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名著 > 上帝掷骰子吗?

Index 书中的人名翻译与原名对照

Part 5

海森堡把计算临界质量的大小当成一个纯统计问题。为了确保在过多的中子逃逸而使链式反应停止之前有足够的铀235分子得到分裂,它至少应该能保证280 个分子(大约1摩尔)进行了反应,也就是维持80次分裂。这个范围是多大呢?这相当于问,一个人(分子)在随机地前进并折返了80次之后大约会停留在多大的半径里。这是非常有名的“醉鬼走路”问题,如果你读过盖莫夫的老科普书《从一到无穷大》,也许你还会对它有点印象。海森堡就此算出了一个距离:54厘米,这相当于需要13吨铀235,而在当时要分离出如此之多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54厘米”这个数字是一个上限,也就是说,在最坏的情况下才需要54厘米半径的铀235。实际上在计算中忽略了许多的具体情况比如中子的吸收,或者在少得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引起链式反应,还有种种海森堡因为太过“聪明”而忽略的重要限制条件。海森堡把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过分简化,从他的计算中可以看出,他对快中子反应其实缺乏彻底的了解,这一切都导致他在报告中把几吨的铀235当作一个下限,也就是“最少需要”的质量,而且直到广岛原子弹爆炸后还带着这一观点(他不知道,佩尔斯在1939年已经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投向广岛的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

这样一个错误,不要说是海森堡这样的一流物理学家,哪怕是一个普通的物理系大学生也不应该犯。而且竟然没有人对他的结果进行过反驳!这不免让一些人浮想联翩,认为海森堡“特地”炮制了这样一个错误来欺骗上头从而阻止原子弹的制造。可惜从一切的情况来看,海森堡自己对此也是深信不疑的。

1945年8月6日,被囚在Farm Hall的德国科学家们被告知广岛的消息,各个震惊不已。海森堡一开始评论说:“我一点也不相信这颗原子弹的消息,当然我可能错了。我以为他们(盟国)可能有10吨的富铀,但没想到他们有10吨的纯铀235!”海森堡仍然以为,一颗核弹要几吨的铀235。哈恩对这个评论感到震惊,因为他原以为只要很少的铀就可以制造炸弹(这是海森堡以前说过的,但那是指一个“反应堆炸弹”,也就是反应堆陷入不稳定而变成爆炸物,哈恩显然搞错了)。海森堡纠正了这一观点,然后猜测盟国可能找到了一种有效地分离同位素的办法(他仍然以为盟国分离了那么多铀235,而不是自己的估计错了!)。

当年的玻尔和海森堡

9点整,众人一起收听了BBC的新闻,然后又展开热烈讨论。海森堡虽然作了一些正确的分析,但又提出了那个“54厘米”的估计。第二天,众人开始起草备忘录。第三天,海森堡和沃兹讨论了钚炸弹的可能性,海森堡觉得钚可能比想象得更容易分裂(他从报纸上得知原子弹并不大),但他自己没有数据,因为德国没有反应堆来生产钚。直到此时,海森堡仍然以为铀弹需要几吨的质量才行。

但是,海森堡不久便从报上得知了炸弹的实际重量:200千克,真正分裂的只有几千克 [3] 。他显得烦躁不已,对自己的估计错在何处感到非常纳闷。他对哈特克说:“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如果我们这些曾经干过同样工作的教授们连他们(理论上)是怎么做到的都搞不懂,我感到很丢脸。”德国人讨论了多种可能性,但一直到14号,事情才起了决定性的转变。

到了8月14号,海森堡终于意识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也不是全部的),他在别的科学家面前进行了一次讲授,并且大体上得到了相对正确的结果。他的结论是6.2厘米半径―16千克!而在他授课时,别的科学家对此表现出一无所知,他们的提问往往幼稚可笑。德国人为他们的骄傲自大付出了最终的代价。

对此事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在1996年出版的《希特勒的铀俱乐部》(Jeremy Bernstein )和1998年出版的《海森堡与纳粹原子弹计划》(Paul Rose> )两本书中找到非常详尽的资料。大体上说,近几年来已经比较少有认真的历史学家对此事表示异议,至少在英语世界是如此。

