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〇七年(继体元年),继体天皇接受大伴金村的即位邀请,从越国(福井县)的三国(今坂井郡三国町)出发,在河内的樟叶宫即位。据闻,这是因为最初被推举的仲哀天皇五世孙倭彦王逃走的缘故。而且继体天皇事先也从住在河内的友人河内马饲荒笼处获知了武烈天皇去世后政权中枢的确切消息。这是《日本书纪》中关于继体天皇即位的记述。
继体是应神天皇的五世孙。虽然《日本书纪》中没有记载系谱,但《日本书纪》成书时已在编纂“系图三十卷”,所以继体是应神五世孙应该确信无疑。《释日本纪》(镰仓时代后期成书)所引的《上宫记》的逸文中留存有如下页图所示的五世孙系谱。当时,新帝由大臣和大连等群臣推荐选出,因此可以肯定继体与大伴氏有联系。
另外,《古事记》记载,继体的出生地是近江而非越。近江是其父亲的政治地盘,而《日本书纪》的记载采用其母亲的出生地。据继体的妃子中很多人与近江有关推断,可能是继承父亲将近江作为自己的根基。无论是取近江还是越,都是远离后来畿内地区的“外国”(畿外),即外国出生的人即位。
继体的皇宫,继即位的樟叶宫(今大阪府枚方市)之后,历经山城的筒城(今京都府缀喜郡)、弟国(今京都府乙训郡),最后迁都至大和的磐余(今奈良县樱井市)。这是发生在七至二十年之后的事情。樟叶、筒城、弟国都属于淀川水系(除了宇治川还包括桂川、木津川)流域。把近江作为根基的继体非常重视从山城到大阪湾、濑户内海之间的水系,并在该地修建了都城。而且,继体的奥津城(墓地)在今城冢古坟(淀川北岸,大阪府高槻市),也属于淀川水系。因此,继体将淀川根基纳入到政治管辖之下,这一点很引人注目。
继体在河内的樟叶宫即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书纪》本文记载为20年,异传记载为7年)都没有能够在大和地区建造都城,这一政治状况很值得注意。因为继体是应神的五世孙,而五世孙与之前的仁德王统关系相当疏远,因此完全可以说这是“新王统的建立”。
继体是否如《日本书纪》记载是被和平地推举出来,这一点也让人生疑。当然并没有直接的史料佐证,但是七六三年由文人淡海三船命名的汉风谥号“继体”一词意为“继承国体”,不免让人意识到与武烈天皇“断绝”的意味。
迎娶仁贤天皇的女儿手白香皇女(武烈的同母姐姐)为皇后,应该是为了使继体的王统具备正当性。《记纪》中记载手白香为“皇后”可能因为其仁贤之女的身份(这一时期尚无“皇后”称号,系根据后来的律令所做的润色)。手白香埋葬的西山冢古坟(今奈良县天理市。现在指定的西殿冢古坟建于三世纪后叶,时间不合。白石太一郎《古坟讲述的古代史》)是建于六世纪前叶的前方后圆坟,属于大和古坟群,可见其与大和王权的密切关系。
但是,我们也可以反推其与继体陵(今城冢古坟)的关系。宇治川东岸建有规模约为今城冢古坟三分之二的宇治二子冢古坟。这是山城最大的后期古坟,暗示南山城政治势力与拥立继体有关(宇治市教育委员会编《继体王朝之谜》)。宇治二子冢古坟的陶俑与西山冢古坟的陶俑是同一陶俑窑制作的,也就是说两座古坟由同一个技术团体参与建造。继体陵与手白香陵虽然不得不分别在摄津与大和选址,但通过宇治二子冢古坟可知,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共同的要素。
