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司库经营中的思考

第五节 司库经营中的思考 一、司库管理经营模式

司库经营在实践工作中以流动性管理为主,一般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流动性风险、资本、定价、资产负债计划等多个职能团队协同,确保流动性管理的安全性、效率性和盈利性。目前在国内的商业银行实践中有两种职能划分模式。一种是资产负债管理部与资金管理职能相分离,由金融市场部或资金运营中心负责具体交易操作职能,但中长期主动负债如金融债发行仍由资产负债管理部牵头,这种职能划分大多体现在国有大行。另一种是将资金管理职能嵌入资产负债管理部,资金团队职能涵盖流动性管理的具体操作,包括头寸管理、金融市场交易执行和主动负债的发行,这种职能划分方式在股份制银行和大中型城商行中较为普遍。

由于司库结合决策管理和交易执行两方面职责,所以职能部门无论如何划分,都要基于自身架构提高协作效率和效能。一方面,管理决策要接近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参考金融市场利率,同时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票据业务等都是高利率敏感性业务,将交易职能嵌入资产负债管理框架下有助于管理与市场形成正反馈,会使管理决策更接地气。另一方面,司库操作既是流动性管理职能,也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工具。在资产方面,债券投资的久期安排要结合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统筹考虑;在负债方面,债券和存单发行作为主动负债是调整负债结构的有效工具,本外币掉期、资产证券化以及基金投资又与资产负债配置有直接关联。

二、司库负债的性质

一般我们把司库主动开展的市场化和政策性负债称为主动负债,包括同业存单发行、债券发行、向央行借款等。主动负债的主动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具有市场化定价,同业存单发行基本与Shibor具有较高的关联度,金融债发行也基本以利率债估值为基准定价;另一方面在发行时点和发行量上具有主动性,根据自身流动性缺口的安排选择短期存单或长期存单,通过对利率走势的预判选择在不同时点的发行节奏。

但在实际经营决策中,主动负债的决策并不是独立的,也不以流动性和市场化成本原则为唯一目的,而是纳入资产负债整体框架下进行综合考虑,很大程度上操作规模和节奏的选择是被动的。例如,在2020年同业利率大幅下行的趋势下,银行间市场同业存单利率已大幅低于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利率,但银行并未完全从客户存款转向同业存单,原因在于一般性存款负债还与客户结算、资产管理等多项业务有黏性,负债选择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成本跷跷板。又如,主动负债的期限选择也要与资本补充工具、大额存单等其他负债做好衔接,合理安排负债到期时点,既要避免负债到期年份的过度集中而加大再融资压力,也要避免中长期负债发行扎堆,在流动性指标对边际效能改善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了净息差的压力。

因此,主动负债还是被动负债,取决于从不同层面看问题。当从资产负债整体框架层面看时,司库负债的被动操作,也是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安排,以便在全行层面获得更高的协同性和经济效益。从司库自身的管理方式看,司库负债是主动操作,为实现资产负债计划目标主动选择时点和工具,争取实现执行层面的效益最大化。

三、司库职能定位

如何衡量成本收益,以及交易与管理的职能权重,是司库考核中的难点。实践中,对于大司库的考核,主要是管理考核,重点是对资产负债主动安排的执行情况,流动性风险与成本的管理,管理体系和框架的进步和完善;对于资金中心的考核,则是成本收益考核结合管理考核。当然在具体考核中,有很多前台交易与中台管理、主动操作与被动策略等问题,需要各家机构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先看成本收益的考核问题。当银行采取全额资金计价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管理模式后,司库既是资金运营管理中心,也是存贷款业务损益的轧差项,从广义司库的角度考虑,账面利润=资产业务损益+负债业务损益+司库业务损益。由于银行的经营利润来源于资产负债的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所以司库业务损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司库业务成本,也就是流动性成本,而这一成本并非司库主动操作形成的。成本收益考核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司库投资和负债并不是完全主动选择的,纳入资产负债整体框架下具有被动性,当债券投资时点与信贷需求旺盛时点重叠时,资金一般优先满足信贷投放需求,当债券发行处于低利率时点但存款负债较充裕时,也不适宜加大司库主动负债力度,否则会出现一方加大负债发行,另一方大量隔夜融出的不经济局面。