关于1941年海森堡和玻尔在哥本哈根的会面,也就是《哥本哈根》一剧中所探寻的那个场景,我们也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关于这场会面的讨论是如此之多之热烈,以至玻尔的家属提前10年(原定保密50年)公布了他的一些未寄出的信件,其中谈到了1941年的会面(我们知道,玻尔生前几乎从不谈起这些),为的是不让人们再“误解它们的内容”。这些信件于2002年2月6日在玻尔研究所的官方网站(http://www.nbi.dk)上公布,引起一阵热潮,使这个网站的日点击率从50左右猛涨至15000。

在这些首次被披露的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玻尔对海森堡来访的态度。这些信件中主要的一封是在玻尔拿到Robert Jungk的新书《比一千个太阳更明亮》之后准备寄给海森堡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这本书赞扬了德国人在原子弹问题上表现出的科学道德(基于对海森堡本人的采访!)。玻尔明确地说,他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每一句谈话,他和妻子玛格丽特都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海森堡和魏扎克努力地试图说服玻尔他们,德国的最终胜利不可避免,因此采取不合作态度是不明智的。玻尔说,海森堡谈到原子弹计划时,给他留下的唯一感觉就是在海森堡的领导下,德国正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一切。他强调说,他保持沉默,不是海森堡后来宣称的因为对原子弹的可行性感到震惊,而是因为德国在致力于制造原子弹这件事本身!玻尔显然对海森堡以及Jungk的书造成的误导感到不满。在别的信件中,他也提到,海森堡等人对别的丹麦科学家解释说,他们对德国的态度是不明智的,因为德国的胜利十分明显。玻尔似乎曾经多次想和海森堡私下谈一次,以澄清关于这段历史的误解,但最终他的信件都没有发出,想必是思量再三,还是觉得恩恩怨怨就这样让它去吧 [4] 。

容易理解,为什么多年后玻尔夫人再次看到海森堡和魏扎克时,愤怒地对旁人说:“不管别人怎么说,那不是一次友好的访问!”

这些文件也部分支持了海森堡的传记作者Cassidy在2000年的Physics Today 杂志上的文章(这篇文章是针对《哥本哈根》一剧而写的)。Cassidy认为海森堡当年去哥本哈根是为了说服玻尔德国占领欧洲并不是最坏的事(至少比苏联占领欧洲好),并希望玻尔运用他的影响来说服盟国的科学家不要制造原子弹,只是他刚想进入主题就被玻尔愤怒地阻止了。

当然,仍然有为海森堡辩护的人。主要代表是他的一个学生Klaus Gottstein,当年一起同行的魏扎克也仍然认定,是玻尔犯了一个“可怕的记忆错误”。

不管事实怎样也好,海森堡的真实形象也许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毫无准备地被卷入战争岁月里去的普通德国人。他不是英雄,也不是恶棍,他坚持教授所谓的“犹太物理学”,他对于纳粹的不认同态度也是有目共睹。对于海森堡来说,他或许也只是身不由己地做着一切战争年代无奈的事情。尽管历史学家的意见逐渐在达成一致,但科学界的态度反而更趋于对他的同情。Rice大学的Duck和Texas大学的Sudarshan说:“再伟大的人也只有10%的时候是伟大的……重要的只是他们曾经做出过原创的,很重要,很重要的贡献……所以海森堡在他的后半生是不是一个完人对我们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创立了量子力学。”

在科学史上,海森堡的形象也许一直还将是那个在赫尔格兰岛日出时分为物理学带来了黎明的大男孩吧?

[1] 铀有两种同位素:铀235和铀238。只有铀235是容易裂变的,但它在天然铀中只占1%不到。所以工程的关键是要把铀235分离出来以达到足够的浓度。

[2] 更何况,海森堡和古兹密特间的恩怨还不只这些。作为好朋友,海森堡在战时对古兹密特保护其父母的请求反应冷淡,动作迟缓,结果两位老人死在奥斯威辛的毒气室,这使古兹密特极为伤心和愤怒。

[3] 200千克是当时报纸上的数字,指的显然是铀弹核燃料的重量。整个原子弹则有好几吨重。这个数字也并不准确,实际上投在广岛的“小男孩”含铀燃料约63.5千克,真正分裂的不到1千克。

