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它们的性

一、动物都会照料子女吗?

一、动物都会照料子女吗?

我们的文化一直都有对父母无私的爱的歌颂,但人不是仅有的父母都会参与抚养后代的生物。在自然界中,动物也会照料子女,只是动物的照料行为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无私且崇高(也许人也不是)。决定动物是否会照料子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孩子离开了爸妈会不会死。爸妈照料一生中所有孩子的时间、能量有限,如何用有限的成本制造最大的收益,是它们考虑的头等大事。

比如说爹妈总是纠结于到底是好好养一下刚生的娃,还是赶紧去生下一胎。如果不停地生,结果生的每一个都因为缺乏照料而大概率挂掉,活到性成熟的个体的数量可能还不如适当照料、使孩子较为平稳地度过死亡率最高的时期来得多。

父母的爱对后代的生存率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失去母亲照顾的虫卵,死亡率会上升10倍,失去父亲则上升3倍[228]。尽管如此,自然界大部分父母都是不管孩子的。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及大吵大闹,其他什么都不会的人类婴儿应该感到庆幸。在已经发现的鱼类中,只有30%的科出现了会带孩子的物种,但大部分是单亲家庭,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50%~84%都是孩子他爹承担养育责任[229]。

爬行类的父母也很不负责,只有极少数物种会照料后代。相比鸟妈热爱孵蛋,爬行类为爱做出的最大牺牲就是守着窝,防止蛋被吃掉。这也许是因为爬行类动物自己都要晒太阳,并没有多余的热量分给孩子,又或者是因为独特的温度决定性别的机制——孵蛋条件可以改变娃的性别。一些爬行类物种中,父母可以调控后代性别比,以使利益最大化。在海龟和陆龟中,低温孵化出雄性,高温孵化出雌性,在蜥蜴和短吻鳄中则恰好相反。豹纹守宫的卵在32摄氏度下孵化为雄性,26摄氏度下孵化即为雌性[230]。也有一些爬行类动物,高温和低温都会产生雌性,不高不低才产生雄性。

怎样才能调控孵蛋温度呢?选择不同温度的产卵地。孵化温度与太阳强度和照射时间正相关。海龟如果想生雌宝宝,就会把蛋下在阳光更好的地方,如果想生雄宝宝,就把蛋下在植被茂密的地方[231]。塞岛苇莺在低质量领地上孵化的77%都是雄鸟,在高质量领地上孵化,后代只有13%是雄鸟。比父母小一岁的女儿不一定会出门找对象,有时会待在家里帮爸妈带娃。在高质量领地上,如果小夫妻有两个及以上的帮手帮助孵蛋,它们就会转而倾向生儿子,因为雌性多的地方雄性值钱。

除了根据生产地点来调整孩子的性别[232],有些动物能直接通过调整受精比例来控制整个族群的性别比。黄蜂的受精卵会发育为雌性,未受精的卵则发育为雄性,母亲可以控制受精卵的比例。雌性黄蜂把卵产在宿主体内时,通常会先产一个雄性,然后接着产几个雌性,然后换一个宿主继续循环,产一个雄性,再产几个雌性,以确保儿子能把他的几个妹妹都受精了[233]。

虽然鸟类的祖先是爬行类,可是不同于大多数爬行类,高达90%的鸟类有育雏行为。鸟爸、鸟妈要么交替孵蛋、交替觅食,要么合理分工,一方觅食,一方孵蛋。哺乳动物的带娃行为相对少见,而且主要是妈妈带娃[228]。一项针对529种哺乳动物的研究显示,只有65个物种存在父爱行为。有意思的是,雄性哺乳动物一般不直接投喂孩子,而是投喂母亲。被投喂的母亲的孩子会长得更壮实,与其说是爸爸爱孩子,不如说是爱伴侣[234]。

父母对后代的付出可分为三个阶段:生殖细胞阶段、受精卵成为个体阶段、个体成长阶段。

生殖细胞阶段有着原始的不平等,雌性的卵子比雄性的精子大。但这不能算是一个巨大的不平等,因为精子数量多。总的来看,雄性并没有少花能量制作精子,比如,蟹膏和蟹黄的能量都挺高的,做雄性也不容易。

受精卵阶段两性的差异就变大了。雌性有两种生殖方式:第一种,下蛋或产卵,后代被排出体外的时候还不是真正的个体;第二种,怀孕生孩子,后代出生的时候已经是独立个体了。

对雌性而言,第一种模式要经济得多。虽然卵内包进去了大量营养物质,足以让后代吃到出生,但是节省了把卵带着到处跑的精力。尽管体外的卵比体内的卵更容易被吃,但母亲存活率却明显增高。同时,由于孵化过程和母亲分离,父亲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孕育孩子的过程。

然而,能够参与不代表有动力参与。自然界丧偶式育儿比比皆是,父亲愿不愿意带娃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孩子是不是自己的;第二,新的对象好不好找。

古今中外的雄性都被第一个问题困惑着。现在,男人很幸运,有了DNA亲子鉴定技术,可惜其他的雄性大部分时候还得靠猜,也总是被雌性骗。所以,与其为别人养孩子,不如干脆交配前甜言蜜语,交配后爱答不理。

叶状臭虫的雄性就被雌性利用了。雌性产在树叶上的卵几乎无一例外都被蚂蚁吃了,于是她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盯上刚刚交配完的雄性,把卵产在其肚皮、背和脚上。

雄性究竟是自愿变成一个行走的育儿袋,还是被雌性精心设计的呢?难道身上有卵的雄性在雌性眼里更性感,这能为他们赢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吗?而且研究人员发现,雄性身上的卵实际只有25%是自己的。他们很可能是不情愿的,但贸然移除这些卵会造成卵的死亡。雄性不确定哪些卵是自己的,他们没有选择带娃,可能只是选择了不杀掉属于自己的孩子。但研究发现,即使雄性没有和该雌性交配,他移除掉卵的概率也不会变大[235],[236]。

