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和房子是农耕文明的图腾。
读书和教育是儒家文化的图腾。
两个图腾烙印在一起,就叫“学区房”。
今天,我们从房产、学区、教育三个角度来谈谈学区房的问题。
1.房产先说房产。学区房首先是房,这一段不谈学区,只说房产本身。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住房,那么“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这件事,对你来说有多大的价值,你完全可以自己衡量,我不会对你的生活态度说三道四。但是,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甚至已经有了很多套房子,那么我希望你能把房子当成一种普通的投资工具来对待。对于一个成熟的投资者来说,任何一种投资工具都不是特殊的,我们只需要根据当下的环境,决定要使用哪一种。
看过前文的朋友,一定记得“投资体系的三个层级”。现在的问题是,当前情景下,房产是系统性机会,还是系统性风险呢?
先讲个小故事:在2000年年初的时候,上证指数的市盈率大约是60倍,而那时,北京、上海的房子租售比大约是20倍(意思是房价相当于20年的租金)。时光穿梭到20年后,也就是今天,上证指数的市盈率从60倍下降到13倍,而北京、上海的房子租售比从20倍上升到80倍。过去20年,房市的表现好于股市,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识,但当你脱下所谓“房市”和“股市”的外衣,去看一下背后的数据,你会发现,其实就是低估值的资产跑赢了高估值的资产。20年前,股市的估值远远高于房产,20年后的今天,情况完全反转了过来。
很多人问我,未来20年,是股票跑赢房产,还是房产跑赢股票呢?不对,问题不是这样想的。长远来看,永远是低估值的资产跑赢高估值的资产。在很多人看来,股票和房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事实上,从资产的属性上看,股票和房产是极其相似的资产,它们都是“产生现金流的股权类资产”。
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非职业投资者,脑海中普遍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他们会觉得“房子是实物资产,股票和债券是金融资产,所以房子是一类,股票和债券是一类”。这种“有毒”的想法,越早修正,将来就越少吃亏。正确的分类方法是,股权类资产是一类,债权类资产是一类。房子和股票都是股权类,债券是债权类,虽然股票和债券都在证券市场交易,而房子在不动产登记中心交易,但房子和股票是一类,债券是另一类,交易场所不重要,资产的性质才重要!
另外,“股权类资产”这个大类,分为“产生现金流的股权类资产”和“不产生现金流的股权类资产”。房子和股票都是“产生现金流的股权类资产”,古玩、字画、手表、珠宝这些属于“不产生现金流的股权类资产”。所以再强调一次,从资产的底层属性上看,房子和股票是极其相近的,基本上处于同一生态位!
房子的租售比跟股票的市盈率,差不多是一个意思。市盈率高的资产未必不会涨,但从投资的角度,面对这种资产我会非常谨慎。另一方面,目前一线城市房产的交易税费已经高得非常离谱,而且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如果股票的交易税(印花税)增加对投资者而言是一种负担,那么房产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房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一样,也是有周期的,但房产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周期极长。一个人一生有机会经历8到10个股票市场的牛熊周期,但也许只能经历两三个房产市场的大周期,这使得人们很容易对房产市场的风险收益特征产生更大的误解。一个30岁的人,通常不会说出“股市永远单边上涨”这种荒唐话,但当他胸有成竹地喊出“房价从来只涨不跌”时,他说的的的确确是他切身体会到的“历史规律”。周期太长,生命太短,这是最危险的误会。
如果你仔细观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这些资本市场发展了比较久的国家和地区,你会发现,房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估值长期来看一定是互相靠拢的。历史会不会重演,我们拭目以待。请你注意,我不是说房价一定会跌。我是说长期来看,低估值的资产有极大概率会跑赢高估值的资产,正如过去20年我们所见的那样。我们不知道未来去向何方,但必须清楚自己身在何处。所以我的结论很简单:任何时候,我会选择拥抱更加被低估的资产。
2.学区房产就说到这儿,接下来聊聊“学区”。很多人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抢学区房。请注意一个问题:当你买学区房的时候,“若干年后,你的孩子可以进入某某学校”这一条,写在合同里了吗?如果没有,我们凭什么认为这个权利在自己手中?单说过去两年,学区房相关的政策就很不稳定(北京市西城区的朋友肯定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你为一个还没出生的孩子准备一套学区房,那么怎么说呢,将来事情很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
我跟一位朋友聊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提出反对意见。他给我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这位朋友是某某系统的职工子弟,他家所在的小区在当初修建时,就是某某系统的职工家属院,当然经过后来这么多年,小区里已经有一部分房子被卖给了外人。突然有一天,规则发生了变化,这个院的孩子不能再无条件进入某某小学了,而是被增加了很多苛刻的附加条件。于是业主不干了,开始动用自己的种种资源斡旋、协调、施压,经过大家的努力,最终入学政策又被改回原来的样子。朋友用这个例子告诉我:学区房的政策不是想变就能变的,阻力会非常大。
我沉默良久,轻轻回了一句:你需要动用自己的势力才能守住的东西,能叫权利吗?