如上所述,不得不说称为应神五世孙的继体天皇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继体朝的外交与筑紫君磐井的叛乱五一二年(继体六年),被派遣到百济的穗积臣押山和大伴大连金村应百济的要求,将上哆唎、下哆唎、娑陀、牟娄,即所谓的“任那四县”割让给了百济。《日本书纪》中记载的割让,可能只是军事上支援了“任那四县”。受到百济与新罗威胁的伽耶(加罗诸国)一直受到倭国的援助,但此时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也有流言蜚语说是二人接受了百济的贿赂,而且第二年己汶与滞沙(带沙)归属了百济。因高句丽南下,百济受到威胁不得不入侵南边的伽耶。
六世纪前叶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就是,在响应百济的领土扩张和军事支援要求的同时,作为回报要求百济贡献五经博士和医学历学博士。这样的外交方式为钦明朝所继承,形成了五经博士等交替到倭国任职的态势。
这些博士中可以见到如段杨尔、汉高安茂这样的中国姓名。中国当时为南北朝时期,他们是拥有百济官职的南朝系百济人以及南朝的有识之士。这个时期,倭国与中国南北朝没有缔结外交关系,但是作为百济领土扩张及军事支援要求的补偿,中国南朝的文化及技术流入到了倭国。此番基于两国利益的外交政策,最终让倭国的文明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另一方面,新罗入侵到了伽耶的东部。在五二七年(继体二十一年)之前,南加罗和喙己吞已经受到新罗的攻打。因此,倭国制订了复兴伽耶的计划,并打算派遣近江臣毛野率领六万大军前往。
阻碍这一计划的是九州豪族筑紫国造磐井。磐井受到新罗的挑唆并接受贿赂,发动了叛乱。近江臣毛野大军的行军路线被阻断,军事计划也被迫搁浅。朝廷又派遣物部大连麁鹿火任大将军,叛乱的详情虽然不清楚,但是一年数个月之后,磐井被斩杀。位于福冈县的岩户山古坟被认为是磐井之墓,这里留下了很多被毁坏的石头人像,但毁坏时间却不甚明了。
磐井在反叛时曾说过,“(近江臣毛野)今为使者,昔为吾伴,摩肩触肘,共器同食”。筑紫国造拥有“君”姓,是有很强独立性的豪族。磐井年轻时曾在中央大和王权任职,侍奉国王。
继体朝后期,大和王权强化了政治统治,如拒绝战争支援就不得不准备发动叛乱。而且磐井的叛乱还有新罗的支持,战争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九州的大豪族拥有独自与外国开展外交的途径。
父亲磐井被杀后,葛子因惧于被连坐判死刑,将糟屋屯仓(今福冈县糟屋郡)献给了朝廷。为了赎罪,也将自己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屯仓(朝廷所领有的农业经营中心)交给了朝廷。磐井为反抗大和王权而发动了叛乱,结果反而强化了大和王权的政治统治。在筑后可以见到物部、大伴部、许势部等部(部曲)名,可能是大连的大伴金村、物部麁鹿火和大臣的许势(巨势)男人 [1] 等因镇压叛乱之功劳,增加了自己的部民数量。
围绕东国国造之争西边发生了筑紫国造磐井的叛乱,东边为了武藏国造之位也起了纷争。据《日本书纪》安闲元年纪记载,为了武藏国造之位,笠原直使主与同族的小杵长期争斗不休。据说小杵生性叛逆,想借上毛野君小熊之力谋杀使主。使主得知阴谋之后逃到都城。朝廷定罪之后,封使主为国造,并诛杀了小杵。被任命为国造的使主大喜,将横渟、橘花、多冰、仓樔等屯仓献给朝廷,这些就是后来的武藏国的屯仓。
笠原直是拥有武藏国埼玉郡笠原乡(今埼玉县鸿巢市笠原)地名的氏族,与出土金错铭铁剑的稻荷山古坟所属的埼玉古坟群渊源很深。献给朝廷的屯仓中也有如橘花屯仓(旧武藏国橘树郡,今神奈川县东部)等位于南武藏的屯仓。武藏这一行政单位形成于何时尚不清楚,但武藏国造可能已经统治了很大范围的地区。