再看管理职能与交易职能的考核划分。司库既是前台交易部门,更是流动性管理部门,因此对流动性管理的全景式管理考核应该是完备的。首先是确保流动性,包括对备付金达标性的管理;其次是对分行头寸管理体系的管理,包括头寸预报和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不断提升条线业务水平;最后是系统建设不断进步,提升对大数据和信息化的应用程度。

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逻辑上看,对司库交易职能的考核体现在财务和客户层面,包括对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以及合理的设计对标的债券持仓对标指数和市场化负债成本参考,参与银行间市场的活跃度和创新性、市场影响力和认可度,一级交易商的完成情况。对司库管理职能的考核体现在内部运营和学习成长上,保障流动性等各项指标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改进头寸管理、流动性和利率内外部传导的流程进步上。

四、司库管理中的科技应用

一是对管理信息化主动探索。司库业务涉及多个业务品种,需要建立从宏观到微观的管理信息系统,全景式实时把握司库投融资业务情况。宏观层面,建立司库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并且通过财务会计数据建立计划预算的实时监控体系,包括各项业务品种的余额、日均、收付息率等情况。微观层面,针对不同业务品种特点建立自身组合的成本收益分析体系和市场风险监控体系,如债券投资持仓的组合收益率分析、久期分析、市场风险指标等监控体系,净利息和非利息进度分析,以及根据自身债券持仓特点建立的市场比较基准指数。主动负债层面主要是融资业务的久期、成本率、付息率分析,以及负债到期分布分析。完备的司库投融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使管理者实时了解自身,更好地做出投融资决策。

二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流动性管理的支持。流动性管理的基础是对银行头寸管理的精确把握,而这一把握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的沟通和协调,总行头寸安排需要分行预报,分行头寸管理依赖于客户经营部门的预测,层层预测难免失真。特别是当机构规模逐渐变大、沟通链条拉长和客户基数增长时,传统管理模式也面临更大挑战。但实际上在头寸管理方面,对于客户行为的分析和大数概率的应用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集团客户的资金归集、资金流向,行业客户的现金流应用特点,客户稳定沉淀存款的识别,都是对头寸预报能力的加强,甚至可以反馈给客户经营部门以便促进客户关系和精准营销。而对于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助,常规的规律性特征通过大数据验证可以对客户行为进行标签分类,但更进一步的客户行为特性可能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发现规律和算法。

参考资料

2013年钱荒:流动性风险

在银行间市场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从业者都会不时地提及2013年的钱荒事件,这不仅仅是因为15%的隔夜利率警醒了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敬畏,更重要的是,站在2020年回头看,2013年是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拐点。钱荒事件后,影子银行、同业非标的飞速扩张逐渐减速,并且在2014年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范和管理办法。

一、事件回顾

回顾事件背景,我们要“瞻前顾后”地看到当时所处的经济周期背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M2在2009—2010年保持较高水平增长,显著高于GDP名义增速,2011年后宏观经济逐步进入稳杠杆阶段,2012年GDP增长7.5%,是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开始提及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并且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货币政策趋于审慎。

然而,2013年的实体经济融资仍然供需两旺,特别是在表内贷款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表外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显著。2013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达6.16万亿元,高出2012年同期水平2.2万亿元,M2同比增速在2013年2—4月再次超过15%。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并未减速,并且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新增社会融资不足50%,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成为融资规模增速的主力,该类融资较多以表外非标嫁接银行同业投资而规避信贷规模调控,但同业业务期限错配杠杆实质上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旦资金面收紧,则极易引发负向反馈的杠杆融资难现象和流动性恐慌情绪。

