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迪士尼骗了我们

第三章
迪士尼骗了我们 如何克服浪漫主义倾向

第一次谈话才进行了20分钟,玛雅已经泪流满面。

“我知道他就在那里,”玛雅说,“他只是还没有找到我。”

他是谁?他是她的灵魂伴侣,她的木石前盟,她的真命天子。玛雅不停地谈论这个男人,说他可以实现她所有的梦想。她相信这个完美的男人就在不远处等着她。

当我问她目前如何找对象的时候,她解释说:“我只想和他不期而遇。对我来讲,手机上那些交友软件太不浪漫了。为什么不听从命运的安排呢?”

玛雅留着一头飘逸的长发,她每天早晨上班前都要花上一个小时吹干头发。她讲述事情的时候,描绘的每处细节都稍显戏剧化。她会吃惊地扬起乌黑的眉毛,或者咧嘴而笑,露出一口闪亮的牙齿(她是一名自己开牙科诊所的牙医,难怪)。她的父母是伊朗移民,她形容父母35年的婚姻“非常幸福”。她想拥有他们那样的感情。

她谈过几个男朋友——一个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毕业后又谈了两个——但都没有成功。她总是很快和他们分手。“真爱来临时,我会知道的。”她说着扬了扬眉毛。她是一遍又一遍看着迪士尼动画片长大的,比如,《小美人鱼》,她念念不忘的是“王子和公主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句话。

玛雅就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者相信,爱情会来敲门,他们之所以单身,是因为还没有遇到真命天子。浪漫主义者可能在理智上并不会相信童话故事,但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生活和童话故事一样。他们相信有一天,那个梦中情人会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要做的就是等待那一刻。而白马王子或灰姑娘一旦出现,爱情自然唾手可得。那当然啦!那一刻到来时,四周肯定还回荡着席琳·迪翁的那曲《我心永恒》呢!

童话故事的问题

谁会在乎你是一位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呢?我在乎,而且,你也应该在乎。

在行为科学中,我们都知道,思维模式很重要。我们的态度和期望为我们的经历构造出背景环境,这种背景环境反过来也影响我们解读信息和做出决定。

说到亲密关系,心理学家云妮·弗兰尼克发现,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灵魂伴侣式的思维模式,相信只要找到正确的人,就能建立起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另一种是事在人为式的思维模式,相信感情的成功源于自身努力。

很显然,浪漫主义者属于灵魂伴侣式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每个阶段的行为。首先,它会影响这些人找对象的方式。当我问玛雅,她觉得自己为什么单身时,她说:“我只是还没有遇到爱情而已。”在玛雅看来,爱情会过来找你,就像闪电击中你一样。所以为什么要出去寻找呢?浪漫主义者等待爱情,而不是努力营造爱情。(我曾经与一位女士共事,她每次坐飞机的时候都会精心打扮,以防她“未来的丈夫”与她同乘一架飞机。但上飞机后,她又拒绝接近任何人,生怕让人觉得她找得太刻意了。)

其次,这种思维模式会影响你和谁出去约会的意愿。相信灵魂伴侣的人往往对他们的另一半长什么样有非常具体的想象。我们见面时,玛雅飞快地说出一连串她未来丈夫的体貌特征:“浅色的头发,浅色的眼睛。身材很好。肌肉发达但又不是太发达。有品位高雅的文身。头发不长不短。漂亮的脸庞,又有点粗犷,看起来像个坏男孩。身高约1.78米。手形很好看,但指甲不能太短。”

浪漫主义者相信,他们知道自己未来的伴侣长什么样子,所以遇到形象不符的人,就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他们最终会错过很多潜在的婚恋对象。

当他们开始与自己认定的灵魂伴侣约会时,他们极高的期望会推动这段感情向前发展。但是,当两个人遇到不可避免的障碍——比如,一场特别激烈的争吵,浪漫主义者就会放弃这段关系,而不是努力克服障碍。

