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发展的障碍
在本章的最后部分,我们来考察一些对宝贵友谊造成阻碍的个人特质。我们将重点研究两个非常普通而又令人痛苦的问题,即羞怯和孤独。我们都清楚,羞怯者或孤独者通常都希望建立亲密的友谊,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却往往使他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
如今,我们或许需要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在2004年对全美国有代表性的人群样本面对面的访谈研究发现,美国人的亲密友谊并不如过去那样普遍 (Mcpherson et al., 2006)。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知心朋友的人从1985年的10% (该研究上一次问到这些问题) 猛增到2004年的25%。每4个美国成人中就有1位根本没有好友,无法向好友寻求亲密忠告和社会支持。另有19%的人报告他们只有1位知己好友 (通常是其配偶或者兄弟姐妹),整体来看,人们亲密伴侣的平均数量从3个 (1985年) 骤降到2个。许多大学生在Facebook校园交友网站上有几十或上百个“朋友”,但这些网友并不是能提供丰富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亲密感的伙伴。一旦他们离开大学校园,只有一半多点的美国人 (57%) 还能和没有实际接触过的网友成为亲密的好友。许多美国人没有好朋友。毫无疑问,羞怯和孤独使情况变得更糟。
羞怯
与人交往时你是否会感到焦虑和拘谨,担心别人对你的评价,交谈时觉得自己笨嘴拙舌?大多数人都会这样。80%的人都曾体验过羞怯 (shyness),羞怯是一种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上的综合症状,在社交情境中有三种表现:紧张不安、寡言少语和拘谨压抑 (Leary & Kowalski, 1995)。当人们在社交中感到羞怯时,他们通常担心社会指责,忧心忡忡地预计别人对自己的苛评。羞怯者在与人闲聊时还会感到忸怩做作、笨拙无能、局促不安、效率低下 (Capara et al., 2003)。因此,他们的社会交往会陷人山穷水尽的困境。如果他们不能完全避开人际交往,他们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拘谨防卫的特点;看向他人的目光、保持的微笑、讲述的话语以及应答性的交谈都明显匮乏 (Bruch, 2000)。与泰然自若的人相比,他们应对日常谈话的能力非常低下。
几乎任何人都会不时地受到羞怯的困扰。当我们置身于陌生的环境,第一次见到有魅力、地位高的陌生人时,很容易产生羞怯,但是当我们在熟悉的环境下与老友交往时,则不太可能会感到羞怯 (Leaiy & Kowalski, 1995)。然而有些人会长期习惯性地感到羞怯,更频繁地体验到羞怯。与坦荡的人相比,他们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惯常羞怯者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一想到别人讨厌自己他们就坐卧不安,他人的嘲笑和蔑视更令他们害怕恐惧。他们对社会指责的担忧要甚于其他人 (Miller, 2001)。其次,他们倾向于怀疑自我。低自尊通常伴随着习惯性羞怯,“羞怯者往往会产生包括低自尊在内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Cheek & Melchior, 1990, p.59)。最后,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有时还能找到充分的理由:整体看来,他们的社交技能不如坦荡豁达之人 (Bruch, 2001)。
表怯量表