[4] 这些文件可以在http://www.nbi.dk/NBA/papers/docs/cover.html找到。

Acknowledgements 后记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本来是笔者利用业余时间发表在网络论坛上的作品,没想到读者反应热烈,才得以集结成书并出版。十多年来,它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远远出乎我当初的预料,也让我深深感动。这说明,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网络时代,人们心中对于自然的好奇和向往,却始终不曾更改。

当然,作为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本书仍以故事性和娱乐性为主。只要大家读完后,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这就已经是它最大的成功。我一直强调一个概念,如果科学是一种产品,那么科普就好比是它的广告。广告的作用,并不在于让人了解这个产品的技术细节,而只是引发人们对这个产品的购买兴趣。因此,本书尽量以历史叙述为主,同时降低理论的知识门槛。事实上,我仅仅假定读者具有初中的数学水平和一点点高中物理知识,而就算你对数理完全不通,我也希望你可以从本书中得到一点感染和启示。然而不可避免地运用日常化的语言和比喻有时会显得牵强附会,不符合物理上的严格概念。所以,如果各位想要获得对量子论更好、更准确的认识,还是要去参考教科书和专业书籍。因为上帝是数学家,唯一能够描述宇宙的语言是数学!

另外,本书原是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而成的作品,其信息全部来自各种媒体,没有任何第一手的资料。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因为时间和水平有限,所以难免仍然包含了一些错误。虽然我已经尽量使描述符合历史与事实(一般来说,除了一些明显的虚构情节外,本书中的历史场景都是有据可查的),但仍可能在某些地方查证得不够,对于那些态度认真的读者来说,也需要小心对待。其实,我和各位一样是门外汉,只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科学的快乐。如果各位也从中体味到了一点点量子论曾经给我们带来的激动和惊奇,此书的目的便已经达到。

作为网络作品,我有意使文字风格偏向网络化一些,虽然实体书经过修订,类似的风格已经减少了许多,不过我很高兴它仍然带有一些可以辨认的痕迹,可以让人回忆起当初那样热烈的讨论。为了追求可读性,在不改变基本事实的前提下,我有的时候做了一点文字上的夸张(比如历史上的玻尔-爱因斯坦之争很可能没有我所描写得那样戏剧化),我为此表示抱歉,也希望这不会损害读者对我的信心。

时间一晃,离本书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里,科学界又发生了许多重大突破。人们做出了首次贝尔不等式的无漏洞检验,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和引力波的存在,发明了第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等等。此次再版时我做了一些修订,将一些科学的新进展补充进了正文,希望使它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

最后,关于本书任何的意见和反馈,都可以发信到[email protected]进行交流,我很乐意听取各位的意见,也算是网络文字保留的一种互动形式。

CAPO

2016年12月于北京

Bibliography 主要参考资料

I. 书

Jagdish Mehra & Helmut Rechenber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heory I-VI , Springer, 1982.

虽然科学史界有些异议,不过客观地讲,仍然算是到目前为止最详尽和权威的量子力学发展史,共六大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Keith Hannabuss: An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Theory, Oxford, 1997.

不错的量子力学教科书。

David Bohm: Quantum Theory , Constable ,1951.

玻姆经典的量力教科书。

Banesh Hoffmann: The Strange Story of the Quantum , Dover, 1959.

霍夫曼的经典量子科普。虽然年代久远了一些,但它的叙述方法对我们的史话借鉴颇多。前几章的主线是以其为蓝本的。

Ian Duck & E.C.G. Sundarshan:100 Years of Planck's Quantum , World Scientific, 2000.

量子百年回顾,收集了量子发展史上的经典论文。

Helge Kragh: Quamtum Generation , Princeton, 1999.

20世纪的物理学史。

Michael Talbot: Beyond the Quantum , Bantam Books, 1988.

关于量子思想和发展史的评述。

Mara Beller: Quantum Dialogue: The Making of a Revolution ,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9.

有关量子论发展史的论评,提出了一些不同传统的观点。

Abraham Pais: The Genius of Science: A Portrait Gallery , Oxford, 2000.

派斯的科学家介绍。

Heinrich Hertz: Classical Physicist, Modern Philosopher , Kluwer Academic, 1998.

赫兹研究的论文集。

R.S. Westfall: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cience , Cambridge, 1977.