玛雅的浪漫主义倾向可以解释她在以前的感情中为什么总是很纠结。“在我谈过的所有恋爱中,我最后都会想,等一下,为什么恋爱会这么难?”她说,“爱情应该是水到渠成、毫不费力的,对不对?所以,他不可能是我的真命天子。”

相比之下,那些抱着事在人为心态的人相信,营造亲密关系需要努力,爱情是主动采取的行动,而不是被动等待的结果。具有事在人为心态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往往表现得更好。因为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会更加努力,让这段感情重回正轨,而不是就此放弃。

如果你是一位浪漫主义者,想找到一段持久的亲密关系,那么,是时候从童话故事中走出来,带着事在人为的心态开始新的篇章了。

童话式的期望

并非只有浪漫主义者认为,每段婚姻背后都应该有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这么想。

但事情并非总是如此。

纵观历史,其实在大部分情况下,为爱情而结婚的想法看起来都相当愚蠢。婚姻主要关乎经济和利益。你和某人结婚,是因为他们父亲的土地和你父亲的土地相邻;或者因为你很穷,有人给了你们家十几头牛换来和你结婚。

作为婚姻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解释说:“直到18世纪晚期,全世界大多数人都认为,婚姻作为一种制度,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上看都太重要了,不能完全由两个当事人自由决定,尤其是当他们的决定基于某些非理性的以及短暂的东西——比如爱情——的时候更是如此。”

我们从古代诗歌中知道,人类一直都了解爱情的滋味。4000年前,苏美尔人的《舒辛情歌》(Love Song for Shu-Sin)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爱情诗歌。诗中说:“我的狮子,让我来抚慰你。我的抚摩何其珍贵,胜过甘露。”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不过你想错了,这并不是碧昂丝的歌词!但在人类的历史上,大多数时候,爱情根本不是婚姻中要考虑的事情。你可能会在婚姻之外体验到爱情。也许你会和邻居有段风流韵事,或者和当地的铁匠爱得死去活来。

阿兰·德波顿研究人们对爱情的看法是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他是一位哲学家,创办了一所“人生学校”,提供一套速成课程,教你如何规划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他还写了两部关于爱情的小说,影响深远。一部是《爱情笔记》(On Love),一部是《爱的历程》(The Course of Love)。

在我们谈话时,他向我解释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看待爱情的:“他们把爱情看成是一段心荡神迷的时光,类似一种疾病,或是一种狂喜的时刻。爱情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就像一次宗教探访体验。有些人一辈子只会遇到一次。人们通常认为,你不必为此采取什么特别行动。你沐浴在爱河中,在它的带领下度过青年时代一个热情似火的夏天,但你肯定不会为此而结婚。”

直到1750年左右,为爱情而结婚这个想法才得到普遍认可。这一切可以回溯到浪漫主义时代。浪漫主义是一场始于欧洲的意识形态运动,哲人们用诗情画意装点爱情,最终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浪漫主义将爱情从“一种疾病”提升到一种新模式,我们可以通过持久的亲密关系获得。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流社会接受了这一模式。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财富的分配更加广泛,婚姻终于可以更多地考虑个人需要而不是基本的生活需求了。

几个世纪以后,浪漫主义仍然统治着我们的爱情观念。看看下面这些浪漫主义理念吧,有多少是你认可的?

●爱情是一种直觉。感觉来的时候,你自然会知道。

●遇到自己的灵魂伴侣时,我们会立刻被对方吸引。我们只会被对方吸引,对方亦然。

●我们的灵魂伴侣天生就理解我们,还没开口就知道我们要什么。

●在我们的婚姻中,从头到尾都会充满热烈的爱情。

●我们真正需要的就是灵魂伴侣。他们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是最好的朋友,是旅行伙伴,也是热情的爱人。

