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疼痛的真相

术语表

术语表 接受与承诺疗法

一种心理干预,其本质在于让患者学会接受某些痛苦的事件,而不用勉强自己抗拒它。该疗法将患者对疼痛的接受度提高到一定节点,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态度,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目标与价值观。某种程度上,该疗法无法直接减轻疼痛的症状,对疼痛的缓解属于其连带效果。

急性疼痛

通常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的短期疼痛,碰到了装着沸水的水壶或者不小心踩到了地毯上的积木都会引起急性疼痛。而在刺激造成了实际伤情的情况下,急性疼痛会随着伤口的愈合而消失。

痛觉超敏

人因通常不足以激发痛觉的刺激而感到疼痛的现象被称为痛觉超敏,通常是由于身体在事发前就已存在损伤或发炎症状(详见“炎症”),想象晒伤后穿衣服的情景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该现象。

杏仁体

该词源自拉丁语,指位于人脑颞叶深面的一个状似杏仁的结构,人的左右半脑都各有一个杏仁体,它们在加工恐惧情绪和威胁刺激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触发战逃反应。

内源性大麻素

人体生成的一种分子,可以激活大脑中的大麻素受体(详见“大麻素”),产生愉悦、缓解疼痛。“ananda”一词在梵文中意为“祝福”。

快感缺失

出现快感缺失症状的人对进食、性行为等愉悦性刺激的欲望会下降,从中获取的乐趣也不复从前,这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

前扣带皮层

人脑中一个飞镖形状的区域,约位于“情感区”和“认知区”之间。前扣带皮层感知疼痛的意味,而非疼痛的强度和定位,它发挥着许多功能,其中之一是评估和整合疼痛的生理、情感与社会性因素。我们会因为他人的言行而心碎,也会因被孤立而感到疼痛,就是因为前扣带皮层在大显身手。

轴突

自神经元发出的一条突起,本质上可以看作人脑与神经系统的主电缆。

基底核

大脑深部一组具有多重功能的结构群,身体移动和情感功能都在其职责范围内。

贝叶斯定理

由18世纪的英国长老会牧师托马斯·贝叶斯提出,完整公式为P(A|B)=P(A)P(B|A)/P(B)。该定理利用过去事件的结果来计算未来某件事发生的可能。它能让我们基于实时信息更新对未来的预测。直到贝叶斯本人离世,他介绍该定理的论文才得以出版。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由美国医生乔治·恩格尔提出。该模式阐释了疾病(或健康)并不单纯是生物因素引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也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

C纤维

一种缺乏绝缘脂肪组织髓鞘(详见“髓鞘”)的神经纤维,因此它传递神经冲动的速度比其他神经慢。

大麻素

大麻植物中的化合物,共有100多种,有很多都对人体有多种影响,如振奋心情、改善胃口。大麻素可以从植物中提取,也可以人工合成,人体甚至能产生内源性大麻素。

辣椒素

辣椒中的活跃化学分子。辣椒素能够激活我们口中与皮肤中探测热源刺激的受体,让大脑误以为人体正在燃烧,就算外界温度没有上升。

马尾神经综合征

该综合征名称取自拉丁语中的“马尾”一词,马尾神经位于脊髓的下端,就像马的尾巴一样。该部位的损伤会带来严重的背疼、鞍区麻木、坐骨神经痛、失禁与性功能障碍。马尾神经综合征是需要通过减压手术治疗的突发性病症。

中枢神经系统

即人的大脑和脊髓。

中枢敏化

指大脑和脊髓对危险信号的反应变得更为激烈。中枢敏化让身体对危险信号更加敏感,甚至对不常引发疼痛的刺激感到疼痛,这很可能是让急性疼痛转变为慢性疼痛的主要机制。

慢性疼痛

即长期疼痛,其定义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持续超过3个月的疼痛是慢性疼痛,也有人认为伤情康复后仍产生痛觉是慢性疼痛。它也被称为“持续性疼痛”,笔者更倾向于使用这一说法(详见“持续性疼痛”)。

