。

四、日军在露梁海战中没有战死任何一个将领,损失极其有限。

以上言论都是错误的,笔者将逐一反驳。

1.明朝、朝鲜水军根本没有“围点打援”的战略目的。根据徐希震《东征记》的记载,露梁海战发生前,明朝水军搜查到日军的密信,得知岛津义弘等日本大名将穿过露梁海峡来解救小西行长,约定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明朝、朝鲜水军。陈璘为了避免被两面夹击,果断放弃了扼住顺天倭城咽喉的獐岛水军基地(原由明朝、朝鲜水军驻守),解除对顺天倭城的封锁,使明朝、朝鲜水军转移至与顺天有较远一段距离的露梁海峡,在附近埋伏下来,等待给日本援军致命一击。可以说,露梁海战爆发前,明朝、朝鲜水军就已经没有继续封锁顺天倭城的打算了,联军的目的就是集中力量在露梁海峡打退岛津义弘等日本大名的援军,避免被两面包抄。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明军在露梁海峡打跑了岛津义弘等人的援军,完成了作战目的。既然露梁海战爆发时,围困顺天的事实已不存在,又何来“围点打援”失败之说?

2.日军的战略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助小西行长从顺天撤退。根据日本史料《川上久辰谱中》、明朝史料《东征记》、朝鲜史料《宋经略书》和《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一致记载,岛津义弘等日本大名进兵露梁,不只是为了帮小西行长从顺天撤退,还要与小西行长东西呼应,夹击原先在獐岛基地的明朝、朝鲜水军,并且在歼灭联军水军后,进一步歼灭陆上的刘西路军。因此从结果而言,岛津义弘、小西行长等人没有完成夹击明、朝联军的目的。岛津义弘等援军还没有靠近顺天倭城,就被明朝、朝鲜水军在露梁海峡给打跑了。而两军在露梁海峡激战时,小西行长若有胆量(这时候联军已经解除封锁,他可以自由进退),完全可以乘船出海,从背后突袭明朝、朝鲜水军,与日本援军一起夹击联军。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趁两军激烈交火之际,灰溜溜地从顺天倭城乘船绕远路逃走(经南海岛南面海域),完全避开了露梁战场。所以,日军根本就没有完成所谓的战略目的。

3.一些人喜欢鼓吹岛津义弘在露梁海战中击杀朝鲜水军大将李舜臣、明朝水军将领邓子龙,认为露梁海战是岛津义弘的不世大捷。但李舜臣、邓子龙二人的死都是因为突发事故,并不是遇到日军后一触即溃。李舜臣是因为冲锋在前,不小心中了日军铁炮部队的伏击而死;邓子龙则是因为所乘船只误被友军的火器打中着火,结果被日军乘势登船,以致一船人尽皆战死。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据朝鲜史料《宋经略书》记载,邓子龙当时“年过七十,手足俱不仁,且耳聋”,年老体衰,身体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由此而论,他的战死并不是一件非常令人意外的事情。陈璘在战后也因此抱怨道:“此人老衰,本不当出来。今虽死,又谁咎乎?”除此之外,日本史料对哪位大名击杀了李舜臣、邓子龙也存在争议,例如《朝鲜役录》就认为击杀邓子龙的是立花宗茂,而非岛津义弘。

其实,判断一场战争孰胜孰负,并不是看战死了哪些将领,而要看最终结果。立花、高桥、寺泽三家大名的部队,在露梁海战中阵亡了一半人员,而岛津家的损失更远在这三家之上。露梁海战结束后,岛津义弘更是连夜逃到巨济岛,事实还不够雄而有力吗?拿李舜臣、邓子龙的死来判断露梁海战是明朝、朝鲜水军战败,是非常可笑的。打仗从来没有不死人的,欧洲历史上的三十年战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还在他亲自指挥的吕岑会战中阵亡了,但伯恩哈德接过指挥权后赢得了最终胜利,谁会说是瑞典军队战败了呢?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海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迎战法国与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纳尔逊和李舜臣一样,在海战中被敌军的流弹击中毙命。但法、西联合舰队也在此战中遭受重创,法军主帅维尔纳夫和17艘战舰被俘,1艘战舰被击沉,其余战舰纷纷逃窜,受伤、战死、被俘之人多达1.3万。此战过后,法国海军精锐尽失,拿破仑被迫放弃了进攻英国的计划。有谁会因为纳尔逊的死,说拿破仑打赢了这场海战呢?