●和谐的性生活是美好婚姻的标志。糟糕的或者不频繁的性生活(或者更糟,婚内出轨)意味着这段关系注定要失败。

●谈钱就俗了,爱情不是柴米油盐。

你对这些理念产生的共鸣越多,那你被浪漫主义理念洗脑得就越严重。(如果上面的每一条你都信,我很愿意把水晶鞋和南瓜马车借给你。)

当人们期待一段浪漫的感情像这样展开时,他们就会像玛雅一样,期待灵魂伴侣。他们会浪费大好年华,只为等待那个真命天子。任何人,只要不能满足他们对爱情不切实际的期望,都会被拒之门外。

如何反击浪漫主义理念

电影和电视节目一直延续着浪漫主义的甜蜜理想[记住:生活可不是《恋恋笔记本》[1]]。这些关于一往情深和爱情天长地久的信息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多说一句,在雨中接吻其实很冷,而且比看上去更不舒服。以下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罪证:

浪漫主义白日梦1:迪士尼动画的白马王子

从迪士尼延续下来的灵魂伴侣信念:

我的意中人就在那里等着我,他(她)就是我心中的那个样子。

迪士尼告诉我们,总有一天,我们会被自己的白马王子或公主迷得神魂颠倒。这种浪漫主义倾向困扰的不只是异性恋女性;我还见过各种不同性别、不同性取向的浪漫主义者,他们都在等待这样一个完美的人。我的“他”是一名建筑师,也是教育儿童的心灵导师;我的“她”是个模特,还有博士学位。他们心目中的这个人拥有他们欣赏的所有品质,而且不带任何他们不喜的弱点和瑕疵。

在迪士尼动画片中,两个人会在完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坠入爱河。在《小美人鱼》中,埃里克王子对小美人鱼爱丽儿的全部了解就是:她是一位迷人的红发女子,在他的船翻了以后,凭借着上半身的力量将他安全地拉上了岸。难道他就因为这个爱上她?在《灰姑娘》中,女主角因为王子会跳舞,因为他把自己丢的东西还回来而爱上他。如果你问我的想法,我觉得这有点肤浅。


事在人为思维模式转变法:

即使是白马王子,早上起床时嘴里也不好闻。

人无完人,你也一样。还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吗?想想上次你让某些人特别失望的时候吧。(如果你在思考自身缺点时有困难,不妨试试给你的兄弟姐妹们打个电话寻找灵感。我相信他们会很乐意提醒你的。)

是时候放弃“追求完美”这种信念了。

就像玛雅那样,你可能在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未来妻子或丈夫的形象了。这个形象可能来自街对面的男孩或者你最喜欢的电影明星,来自你早年对他们的迷恋。是时候清醒过来了:上天安排给你的这个人可能和你想的并不一样。也许这个人比你期望的更矮或更高、更胖或更瘦、皮肤更深或更浅、毛发更浓密或皮肤更光滑。对一个人外貌的狭隘限定,妨碍了你看到面前的多种可能性。如果你并不完美,凭什么要求别人完美?停止你的双重标准吧:你不是电影明星。(如果你刚好是电影明星,那太棒了!谢谢你捧场读我的书!)

浪漫主义白日梦2:迪士尼所谓的“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迪士尼延续下来的灵魂伴侣信念:

爱情中最难的部分是找到正确的人。此后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迪士尼电影中描绘了结婚前一对情侣可能经历的所有事情——求爱、冲突、挡在他们路上的邪恶女巫。而一旦他们击败了敌人,终于可以在一起了,这对情侣面临的挑战就结束了。他们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这样吗?