认知行为疗法

一种意在让患者学会改变自己负面言行的心理疗法。

认知功能疗法

一种将身心视为一体的疗法,通过科普疼痛知识、倡导运动和改变生活方式,帮助患者重构自身思维与疼痛认知。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病如其名,这是一种复杂却鲜为人了解的严重疼痛症,通常只发作于四肢之一。强有力的研究证据表明这是由炎症与中枢敏化引起的综合征(详见“炎症”与“中枢敏化”)。

先天性痛觉缺失

导致个体无法感知疼痛的罕见遗传疾病,也被称作“先天性无痛症”,其中一个原因是基因变异者的神经无法向大脑传递危险信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简称新冠肺炎。于2019年发现,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发的流行病,病毒名称中的数字“2”将其与21世纪初的非典型冠状病毒区分开来。新冠肺炎已经导致了成百上千万人死亡,全球发展也因此陷入停滞。

板球

读者朋友们大概已经清楚,笔者不擅长这项运动,不过一位打板球的好友曾向我提供了一份“经典”的板球规则解释:“一共有两队,一队是攻球方,一队是防守方,攻球方的球员到外场,内场的队员出局时下一位击球手才能来到内场。当攻球方的队员全部出局时,原先的防守方就成了攻球方,而原先的攻球方就变成了防守方,并且要尽力使刚刚转换成攻球方的这支队伍出局。转换攻守角色前有些击球手并不一定已出局,所有人,包括没有出局的人,都在内场和外场待过一遍,游戏才能结束。这样说很清楚对吧?——很好。”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身体在组织损伤后释放出的分子,可以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激活免疫系统(详见“免疫系统”)。受损细胞或死细胞释放出的蛋白质也属于这类分子。

脑深部电刺激术

将电极植入特定脑区域、释放电刺激的神经手术治疗,其中作为“大脑起搏器”的电极可以调节失常的大脑脉冲。

默认模式网络

人休息时更活跃、参与活动时更平静的一块大脑区域,通常参与回忆、想象与规划未来的大脑活动。

树突

状似树梢的神经,是接收其他神经元的信息输入并传至细胞体的结构。正如其词源——希腊语中“树”的单词所暗示的那样,通常一个细胞体会发散出多个树突。

多巴胺

从移动到获得激励,大脑的多种反应都少不了多巴胺这个化学信使的参与。比较常见的误解是多巴胺负责让人感受到奖赏带来的愉悦,事实上它在激励我们首先追求奖赏方面发挥了更多作用。

脑电图

将电极覆盖在受试者的头皮上以观察其大脑中电流的变化,是一种非侵入式的脑电活动记录方式。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十分闻名,但它在其他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也妙用多多。

同理心

同理心有许多诠释,也有许多分支,但大体上,它指能感受、理解他人经历的能力。

情绪意识与表达疗法

这是一种注重情感与创伤的对话疗法,目的在于让患者认识到情感对能加强疼痛的大脑通路起着重要影响,特别是与创伤和当前生活矛盾相关的疼痛。该疗法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全部正、负面情感,并慢慢调节心理,使自己强大起来解决问题。

内分泌系统

与荷尔蒙与分泌荷尔蒙的腺体相关的系统。人们较熟悉的内分泌荷尔蒙包括皮质醇、雌激素和睾丸素。

内源性

内源性物质是我们人体自身可以生成的物质,比如内啡肽就属于内源性阿片的一种(详见“阿片”)。

内嗅皮层

人脑颞叶的一小块区域,最为人知的功能是形成记忆。在人体疼痛的情形中,内嗅皮层则是一个解读环境中潜在危险、提升焦虑值的角色,所以会增强痛感。这可能是为了让身体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

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

虽然原理还不明确,但该疗法对创伤经历者常常见效,治疗过程是让被治疗者在回想创伤经历时同时进行双边刺激任务(如转动眼球)。解释之一是,被治疗者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重拾创伤经历的全部细节,因此对其情感反应也会降低。慢慢地,创伤记忆就会被二次加工,使得受害者自己对其脱敏。