你的羞怯程度怎样?请使用下列的5点量表来评定以下情境符合你的程度。 0 = —点也不符合我。 1 = 稍微有点符合我。 2 = 中等程度符合我。 3 = 非常符合我。 4 = 极其符合我。 __1.在社交上我略显笨拙。 __2.与陌生人攀谈并非难事。 __3.当我与不十分了解的人相处时,会感到紧张。 __4.与人交谈时我会担心说岀愚蠢的话语。 __5.与权威人士谈话时我会感到惶恐不安。 __6.在聚会和其他社交场合上,我常常会感到不自在。 __7.在社交情境下我会感到拘谨。 __8.我很难直视别人的眼睛。 __9.与异性相处我会很羞怯。 计算你的得分之前请把第2个陈述的评分颠倒过来。如果该项你选了 0,则变为4; 1变为3; 3变为1;4则变为0。 (选了 2则不用变化。) 然后累加你的各项评分。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得分都约为14.5,标准差约为6分。所以,如果你的得分等于或小于8分,与大多数比起来你不怎么羞怯;但如果你的得分等于或大于20分,你就是个很羞怯者。 资料来源:Cheek & Buss, 1981.羞怯者这种负面认知和行为缺陷令人生厌,使得他们与人交往时进退两难。他们担心别人的看法,害怕别人的指责,却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营造良好的印象,以消除此类指责。结果,他们的社会交往通常显得小心谨慎、畏畏缩缩,这会打断、转移别人对自己的兴趣和热情 (Oakman et al., 2003)。比如,如果羞怯的男性发现漂亮的女人注视自己,他们不会回望与之对视,更不会微笑问好;相反,他们的眼神游离不定,一言不发 (Garcia et al., 1991)。本来两性之间可以进行的良性沟通,男性一旦显得羞怯就根本不可能发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人们的羞怯是暂时性或习惯性的,只要他们胆怯畏缩,就会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与人交往时希望避免的。他们疏离冷漠、毫无价值的行为并不能博得别人的同情,反而经常予人以沉闷单调、兴味索然的印象。我们且来彻底地分析这一现象。设想你在舞会现场,一些熟人三三两两地在舞池里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们向你嚷道“来吧!”,鼓励你加人他们的行列。但你对自己的舞步没有信心,不想让人觉得自己蠢笨,所以你待在了舞池的边缘。你当然想和他们一起跳舞,但却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所以你踌躇不前,保持观望。这种沉默寡言会妨碍你的社会交往,它当然不能表现你的随和友善,也无助于聚会欢快、狂热的氛围,你只是干站在那儿。你的心里或许还觉得自己很友好,但别人从你的行为表现上很难觉察到这一点。你当然不喜好跳舞嬉闹,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你或许看上去有点笨手笨脚、呆头呆脑。的确,或许更稳妥的说法是,与其一个人在舞池边上尴尬地站立给人负面印象,还不如加人跳舞的队列笨拙地舞动起来;只要你生气勃勃、兴高采烈,没有人会在乎你的舞姿怎样。但是当你站在舞池边了无趣味时,人们的确会注意到你。
事实上,正如图7.2所示,羞怯行为并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羞怯所表现出的懦弱、寡言和犹豫的行为特征看来好像冷漠无情、不太友好。和合群的行为相比,羞怯行为很可能引起对方冷淡和排斥的反应 (Bradshaw, 2006)。久而久之,羞怯者更可能受到别人的忽视和拒绝,而得不到他人的谅解和共情 (Bruch & Cheek, 1995),而这样的人际反馈又会强化他们的羞怯。例如在团队中,羞怯者表现出的含蓄沉默,会让团队其他成员认为他们不是很聪明 (Pmilhus & Morgan, 1997)。更糟的是,与豁达之人相比,羞怯者结交新朋友的过程更为缓慢,堕人爱河的次数也更少(Asendorpf & Wilpers, 1998)。他们的友谊一般也不怎么令人满意和具有支持性,所以他们也往往更加孤独 (Bradshaw, 2006)。这些影响非常重要;平均来看,社交羞怯的男性的结婚年龄比他们的同辈要晚四年 (Kerr et al., 1996)。
