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认知红利

系统性思维实战

系统性思维实战

还是拿上一节课中的问题来举例:

这是我们上一节课通过结构化分析的结果,将一个问题拆分成很多部分,各部分彼此之间相互MECE,拆解得很全面。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使用系统性思维做进一步的分析。

图 20-23

使用系统性思维并不是说就要抛弃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思维能够让我们把事情想得很完整,这是基础。而系统性思维则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帮助我们找到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整个事件的内部结构,同时,拉高视角,让我们看到事情的全貌,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概念;并加上动态的时间轴,让我们能看到事情未来的演化方向。

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从调节回路开始,描述系统

一个系统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或者功能而存在的,而调节回路的作用,就是让系统的运行方向走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

因此画系统图,一般可以从系统要实现的目标开始,用调节回路开始描述系统。

首先我们来看问题:如何在未来三个月完成100万元的销售业绩?

请问,这个对系统来说,是一个正确的目标,或者是要实现的功能吗?

不是,这是一次短期的任务。

如果一支球队是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目标,应该是夺得联赛冠军,或者胜率达到70%以上,而不是赢得下一场比赛。一场比赛,只是整个系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次任务,这就好比是给系统加点油,让系统在这段时间里跑快一点一样。

所以,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系统的目标应该拉长时间,比如三年要实现一个什么目标;或者状态化,比如每天、每月要实现什么样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把系统的目标调整为:每月销售额达到50万元。

这就是一个状态化的目标,能够比较清晰地衡量出这个系统目前的生产能力。

然后根据这个目标,画出调节回路中的“现状、目标差距”这两个要素,组成系统的第一个部分(见图20-24)。

图 20-24

图 20-25

那么,当今的销量是如何产生的呢?

销量是经由你目前的“销售系统”产生的,销售系统的效率越高,当今的销量越高(见图20-25);

那业绩的差距,如何能提高销售系统的效率呢?

我们可以试着在业绩没达到之前,给团队设定KPI,用压力工具,推动销售系统的运转(见图20-26)。

图 20-26

这样,一个基本的调节回路就完成了。

当然,销售系统也是个复杂的结构,由营销、渠道、其中的人员、方法等构成,由于篇幅有限,以及每个公司的业务方式不同,因此,我就不做拆解了。我们把整个销售系统,作为一个要素,放在这个更大的系统中来整体对待,你可以根据自己公司业务的情况,试着拆解梳理一下,具体可以参考上一课的内容。

第二步,优化结构,完成系统图,找到杠杆解

我们的目标是要提高“当今销量”,而从目前的系统结构中,只有当团队业绩不达标的情况下,KPI才会发挥作用,用压力推动销售系统,而业绩一旦达标,团队就没有了继续销售的动力,甚至会把当月的业绩藏到下个月用,怎么办?

一个系统,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增强回路”,我们要想办法在系统中构建一个增强回路,让系统不断地增强。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用新增业绩的一部分作为激励,推动销售系统的继续运转,形成增强回路(见图20-27):

图 20-27

这样,在标准之下,系统会走外圈,使用“压力工具”为销售系统提供动力;而在标准之上,系统会进入内环,用“激励工具”继续为销售系统提供动力,销量越高,激励越多,团队动力就越大,销量就因此越高……

现在,增强回路出现了,我们就要马上想到,会不会存在“增长上限”的结构?也就是产品卖得越多,会不会产生其他的副作用?

嗯,这个当然会,产品卖得越多,产品供应端的压力肯定就增大,产品质量、服务品质可能都会因此下降,比如饭店的客人一下子来了很多,服务员手忙脚乱,厨师糖盐不分……

这将导致次品率的上升,用户体验的下降,差评的增多,这将会反过来限制销量的增加,一个熟悉的增长上限结构出现了。

因此,我们在系统图的右侧,可以继续画出这一部分的系统图(见图20-28):

图 20-28

注:销量增大,还有可能带来新竞争者的出现等其他副作用,反过来限制增强回路,为了案例中的系统不过于复杂,我们这里暂时只设定“次品率增加”这一种副作用用于案例说明。

有了这个系统图,我们的杠杆解也浮出水面了,作为一个“增长上限”的系统结构,关键在于两点:

1.保证左侧回路的正常运行

制定适合的KPI,定得太高,进入不了内环,定得太低产生不了压力的推动;设置激励机制,让超额收益持续推动系统的运转。

2.去除右侧回路的限制因素

投入足够的资源,提高团队品控能力,保证产品品质。

如果从结构化思维的视角,我们会发现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分不清主次;但是如果拉升到系统的视角,我们就更容易找到关键的环节,以小博大。

第三步,抬头看天,放入大系统

等等,系统中有些关键的要素怎么没有看到?

比如用户需求、产品设计、公司战略、团队管理、人才用留?

目前这个系统只是某一个业务层面的系统图,要看到刚才说的这些,我们需要拉高视角,把整个业务系统视为一个要素,放入一个更大的结构中来看:

比如,我们放到整个公司的运营系统中:

用公司中能带来大量现金流的业务,来给案例中的业务提供弹药,给人、给钱、给资源,帮助该业务更快地成长为明星业务(见图20-29)。

图 20-29

然后把视角,再往上拉一个维度……

把整个公司的业务,看作是一个要素,把它放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去分析(见图20-30)。

图 20-30

这样,我们就能从更宏观的层面,从上到下,系统性地逐层分析,找到更适合公司的发展策略、产品策略、营销策略……见图20-31。

图 20-31

当然,你还能分出更多的维度,比如细化销售系统、产品系统、公司的人力资源系统,等等。

但是,并不是我们要在分析任何问题时,都需要把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看一遍才能做决定,把与问题相关性最大的系统结构拿来分析即可。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