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过,《孙子兵法》的核心是:最好不用打就能赢;如果非要打,那就要巧妙地打,用智慧去打,打的前提是一定要有把握。
有把握地打,就是孙子提出的“先胜”理念。“先胜”是孙子“全胜”理念在作战领域的一个延伸。
关于“先胜”,孙子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这段话很长,但很精彩。让我先用白话文来梳理一下这段话的大意。
过去那些战争的高手,总是先保证自己不被对手打败,然后再等待战胜对手的机会。不被对手打败的主动权在你自己,能否打败对手则要取决于对手是否有隙可乘。因此,真正的高手,能够做到的是不被对手打败,而不能保证一定能打败对手。由此可知: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没有取胜的可能时,就应该实行防守。有可能战胜对手时,就要果断进攻。防守是因为优势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实力如同藏于九地之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攻击如同动于九天之上。这样,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美的胜利。
这段话,把“先胜”的核心理念讲得淋漓尽致。
你为什么要参与竞争?一定是出于赢的目的。《孙子兵法》就是教你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但有意思的是,孙子一上来就告诉你:真正的高手,不是先想着如何去赢,而是先保证自己不输,然后再伺机而动,等待对手犯错的机会。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金角银边草肚皮”。如果你不是绝世的高手,那你绝对不会贸然进入中腹去争夺。你要先占据边和角那些具有战略价值的地方,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以此为根据地,依托这些边和角,寻找机会向中腹发展。得一寸是一寸,得一尺是一尺。
秦王朝是如何统一中国的?秦不是贸然进入关东与六国争夺,而是先向西发展,“灭国十二,益地千里”,灭掉了西边的12个小国家,扩张了1 000里的战略纵深。尤其是灭掉了巴国和蜀国(大致为今四川和重庆),在战略上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东向以争天下。
秦在与六国作战的过程中,也会打败仗,但打了败仗就退回函谷关以西,根基不动摇,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六国在与秦的作战中,也打过胜仗,但所有的胜仗,根基都是不稳固的,最后在与秦的争夺过程中,让秦一步步地占了上风。
毛泽东在创立政权之初,就非常重视根据地的建设。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反复强调说,根据地是武装割据的基本阵地,是红军战争的可靠依托,是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创建根据地,武装斗争就会因没有后方依托而陷入失败,成果也无法保持。
抗日战争时期,他又把根据地思想做了进一步发展,说根据地是军队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
在长期、复杂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首先要创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这是共产党军队始终坚持的核心原则。以根据地为基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最终使共产党在与国民党的博弈中一步步占尽上风,取得了胜利。
战争最忌讳的是什么?胜则一日千里,负则一败涂地。
历史上黄巢也好,李自成也好,张献忠也好,之所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不了事儿,就是因为只知攻城略地,过府冲州,没有稳固的根据地,陷入了所谓的“流寇主义”。
这听起来像不像那些不断买买买却没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像不像那些今天有机会就做这个、明天有机会就投那个,却没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的企业?
流寇所有的胜利,都是无根的胜利,注定只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
所以,孙子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内部管理混乱,组织千疮百孔,你机会越大,发展越快,反而会死得越惨。陷入败局的很多组织,其实都是败于自身,都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先把从理念到组织这样的基本面做扎实,从而奠定组织取胜的基础。
“先为不可胜”,除了要先打造稳固的根基,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在决策上要先保证自己不犯大的错误。
喜欢读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高手对决,到最后考验的是双方的内力和定力。
在对抗中谁都会出错,人不可能完全没有失误。就像下棋一样,走错一步棋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不能连续错,尤其是不要犯无可挽回的战略性错误。
对手不会放过任何攻击你的机会。你自己先要没有大的漏洞,没有大的隐患,不出大的差错,不给对手以大的可乘之机。
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越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越要把握住那些可以确定的因素,用自身的确定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
先把自身的事情做好,先保证自己的决策可靠稳妥,保证少犯战略性的错误,从而先保证自己不输,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在动荡复杂的环境中你唯一可以先把握住的东西。这就叫“先胜”。
足球比赛有个著名的战术,叫作“防守反击”。先保证自己不失球,然后再寻找反击和进球的机会。
条件不成熟要耐心等待,一定不要强为。不盲动,不冒进,持重待机,做好准备,耐心等待机会的来临。
击剑的高手没有机会就防守自保,先求不败。对手一露出破绽,机会一来,就果断出手,雷击电闪之间,一击致命。
投资也是这样。一般的投资者,每天想的大概都是如何赚钱,而事实上,中国90%的股民从长线来看是赔钱的。你只要不赔,就赢了90%以上的股民。
投资大师巴菲特总结出两个最重要的投资原则:第一,永远不要赔钱;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保住本金是巴菲特投资策略的基石,他甚至喊出过“避免赔钱比赚钱还重要”的至理名言。
不亏损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你只要不交易、保留现金或购买流动性好的保值产品就可以做到。
能否赢利,则要看市场给不给你机会。市场不好,本事再大的人往往也无能为力。
市场一定会有犯错的时候,此时就是你出手的时机。因此,善于投资的人,能够做到的是不亏钱,但不能保证一定会赚钱,更不用说赚大钱。
没有赢利机会的时候,他们会耐心等待,一动不动;一旦机会来临,他们便立即出手,一击必中。一动不动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果断出手是因为他们胜券在握。
当暂时没有机会的时候,你所能做的就是少犯错,乃至不犯错,尤其是不犯战略性的错误。
不犯错的主动权在你自己。你无法强迫对手犯错,但你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犯错,然后耐心等待机会的出现。
用孙子的话说,这叫“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曾国藩打仗有个战术,叫作“扎硬寨,打死仗”。
什么叫扎硬寨呢?要扎营就要扎硬寨。
曾国藩有个规定,湘军行军,到了一个地方,不管多么晚,不管多么累,也不管天气如何,第一不能休息,第二不能主动找太平军挑战,要先挖壕沟。一共四道沟,内外各两道,沟的深度和宽度都有要求。然后“垒墙子”。用挖沟挖出来的土,在内外各两道沟之间垒一圈墙。墙的高度和厚度也都有要求。墙子垒完之后,再在最外面那道沟的外面,将五尺长的花篱木,埋进土中二尺,做成障碍。工事这才算修完了。然后再派出三成的人“站墙子”,也就是战略值班,其余的人可以休息了。过一个时辰,再由三成的人起来换防。
曾国藩要求,哪怕是临时住一晚上,也必须做“坚不可拔之计”。太平军想来偷袭,没门儿。这叫“扎硬寨”。
他说:“但使能守我营垒安如泰山,纵不能进攻,亦无损于大局。”
“扎硬寨”与我们做企业一样。我的市场和客户,对手根本就撬不动,撬不走。不给对手任何机会,然后寻找对对手下手的机会。
就是先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
孙子说:“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意思是输不输靠自己,赢不赢看对手。这给所有的竞争者都提出了一个警告:打了胜仗,很可能是因为对手犯了错误,未必是因为你对;很可能是因为对手太弱,未必是因为你强。
所以,不要以为打败了对手你就是战无不胜的,不要因为取得胜利就信心爆棚,甚至把自己变成不败的神话。
你不能一味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对手犯错或对手太弱上,真正可靠的只有一条,就是“修道而保法”。把自己的基本面做好,你才能有牢固的根基,才能先立于不败之地。
否则,一旦遇到真正的对手,你就会死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