大错特错。这种信念,我称之为“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谬误。这种错误观念认为,在爱情中,最难的部分是找到正确的人。


事在人为思维模式转变法:

任何一段感情都不会从头到尾一帆风顺。即使是最健康、最美满的婚姻也需要努力经营。

找到正确的人可能很难,但真正的挑战往往在后面。真正难的是你每天为了培养和维持这段美好感情而付出的努力;真正难的是在结婚30年、有了两个孩子、蜜月期过去了很久以后,在一天的劳累过后,想到要见到你的伴侣时仍感到心情激荡;真正难的是在面对生活中所有家务、财务、情感以及精神上的挑战时,你仍记得当初为什么会爱上这个人。

浪漫主义白日梦3:浪漫喜剧中的甜蜜邂逅

从浪漫喜剧中延续下来的灵魂伴侣信念:

别担心,爱情会找上门来,而且很可能会是甜蜜邂逅,值得你向朋友们娓娓道来。

对那些够年龄自己买电影票进电影院的人来讲,对那些觉得笨手笨脚的英国男士颇有魅力的人来讲[科林·费尔斯[2]就像抱子甘蓝,需要岁月的积淀才懂得欣赏],浪漫喜剧就是他们的迪士尼童话。我们都知道浪漫喜剧并不是真实的生活,然而,它们仍然悄悄地潜进我们的集体潜意识,尤其是谈到甜蜜邂逅的时候更是如此。在浪漫喜剧中,甜蜜邂逅往往是男女主角的初次相遇,通常发生在这两个角色的日常生活中——比如,逛农贸市场的时候。让你觉得这种事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身边那位英俊的陌生人伸手去拿那颗完美的西红柿,而你刚好同时伸出了手。哎呀!你们四目相对。他向你解释,他需要这颗西红柿做他祖母教给他的意式烤面包(说话时要恰到好处地带些意大利口音)。你慷慨地让他拿走这颗西红柿。然后他问是否可以请你喝一杯卡布奇诺咖啡表示感谢。你说可以。11个月之后,你们俩大吵了一架。接着一幕浪漫大戏上演:他追着你一直来到肯尼迪机场的候机楼,全然不顾身边站满了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TSA)的工作人员,恳求你不要登上那架飞往首尔的航班,不要接受那里的一家广告公司为你提供的新职位。

浪漫喜剧宣扬的理念就是:爱情会来找你,而不是你去找爱情。一见钟情确有其事。你要做的就是过你的日子(同时在农贸市场里闲逛,买大量的西红柿),有一天,你未来的丈夫(妻子)会奇迹般地出现。虽然我承认,在现实生活中——在聚会、活动,甚至抗议游行中——确实会碰到让你怦然心动的人,但这个想法的问题是,它让人们在感情生活中过于消极、被动。


事在人为思维模式转变法:

爱情需要努力——从寻找爱情到保持它的活力,都需要努力。在农贸市场守株待兔是不行的,你需要努力去寻找心仪的人(别担心,我会在第二部分告诉你如何做到)。一段感情的魅力并不在于一次偶然的、戏剧化的邂逅;它的魅力在于两个陌生人走到一起,从此创造出一段新的生活。至于他们在哪里相遇、如何相遇,并不重要。

浪漫主义白日梦4:社交媒体

从社交媒体中延续下来的灵魂伴侣信念:

维持亲密关系不需要任何努力,它就是性感的爱情盛宴(舞台高光快给上)。

迪士尼电影和浪漫喜剧至少还承认自己是虚构的。而社交媒体往往依靠谎言把自己伪装成真实生活,它从很多方面来讲,更是误导浪漫主义倾向的危险罪魁。在社交媒体上,那些经过精挑细选的照片为我们展示完美的感情生活——从夕阳下浪漫的海滩漫步到两个人在精心烹制的家庭晚宴前接吻。比较之下,我们自己的感情生活相形见绌。我们不断比较,然后陷入绝望。


事在人为思维模式转变法: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相信你在照片墙上看到的东西。这些照片传递的信息都是被裁剪、虚化并且歪曲过的。说到亲密关系,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照片只是那段关系经过严格筛选后留下来的信息。就像人们不会把自己哭鼻子或者挖鼻孔的照片传到网上一样,也没有人会把自己和女朋友吵架或者深夜思考是不是和她分手的照片传上去。社交媒体告诉我们,其他人都在经历着幸福的、轻松的、充满激情的、十全十美的亲密关系,这直接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感情生活抱有过高的期望。