介绍早期近代科学的发展,可以找到光学和力学的发展史。

F.A.Yates: Giordano Bruno and the Hermetic Traditi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7.

Hilary Gatti: Giordano Bruno and Renaissance science , Cornell, 1999.

Hilary Gatti: Giordano Bruno : philosopher of the Renaissance , Ashgate, 2002.

DeLeón-Jones: Giordano Bruno and the Kabbalah , Yale, 1997.

以上是关于布鲁诺的一些研究。

I.B.Cohen: Birth of New Physics, Doubleday, 1960.

Physic and Tradition before Galileo .

S.Drake: In Galileo Studies: Personality, Tradition and Revolution , 1970.

伽利略的一些资料。

A. Koyré: Newtonian Studies , Chapman & Hall, 1965.

R.S. Westfall: Never at Rest , Cambridge, 1980.

I.B.Cohen: The Newtonian Revolution , Cambridge, 1980.

Gerek Gjertsen: The Newton Handbook ,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6.

Michael White: Isaac Newton : the Last Sorcerer, Fourth Estate, 1997.

P.Fara: Newton: The Making of Genius, Columbia, 2002.

牛顿的一些传记和研究资料,关于他的论述繁多,这里仅列出主要书目。

Stephen Inwood: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 MacMilan, 2002.

最新的胡克传记,参考了胡克的有关事迹。

Alexander Wood: Thomas Young: Natural Philosopher, Cambridge, 1954.

杨的标准传记。

Spangenberg & Moser: Niels Bohr: Gentle Genius of Denmark , Facts on File, 1995.

较新的玻尔传记,简洁精悍。

Ruth Moore: Niels Bohr: The Man, His Science & The World They Changed , Knopf,1966.

老的玻尔标准传记。

Abraham Pais: Niels Bohr's Times: in Physics, Philosophy and Polity , Oxford, 1991.

派斯的关于玻尔的书,在一些问题上有补充价值。

French & Kennedy: Niels Bohr: A Centenary Volume , Harvard, 1985.

关于玻尔的有关回忆,玻尔档案馆的资料,哥本哈根研究所的故事。

《玻尔传》,戈革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2。

戈革先生是公认的玻尔专家,这是他撰写的关于玻尔的介绍。

《尼尔斯·玻尔哲学文选》,戈革译。

玻尔的哲学思想。

David Cassidy: Uncertainty: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Werner Heisenberg, Freeman, 1992.

海森堡的标准传记,着重参考矩阵力学和不确定原理的创立过程。

《物理学与哲学》,W. Heisenber著,范岱年译。

这是海森堡的一次讲演录的整理,可参考关于哥本哈根解释。

Walter Moore: Schrödinger: Life and Thought, Cambridge, 1989.

薛定谔的标准传记,着重参考波动力学的创立过程。

Helge Kragh: Dirac: A Scientific Biography , Cambridge, 1990.

狄拉克的标准传记。

Albrecht Fölsing: 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 Viking, 1997.

爱因斯坦的传记。

John Gribbin: In Search of Schrödinger's Cat , Wildwood House, 1984.

Gribbin的名著,一本量子力学极简史。

John Gribbin: Schrödinger's Kittens and the Search for Reality , Weidenfeld & Nicolson, 1995.

上一本的续作,介绍了一些新的发展。

Michael Frayn: Copenhagen , Methuen, 1998.

《哥本哈根》一剧的剧本。

Jeremy Bernstein: Hitler's Uranium Club , AIP, 1996.

Paul Rose: Heisenberg and the Nazi Atomic Bomb Project, UC Berkeley, 1998.

以上两本是关于海森堡和德国原子弹计划的详尽历史分析。

Roger Penrose: The Emperor's New Mind, Oxford, 1989.

彭罗斯关于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精神的名著。其中也讨论了量子论,量子引力等问题。

J.S. Bell: Speakable and Unspeakable in Quantum Mechanics ,Cambridge, 1987.

贝尔的论文集。

P.Davis&J.Brown: The Ghost in the Atom , Cambridge, 1986.

BBC在阿斯派克特实验后对于量子专家们的访谈记录。

Henry Krips: The Metaphysics of Quantum Theory , Oxford, 1987.

量子论的形而上学讨论,有包括Stapp在内的主要不同见解者的介绍。

Richard Healey: The Philosophy of Quantum Mechanics , Cambridge, 1989.

