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文经典 > 善战者说

攻心是最高层面的击虚

攻心是最高层面的击虚

在作战过程中,有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物质层面的弱点。这时候,指挥官往往可以在对方统帅的心理上寻找突破的机会。这就是“攻心”。

孙子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利德尔·哈特也说:“如果能使对方的指挥官在心理上受到震撼,则可以使其所带领的整个部队丧失作战力量。”

所有的决策都是由人来做出的,是人就一定有心理上的弱点,这是最大的“虚”。针对对方的心理弱点发起的攻击,往往是最有效的。

提起攻心,我就会想起梅特涅与拿破仑的故事。

1805年,在著名的乌尔姆战役和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拿破仑指挥法军,连续大败奥地利军队。战败的奥地利除了赔款,还丧失了1/6的臣民、1/7的财政收入,并被迫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从此名存实亡,高傲的奥地利成了拿破仑这个暴发户的小兄弟。

奥地利当然想复仇,想恢复昔日的辉煌。但是奥地利人很清楚,在军事上没有人是拿破仑的对手。奥地利的军队已经被摧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奥地利都没有在战场上打败拿破仑的可能。

当奥地利新任驻法国大使、出身高贵的梅特涅第一次见到拿破仑时,他注意到了几个细节:这位小个子拿破仑讲话时,喜欢让对方坐着,而他自己站着;他走路时总是踮着脚,这样就可以显得他的个子高一些;讲话时,他也一直在努力掩饰他的科西嘉口音。

梅特涅马上做出了判断:拿破仑虽然已经贵为法兰西皇帝,但是在一个到处都是贵族的上流社会,科西嘉平民这一出身,使他在内心深处依然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他极度渴望得到欧洲贵族的认可,取得与欧洲贵族平起平坐的地位。

梅特涅决定要充分利用拿破仑这一心理。

第一步,每次跟拿破仑聊天,他总是认真倾听,并适度恭维。这种得体和优雅很快就赢得了拿破仑的好感与信任。

第二步,他投拿破仑所好,提出了把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的长女嫁给拿破仑。与欧洲最高贵的奥地利皇室联姻,意味着拿破仑得到了欧洲贵族的认可,他的王朝和他的继承人,也将由此取得血统上的合法性。拿破仑很高兴。他与皇后约瑟芬离了婚,从奥地利迎娶了玛丽·路易莎女大公,从此与奥地利建立了政治联姻。

接下来是第三步。1812年,拿破仑要发起对俄罗斯的远征,梅特涅恭敬地提出了一个建议:组建一支3万人的奥地利军队,听从拿破仑调遣。条件是,拿破仑允许奥地利重建军事力量。拿破仑连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奥地利是他妻子的娘家,重建奥地利军队对他只有好处。

拿破仑随即发动了对俄罗斯的远征,结果你肯定知道,他的远征遭遇了惨败。他的近70万大军,回到法国时只剩下了几万人。拿破仑元气大伤,而欧洲列强趁拿破仑大败之机,开始酝酿成立新的反法同盟。

刚刚战败的拿破仑和法国需要争取到喘息的时间。梅特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新的建议:由奥地利以协调人的身份来与欧洲列强谈判。奥地利与拿破仑有政治联姻,由奥地利来当谈判协调人,总比其他列强要好。不出意料,拿破仑再次听从了梅特涅的建议。

1813年,谈判破裂。列强组成的反法同盟准备与法国开战。这个时候,重新组建的奥地利军队已经相当强大了。

当拿破仑召见梅特涅,要求奥地利派出军队,加入他这一方作战时,梅特涅却突然变了脸:法国必须接受奥地利制订的和平协议,并将奥地利的领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为,奥地利有义务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和恢复欧洲的秩序。

拿破仑一下子醒悟了过来,他脱口而出:“这么说,娶奥地利的女大公,我是做了一件蠢事?”梅特涅以他一贯的优雅,彬彬有礼地回答说:“既然皇帝陛下垂询我的观点,我就坦白地说了:征服者拿破仑,犯了一个错误。”

拿破仑拒绝了梅特涅的和平协议,奥地利就此为理由放弃了中立,加入了反法同盟,并事实上成为同盟的领袖。

接下来的事情你也已经知道了:拿破仑战败,被流放厄尔巴岛。

梅特涅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很清楚,奥地利在军事上永远找不到拿破仑的薄弱环节;拿破仑最大、同时也是最致命的弱点,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卑。

