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人对外人有明显的警惕与小心,他(她)们无法理解外人对自己的关心,他(她)们不太相信这种关怀的无功利性,即使相信,他(她)们也不一定愿意花时间与你寒暄。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尽量不要与他(她)们交谈太长时间,几分钟适可而止,这样可以避免你无话找话的尴尬,更避免他在病中还得找话题与你交流的烦恼。他(她)们如果想与人交流,只愿意交流比较深的内心苦恼,而对一个初来的志愿者,他(她)们难以做到这点。因此,初次交流的主要目的不是与他(她)成为朋友,而是——不被他(她)立刻拒绝。
自然“介入”他(她)的生活第一次见他(她)时,你要仔细观察,看他(她)在生活中(包括精神生活)需要什么东西,你可以在下一次来时带给他(她),这一举动会迅速拉近你们的距离。
之后一两次,谈话也仅限在十几分钟之内,你可以为他(她)念点报纸,或者由你自主说什么,这样他(她)会很舒服,下一次也愿意再看到你来。
经历了这个阶段后,你就可以试探地与他(她)作稍为深入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不谈他(她),可以先说说其他老人,说他(她)们的欢乐与苦恼。这样,在交流中他(她)也会或有意无意地说起自己的事情,这时再进入就比较自然了。
加大频率当他(她)接纳你后,你需要加大一些见他(她)的频率,每次也可以聊半小时,你要特别注意——你要告辞时他(她)的反应,他(她)会在某时表示出对你的挽留,以及对某一话题没有尽兴,这时候你就要让他(她)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对他(她)来说,对一个陌生人说出很重要的话,是需要勇气的,因此,千万不要表现出着急走。他(她)对此很敏感,也许,他(她)会认为你不愿意听了,下次就不再和你说什么了。
你如果能够仔细地听他(她)说完,也许只有一次,你们之间朋友式的关系就能初步建立。这时候,他(她)对你才有一种真正意义的期待,这种期待才真正有一种强大的情感感染力!吸引着你经常去看他(她)……
如何扩大话题许多志愿者觉得与这些老人没什么话说,或者说了几句就没有了。
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一个方法:交流“细节化”。
比如一个奶奶,她以前很喜欢吃烧饼,并且还卖过果子,那么与她交流时我就想象着她去卖烧饼的样子,卖果子的样子,夏天冬天,售价多少等等,这种想象几乎就是完全按照她的方式“重新生活”一次。如此,就能发现许多与老人交流的新话题,比如,卖果子就能生出以下问题:那时果子多少钱一斤?好不好卖啊?卖剩下的怎么办啊?卖完了钱怎么花啊?冬天卖果子与夏天卖果子怎么不一样啊?什么果子是好果子啊?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能让你找到许多与老人交流的内容。
实际上,交流逐渐丰富的过程也是老人对你越发亲切的过程,能和他(她)多聊上一会儿,他(她)就觉得你是他(她)的亲人了。交流得好了,他(她)就会把一些更隐秘的苦恼告诉你,如此你就能进入老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当然,很快又会觉得与老人没有什么内容可交流的,毕竟老人的事情就那么多,而且大部分还被忘记,这就需要开辟与老人交流的新天地,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巧用报纸。对于还可以清醒交流的人,可以为他(她)读报纸,报纸上内容广泛的话题总有什么会引起他(她)的兴趣,同时也广泛刺激他(她)的大脑,你们总会找到一个话题议论起来,这样对他(她)的智力拓展也有好处。只是,这样做的时候要先弄清他(她)喜欢什么类型的新闻,是国际新闻,还是生活新闻,还是社会新闻,或者只是对图片感兴趣。有时你拿一份报纸,可以满足与病房内多个老人交流的需求。
推他(她)散步。当你与他(她)没有交流话题时,你就可以推他(她)散步,这样也不需要说什么,两个人都很舒服。
老人生气,视为正常老人们到了这个年龄和身体状况,大都非常敏感,并且小心眼。如果这些老人对你发脾气,或者说“不喜欢你”的话,你不要着急。他(她)更多是在发泄某种情绪,甚至于这是对你友好的表现,不要因此就再也不愿接触这个老人。
我认识一个奶奶,她就脾气不太好,经常动不动就对我发火,而且没有征兆没有原由。但每次她一生气,我一对她笑,说一句随便什么话,她就立刻又笑了,又没事似的和我说她的事情。
老人的心像小孩的脸,说哭就哭,说变就变,而且不记仇。老人不会对只见过一面的人发火,他(她)也没那个“胆量”,一般只有他(她)觉得和你已经熟了,甚至有了感情基础后,才对你发火。