4.除了在李舜臣、邓子龙战死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之外,一些人还认为岛津军在露梁海战中没有战死一个将佐,因此岛津义弘在露梁海战中取得了大捷。这种说法,显然是大错特错。根据岛津家史料《西藩烈士干城录》的记载,岛津军在露梁海战中阵亡的将佐至少有44人,具体整理如下:

露梁海战中阵亡的日军将佐 《西藩烈士干城录》中的相关记载 二阶堂与右卫门重行 十一月十八日,战没于海上 山口源六笃宗 战没于朝鲜海上 帖佐治部少辅 庆长三年十一月,战没于海上 赤塚重直 及旋军,遇敌舰,遂战亡 大河平源太左卫门隆重 十一月,进冲敌舰。隆重先众飞上敌舰,奋击,遂死之 财部盛弘 十一月,冲敌舰而阵亡 町田源左卫门尉久政 十一月,被敌舰而战死 北乡久兼、竹下喜平 我军将旋师,进击敌舰于南海濑户。我军皆殊死战,北乡久兼(称胜左卫门、三久族)、竹下喜平等战死 伊集院治部左卫门忠弦 庆长三年十一月,冲敌舰战没 阿多忠次 自称源六,战没于南海濑户 蓑轮重长 十一月十八日,战没于海上 加世田家长 从如朝鲜,及班师,冲敌舰而阵没 樋口飞驒 庆长三年十一月,阵亡于朝鲜海上 井口清藏 战没于朝鲜海上 奥民部左卫门 战没于朝鲜海上 竹内实经 战没于朝鲜海上 长仓加贺左卫门 战没于朝鲜海上 久富木佐吉 战没于朝鲜海上 松下忠次 战没于朝鲜海上 秋永近连 战没于朝鲜海上 邨田源左卫门经元 庆长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经元阵没于朝鲜海上 猿渡扫部兵卫信丰 庆长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战死唐岛 井尻八郎 庆长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战没于南海濑户 敷根十郎赖清 庆长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战没于南海濑户 伊地知新三郎重次 十一月十八日,遇敌舰战没 伊地知民部少辅重贤 十一月十八日,战没于南海濑户,年三十九 猿渡兵部少辅实昌 及班师之日,阵没于南海濑户 伊地知与兵卫尉重赖 十一月十八日,战没于朝鲜海上 白坂笃昌 庆长三年十一月,笃昌阵没于海上 奈良原大膳正广 庆长三年十一月十八日,进冲敌舰,遂战死 村尾少五郎重次、种田喜右卫门秀次、前田次郎五郎、上野藤七兵卫、桥口十兵卫 十一月十八日,击破敌舰。是战也,重时家臣村尾少五郎重次、种田喜右卫门秀次、前田次郎五郎、上野藤七兵卫、桥口十兵卫等力战,皆没 川上源太左卫门 按别记,是役也,川上源太左卫门久利中巨炮而死,盖此人也 胜目与左卫门、木场利兵卫、半三郎、十右卫门、金八、须藤弥七 胜目与左卫门、木场利兵卫、半三郎、十右卫门、金八、须藤弥七等中矢石,前后多殪

岛津家史料《义弘公御谱中》,也统计了在露梁海战中阵亡的23个岛津军将佐:

桂兵吉、町田源左卫门、伊集院治部左卫门、柏原将监公近、阿多源六、祈答院平次郎、伊地知民部、伊地知新三郎、伊地知与兵卫、二阶堂与右卫门、蓑轮治部右卫门、久富木佐吉、奥民部左卫门、大河平源太左卫门隆重、井尻八郎、竹内宫内左卫门、山口源六笃宗、赤塚利七、猿渡兵部左卫门、井口清藏、敷根十郎、鲛岛小藏、米良三学房。