关于量子哲学的讨论。

Roland Omnès: The Inte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 Princeton, 1994.

Omnès的量子教科书,有各种量子解释的全面介绍和讨论,主要有退相干历史的说明。

David Deutsch: The Fabric of Reality , Allen Lane, 1997.

德义奇的通俗著作,可找到量子计算机和多宇宙的详尽介绍。

Murray Gell—Mann: The Quark and the Jaguar , Freeman, 1994.

盖尔曼的通俗作品,可以找到退相干历史的通俗解释。

《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 S.Hawking著,许明贤、吴忠超译。

大家都熟悉的名作。可参考关于打赌的某些片段,以及一些量子引力问题。

Kip Thorne: Black Holes and Time Warps, W.W.Norton, 1994.

主要讲黑洞问题,但可找到霍金打赌的一些片段。

《时间之箭》(The Arrow of Time ), P.Coveney&R. Highfield著。

这个是网上的中译本,主要讲时间之矢的问题,有量子论的一般介绍。

P.Davis&J.Brown: Superstrings, A Theory of Everything ?Cambridge, 1988.

BBC对于超弦专家们的访谈记录。

Brian Greene: The Elegant Universe , W.W. Norton, 1999.

畅销的介绍弦论的新科普书。

《20世纪物理学史》,魏凤文&申先甲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不错的20世纪物理史简介,参考量子场论的发展。

《物理学思想史》,杨仲耆&申先甲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一本物理学通史。

《波普尔文集》

网上有相当全的《波普尔文集》,可以参考他对于量子论的看法。

Ⅱ. 文章

M. Nauenberg, Am J Phys , Vol 62, No 4, April 1994, p.331.

M. Nauenberg, Historia Mathematica ,1998, p.89.

胡克对ISL定律认识的探讨。

F.M.Muller,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odern Physics ,1997,28(2), pp.219—247.

关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等价性的讨论。

D. Cassidy, Phys. Today , July 2000, p.28.

有关海森堡1941年在哥本哈根同玻尔的会面。

Max Tegmark, Fortschr.Phys 46, p.855.

Tegmark宣传MWI的文章。

Aspect et al, Phys.Rev. Lett , 49 (1982), p.91.

阿斯派克特的实验报告。

A. Aspect, Nature 398, p.189.

阿斯派克特亲自写的关于贝尔不等式实验的简史。

Anton Zeilinger, Nature 408 (2000), p.639.

Tegmark & Wheeler, Scientific American , Feb 2001, p.68.

以上两篇是量子论百年的回顾和展望。

Yurke & Stoler, Phys.Rev. Lett ,68, p.1251.

Jennewein et al, Phys.Rev. Lett , 88, 017903 (2002).

Aerts et al, Found. Phys ,30, p.1387.

Rowe et al, Nature 409, p.791.

Z.Zhao et al, Phys.Rev . Lett, 90, 207901.

Hasegawa et al, oai, arXiv.org: quant —ph/0311121.

L.Vaidman, arxiv.org:quant —ph/0102139.

Pittman&Franson, Physical Review ,90, 240401 (2003).

M.Genovese et al, Found.Phys , 32 (2002), p.589.

一些关于贝尔不等式和量子通信实验的报告。

J.W.Pan et al, Nature 403 (2000), p.515.

潘建伟等人关于GHZ测试的报告。

Ghirardi, Rimini&Weber, Phys. Rev . D,34 (1986), p.470.

Angelo Bassi, GianCarlo Ghirardi, Phys.Rept , 379 (2003) 257. GRW和动力缩减模型。

Wojciech H. Zurek, Rev. Mod . Phys. 75, p.715.

Wojciech H. Zurek, Phys.Today ,44 (1991), p.36.

Zurek关于退相干理论的全面介绍。

R.B. Griffiths, Phys. Lett. A ,265, p.12.

退相干历史的介绍。

Ghirardi, Phys.Lett. A, 265 (2000), p.153.

Bassi&Ghirardi, J.Statist.Phys . 98 (2000), p.457.

Bassi&Ghirardi, Phys.Lett. A ,257 (1999), p.247.

Ghirardi等人对于DH解释的质疑。

Jim Giles, Nature 420, p.354.