FAAH

脂肪酸酰胺水解酶,一种分解大麻素、降低内源性大麻素含量的蛋白质(详见“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

芬太尼

一种用于止痛与无痛症的强效人造阿片物质(详见“阿片”)。芬太尼价格低廉,往往比吗啡药效强百倍,所以目前成了常见的消遣性毒品,致命性极强。

纤维肌痛

症状是大范围、持续性疼痛,伴随疲乏与记忆问题。遗憾的是,人类目前对其生物机制还不够了解,但我们正在努力开展研究。较强的可能性是患者的疼痛加工机制出现了故障(详见“中枢敏化”),近来也有证据显示,免疫系统的问题也可能有部分责任(详见“免疫系统”)。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这是一种检测大脑血液流动变化的脑成像技术,这些变化暗示,需要增加血液进行活动的大脑区域实际上需要更多能量,所以该区域会变得更加活跃。“功能性”意为该技术能观察到大脑功能的变化,而非停留于表面的大脑结构。

门控理论

帕特里克·沃尔与罗纳德·梅尔扎克于1965年共同提出的理论,基本内容是脊髓中有一道由中间神经元构成的“门”,这道“门”能决定危险信号是否能从周围神经系统传送至脑部。虽然以最新的知识来看,门控理论过于简单化了,但它为现代疼痛科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痛风

一种关节炎疾病,尤其危害大脚趾末端的跖趾关节,它是由血液中高水平的尿酸引起的,尿酸会形成使关节发炎的晶体。痛风又称“国王病”,因为过量进食和酗酒的老年男性普遍有这种病。虽然进食和饮酒都能增加痛风概率,但饮食只是小部分病例中的病因,遗传因素、医疗条件和药物不当也是痛风的几大诱因。

社区医生

英国的社区医生可为社区成员治疗不同方面的小疾病。

分级运动想象法

一项针对持续性疼痛的康复项目,旨在用不触发痛觉保护机制的方式慢慢激活控制人体运动的脑部区域。该项目总共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患者需要确定图片中展示的肢体是左边的还是右边的;第二阶段是患者要想象图片中的肢体在移动;第三阶段是“镜像疗法”,患者将看见自己健康肢体移动的镜像画面,感觉好像是另一侧的疼痛肢体在运动。

组胺

一种身材小小、能量大大的化合物。由免疫系统的肥大细胞释放(详见“免疫系统”和“肥大细胞”),能引发一连串过敏和炎症症状(详见“炎症”),如皮肤瘙痒、红肿、发热,偶尔会造成血压降低、打喷嚏、鼻腔分泌物增多。

顺势疗法

遵循“以毒攻毒”原则的一种非主流疗法,顺势疗法的主张者认为,将造成某疾病的物质稀释到极淡后给病人使用,就能治愈疾病。临床实验表明,顺势疗法的疗效和安慰剂相差无几(详见“安慰剂”),医疗界大多认为该疗法不具科学依据。

痛觉过敏

指人体对疼痛刺激比正常情况下更敏感。该症状原因可能有多种,如神经损伤、炎症,甚至是阿片物质的使用(详见“炎症”和“阿片”)。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是两种现象,后者指人体因无害刺激产生痛觉(详见“痛觉超敏”)。

催眠

当人处于催眠状态时,其意识会被有意引导集中至某一点上,因此这时的被催眠者会更加积极地响应听到的建议。

催眠疗法

结合催眠的治疗方法。

下丘脑

人脑中的一小块区域,连接着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详见“内分泌系统”),控制饥饿、睡眠、体温等人体功能。

国际疾病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疾病清单,用于规范疾病诊断。

免疫系统

身体自我保护机制之一,免疫系统是由分子、细胞与活动构成的美丽而又复杂的网络,可以保护身体不受外界因素危害,比如各种病原体、癌细胞以及会造成皮外伤的各种物体。

额叶下回

布罗卡氏中枢的所在地,是一个对语言处理和产生至关重要的区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它也参与了疼痛的情感加工。