参加过露梁海战的岛津家臣渊边真元,在回忆录《渊边真元高丽军觉》中同样统计了阵亡于露梁海战的50多名岛津军将佐:

町田源左卫门、桂兵吉、柏原将监公近、二阶堂与右卫门、祈答院平次郎、伊地知民部少辅、伊地知新三郎、阿多源六、伊集院治部左卫门、伊地知与兵卫、伊地知平二郎、蓑轮治部右卫门、敷根十郎赖清、奥民部左卫门、桑原与助、井口清藏、相良与市、竹内宫内左卫门、米良三学房、猿渡兵部左卫门、有川源次郎、白坂助六、市来源介、大河平源太左卫门隆重、米良千助、久保木佐吉、福永久左卫门、白尾孙九郎、丸目五右卫门、镰田胜右卫门、肝付弥五介、隈冈茂兵卫、逆濑川彦松、鲛岛与五郎、有马安右卫门……

而岛津家文献《殉国名籔》,则进一步统计了在露梁海战中阵亡的岛津家重要人员,包括各级武士、高僧、船长等(杂兵未统计在内),共有100余人,名单如下:

町田源左卫门久政、伊集院治部左卫门忠弦、桂兵吉忠次、伊地知与兵卫重赖、伊地知新三郎重次、栢原将监公近、阿多源六忠次、祈答院平次郎、伊地知民部少辅重坚、伊地知平次郎、二阶堂与右卫门重行、蓑轮治部右卫门重长、逆濑川彦十郎安屋、大胁七郎为乘、久富木佐吉、奥民部左卫门忠光、大河平源太左卫门隆重、井尻八郎、井尻休兵卫、竹内宫内左卫门实经、山口源六笃宗、加世田新兵卫家长、赤塚利七重塚、财部甚兵卫盛清、猿渡兵部左卫门、猿渡扫部兵卫信丰、松下宗左卫门忠次、井口清藏、敷根十郎赖清、白尾孙八、鲛岛与次郎、鲛岛小藏宗尧、伊地知仲右卫门、长仓加贺右卫门、村田源左卫门经元、帖佐治部少辅、羽岛喜兵卫友秀、秋永三郎次郎通连、镰田少右卫门政重、米良三学坊重实、入田东市正亲正、深川加贺、海老原市十郎、松本角助、北乡少右卫门久兼、竹下喜平正次、涩田传左卫门、镰田弓兵卫政秀、伊集院弥七左卫门忠纯、樋口飞驒守、桑原与助长乘、肝付弥五介、有马安右卫门、丸目五右卫门赖利、木场彦三、奈良原大膳广、后藤十郎右卫门、中村弓作、四本钓介、吉川久次、白屋孙九郎幸孝、木村平太时益、市来源四郎家教、壹岐孙九郎幸孝、壹岐德右卫门重昌、羽岛喜兵卫友重、木胁喜平次、东乡孙作、草留大膳、谷山吉藏、关左近、高桥与助种吉、白石彦右卫门、阿多平右卫门忠倍、岛津常久夫丸二人、堀源太、龙虎岚山和尚、船头弥助、船头六郎、船头善五郎、夫丸源四郎、与次郎、六助、白坂源二郎、广濑六助、屋久岛宫之浦五右卫门、蜑泊浦五之助、伊集院九郎左卫门忠包、堀源太、鸟井与八郎惟贞、有村二郎武次、青山孙七郎照行、北乡胜右卫门久兼、肱冈仲兵卫、奥源介、船头之弥介、白坂将监笃义、白坂助七郎笃昌、山下十左卫门武主、村尾少五郎重次、种子田喜右卫门秀次、前田次郎五郎、上野藤七兵卫。

按照岛津家的兵制,以上阵亡人员中,至少有37人是御供众,他们属于高级武士。露梁海战期间,岛津军中的御供众,相当于岛津军领导层中的第二层。这些阵亡人员,许多都与岛津氏关系密切。比如桂兵吉,他是岛津家庶流桂氏的原定继承人,但他却在露梁战死,未能成为桂氏的下任当主;町田源左卫门久政,则出生于岛津家的一支旁系;伊集院治部左卫门,同样出自岛津一族。其他比较知名的家族,如北乡、伊地知、相良,都出现了死者。