科学家打赌的文章。

Maximilian Schlosshauer, Rev.Mod.Phys, 76 (2004), p.1267.

退相干以及其在量子论各种解释中的作用。

Ⅲ. 网页

许多参考过的网页不记得地址了,不过我一般尽量引用比较可靠的资料。以下是一些经常光顾的网页地址,可能有遗漏:

http://www.nbi.dk

玻尔研究所的官方网站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维基百科

http://arxiv.org/

康奈尔大学的电子论文数据库

各大科学杂志的主页,比如http://www.nature.com,http://www.sciencemeg.org,http://www.aip.org/pt,http://www.sciam.com等

http://www-gap.dcs.st-and.ac.uk/~history/index.html

圣安德鲁大学的科学家传记网页

http://www.nobel.se/

诺贝尔奖电子博物馆

http://www.fortunecity.com/emachines/e11/86/qphil.html

量子哲学与物理实在

http://www.quantumphil.org/

有关量子纠缠和量子哲学的网站

http://home.earthlink.net/~johnfblanton/physics/epr.htm

EPR与物理实在

http://www-physics.lbl.gov/~stapp/stappfiles.html

斯塔普的网页,有各种关于量子论和量子意识的文章

http://www.hep.upenn.edu/~max/everett/

埃弗莱特的网上传记

http://www.hedweb.com/everett/everett.htm

多世界解释FAQ

http://superstringtheory.com/

号称官方的超弦网站

Index 书中的人名翻译与原名对照

达朗贝尔(J.R.d'Alembert)

阿尔—哈桑(Al-hazen)

阿雷(Carroll O. Alley)

安培(Andre Marie Ampere)

安德森(Carl Anderson)

阿拉果(Arago)

阿基米德(Archimedes)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阿斯派克特(Alain Aspect)

罗杰尔·培根(Roger Bacon)

巴尔末(Johann Balmer)

巴塞林那斯(E.Bartholinus)

贝克勒尔(Antoine Herni Becquerel)

贝尔(John Stewart Bell)

贝尔佐尼(Giovanni Battista Belzoni)

贝内德蒂(Giovanni Benedetti)

本茨(Karl Benz)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伯纳德(Bernard of Chartres)

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

安妮玛丽·伯特尔(Annemarie Bertel,即薛定谔夫人)

贝索(Michele Besso)

贝特(Hans Bethe)

比奥(J.B.Biot)

布莱克特(Patrick M. S.Blackett)

布莱克(William Blake)

玻姆(David Bohm)

埃格·玻尔(Aage Bohr)

玛格丽特·玻尔(Margaret Bohr,即玻尔夫人)

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

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

波恩(Max Born)

玻色(S.N. Bose)

波特(Walther Bothe)

鲍密斯特(D. Bouwmeester)

波义耳(Robert Boyle)

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

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布鲁斯特(David Brewster)

老布里渊(Louis Marcel Brillouin)

小布里渊(Léon Nicolas Brillouin)

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

莫里斯·德布罗意(Maurice de Broglie)

布朗(Julian Brown)

布鲁诺(Giordano Bruno)

本生(Robert Bunsen)

卡尔杜齐(Giosuè Carducci)

卡诺(Nicolas Carnot)

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

凯雷(Arthur Cayley)

阿斯科里的塞科(Cecco d'Ascoli,本名Francesco degli Stabili)

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

卓别林(Charlie Chaplin)

克劳瑟(J.F.Clauser)

克劳修斯(Rudolph Clausius)

考克劳夫特(John Cockcroft)

康普顿(Arthur H. Compton)

凯瑟琳·康杜伊特(Catherine Conduitt,即牛顿侄女)

康杜伊特(J. Conduitt)

柯文尼(Peter Coveney)

克拉默(John G. Cramer)

克里克(Francis Crick)

约里奥·居里(Irene Joliot-Curie)

居里夫人(Marie Curie)

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

达尔文(Charles Darwin,进化论创立者之孙)

戴维斯(Paul Davies)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戴维逊(C.J.Davisson)

戴维(Humphry Davy)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

德义奇(David Deutsch)

德威特(Bryce S. DeWitt)

狄拉克(Paul Dirac)

德雷克(Stillman Drake)

戴森(Freeman Dyson)