实际上在2013年6月钱荒发生前夕,货币市场利率已经悄然走高,资金供求已经在银行间货币市场的量价关系上得到体现。5月20日,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R001已经悄然达到3%,7天回购利率R007在当日收盘4.38%,较上周五上涨68BP,并在5月最后一旬保持隔夜利率3%以上水平。在跨过5月后,令市场意外的是资金利率并未如往常月末因素过后而平复,反倒继续走高,隔夜利率在6月6—9日的3个交易日,几乎以每日200BP的斜率上涨,6月9日隔夜利率升高至9.8%。市场情绪在6月中旬持续处于偏紧张态势,在中旬税收缴款扰动下,资金利率在6月20日创出全年最高水平,R001和R007分别收盘于11.74%和11.62%。在6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到期的正回购和央行票据以到期净投放流动性为主,并在6月20日投放4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同时在大型商业银行增加融出的配合下,流动性恐慌情绪在6月下旬逐步平复。

二、如何看待钱荒事件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启示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6月向大中型银行发送《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其中提示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需要关注的流动性风险点,我们以此为线索可以看出钱荒事件应吸取的教训。

一是统筹盈利性和流动性等经营目标,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监管部门在函件中指出,商业银行应该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注重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避免出现存款“冲时点”等行为,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实际上,2013年上半年信贷规模增速较快,如上半年的一般性贷款新增5.7万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加9000亿元,增幅超过20%,存贷比在2013年第三季度上升至66%。而在2013年时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大型和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分别为20%和18%。因此在存贷比上升和信贷扩张过程中忽视超储率平稳要求,导致出水口扩大和入水口缩小,就必然在扩张的某个阶段面临流动性风险。

二是影子银行和同业业务相结合,期限错配和同业链条叠加提升流动性风险隐患。根据社会融资总额统计数据,2010年初的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融资占社融总量的5%~10%,2013年1—6月这两项融资规模每月均在3000亿~6000亿元,在2013年第二、第三季度融资占比甚至超过社会融资规模的25%。同业非标投资的大幅扩张规避了存贷比和资本约束,对盈利性的追逐超过了对流动性风险的关注。在2014年,监管部门及时对同业业务进行规范管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指出同业业务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三是缺乏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对货币供给方式的趋势转变缺乏宏观意识。监管函中指出,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市场流动性形势,加强对流动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和预测,做好半年末关键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当我们放宽时间周期观察后发现,2013年实际上是基础货币供给的转变之年,2013年之前由于人民币处于持续升值阶段,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中央银行在2013年末的外汇占款为26.4万亿元,接近历史高点27.2万亿元。同时,2013年施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第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对流动性水平的表述较为审慎,并提示继续加强对金融创新和业务发展中潜在风险的监测。因此,在2013年上半年的信贷扩张背景下,要关注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调节。

在商业银行微观经营层面,对流动性管理一定要动态地看,加强流动性预测的前瞻性,提高资产负债安排的灵活性,保证流动性管理措施的有效性,防患于未然。

本章小结

狭义地看,司库是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中心,围绕资金管理对内进行头寸管理,对外开展资金运用和主动负债融资,达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动态平衡。但要深入理解司库职能,还是要回归到资产负债管理的框架下。对于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或职能脱胎于计划财务部,因此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仍然是以资产运用和负债安排的科学计划为目标。但外延的管理方法则是基于全额资金计价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结合资本和定价的精细化管理升级,司库就是这个内部资金的实际管理职能单位。良好的司库管理,既能够保障全行的清算安全顺畅,也能最小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成本或最大化资金运用收益。

司库的交易职能,包括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主要为金融工具投资,由于司库的债券投资体量大、久期长且以高信用等级债券投资为主,所以是净息差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负债业务中,主要为以总行为主体开展的主动负债,由短至长包括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同业存单发行、向央行借款和债券发行业务。利率互换作为利率衍生品,既是司库对全行利率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也是观察利率趋势的工具。此外,司库一方面直接操作与央行的借款业务并承担准备金考核管理职能,另一方面直接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因此央行货币政策从量和价两方面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和利率定价有重要影响。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