炎症

身体各部门对细菌、骨折等外部威胁的联合反应。炎症主要能防止伤情扩大,开启组织自愈的过程。

脑岛

大脑深处一块功能繁多的区域,比如生成恐惧、憎恶等一系列情绪,并让人将其与疼痛联想在一起。

内囊

内囊中的神经纤维连接大脑皮层与其他脑部结构,是脑内的一大“交通要道”。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

全球第一大疼痛研究协会,成员涵盖了医生、科学家与医疗立法者。

肠易激综合征

一种以反复或持续性腹痛为特征并伴有排便变化(便秘和/或腹泻,以及大便频率和外观变化)的病症。潜在病因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心理压力。当前证据显示,肠脑轴功能紊乱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成因,肠脑轴是连接大脑与肠道(及其数万亿微生物)的信号系统。

KCNG4

控制钾离子通道Kv6.4的基因。

Kv6.4

一条基因通道(严格来说,它属于亚基),调控伤害感受器细胞膜上的钾离子通过量,这使神经冲动能够将危险信号从受伤部位传送到大脑。

麻风病

由麻风杆菌感染形成的慢性感染疾病。大众常认为该病会导致手指与四肢坏死,但实际上,侵入人体后,麻风杆菌会寻找体温较低的边缘处生存,侵占皮肤神经,因此神经受损的患者首先会无法感受温度,然后失去触觉,之后是痛觉。失去了痛觉的警告,患者的皮肤经常会被割伤和烫伤,由此产生的炎症(患者一般也留意不到)通常会对手指、脚趾、面部等部位造成永久损伤。

左旋多巴

一种分解后会产生多巴胺(详见“多巴胺”)的分子。由于多巴胺无法穿过血管到达脑部,人类本身不能直接使用多巴胺药物,而是使用左旋多巴来增加大脑中的多巴胺含量。

利多卡因

也称利诺卡因,一种常用于牙科、小手术以及有轻微不适感的医疗诊治过程的局部麻醉剂。它能暂时阻塞伤害感受器的钠离子通道(详见“伤害感受器”),从而抑制危险信号的生成。

肥大细胞

我喜欢把肥大细胞比作免疫组织中的地雷。人体大部分与外界有接触的组织,如皮肤、肠道、肺部,都含有肥大细胞。当它们被病原体或过敏原激活时,它们会释放出一种由组胺(详见“组胺”)与促炎分子组成的强效混合物,使人的伤口处肿胀、疼痛、瘙痒。

正念减压疗法

一门包含冥想、瑜伽与身体意识的课程,意在提升参与者的情绪调节和减压能力。

镜像联觉

拥有镜像联觉的人在看见他人被触摸时,自己的身体也能产生同样的感官体验,有的人感觉到触摸的地方和被观看者的身体是同一侧,有的则在相反一侧(详见“联觉”)。

吗啡

从罂粟中提取的天然阿片(详见“阿片”),通过作用于阿片受体来止痛。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近乎奇迹的身体成像手段。带正电的质子是原子的构成要素,而原子又构成了我们的人体和宇宙万物。磁共振成像仪本质上就是一块巨大的磁铁,可以让人体内的质子与其磁场方向对齐,同时成像仪还会释放无线电脉冲,打乱磁场中的质子,脉冲停止时,质子又会恢复原状,放射出能被成像仪勘测到的电磁能量,为我们提供身体内部不同组织的详细成像图。可以让我们观察身体组织与功能的磁共振成像仪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就是其一(详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