这场争斗中需要注意的是,争夺国造之位的是称为“同族”的亲人,但并不是兄弟这样的关系;而且首领权力也不是由特定的家族来继承的。关于国造之位,朝廷拒绝了与上毛野氏这样有政治实力的氏族合作,因为国造的任命权最终属于朝廷。
在此,我们要提一提大和王权与东国之间的特殊关系。五九二年(崇峻五年),苏我马子假称“今日进献东国贡品”而暗杀了崇峻天皇。因为进献东国贡品当天,天皇也必须参加仪式,苏我马子看准了这个机会。六四三年(皇极二年),受到苏我入鹿追杀的山背大兄,依部下进言以东国的乳部(壬生,养育王子的部)为根基,同苏我作战。另外壬申之乱(672年)时,大海人皇子将东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取得了胜利。被视为蛮夷之地的东国,虽然范围时有变化,但是与大和王权之间缔结了一种特殊的关系。
继体朝到钦明朝之“谜”关于继体的殁年,《日本书纪》和《古事记》并不一致。据《日本书纪》,继体殁于五三一年(继体二十五年),经过两年的“空位”期,五三四年(安闲元年)安闲天皇即位,这极为罕见。然而据平安中期编纂的厩户皇子传记《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和《元兴寺伽蓝缘起并流记资财账》,钦明天皇于五三一年就已即位。这样一来,安闲、宣化天皇就不可能在位了。关于佛教公传的时间,也有五三八年和五五二年两种说法,这实际上也与纪年法的差异有关。
除了这里所讲的情况以及继体末年筑紫君磐井叛乱的传闻之外,还有《日本书纪》所引的《百济本纪》的记载(因其为辛亥年,故称“辛亥之变”),这容易让人联想起某种政治事件的一句话:“又闻,日本天皇及太子、皇子,倶崩薨。”于是有人提出了“继体、钦明朝内乱”之说。
具体如表5所示,继体去世之后安闲—宣化及钦明两个政权并立。如果事实果真如此,就等于存在拥立两位天皇的政治势力。而从群臣推举选出新帝的王位继承体制来看,“二朝并立”也并非不可想象。但如果是“辛亥之变”中所见“天皇、皇太子”的死亡消息那样,“皇太子”死亡,两朝并立就没有可能。这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假设,但并非经过论证的史实。
表5 继体、钦明朝年表
记:《古事记》,纪:《日本书纪》,帝说:《上宫圣德法王帝说》,缘起:《元兴寺伽蓝缘起并流记资财账》
这里我们来讲一下继体与安闲之间的纽带关系。安闲被称为勾大兄,其母是地方豪族尾张氏的女儿。勾是地名,在迁都勾金桥宫之前,王子宫应该就建在勾。在大化之前与兄弟继承对应的王位继承法中,大兄是天皇以及相当于天皇之人的长子。史上首次出现的“大兄”称呼就是勾大兄,据此可以认为是继体发明的王位继承法。
在大兄制度以前,如《古事记》景行段中有三位太子的传闻那样,存在包括同母兄弟在内的多位继承人的情况。《记纪》中王子杀兄的故事也与王位继承有关。勾大兄是强有力的王位继承人。《日本书纪》的记载是继体去世前进行了“让位”,这虽非事实,但也从侧面作了证明。
以手白香皇后为纽带,继体与钦明的关系非常牢固,但也未必是继体去世后钦明马上即位的关系。奥豪德是继体的真名,尚无去世后的和风谥号。天皇都有日本式的谥号,且具有继承性。安闲的和风谥号为“广国押武金日”,此后的宣化为“武小广国押盾”,钦明为“天国排开广庭”。此外,《安闲天皇纪》中如武藏国造之争、屯仓设置等内政信息较多,二朝并立之说很难想象,反倒是《上宫圣德法王帝说》等忽略安闲、宣化朝的纪年法不可能存在。
注释:
[1] 人物名。——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