你要知道,亲密关系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如果你正在努力经营自己的感情生活,这是一个好兆头,而不是坏兆头!婚姻生活的很多时间都花在了日常琐事上,这些不能发在社交媒体上:换尿布、洗衣服、刷碗。而爱情就发生在这些时刻,而不是其他时刻。爱情可不仅仅是日落时一张经过修饰的照片,爱情意味着更多的东西。

从童话式的浪漫主义到现实中的爱情

我向玛雅解释了迪士尼、浪漫喜剧以及社交媒体如何引起了她的浪漫主义倾向。如果她想找到爱情,就需要改变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期望。

她双臂交叉在胸前,面露不满。“你听懂我说的话了吗?”她皱着眉头问我,“听起来你是在劝我放弃自己的梦想。我对爱情有这样的憧憬,而你却说它不存在。你让我要么降低标准,要么放弃。为什么其他人会拥有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而我却没有?我为什么不够格?”

我当然听懂她的话了。“玛雅,不,不是这样的,”我说,“我希望你敞开心扉,接受一份与你想象中完全不同的爱情。我不是要你降低标准,那好像是说白马王子是第一名,而我要求你和第二名约会似的。我不是这个意思,因为白马王子并不存在。”

作为读者,你也一样:是时候忘掉白马王子,开始寻找真人做你的伴侣了。我们就管这个真人叫拉里吧。

因为最终和玛雅在一起的人就叫拉里。她刚好顶替另一位休假的牙医坐班,结果遇到了他。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她放弃了那些灵魂伴侣的信念,不再让它阻碍她寻找爱情。她现在的同居男友和她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离异的父亲,带着两个小孩。

“他很邋遢,身上穿的毛衣还有洞,”她说,“他也不为我开门。”她笑了,惊讶地发现自己不再介意那些肤浅的品质了,“但他逗我发笑。他很善良,在他身边我感觉很自在。他让我觉得自己既聪明又风趣。我知道这听起来很俗气,但说实话,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乐。”

他们也争吵:争吵在哪里过感恩节,争吵是不是真的要去参加玛雅讨厌的那位朋友的婚礼,争吵他该花多少钱给他的宠物狗买顶级食材。但是,如今的玛雅相信,这些争吵意味着一切顺利,而不是相反。

“我们充满热情!我们关注生活,我们开诚布公。我们不是同一个人,所以我们当然会吵架。我终于懂得,所有的亲密关系都需要付出努力。我选择为这段关系付出我的努力。”

总结

1. 思维模式很重要!能不能将你的思维模式从灵魂伴侣式转变为事在人为式,决定了你能不能找到终身伴侣。

●具有灵魂伴侣信念的人会拒绝潜在的婚恋对象,因为这些人不符合他们心目中关于爱情的想象和感觉。他们认为爱情会来找他们;他们认为爱情不需要付出努力。如果不是这样,那一定是没找对人。

●具有事在人为思维模式的人知道,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是一个过程,需要付出努力。

2. 我们对于命运以及童话的信念——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迪士尼电影、浪漫喜剧和社交媒体造成的——为我们寻找和维持亲密关系带来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记住,人无完人,你也一样。即使是白马王子,早上起床时嘴里也不好闻。

3.“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一种谬误,这种观点认为爱情中最难的是找到正确的人。事实上,这只是开始。维持爱情同样需要努力。如果你指望感情生活一帆风顺,那么当你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时,只会措手不及。

4. 是时候去拥抱(并且寻找)真正的爱情、真正的挫折以及真正的一切了!

[1] 《恋恋笔记本》是导演尼克·卡萨维茨在2004年执导的一部爱情片。——译者注

[2] 英国男演员、编剧、制作人。因主演《傲慢与偏见》《国王的演讲》《莎翁情史》《王牌特工》等影片被誉为教科书般的“英伦绅士”。——译者注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