髓鞘质

包裹在多数神经纤维外部的脂质,具有绝缘的功能,还能加快神经冲动的发射。

纳洛酮

一种用于阻断或逆转阿片(详见“阿片”)效果的药物,最常用于缓解阿片过量。

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卓越研究所

为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与医疗技术提供指导的英国国家机构。

Nav1.7/Nav1.9

伤害感受器(详见“伤害感受器”)细胞外的钠离子通道,可以激活伤害感受器、创造发送至脑部的神经冲动(危险信号)。钠离子通道将正电荷的钠离子放行进神经,电荷的快速变化便激起神经冲动。“Na”是钠离子的原子符号,“v”代表了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电压变化,“1.7”“1.9”单纯表示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七或第九条钠离子通道。

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由细胞体(包含细胞DNA的能量生成器)、树突(详见“树突”)与轴突(详见“轴突”)组成。

神经可塑性

神经网络自我调节与进化的超强能力。最早的科学家认为只有儿童的神经具有可塑性,因为童年是学习密集的时期。但现在的证据显示,人脑在一生中都有非凡的灵活度与可塑性。

神经签名

疼痛是由同时涉及多个大脑区域的活动模式产生的输出,人脑中并没有特定的痛觉“通路”或“中心”。这种各区域一起运转产生痛觉的模式被称为疼痛神经签名,每种疼痛体验对应的活动模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神经递质

一种将信号在神经间传递的化学物质,最有名的包括多巴胺(详见“多巴胺”)与血清素,但神经递质至少还有200种。

NHS

由英国政府出资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在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有着各自独立运行的分支。该体系成立于1948年,主张医疗免费——目前的大多数医疗服务仍然是免费的。

反安慰剂效应

指对药物或治疗的负面预期降低了原本有效疗法的效果。

伤害性感受

指人体探测到危险或有害刺激的过程。它并不等于疼痛!伤害性感受并不是疼痛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伤害感受器

也称“危险接收器”。伤害感受器能够检测到由温度型、机械型、化学型有害刺激(详见“有害刺激”)造成的损伤与危险。其英文名称来源于拉丁语中的“伤害”(nocere)一词。

有害刺激

一切对身体的危险(或潜在危险)刺激,分为温度型(滚烫的沸水)、机械型(有力的一拳)及化学型(腐蚀酸)。

伏隔核

大脑奖赏回路中的一小块区域,最为人知的功能是激励和促使人追求愉悦和奖赏。

公开安慰剂

患者本人知道没有实际作用的无效药物(详见“安慰剂”)。

阿片

作用于人体阿片受体的物质,有止痛效果。阿片可以从罂粟中天然提取,如吗啡(详见“吗啡”)与可待因,也称为鸦片制剂。人工合成的阿片物质有芬太尼(详见“芬太尼”)。人体也能自主产生阿片(详见“内啡肽”)。

眶额叶皮层

位于眼眶上方、前额叶皮层内部(详见“前额叶皮层”),其功能包括决策及衡量不同选择的相对价值。

疼痛

这可是个大话题!我最喜欢的对疼痛的诠释之一是,疼痛是催促人体自我保护的糟糕感受。不过一切定义都不应该离开一条核心原则:疼痛是保卫者,而非组织损伤的检测者。人们就疼痛的定义争执不下,但科学界大致都认同的说法是国际疼痛研究协会(详见“国际疼痛研究协会”)2020年出台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与情感体验,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

示痛不能

一种稀有病症,患者能够体验和识别疼痛,但不会厌恶疼痛或感到不愉快。

阵发性剧痛紊乱症

一种先天的偶发性持续疼痛,通常表现为直肠痛,但全身都会产生痛觉。它由SCN9A基因的变异引起,该基因能影响Nav1.7钠离子通道(详见“Nav1.7/Nav1.9”),让危险信号更容易向大脑输送。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存在于病原微生物群中、能被免疫系统识别的分子(详见“免疫系统”)。

模式识别受体

免疫细胞中能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详见上)的受体。

脑灰质

脑干中的一小块区域,在抑制来自身体的伤害性信号方面起重要作用,是危险信号到达大脑、被转换为痛觉前要经过的最后一道“大门”。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除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详见“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一切神经纤维。

