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总是兼具音乐和数学的能力,因为多巴胺水平的升高通常会影响方方面面:如果你在一个领域多巴胺水平很高,那么你在其他领域可能多巴胺水平也很高。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家,音乐家同时也是数学家。但多巴胺也有不利之处,有时多巴胺过多是一种负担。
高水平的多巴胺会抑制当下分子的功能,所以聪明的人在人际关系上往往很差。我们需要当下的同理心来理解别人的想法,这是社交互动的基本技能。你在鸡尾酒会上遇到的科学家会一直喋喋不休地讲述他的研究,因为他无法察觉你对此多么缺乏兴致。同样,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充满热情,但我与其他人直接接触时却表现冷淡,这实在是一种奇怪的对比。”他还说过:“我爱人类,但我讨厌人。”处理社会正义和人性的抽象概念对他来说很容易,但与一个具体的人碰面对他来说太难了。
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也反映了他在人际关系上的笨拙。与人相比,他对科学更感兴趣。在他和妻子分开的两年前,他开始和表姐有染,并最终娶了她。他之后再次不忠,背着他的表姐,与他的秘书以及可能多达6个其他女友交往。他的多巴胺能思维既是一种福报,也是一种诅咒——多巴胺水平的升高让他发现了相对论,而很可能也正是多巴胺驱使他从一段关系转到另一段关系,让他无法专注于当下分子控制的长期陪伴之爱。
了解天才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多巴胺能人格,及其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们知道冲动的寻欢作乐者,他们很难维持长期关系,而且很容易上瘾。我们也见过冷静的计划者,他们宁愿在办公室待到很晚,也不愿和朋友一起享受时光。现在我们看到了第三种情况:一些有创造力的天才,无论是画家、诗人还是物理学家,他们如此不擅长人际关系,以至于他们看起来有些孤僻[6]。此外,多巴胺能的天才也会过分专注于内心的想法世界,这使得他们会穿着不同颜色的袜子,忘记梳头,而且忽略与当下现实世界有关的任何事情。柏拉图曾写过一件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整日整夜站在一个地方思考问题,完全意识不到他周围发生了什么。
这三种人格类型表面上看起来很不一样,但都有一些共同点。他们过分关注未来资源的最大化,而牺牲了在此时此地的享受。追求快乐的人总是想要更多,不管他得到多少,永远都不够。无论他获得了之前多么期待的快乐,他都无法从中找到满足感。一旦这份快乐来临,他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步上。善于冷静做计划的人也会遭遇未来和现在之间的失衡。和追求快乐的人一样,他也不断地想要更多,但他着眼长远,追求更抽象的满足形式,如荣誉、财富和权力。天才生活在未知、尚未被发现的世界里,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工作让未来变得更美好。天才改变了世界,但他们的痴迷往往表现为对他人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