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进入职场一段时间后,累积了一些成绩,生活无虞,就会失去工作动力,陷入职场倦怠,开始对遥不可及的“生涯愿景”心猿意马。
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年危机”,但贴上这类标签也于事无补,难道就这样无奈地度过余生?
我最近参加了一个“组织系统动力”工作坊,很惊讶地发现,居然大多数的职场困境都与当事人不自觉的惯性模式有关。而这些模式,多半来自童年经验和重大家族事件。
从“系统动力”的观点来看,中年危机其实是生存竞争压力的惯性模式终于浮现,才有机会被看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不妨称为“中年机遇”。当个人通过努力,在生存竞争中站稳脚跟后,终于有机会面对人生未完成的功课。
但在现实中,转换工作赛道需要承担巨大风险,若非意志超强,难下决心;即使真的做了,也未必能坚持到底。因此,做好内在的整理和修炼,才是王道。
一位经营者告诉我,他在数年前就开始对自己创办的事业意兴阑珊,因为他觉得自己在公司里提出的理想和愿景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自己都不入心,越讲越心虚,不想再跟别人说了。因此找种种借口,逃避和客户接触;还制定各类激励办法,希望团队把业务扛起来,却总难如愿。就这么拖了若干年,自己仍然陷在低潮和迷惘中。
他在工作坊中看见自己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童年和祖母的相处。祖母在乡下被称为“仙姑”,总是无怨无悔地为人付出,而且活得极其自在,让人如沐春风。他发现,正是因为内心深处希望活得和祖母一样,因此常不满于自己在工作中的各种“不得不”,但又无法下决心改变,最后陷入了拿不起又放不下的窘境。
他问我该怎么办,我给了他四个字:以假修真!我们都知道自己还做不到,还不是真的,还差很远,但我们的心还没死,仍然保持向往,还愿意“以假修真”,这样就够了。
我建议他先不忙着转换赛道,因为现在的事做不真切,以后的事也很难成真,他不妨继续做现在正在做的事,同时转换成“事上练心”的态度。在工作中通过为人付出,不断修正自己,也许就能活出祖母那样的生命状态了。在事业上的笃定,对自己人生的满意,都是修炼出来的,而不可能是想出来的。
要把中年危机转化成中年机遇,换工作之前,先换一个新的自己。“事上练心,以假修真”这八个字,说不定就是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