因而,羞怯行为只会使个体的羞怯感更为严重,很显然,在社交生活中自信满满的表现通常比羞怯懦弱要好得多。当然,羞怯有时也有益处:当人们真正地遭遇新异情境,不知道如何行动时,片刻羞怯的警惕作用可以防止他们举止失当 (Leary, 2001a)。然而,更常见的是,羞怯者会被社会指责所带来的威胁吓跑,而这种社会指责根本不曾发生过或者永远也不会出现,所以他们的羞怯完全没有必要,反而是起相反作用的心理负担 (Miller, 2001)。有一些正式的培训项目帮助人们克服习惯性羞怯,教导羞怯者要用积极的心态来认识和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应对焦虑并正确理解社会评价,还重点传授如何开启谈话和果断处事等社交技能。在角色扮演任务和其他实践训练中,会一直排演练习积极思维和有效行为,直到受训者能独自得心应手地应用它们为止 (Henderson & Zimbardo, 2001)。
然而,大多数羞怯者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接受社交技能的正式培训,因为他们只要精神放松,不再担心别人的评判,就可以表现得坦荡豁达。假如现在你受到羞怯的困扰,只要你实际上能较少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就能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马克·利里 (Mark Leary, 1986) 的一项有趣实验证实了这种可能性。实验要求被试在一个模拟单身酒吧的热闹嘈杂环境下,会见并招呼一位陌生人。利里将谈话声、三首不同的歌曲、电台静电噪声和聚会的喧闹声 (诸如大笑和叫喊声) 等不同的声音叠加在一起,制作出多音轨的录音带——这当然是千真万确的“噪音”——并且在每对被试交谈的时候以略微令人讨厌的音量播放磁带。重点在于,所播放的磁带音量总是恒定的,只不过告知一些被试,噪音太响亮可能会干扰他们的谈话,他们很难轻松愉快地聊天。而告知另外一些被试,噪音足够轻柔不会有什么影响。一旦被试形成适当的预期,就让羞怯或不羞怯的被试和陌生人单独相处——与人独处的场景对于羞怯者通常具有威胁意义。利里监测了被试的心率以便追踪他们的焦虑和唤醒水平,研究结果如表7.3所示。当噪音“轻柔”,被试拙劣的交往找不到好的托辞,羞怯者就会表现出比正常人高得多的唤醒和焦虑;他们的心率变化增加到3倍之多。更糟糕的是,事后观看自己的谈话录像的人也显然认为他们羞怯、不安。另一方面,当他们有了能降低社交预期的托辞时——实际上不可能存在过于“响亮”的噪音——则他们的社交行为看上去一点也不羞怯。这种情况下,当他们开始与陌生人交往时,他们的心率增幅正常、适度,也不会给观察者任何羞怯的迹象。
有趣的是,如果他们的交往行为表现拙劣而无可指责,利里 (Leary, 1986) 研究中的羞怯被试则能保持相对轻松舒适的心态,可以毫无困难地与陌生人交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他们能以平和的心态来思考即将发生的人际交往时,羞怯感就会消失。他们的羞怯并不是因为长期缺乏社交技能造成的结果;羞怯取决于交往发生的背景。同样地,当羞怯者能以相对匿名的方式以及轻松自在地以自己的节奏和他人进行在线交流时,他们就能更加放得开 (Shepherd & Edelmann, 2005)。与不羞怯者相比,他们认为自己与Facebook上网友的交往更有价值;他们结识了很多网友,并且觉得这种交往很有意义 (Baker & Oswald, 2008)。但如果在线交流使用摄像头,双方能实时同步地看到彼此的影像,羞怯者又会恢复原来的沉默寡言;他们的自我表露减少,羞怯特征再次变得清晰可见 (Brunet & Schmidt, 2007)。
如果羞怯取决于羞怯者是否受到别人的注视,那么人们 (可能包括你在内,如果你感到羞怯) 根本不需要基本社交技能的培训。他们所需要的是更多的镇静和自信 (Capara et al., 2003; Glass & Shea, 1986)。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羞怯者应该考虑另一种选项:一味羞怯并不能帮他们贏得朋友和影响他人;那么相信自己并期望交往能顺利进行,又能失去什么?