梅特涅由此找到了打败拿破仑的最好突破口。

据说拿破仑本身就是一个琢磨和利用对手心理的高手。但是,不幸的是,他这次遇到了更高的高手。


无独有偶,当年的刘邦,也是从对手的心理层面入手,打破了楚汉之争的僵局。

楚汉相争之际,项羽和刘邦两大势力在今天河南荥阳一带的成皋形成了僵持局面。刘邦无法东进,项羽也无法西进。

这时,彭越等人配合刘邦,在项羽的后方梁地捣乱,连续攻下了十几座城邑,使得项羽前后受敌。

项羽决定自己先带一部分兵力平定彭越、稳定后方,然后再集中全力与刘邦一较高低。

为此,项羽将留守成皋的任务交给了大将曹咎。曹咎追随项羽多年,出生入死,打了无数大仗,立过无数战功,项羽对他非常信任。

临行之前,项羽对曹咎说:“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

曹咎满口答应。

项羽走后,刘邦果然对成皋发动了猛烈的攻势。曹咎遵照项羽的命令坚守不出,成皋城又非常坚固,汉军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于是张良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利用曹咎性格暴躁的特点,下令在成皋城边筑了一个高台,天天派人在台上骂曹咎,各种羞辱全用尽了。

曹咎一天不出战,两天不出战,最后实在忍受不了汉军的辱骂,一怒之下,率领大军出城决战,结果被刘邦打得大败。曹咎战死,成皋也落入汉军之手。

成皋一丢,双方长期僵持的战局就打破了,项羽再也顶不住刘邦的攻势,最终兵败如山倒。

一名将军性格上的弱点,导致了一场战役的失败;一场战役的失败,又影响了整个战争的结局;而战争的结局,最终决定了天下鹿死谁手——这就是攻心的作用。

所以孙子提醒说,决策者一定要警惕自己心理与性格的弱点。他说:“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将帅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只知死拼就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就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就经不起刺激,过于自尊就受不了污辱,一味关心下属就会不胜烦扰。这五种缺陷,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害。军队覆灭,将帅被杀,都是由于这五种性格缺陷引起的,是不可不引起警惕的。

在一个组织中,一般人的心理与性格缺陷可能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那只是个人的弱点而已;但领导者的心理与性格缺陷,却会被无限放大,甚至伤害到整个组织。

马陵之战的庞涓,孟良崮战役的张灵甫,之所以兵败身亡,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性格上过于自信,甚至到了狂妄的地步;而孙膑和粟裕之所以取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对手的心理弱点,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马陵之战前,孙膑判断出庞涓和魏军的心理特点有两个:一是急于雪12年前桂陵之战中被齐军打败的耻辱;二是轻视齐军,不把齐军放在眼里。

所以孙膑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打仗的高手一定要因势利导。

因什么势?你急于复仇的气势,你瞧不起我的心理定势。

孙膑因此采取了通过战略撤退、示弱骄敌、诱敌入伏的策略来打败庞涓:你不是急于雪耻吗?我偏偏不给你这个机会,我要通过撤退的方式让你更加焦躁。你不是瞧不起我吗?我要通过示弱的方式让你更加狂妄。

结果,庞涓本人和魏国的10万大军,在马陵道上全军覆没。

整编七十四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装备极好,战斗力极强,打起仗来极为自信,因此上上下下也就普遍存在着狂妄的心理。

当情报显示,粟裕准备打整编七十四师的时候,张灵甫却根本不相信共产党军队会对他下手。他说:“我的一个旅,就可以打败共军的一个军。共军想吃掉我整编七十四师,还没长那副牙口。”

当华东野战军开始向整编七十四师的后方穿插、马上就要形成合围的时候,张灵甫还说,那肯定只是共产党军队的小股部队,是要袭扰整编七十四师的行动。

张灵甫和整编七十四师,最终覆没在孟良崮上。

战争是力量的较量,是谋略的较量,但最终还是决策者心理的较量。

毛泽东可以说就是一个掌握对手心理的大师。

据延安八路军总部的一些老参谋回忆,毛泽东在自己的墙上贴着国民党一些主要人物的简历,一有空就对着墙看,这使得毛泽东对蒋介石及其主要人员的心理及指挥风格都了如指掌。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毛泽东还专门研究了尼赫鲁的心理。正是由于摸透了这些对手的心态,毛泽东才从容不迫地确定了有针对性的战略战术,达到出手即攻其要害的目的。

所以,攻心的核心就是将对方统帅在心理素质上的弱点和定势思维作为制定战略决策的依据之一。

在商业世界中,决策者的心理与个性对于企业竞争也常常有着深刻的影响。

所以,在企业竞争中,好的竞争分析不仅仅是描述对手企业的客观情况,更要深入分析对手企业高层决策者的性格与心理特征。

当你把竞争对手当成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来了解的时候,你能够更容易地预测他的未来行动,从而因势利导,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和行动计划。

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更是制定好的市场策略的前提。

在消费者心理最敏感的地点突破,就是好的市场“攻心”策略的核心原则。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