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01

有一天晚上,我和一朋友聊天,聊到关于安全感的话题。

这几年来,我总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对周遭的一切都感到恐惧、不信任。也许是换了一个新环境,四下望去,举目无亲。也许是自己的心理作祟,常常感到孤独。

朋友也是来自外地的,在这里也没有什么亲戚朋友,但她却比我活得通透。昨晚挂了电话,我就在思考:安全感或许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

几年前,我因工作的变动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说实话,我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这里与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吃饭。就拿我的体重来说明这个问题吧!我在家乡的时候,体重稳定,根本不用担心突然变瘦或变胖的问题。来到这里不到一个月,我的体重就下降了快十斤,我都能感到自己的身体变得轻飘飘的。当然,这不是让人开心的“苗条”,而是连灵魂都在变轻的感觉。饭菜怎么吃怎么不合口味,工作强度一再增加,我的身体很快就出现了问题。

最喜欢睡觉的我,也开始失眠,彻夜彻夜地失眠,经常胡思乱想。有几次,我甚至在凌晨时分,穿好衣服,想要徒步走回家乡。

我甚至怀疑,当初自己的选择是一个最大的错误。那个时候,有两个机会同时摆在我的面前,我在一念之间选择了如今工作的地方,也真正开始了一场和自己内心旷日持久的对抗战,身体和情绪都出现了问题,是那种拿自己一辈子在赌,却看不到前途的绝望。

02

平时,我极少对朋友说起自己的状况,可能是那段时间,我经常出现在医院里,抽血化验,吃药复查,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内心憋闷便和朋友聊了不少。我一直很害怕别人把我当成病人来看,我害怕有人会说,你看,年纪轻轻就一身病,往后可怎么办?

我的确属于那种弱不禁风的类型,但当别人说我像个林黛玉似的时候,我还是会感到很受伤,我不太希望自己以一个柔弱的姿态示人,我骨子里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

我清楚地知道,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的,一直都是我自己的内心。一旦我的内心深处对一个地方建立起一种屏障,那这个地方就真的很难走进我的内心。

我就像是在人生路上迷失了方向,找不回当初的那个路口,也找不到当初那个满心欢喜的自己。

和朋友聊天时,她的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对一个地方或一些事情的抗拒,都是源于自己内心糟糕的心理暗示。

有一段时间,我的情绪不好到了极点。别看白天时候的我,若无其事,喜笑颜开的,实际上,很难有人走进我的内心。我的内心在那个时候是彻底封闭的,糟糕的心理暗示一直都在侵蚀着我。

我加了几个闲聊群,但只在群里潜水,很少开口说话。我清楚,只要我开口了,那些坏情绪就会受到强化,反过来再次伤害我。若我只是旁观者的话,就可以暗示自己也许一切还没到太严重的地步。

我大概做了三个星期的旁观者,就果断地退出了那几个闲聊群,群里的聊天让我感到更加压抑郁闷,每个人都在吐槽自己的生活有多不顺、人生有多不幸。从早到晚,每次打开微信都是几百条这样的未读信息。

现在再去看,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口的,无声的痛苦才是最大的痛苦。

朋友劝我多想一些开心的事,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就像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里说的,只要心中有希望,生活就不会绝望。

03

其实,这几年来,我学到最多的是与自己交流,正视自己的内心,和周围的环境和解,也和曾经的自己和解。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人只有有了认同感,才可能会有归属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有一点相辅相成的意味。

因为我对那个地方始终没有建立起认同感,直接导致我对那个地方的归属感缺失,从而使我无法融入那个地方,也无法融入那个集体。

一旦出现了自我和环境的割裂,人要么对自我产生怀疑,要么抗拒环境。我属于后者——抗拒环境,越抗拒环境我的内心越没有安全感,越觉得自己在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孤独的存在。

久而久之,我的心理和身体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武志红曾在《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里讲过:“世界的本质,是关系。”每个人都不可能活成一座孤岛,我们总要去和这个世界、和周围的环境产生连接,和生活中的人产生联系。表面上,是环境以及人群让我们产生的不安全感,实际上,是自己的内心对外有太多戒备,才让我们感觉不到安全感。

只有真正走出自己内心的牢笼,去试着认同自己,认同影响自己的环境,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广阔。

走出去,看看多姿多彩的世界,认识有趣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让自己的生活真正地“活”起来,才无悔于今生与今世。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