埃仑费斯特(Paul Ehrenfest)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欧几里得(Euclid)

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费马(Pierre de Fermat)

费米(Enrico Fermi)

费曼(Richard Feynman)

费兹杰惹(George FitzGerald)

弗莱姆斯蒂德(John Flamsteed)

福勒(William Alfred Fowler)

弗兰克(J. Franck)

弗兰西斯二世(Francis Ⅱ)

弗兰森(J.D.Franson)

夫琅和费(Joseph Fraunhofer)

弗莱恩(Michael Frayn)

福尔克斯(Martin Folkes)

傅科(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

菲涅尔(Augustin Fresnel)

弗里西(O. Frisch)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盖莫夫(George Gamov)

盖革(Hans Geiger)

盖尔曼(Murray Gell-Mann)

盖拉赫(Walther Gerlach)

革末(L. H. Germer)

吉拉尔迪(Gian Carlo Ghirardi)

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

吉福(Walter Gifford)

格拉肖(Sheldon Glashow)

古德施密特(Robert Goldschmidt)

戈特弗雷德(Kurt Gottfried)

古兹密特(Somul Abraham Goudsmit)

格林(Michael Green)

格林伯格(D.M. Greenberg)

格林(Brian Greene)

格林(Robert Greene)

格里菲斯(Robert Griffiths)

格里马第(Francesco Maria Grimaldi)

格劳斯(David Gross)

格鲁弗(Lov Grover)

古斯(Alan Guth)

哈比希特(C.Habicht)

哈密顿(William Rowan Hamilton)

哈恩(Otto Hahn)

汉森(Hans Marius Hansen)

哈特尔(James B Hartle)

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

霍金(Stephen Hawking)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

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亨普尔(Carl G. Hempel)

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

赫维西(George von Hevesy)

希格斯(Peter Higgs)

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

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

海利(Basil Hiley)

希特勒(Adolf Hitler)

胡克(Robert Hooke)

霍恩(MA Horne)

赫尔斯(Russell A. Hulse)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海帕西娅(Hypatia)

英诺森十一世(Innocent XI)

金斯(James H. Jeans)

祖利(Philipp von Jolly)

祖斯(E.Joos)

约尔当(Pascual Jordan)

约瑟夫森(Brian D. Josephson)

卡鲁扎(Theodor Kaluza)

凯恩(Gordon Kane)

卡皮查(P.L.Kapitsa)

基辛(Richard Keesing)

凯库勒(August Kekulé)

开尔文(Lord Kelvin,即William Thomson)

肯特(Adrian Kent)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金(King)

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

克莱恩(Oskar Klein)

柯瓦雷(Alexandre Koyré)

克喇默斯(Hendrik A. Kramers)

克罗尼格(Ralph Kronig)

库尔班(Ferdinand Kurlbaum)

库兹米奇(A. Kuzmich)

库兹韦尔(Ray Kurzweil)

拉布伊斯(Henry R. Labouisse)

拉格朗日(Joseph Louis Lagrange)

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

朗道(Lev Landau)

兰德(Alfred Landé)

朗之万(Paul Langevin)

兰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

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de Laplace)

劳厄(Max von Laue)

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

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z)

刘易斯(G.N.Lewis)

莱特希尔(James Lighthi ll)

林德曼(Ferdinand von Lindemann)

罗巴切夫斯基(N. Lobatchevsky)

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

洛伦兹(Edward Lorenz)

卢克莱修(Lucretius)

卢梅尔(Otto Richard Lummer)

马赫(Ernst Mach)

马吕斯(Étienne Louis Malus)

托马斯·曼(Thomas Mann)

玛奇(Hilde March,薛定谔情人)

马恰尔(Bruno Marchal)

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

玛利奇(Mileva Maric)

马斯登(Ernest Marsden)

马歇尔(George Marshall)

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

麦卡锡(Joseph McCarthy)

墨明(David Mermin)

迈克尔逊(Albert Abraham Michelson)

密立根(R.A.Millikan)

弥尔顿(John Milton)

莫尔(Walter Moore)

莫拉维奇(Hans Moravec)

莫雷(Edward W. Morley)

莫塞莱(Henry Moseley)

莫特(Nevill Francis Mott)

穆尔海德(Muirhead)

能斯特(Walther Nernst)