与老人的交流中,不要认为自己很小心——就能不惹他(她)生气,也不要认为他(她)生气了——自己就没办法与他(她)再交流,他(她)们永远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在乎你说了什么,你说的话几乎不会让他(她)生气,他(她)生气也几乎与你无关。
处处留心他(她)的快乐在与老人的交谈中,要留意老人说什么的时候比较高兴,甚至用到了“高兴”“快乐”“难忘”“真好”这样的字眼,然后把带给老人这些感觉的“事情或者人”记住,这些东西老人说完了就忘了,很难再想起,以后与她交流时,如果你可以经常提起这些东西,他(她)会很高兴,尤其在他(她)们为什么事很痛苦时,可以用这些东西减轻他(她)们的痛苦,或者转移他(她)们的视线。
有一个奶奶,她最高兴的是忙了一辈子,现在不用干活就可以“吃的不赖喝的不赖”,因此,她一和我说不高兴的事,我立刻就对她说:“您现在吃的不赖喝的不赖。”她一听立刻大声回应:“是,我吃的不赖喝的不赖。”然后就有点高兴了。
另外,老人们的快乐很宝贵。当老人快乐时,也许意味着下一次这样的快乐时候要等到十几天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一旦有这样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放大这一点。比如,有一次我见到一个老人很高兴,就问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她说儿子来看她了。于是,我就一个劲地问她儿子来的细节,包括儿子都说了什么话等等。在说的时候,老人就更加高兴,我还强调着类似“你儿子那句话说的真好”等等,这样也促使她开始重复,让她更多地体会温暖和快乐。
另外,在这个时候最好可以把一个“偶然欢乐”上升到“人生幸福”的层面,比如对她说:“奶奶,我真羡慕您,您真幸福!”或者说:“和其他老人相比,您幸福多了!”以及适当编谎话说:“其他老人子女都不怎么来看望,您这多幸福啊!人老了不就图个子女孝顺吗?”当说到以上这些话时,就让老人产生“我一生很幸福的感受”,这种感受对一个高危老人来说,非常重要。
习惯于他(她)们的“反复”老人愿意把同样的苦恼反复地和你说,你也需要把有用的劝慰的话反复和老人讲。老人反复地说一种苦恼,说明他(她)更多是在发泄一种情绪。“说这种苦恼”已经成为他(她)的生活习惯,而我们需要“丰富”他(她)的这一习惯,即允许他(她)反复地和你说,再反复地跟他(她)说那些他(她)觉得有道理的话,释放他(她)这种情绪,这一过程上演多少次老人都不会厌烦。
我和一位老人就她的一个苦恼来回说同样的话说了不下二十次,她也不厌烦,不厌烦那么说,不厌烦那么听,最重要的是你不厌烦。说实话要做到这点也不容易,这时你可以这样调节心态:听这些话,是某种有趣的游戏,游戏的结果是这些老人获得心灵的轻松,如此,听着也就不怎么厌烦了。
尊重他(她)们的逻辑面对脑萎缩、老年痴呆老人时,有一点很重要,不要把他(她)们看作是一些糊涂的人、一群在智力上有问题甚至完全丧失思想的人。他(她)们有自己的生活逻辑,糊涂也有糊涂的逻辑,找到他(她)们各自的生活“逻辑”,就能“对症下药”。具体说明如下:
不要强求让这些老人认为这里是医院。一般来说,脑萎缩或者老年痴呆的老人,进入医院后,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对医院下另一个定义,如果他(她)们作出新的定义,尽量尊重。这么做的目的是让他(她)能尽快融入这里。
比如,有人认为这是疗养院,那就尽量配合他(她),不说这里是医院,否则他(她)们会加重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心,同时,总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说疗养院他(她)们会轻松许多,甚至有某种“在人之上”的优越感。在他(她)们那个年代,疗养院毕竟还是重要人士才去的地方。
有人认为这是自己的家。一个奶奶总说儿子上班了,晚上就回家了,当然,她晚上的时候又把这事忘了。这种情况是最好的,那就强化这一点,这样的老人找到了并且回到了“家”,以后许多事情就好劝了。
有人也许认为这是很奇怪的地方,这就要知道他(她)为什么这么说。比如一个奶奶认为这里是工厂,因为她的女儿就是汽车公司的职工,这样想会让她觉得女儿离自己很近。明白这一点后,就可以以女儿工作的内容与她交流。
有的人说不上这是什么地方,反正知道这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在与老人交谈中,先问清在她眼中,这里是什么地方,然后千万不要纠正他(她)们,不要奢望告诉他(她)们真实的状况。他(她)们也不可能相信你说的话,最重要的是,这会让他(她)们的思维发生混乱。
他(她)们刚来这里时实际上非常困惑。“这是什么地方?”后来经过一段时间,才找到一个解释,这种解释的诞生过程也许非常痛苦,甚至是有点让大脑错乱的,但一旦找到这种解释,他(她)们就安心了,就能够从容地在这里生活了。这种从容是快乐与健康的前提,因此不要去触动这一前提,尊重他(她)们对这里的定义,否则他(她)们又该经受内心的困惑与思维的折磨。