孤独
在社交场景中我们有时会感到焦虑和胆怯,有时还会因为没有亲密朋友而感到不满和苦恼,这两种社交体验并不一样。如果我们所期待的人际关系数量和质量与我们当前实际情形存在较大差距,就会产生令人不悦的厌烦、悲痛和绝望的孤独体验 (dejonggierveld et al., 2006)。孤独与独处并不是一回事;在完全独处的状态我们通常也能感到满足 (Leary et al., 2003)。相反,当我们想拥有自己当前所没有的那种与他人更多、更亲密的接触时,就会产生孤独感 (Perlman & Peplau, 1998)。因此,如果你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很淡漠,即使你身边有很多人或者你在Facebook交友网站上有许多“朋友”,你可能也会感到孤独。
孤独有着不同的层面。心理学家罗伯特·韦斯 (Robert Weiss, 1973) 首先提出人们会受到两种孤独的困扰,其一是社会隔离 (social isolation),指的是我们不满于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而引起的孤独;其二是情感隔离 (emotional isolation),指的是我们缺乏深厚的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孤独。这两种孤独成分在Ucla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孤独量表上都有所表现,该测验已广泛地用于成人孤独的研究。 Ucla孤独量表 (见表7.4)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Hawkley et al., 2005)。首先是与他人的隔离。孤独者感觉自己形单影只,与他人的接触次数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其次他们还会觉得与他人的亲密接触也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程度。最后,如果与他人总体的社会联系太少也会引起孤独。孤独者感到他们与朋友和玩伴的联系不充分,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的快乐很少,也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
表7.4 Ucla孤独量表 (第3版)
指导语:下列陈述描述了人们一时的感受。谓在每个句子的空格处填上数字以表明你感觉的频度。例子如下: 你是否经常感到快乐? 如果你从来没有感到过快乐,你就回答“从未”;如果你总是感到快乐,你就回答“总是”。如果人们的社会联系非常糟糕则会受到伤害。在第1章我们曾提到人类有归属需要,孤独正是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恶果。长期来看,孤独者与那些有着丰富、满意友情的人相比,他们的血压更高,血液中应激荷尔蒙的水平也更高。他们的睡眠质量很差,免疫系统的功能也不正常 (Cole et al., 2007; Hawkley & Cacioppo, 2007)。孤独对老年人整体幸福的损害非常明显:对美国爱荷华州3 000名老年人的追踪研究发现,孤独的老人四年之后有40%的人进了疗养院,而社交活跃的老人则只有10%的人进人养老院 (Cutronaetal, 1997)。久而久之,孤独对我们的健康会造成巨大、有害的影响 (Hawkley & Cacioppo, 2007)。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孤独通常是一种短暂的状态。任何人与自己的社交圈子隔离一段时间,都会感到苦恼,但它持续不了多久,重新回到自己的社交圈子或者建立了新的友谊,孤独就会结束。令人不安的是,与孤独有关的一些个人特征具有耐久性,只能逐渐地加以改变 (如果确实能改变的话)。举一点来说,孤独具有遗传性。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孤独的变异约有一半 (48%) 来自基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出生时就继承的 (Boomsma et al., 2005)。有些人在社会生活中确实天生就比一般人更可能体验到孤独。的确,人们的人格特点能预测他们后来孤独的程度;高水平的外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都和低孤独有关联,而高神经质会增加人们的孤独感 (Cacioppo, Hawkley et al., 2006)。
孤独也会随着其他更具有变化性的个人特征而变化。不安全型依恋就是例子之一。依恋的两个维度——忧虑被弃和回避亲密——都与孤独有关,人们忧虑和回避的程度越低,他们体验到的孤独一般更少 (Wiseman et al., 2006)。自尊是另一个影响孤独的可变化的特征。和社会测量理论的自尊假设相一致 ,不能和他人保持满意、充实的人际联系的人一般也不怎么欣赏他们自己:孤独者倾向于低自尊 (Ca-cioppo, Hawkley et al., 2006)。