生不生孩子,看似是一件个体可以决定的事情,但其实个体的生育意愿既和种群密度相关,也和非密度因素相关,比如天气。如果冬天雪厚,松鼠冬眠的“雪被子”保温性能更好,热量损失少,就更容易存活[237]。因此种群生育力会上升。如果鹿诞生于一个温暖的春天之后,则它们将比在寒冷春天之后出生的鹿拥有更高的生存率和繁殖率[238]。天气越适宜生息,自然界的食物越多,可承载的种群密度也越大。但是,如果种群密度超过一定限度,生物就会抗拒生孩子,种内竞争加剧,会导致衰老体弱的个体死亡,种群密度将重新降低,回到平衡值。

以上这些不生孩子的原因,无论是否与种群密度有关,每个个体都被生活一视同仁地磨砺着。但是,进化的核心是差异。同样的环境,有的个体能活,有的个体不能活,有的个体能生娃,有的个体不能。

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进化学给了一个非常直接的理由——为了传递基因。生存和生育有冲突,这种冲突在某些时刻格外显著。比如,当你放弃了环游世界的机会,贷了要还半辈子的款,买了一套学区房的时候。

和人类一样,动物界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如何科学养娃?生和养都是一大笔投资,排列组合一下,大概可分为四类:既生又养,只生不养,只养不生,不生不养。

达尔文告诉我们,那些不生不养的已经死掉了,那么就只剩下三类,其中,只生不养的最多,既生又养的次之,只养不生的最少。养育比生育更昂贵,生物生下的后代数量通常多于能够养育的后代数量,这意味着至少有一部分孩子注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但是,有68种哺乳动物被发现有收养行为,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给别人养娃不能传递基因,自己还要受累,为什么要做亏本买卖?

学者们本着利益为上的原则,提出了几种假说,比如眼神不好奶错娃了,又比如妈妈们自发组织了托儿所,轮流担当奶妈,或者亲戚之间互相奶,也有可能是年轻雌性拿别人的娃练手[239]。

医院抱错娃是电视剧中的常见桥段之一。若不借助亲缘检测技术,要判断“我娃是我娃”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动物们也差不多,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研究人员发现,有一些涉世未深的海豹宝宝竟然趁着邻居豹妈打盹,一把推开人家的娃,自己贴上去喝,糊涂的豹妈换了个娃也发现不了吸奶的力道变化。一开始,研究人员不能确定这究竟是因为豹妈的博爱心胸,还是纯粹因为不够聪明,直到他们看到,发现猫腻的豹妈暴打邻居家熊孩子,才确定愚蠢是不分物种的。

托儿所假说让我们寄希望于“动物界乌托邦”,然而现实可能走向了反面。数学推导显示,喝大锅奶只在每个妈妈贡献同样多奶且所有人都诚实的情况下才适用。如果一个妈妈的奶量大于平均值,她的娃能喝到的就会比原本能喝到的更少,她自然会退出托儿所,等到所有妈妈退出,托儿所就不复存在了。

即使我们假设奶量充足的妈妈都有一定的博爱精神,她的奶多得喝不完,又没有冰箱,就给别家娃点喝好了。可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一定会有妈妈自己不出奶,专注蹭奶,这么一来,博爱的妈妈也没有多的奶去奶自己娃了,她又必须退出。

不过利益驱动的收养也可以实现双赢。雪雁会主动收养窝附近被抛弃的蛋,但这可能不是出于善心,多孵一个蛋的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混在自己蛋中的弃蛋可以帮助稀释后代被捕食的概率。如果一窝全部是自己的蛋,捕食者猎取一个蛋,自己的娃挂掉的比例是100%;如果有25%的蛋是收养的弃蛋,被捕食的概率就降低到了75%;如果没有捕食者,帮同胞多孵两个蛋也利于种族延续。毕竟,原本这两个蛋是必死无疑的[240]。

除了收养弃婴,收养二胎也是一个动物界的常见现象。手足相残的三趾鸥,竞争不过老大的二胎也常会被亲人收养。奇怪的是,这种海鸥的收养比例很高,很多被抛弃的二胎最终都被邻居收养。有研究人员猜测,可能这种海鸥的出轨概率很大,因而隔壁老王会偷偷拣回私生子。但实验结果显示,这群海鸥忠贞得可怕,实验中的119个后代全部是婚生子女。这样一来,线索又断了,只能推测,邻居之间有亲缘关系,或者父母的眼神不好,认不出谁是自己的娃。

尽管文学作品和媒体经常涉及“收养”的话题,但收养在动物社群中其实是一件极小概率事件,收养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就更罕见了。一则追踪了北美红松鼠19年的研究发现,2230个新生儿中只有5例收养,收养行为多发生于亲属之间,附近非亲属的孤儿从未被收养[241]。

为什么要收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人类智慧在解释极少数事件时总是不够用。

有研究发现,养父母在丧失亲生孩子后更有收养的冲动。一种密集繁殖的海鸦有时甚至会把窝附近的蛋滚回自己的窝。研究人员猜想,这可能是由于泥土附着在蛋上,海鸦父母分不清谁是亲生的,谁不是,所以碰到像的就都滚回家。

但后来发现,如果同时给它们一个亲生蛋和一个陌生蛋,它们还是能够正确选择自己的蛋的。在进一步的实验中,人类挪走了它们的亲生蛋,这时它们不但对陌生蛋来者不拒,甚至还会跑到邻居家里偷蛋。为什么它们如此强烈地想要养育一个孩子[242]呢?答案尚不得而知。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