我们从银行取走自己的钱,需要动用什么势力吗?把自己的海贼王手办挂在网上卖掉,需要动用什么势力吗?你有一张迪士尼的门票,走进迪士尼公园大门需要动用什么势力吗?
薛兆丰老师对于“权力”和“权利”,有过一段很精彩的描述。狮子嘴里叼着一块肉,这叫“权力”,它拥有这块肉,是因为别人抢不走。你家冰箱里有一块肉,这叫“权利”,你拥有这块肉,是因为整个社会对规则的共识。就算我比你强壮,我也不会去抢你冰箱里的肉,因为如果我破坏了规则,整个社会都会与我为敌。现在问题来了,你的孩子能在某某小学上学,到底是因为什么?
学区的问题就说到这儿,简单一句话:房有产权,学区没有。当你准备为“学区”付费的时候,警惕这一点。
3.教育最后说说教育。这已经完全脱离我的专业领域了,当我胡说八道就好。我开头说过,读书和教育是儒家文化的图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崇尚儒家文化的国家,教育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有了天然的正当性,以致我们相比于其他国家的人,会更少、更晚地去思考教育的回报率问题。
教育,其实就是对“人”的投资。说回到投资,我就又能嘚瑟两句了。一般什么样的东西投资回报率最低?答案是:人人争夺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在我们国家,教育的回报率应该是极低的。这里说教育回报率低,不是指个人的进步慢,事实上中国人的学习能力之强,进步速度之快,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突出的。我的意思是:我们中国人太舍得在教育上花钱了,以至教育资源的溢价率极高。换句话说,它太贵了,所以性价比很低。
之前网上有个经典的段子:“如果上了清华还买不起学区房,那么我们买学区房到底是为了什么?”美国常春藤联盟大学的学生毕业后10年的平均工资,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大学毕业生,大约是每年9万美元,耶鲁大学毕业生是7万美元左右。教育可以把人送到一定的高度,但它是有极限的。折合成人民币,年薪百万元,差不多是“学校教育”这项资源被开发到极限的结果。至于再往后,能不能实现“小目标”、能不能进福布斯、能不能当总统,那些跟学校的关系就很小了。[1]
学区房,本质上就是一套房子加一张门票(好小学或好初中的入学“门票”)。好初中和常春藤之间的转化率是多少?和“人北清”(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之间的转化率是多少?我没查过数据,可以想象不会是个很高的数字。
注意,我不是反对买学区房,如果你的钱足够多,教育回报率低又怎样,就当是消费好了。我是反对倾家荡产买学区房。在国内,这么干的人太多了,几乎已经有了“割韭菜”的趋势。
很多时候,投资于教育也是一种懒惰。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假设一个人花几十万元买P2P互联网金融产品遭遇平台跑路,家人会骂他是赌徒。同样是这个人,如果花几百万元给孩子买学区房,娃儿没成材,就没人会说闲话。“我已经把全部资源都砸在教育上了,我俯仰无愧,我仁至义尽。”这种理直气壮的感觉,是很爽的。
“房子跌了还能住”“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华语世界两个神一样的借口,一招祭出,所向披靡。
不能再讽刺了,最近受《荒野大镖客》的影响,说话有点儿刻薄。最后说句正经的: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1] 名校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在各网站看到的数据略有不同,但量级上没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