必要时用“拖字诀”和脑萎缩、老年痴呆老人接触,有时“拖字诀”很管用。当老人和你说了什么事让你帮忙,或者有什么烦恼让你劝解,而这些事又都是他(她)在脑萎缩状态下出现的幻觉,你可以先对他(她)说的东西进行规劝,当然,是把它当作真实的事情与之交流,再规劝,当做真实的事情很重要,只有这样他(她)才会愿意与你继续交流,同时把更深更隐秘的话告诉你(当然也许是更荒唐),然后你才能对症下药地去劝他(她),而最重要的,他(她)才有可能听得进去你的话。
如果你觉得实在没有办法解决他(她)的“虚幻”苦恼,可以在劝完后给他(她)以希望,比如说:“我这几天就解决这个事情,过几天再告诉您结果。”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摆脱你无计可施的尴尬,另一方面可以让老人暂时地不再在这个痛苦之中,而最重要的,当你过两天再来看他(她)时,也许他(她)就把这个事情给忘记了。
二、高危老人之志愿服务 为什么不烦对我来说,在很长时间里,在与老人接触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新鲜的内容,如此,难免会觉得单调,内心偶尔也会有抵触。
许多时候,听着他(她)们已经说了几十次上百次的话,自己也几十次上百次回应着,这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有时想想,确实是个“奇迹”。说是奇迹,不是说自己居然能对同一个人说上百次的同样的话,而是说了这样多同样的话,还不觉得烦。
真没觉得烦。
偶尔,一想到某个老人,想到他(她)要对你说了几十次的话,就不是很想见他(她),但在转了一圈又去看他(她)时,见他(她)的刹那间,立刻又有莫名的亲切与喜欢,就觉得他(她)对你说什么都可以……
有时也会想,这样一个老人,你能再看见他(她),就已经是一个让人高兴的事了,他(她)们还活着,还在本能地对你笑,这已经是足够好的事情。
当然,我也会琢磨,为什么这些老人只会说那么几件事,无论你在何时见到他(她)们,他(她)们都只说这几件事,仿佛这一生的记忆真的只剩下这些,仿佛他(她)们每天醒来别的事情都不关心,只关心这几件事。我真的有点奇怪,人老到这样的年龄真的就是这样吗?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于是我也就更清楚了那几件事对他(她)们的重要,对他(她)们来说,那几个事情就是一生,是生命的全部。于是,我就不是在与一个人单调重复上百次同样的话,而是在与一个人——就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唯一的东西——进行交流。
关怀在细节在一家老年医院的走廊里,我发现许多小的告示牌,贴在每个病房旁边的墙上,上面写着老人的基本情况,比如:名字、需要被关怀的方式。
这个老人后面写着:“可以交流,脑子清楚。”这个老人后面写着:“可以活动。”这个老人后面写着:“需要安静,不便交流。”最绝的是还有这样一项:“老人不能交谈,但你可以握他(她)的手摸他(她)的头,给他(她)以温暖。”
这样的提示真正做到了将“关怀”落到实处,对这个创意我真的很赞叹,它保证了这里的老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关心。而实际上,对他(她)们来说,一点关心就是一片关心,毕竟,他(她)们对温暖极其敏感……
如何寻找可以交流的老人首先,就是看老人的基本情况。如果老人在病房里还好说,直接看病历卡片就知道,但要是在院子里或者在大厅里看到老人,则需要一定技巧去分析老人的基本情况。如果这个老人正在看报纸或者有文字的东西,说明这个老人头脑非常清楚,而且眼神不花不近视,是可以交流的。而交流时可以从他(她)看的报纸入手,一下子就有了交流的话题。
如果这位老人坐在那里东张西望,目光灵动,则说明与他(她)交谈是有可能的;如果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动,但看你时是一种审视的目光,而非茫然目光,则这个老人也许可以与之交谈,只是他(她)一时不知你是干什么的,或者不知道你是否愿意与之交谈,他(她)在等待,等待你先做回应,你的回应也很简单,或者微笑、或者握他(她)的手,再看他(她)的下一步反应……
如果有的老人看着你,目光茫然呆滞,甚至只是看着你的方向,这时候可以先试探性地打招呼。如果确实没反应,或者非正常反应,则可以暂不接触。
有一些老人,他(她)们会喊会叫,并且不停地在喊,或者过一会就喊,这可能就是比较特殊的老人,有着某种特定的大脑和精神病状,这样的老人不要贸然接触。
有一些老人,他(她)们在坐着的时候会自己往下出溜,而且还使劲有意出溜,这样的老人也会有不太正常的心理。因为正常思维下他(她)们知道这样做徒劳而且危险,对他(她)们也不要贸然接触,观察一下再说。