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

纽科门(Thomas Newcomen)

牛顿(Isaac Newton)

尼科尔森(J.W.Nicholson)

尼尔森(Holger Nielsen)

诺戴姆(Lothar Nordheim)

欧姆(Georg Simon Ohm)

奥尔登伯格(Henry Oldenburg)

奥姆内斯(Roland Omnès)

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耶罗二世(Hiero II)

派斯(Abraham Pais)

帕迪斯(I.G. Pardies)

巴门尼德(Parmenides)

帕邢(Friedrich Paschen)

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

鲍林(Linus Carl Pauling)

珀尔(Philip Pearle)

佩尔斯(Rudolf Peierls)

彭罗斯(Roger Penrose)

彼得森(Aage Peterson)

路易·腓力(Louis Philippe)

菲罗波努斯(John Philoponus)

皮特曼(T.B.Pittman)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柏拉图(Plato)

波多尔斯基(Boris Podolsky)

庞加莱(Henri Poincaré)

泊松(S.D.Poission)

波波夫(Aleksandr Popov)

波普尔(Karl Popper)

鲍威尔(Cecil Frank Powell)

普雷斯基(John Preskill)

普林舍姆(Ernst Pringsheim)

托勒密(Ptolemy)

雷蒙(Pierre Ramond)

拉姆塞(William Ramsay)

瑞利(J.W.S. Rayleigh)

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

理查德森(O.W.Richardson)

里米尼(Rimini)

伦琴(Wilhelm Konrad Rontgen)

罗森(Nathan Rosen)

罗森菲尔德(Léon Rosenfeld)

罗威(M.A.Rowe)

鲁本斯(Heinrich Rubens)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萨根(Carl Sagan)

萨拉姆(Aldus Salam)

桑克图雷(B. C. Sanctuary)

谢尔克(Joel Scherk)

施密特(Carl Schmitt)

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

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施瓦茨(John Schwarz)

施温格(Julian S. Schwinger)

塞尔维特(Michael Servetus)

塞特尔(Thomas B. Settle)

肖(Peter Shor)

斯金纳(B.F.Skinner)

卡尔·塞班(Karl Siegbahn)

凯·塞班(Kai Siegbahn)

斯雷特(J.C.Slater)

史密斯(Lorrain Smith)

斯涅耳(Willebrord Snell)

索迪(Frederick Soddy)

索尔维(Ernest Solvay)

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

斯宾塞(Joseph Spence)

斯塔普(Henry Stapp)

斯塔克(Johannes Stark)

斯特藩(Josef Stefan)

斯特恩(Otto Stern)

斯图尔特(Ian Stewart)

斯蒂文(Simon Stevin)

施特罗明格(Strominger)

斯图克雷(W.Stukeley)

萨斯金(Leonard Susskind)

泰勒(John Taylor)

泰勒(Joseph H. Taylor Jr.)

泰格马克(Max Tegmark)

泰勒(Edward Teller)

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

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

索恩(Kip Thorne)

图灵(Alan Turin)

乌仑贝克(George Eugene Uhlenbeck)

维尼基亚诺(Gabriel Veneziano)

维特鲁乌斯(Vitruvius)

维瓦尼(Vincenzio Viviani)

伏打(Alessandro Volta)

伏尔泰(Voltaire)

沃尔顿(E.T.S. Walton)

瓦特(James Watt)

瓦法(Vafa)

范德瓦尔斯(J.D. Van der Waals)

范德沃登(Van der Waerden)

沃森(John B.Watson)

韦伯(Weber)

韦伯(Max Weber)

温伯格(Steven Weinberg)

威尔斯(Matthew Wells)

韦斯特福尔(Richard S. Westfall)

外尔(Hermann Weyl)

惠勒(John Wheeler)

维恩(Wilhelm Wien)

维格纳(Eugene Wigner)

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

威尔逊(C.T.R.Wilson)

威滕(Edward Witten)

沃勒(Friedrich Wohler)

沃拉斯顿(W.H.Wollaston)

杨(Thomas Young)

塞曼(Pieter Zeeman)

泽(Dieter Zeh)

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泽尔多维奇(Zel'dovich)

芝诺(Zeno)

苏雷克(Wojciech H. Zurek)

齐威格(Stefanie Zweig)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