外周敏化

指对神经刺激的敏感性加强。具体到疼痛中,该情况常常发生在组织损伤之后,比如人为了避免受伤的脚踝承受过多重量而疼痛,会跛脚走路。

持续性疼痛

治愈时间超过预期的疼痛,不同伤病治愈的预期时长不一,但大体上,普通伤口在3个月内都应该愈合。

安慰剂

看起来是医学措施但实际上无效的治疗,比如小糖片。

安慰剂效应

更准确地说,安慰剂效应其实是“预期效应”,是由大脑对治疗的态度造成的。如果患者在治疗前阅读了疗法的相关原理,或者遇上了一位自信满满的医生,他的大脑会更加相信自己的疼痛能被减轻,就会生成缓解疼痛的化学物质(详见“安慰剂”)。

安慰组基因

人体中能够影响安慰剂效应强弱的基因组(详见“安慰剂”)。

正子断层扫描

运用放射性示踪物检测大脑氧化程度与葡萄糖消耗量的成像技术,它能显示大脑活跃的区域。

创伤后应激障碍

人经历创伤后产生的一种焦虑失调,常见症状有陷入回忆、做噩梦、过度警惕、负面情绪增长、回避。

预测加工理论

该理论主张,大脑总是在根据外界情况调整自己的想法,因此人脑具备预判未来的能力,而任何涌入的新信息或与之前判断相矛盾的信息都会导致大脑更新它的预判。

前额叶皮层

人头骨前面的一大块大脑区域,它有许多功能,最出名的功能是“执行功能”,包括决策制定、自我控制、短期记忆以及集中注意力。

红斑性肢痛症

一种导致阵发性灼痛的先天性疾病,常见于手脚。该病症是由SCN9A基因变异引起的,会影响Nav1.7钠离子通道(详见“Nav1.7/Nav1.9”),让危险信号更容易向大脑输送。

随机对照实验

医学中的随机对照实验会设置人数大致相同的几组受试者,受试者随机分到不同实验条件的组内。一组使用需要检测效果的新药物或疗法,一组则使用“对照”疗法,即使用安慰剂(详见“安慰剂”)或其他普通疗法。如果该实验是双盲实验,那么临床医生或研究人员也和受试者一样,事先并不知道每一组使用的是哪种疗法。

类风湿关节炎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开始攻击自己的组织,详见“免疫系统”),主要发病的部位是细小关节,尤其是手腕、手。

SCN9A

一条控制Nav1.7钠离子通道(详见“Nav1.7/Nav1.9”)的基因。

躯体感觉皮层

大脑的一块区域,位于大脑顶叶的中央后回,主要负责加工触觉、平衡、温度与疼痛,我们大脑的身体地图也储存在这里。

联觉

指某种感官刺激能自动引发另一感官的感受,比如在看到或想到某个数字时能感知到特定的颜色(详见“镜像联觉”)。

突触

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微小间隙,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号(详见“神经递质”)。

丘脑

位于大脑底部较深处的中转站,除了嗅觉外的所有感官信息都必须先经过丘脑再被分派到相应的大脑区域进行处理。

经颅直流电刺激

将电极贴在头皮上用弱电流激活大脑特定区域的过程。

经皮神经电刺激

通过连接到电池供电设备(称为TENS机器)的电极经皮肤输出低频脉冲电流的过程。尽管有人非常信任该疗法,但医学研究上对其效果还没有定论。

功利主义

总体上,功利主义这种伦理理论主张人们必须采取行动为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愉悦和幸福。

腹侧苍白球

大脑基底核(详见“基底核”)内的一个小结构,是奖赏回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的激励和上瘾现象与该部位息息相关。

ZFHX2

全称“锌手指同位序列2”。这是一条名字奇怪、鲜为人知的基因,调控着基因的读取。2018年,科学家们在托斯卡纳马西里家族的成员(他们的疼痛阈值都高得出名)身上发现该基因发生了变异,这很可能为将来的止痛药研发揭开了新前景。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