对不能接触的老人,即使不与之交流,打个招呼也是好的。对他(她)们来说,打招呼就是外界的刺激,他(她)们需要各种刺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刺激是一种动力,拉着他(她)们向上拽,否则他(她)们会一步步滑向无意识的世界,大脑中仿佛有一个区域正在消失,直到仿佛从未存在一样。
当感觉疲惫时……有一天,我身体不太好,从医院出来后,刚走到地铁就有点喘了,胸口也有点闷。说来也怪,在医院和老人聊天时,越说身体越好,到后来就觉得身体像被注入了兴奋剂,轻爽爽的。等到离开医院,身体立刻就累了,就想着赶快找个地方坐一会儿,看看报纸,听听音乐,或者赶快到家睡一觉……这种感觉对我倒没什么负面影响,好像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也没什么惊讶的,就像上班,上到一定时候也会疲惫。
对于想帮助老人的志愿者来说,要有一种心理准备,来去的路上很奔波很辛苦,自己必然会有某一刻的身体的极度疲乏感。不过,相信我,这种感觉很快就会过去,不要让瞬间的感觉中止“以后看望老人”的愿望。
哭泣的志愿者在这个医院经常能见到许多可爱的志愿者,他(她)们为老人所做的一切对老人的内心很有帮助。有一个志愿者给“眼睛奶奶”做了一次肩部按摩,只这一次,奶奶在以后的日子里就多次兴奋地和我提起。也就是说,这一次简单的按摩,让奶奶有着四五天的快乐。
有一对夫妻志愿者,每次来都给许多老人带吃的,有牛奶、酸奶、糕点等等,两个人总是抬着箱子进屋,给老人发东西,然后再抬着箱子去其他屋子。其实,老人并不是很缺这些东西,因为他(她)们的子女都给他(她)们买,但看着两人汗涔涔忙着,我仍然很感动,更感动于以下的想象:几天前,两人商量着要去医院了,想着该买什么了,然后一起去超市,在超市里推着车,还专门往与老年相关的货柜走,然后大包小包地堆在小车上,再往收银台走……这种想象本身让人很温暖。
有许多志愿者明显是第一次来,有点不知所措,有的女孩从一楼走到三楼,见到这么多老人,到了三楼就已经泪流满面了。我曾在三楼楼梯口看见一个女孩在哭,问她怎么了,她说:“人老成这样,太可怜了!”
哭归哭,我还是看见她在病房热情陪老人说话,并且在里面呆了一个多小时。对她来说,泪水是同情,更是动力了……
志愿者,不为人知的作用有一个奶奶,我俩见面的时候,都像特务接头一样,她要我把她救出去……她刚来,因为脑萎缩不知道这是哪里,半夜又听见有其他老人哭叫,以为在这里会有生命危险。我用了一些办法想安抚她,但作用都不明显,但后来她自己竟好了,为什么呢?因为众多志愿者的出现。
周末,她也被推到大厅里,周围是许多老人,大厅中间是又唱又跳的志愿者,同时志愿者还给老人分东西吃,并且与每个人微笑着交流。她看见其他老人都快快乐乐地与人聊天,同时也有三四个志愿者围在她身边,有的人热情握住她的手……这样的场景让她觉得这里不像是要害人的地方啊!
她的紧张缓解了,开始想这里也许真的像有些人说的是个疗养院,而接下来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来这半个月了,什么事都没发生,而且总能看见微笑的热情的志愿者,她更加放松了,如此良性循环,她终于没事了。
大批志愿者的到来,改善了这个医院的气氛,让它在整体上有一种欢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老人们觉得放松,内心中那种顽固的警惕与小心也一点点退去,对这个“新家”也更有认同感。最后,他(她)们对志愿者的到来充满期待(尤其在周末),而生命中一旦有了某种期待,无论大小,都会对生活乃至生命质量有所提升。
志愿者,即使他们没有与某个老人做单独的深入的交流,他们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不为人知的作用。
志愿者的欢乐如果说世上有一种东西可以“1+1=2”般地收获快乐,那应该就是志愿者的快乐。有时我会奇怪于世上居然会有这样一种快乐,就像上帝在天上看人类匆忙行走,努力追求,而他在某个地方放了一些幸福与快乐的种子,有人找到了,不用太辛苦作一些事情——也能幸福。这些种子怎么才能找到?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需要被帮助的人,找到他们,就找到了幸福的种子……
这种感觉是如此奇妙。有人说帮助别人为了什么?但就没有人在帮助以后——再问个为什么?对!就是这样,不要去帮助前问“为什么要帮助他”,而是要在帮助后问一句“为什么帮助他”。帮助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灵多了一些东西,你说不大好那是什么,但它让你觉得生命是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已经被转移到了一个非常舒服的地方,气候舒适温暖,清风不断,乃至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