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人,就是在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卓越的人,就是在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01

我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很多学生不仅拔高题没有做,而且就连基础题也没有做完。我看着空出来的题,有些发愣。

那些题并不算难,只是出题人稍微换了思路,改变了一下出题的策略,只需要稍微开动脑筋,以学生目前的基础,做出来应该不难。但学生还是偷懒,不愿意思考,看到需要动脑筋的题就直接空下来,等着老师去讲。

经过观察,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在碰到不会做的题时,经常会问:“老师,不会做的题能不能空起来?”

每当我听到这样的问题,心里总是莫名地感到很无奈,为什么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借口放弃?

此时,我总是会说:“不会的话,先独立思考一下,如果实在不会了,可以请教同桌,也可以来问老师,总会有解决的办法的。”

学生每次都说好,但主动问问题的学生并不多,很多学生都是看一眼不思考,就认定题目太难,自己不会,直接跳过了。

所以,也不难想象,布置的家庭作业里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空题。

在家里,玩耍的诱惑比在学校里多,学生在潜意识里也认为只有快速完成作业,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即使第二天老师检查,也能以题目太难,自己不会做为借口开脱。

上学期间,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心理,看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内心的想法就是,“算了,反正也做不对”“我的智商不高,这些难的题都是留给聪明的人做的”“最后老师总是会讲的,不做也无所谓”……

时间长了,我就懒得去思考,懒得去钻研,成绩也下降了很多。

刚上班做会计时,我的心理上也有点偷懒,遇到那些稍微难一点的账目,就想“反正有会计主管罩着,我这小角色还是讨个清闲吧”。只是,我躲过了很多看似很难的账目和工作,却也错过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我在会计上的业务能力一直不太强。

很多时候,并不是题目或者工作太难,而是我自己不想去思考,不想下功夫,才使得它们看起来太难,真正难的往往是我懒惰的心。

遇到难题难事,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够促使我们想办法,理思路,磨炼人的心性。当一个人不再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时,他才算是真正地成长了。

02

闺密阿琼开了一家花店,规模越来越大,平日里的业务也越来越多,单靠自己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

前段时间,她招了两名学徒清然和艺洁,平时跟着阿琼学习一些插花艺术,有什么业内学习机会,阿琼也毫不吝啬,让她们两个人公费出去学习,一心想着好好培养两位年轻人。

假期里,我去阿琼的花店玩,发现只有艺洁一个人在店里忙。询问过后才知道,清然已经辞职不干了。

原来,是因为清然感觉学插花太难,除了要学习关于插花的理论知识,一遍一遍地练习,不断深入实践,还要走进自然,了解花样品种,有时候更要忍受毒辣辣的太阳和湿漉漉的泥泞地。

插花时也有要求,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花型、样式都需要先动手临摹出来,花枝的角度、位置、构图,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

插花的技巧,只要用心去学,多练习、多观察,创作出好作品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用功了,用心了。

而艺洁一直未曾放弃,哪怕熬夜去学习插花的理论知识,实践练习,也从未说过一个“难”字。

如今艺洁已经成为阿琼另外一家分店的店长,带领多个学徒学习插花艺术。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卓越的人都有相同的优点,就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太难,从来不应成为一个人退缩的借口,而应成为一个人奋力向前的勇气。

03

刚上班的第一年,我们办公室有一个资历比较深的王老师。

刚好那一年,教育政策改革,需要每一位老师都得会用课件讲课,课件需要自己在电脑上利用PPT做,平时备课也需要在电脑上备课。

由于王老师年纪比较大,之前也没有接触过电脑,连开关机都是现学现卖,更别说PPT之类的高难度操作,着实是有点难为王老师。

但王老师并没有因为做PPT太难,就把工作甩给其他人,而是每次做课件时,都会喊上我帮忙一起做,我也很乐意帮忙。

见了太多四十岁不到就说自己老了,不愿精进的人。王老师这种知难而上的勇气,着实让我打心底里佩服。

过了没多久,王老师就学会了独立制作简单的PPT。我去听过他的课,看到他在讲台上运用自如,就知道他在私底下没少下功夫。

一个面对困难,能够做到不找借口、不心生抱怨的人,总是会找到让自己进步的理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困难在他们面前,并不是跨不过去的鸿沟,而是渡他们的一条河,河的对面是很多人想要,却选择退缩的诱人风景。

一个人,一旦养成面对困难就退缩的习惯,就很难突破困难,哪怕是小小的困难,也会难倒习惯性退缩的他。

任何以“难”为借口,而选择的放弃,都是一种逃避。这种逃避,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畏难情绪”。

每当我们面对超出自己认知范围或能力的事情时,就会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接受失败,畏首畏尾,难以抉择。

这种害怕,有时候会让人像一个粽子一样,把自己紧紧地包裹在里面,不敢伸出手去触碰外界的一切困难,只愿在自己的安全区里,裹足不前。

04

那么,如何才能跳出自己的“畏难”情绪,做一个敢于向“难”进行挑战的人呢?我们不妨试试这三种方法:

一、学会利用“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上对“登门槛效应”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者是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高的要求。

这个从接受微小要求到更高要求的过程,就像“登门槛”,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登,直到最后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个效应放在对自身的要求上来说,道理也是相通的。当我们面对难度高于自己心理预期的事情时,大多数人都会本能地往后退。

但如果我们从易到难,一点一点去攻克困难,一步一步逐渐地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就会容易很多。

学会利用“登门槛效应”,我们才不会轻易被难倒。

二、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舒适区,通俗地讲,就是那个让我们感觉身心都很舒服,我们渴望一直这样下去,不要有什么改变的状态。

人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会感到安全稳定,可这些表面上的稳定,不过是在麻醉自己。

这也有点像心理学上的“花盆效应”,花盆就像一个舒适区,你在舒适的“花盆”中生根发芽,有水滋养,有光照耀,似乎不用经历太多风吹雨打就能开花结果。可如果我们在“花盆”里待得太久,就很容易丧失斗志,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活得不温不火。

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我们才能破局重生。

三、多一些积极心理暗示

大多数人在面对困难时,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先给自己贴上不行的标签,“啊!我不行”“还是算了吧!”“那太难了,我做不到”……

其实,有了这些消极的心理暗示,即使我们能做得很好,也会被自己的心理吓得不敢去做。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给自己多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像这句话说的:“你相信什么,才会得到什么。”

我们若一直觉得自己做不到,就可能永远也做不到;我们若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做得到,结果说不定真的如自己所愿。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生活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四平八稳。任何人都会遇到自己感觉很难、想要放弃的事情。

但是,我们要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用心,才是我们对抗困难的不二法宝。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