由于日本国土狭小,以上这些阵亡人员中,许多人在岛津家的封地不是很大,带的兵也不多。但是明朝、日本两国的兵制本来就不同,所以单纯拿兵数讲身份没有太大意义。以町田源左卫门久政来说,他本身只有100石封地,自己带的兵不多。但是在露梁海战期间,他作为町田家主町田久倍(约有2万石封地)的阵代[26]参战,在入朝岛津军中代表了岛津家家老——町田家家主,统领町田部众作战。这种人战死,就不能以封地的多寡,兵数的多少来判定身份。事实上,他们这些人就是岛津家不折不扣的将佐。

解答以上疑惑后,笔者再从岛津家的史料切入,让读者知道岛津氏自己是怎么看待露梁海战的。

事实上,岛津家的史料几乎都承认日军在露梁海战中败北。如《朝鲜役录》直言不讳地承认,“虏(明军)乘势追蹑,我师(日军)败绩,船亦奔散,且战且退”,“我师不利,诸船溃散”。岛津义弘传记《忠平公军记》也说,敌势凶猛,以大船相战,“烧割味方(我方)舟子,予(岛津义弘)乘舟殆危”。《近世日本国民史·朝鲜役》注解《渊边真元高丽军觉》也坦然承认,此战“味方败北”,“此海战完全是岛津氏不利”,“义弘退却”,“意外之败”。《义弘公御谱中》也说,岛津军“不意有败绩”,“或遂战死,或被伤疵,所前定大半灭”,伤亡惨重,战败的岛津军分别“逃巨济海口”,“逃于南海之岛”。

通过岛津家臣的回忆录,不难发现他们同样承认了日军的失利。例如岛津家臣大重平六回忆说,此战遭逢厄运,己方战死者众多。(《大重平六觉书》)岛津家臣伊藤壹岐回忆,他跟随岛津忠恒赶赴战场时,看到岛津义弘的御船和其余3艘船被大量敌船包围着,最后还是依靠岛津忠恒才脱离了危险。(《出水众中伊东玄宅申出》)

实际上,就连岛津义弘自己也不敢胡乱吹嘘在露梁打了胜仗,反而提到自身伤亡惨重。在《萨藩海军史》收录的岛津义弘亲笔文书中,他对露梁海战这样记录道:

十八日寅之刻(凌晨4时),数百艘番船(明、朝水军)攻了过来,我军一直抵抗到午之刻末(下午1时),夺取了四艘朝鲜大船、二艘明朝大船,一共六艘船,然后相互撤退。日本的小船与敌军数百艘大船作战好几个小时,负伤的人就不用说了,有能力的年轻人们也都死去……

可见,岛津义弘对露梁海战只敢声称夺取6艘船,然后“相互撤退”,完全没有以胜者自居,并且底气不足地泄露了岛津军有很多年轻人战死。

岛津义弘晚年亲自撰写的自传《惟新公御自记》,也只是记录明、朝联军的大船攻过来,然后“烧破味方之船”,使岛津军处于险境当中,全然没有提及有些人声称的“岛津军取得露梁大捷”。而且颇值得玩味的是,岛津义弘在露梁海战结束后不久写的文书中,声称日军一共夺取了6艘船只,但在晚年撰写的自传《惟新公御自记》中,却将夺取的船只数量压缩到了两三艘。可见岛津义弘最初还把夺取的船只数量夸大了一倍。如果一定要认为岛津义弘夺取两三艘船算得上是大捷的话,那这个所谓的“大捷”,无疑也太廉价了。

此外,还需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在明军与日军的历次大战中,如第一次平壤之战、第二次平壤之战、碧蹄馆之战、稷山之战、第一次蔚山战役、第二次蔚山战役、泗川战役,日军在战后都不厌其烦地吹嘘自己打了大胜仗,动不动就击破百万明军;但是到了露梁海战,岛津义弘的传记和自传也只敢写击杀数百人,夺取两三艘船。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日军在露梁海战中吃了大亏,已经没有底气吹嘘了。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