而且,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孤独 (Pinquart, 2003),但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当前是否能与女性伙伴保持亲近。因为女性常常与其他女性有着亲密的友谊,即使她们没有任何约会情人,她们在生活中通常也能与其他女人分享亲密的情感。男性则相反,他们与其他男性只能保持相对肤浅的人际交往,一般只有在与女性交往时,他们才能真正敞开心扉。因此,男性似乎依赖于女性以避免孤独,而女性则不会反过来依赖男性避免孤独 (如表7.5所示)。
然而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是,大丈夫式的男性才真正需要女性来防止孤独。能够促进人们有意义、充实的人际交往的心理要素之一是表达性 、表达性是使人变得热情、敏感和亲切的品质,具有表达性特征的人看来不太可能感到孤独 (Wheeler et al., 1983)。女性往往有较高的表达性,这可能是她们不会像男性那样孤独的主要原因。但是双性化的男性也有着较高的表达性,与更传统的大丈夫式的男性不同,他们并不比女性更孤独。所以,男性和女性在孤独上的总体差异看来是一种性认同差异而非性生理差异。如果没有表达性高的伙伴为伍,在他们的生活中注人亲密,表达性低的人 (当然包括大多数男性) 往往会感到孤独。但许多男性 (大约三分之一) 和大多数女性的表达性一样高 (Bern, 1993),他们不需要依赖女性以防止孤独。
最后,如果人们感到孤独,他们的生活就会了无趣味。他们在对待他人的消极态度上表现出的苦恼和绝望显而易见 (Wittenberg & Reis, 1986)。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孤独者所怀疑和讨厌的人往往恰恰是他们要向之寻求接纳和尊重的人。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他们的人际交往通常单调沉闷、迟钝乏味 (Solano & Koester, 1989)。孤独者对别人的话语反应迟缓,不会询问任何问题,从他人不带恶意的话语中却能品读出拒绝,所以与孤独者聊天没有任何乐趣 (Edwards et al., 2001)。此外,他们不会进行太多的自我表露;他们的谈话通常淡漠肤浅、毫无意义,所以他们很难形成他们所渴望建立的亲密关系 (Schwab etal, 1998)。
不幸的是,所有这些都逃不开别人的眼睛。孤独者愤世嫉俗的观点和迟钝乏味、半心半意的处世方式经常会引起他人的消极反应,他人一般会认为孤独者并不十分了解和喜欢自己 (Jones, 1990)。孤独和羞怯相似,都存在可能的自我延续倾向,但孤独的效应可能更加强烈。尽管羞怯行为实质上并无害处,羞怯者只不过显得疏离冷漠,但孤独行为却有破坏作用,令人憎恶。羞怯者只是要与人保持距离,但孤独者却会烦扰和激怒我们。在大学校园里,孤独的学生与同伴的交往几乎和其他任何人一样多,但他们体验到支持和关爱之类的积极结果较少,而消极结果,如冲突和怀疑,却较多 (Hawldeyetal, 2005)。因而,即使孤独者身边有许多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却令人生厌,这使得他们的孤独更严重。
不管是好是坏。雪上加霜的是,孤独还会引起抑郁 (Cacioppo, Hughes et al., 2006)。抑郁是比孤独更宽泛、更不满和苦恼的状态——孤独产生于人际障碍,而抑郁则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失落和挫折 (Weeks et al., 1980) -- 但他们能相互激化对方,抑郁使人更难有效率地行动以吸引他人 (Davila, 2001)。除了悲观和忧郁之外,抑郁者还会表现出可憎的行为模式,即过度寻求保证:他们持续不断地探查以确保别人喜欢并接纳他们,但当他们得到保证后又质疑这种宣言的真实性 (Haeffeletal, 2007)。在不满和焦虑中,他们仍继续寻求更令人信服的安慰,也逐渐把他们伙伴的耐心消磨殆尽 (Shaver et al., 2005)。
上述孤独的影响没有一条令人愉快。孤独者又应该怎样克服呢?如果你现在正处于孤独,前面的论述可能看起来非常悲观,但并非完全没有希望。有些人可能很容易遭逢孤独,但我们面对的环境显然也有影响 (Larose et al., 2002)。不利的环境会使任何人变得孤独——但环境会发生变化,所以始终保持希望非常重要。孤独未必一直持续。的确,当年轻人被催眠,并要求他们想象友谊和归属感的体验时,则和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孤独感时相比,他们更少羞怯、更好交际、更加快乐、更不孤独 (Cacioppo, Hawkley et al., 2006)。个体的观念就能引起巨大的变化。
详而言之,如果大学新生能把他们的苦恼归因于不稳定、短暂的影响因素,而不是他们自己或者其他人持久的缺陷,他们就能更轻松地克服孤独 (Cutrcma, 1982)。把自己的孤独判断为暂时的或能改变的困难,就能乐观地期待事情会好转,而充满希望比消极悲观更有可能医治好孤独 (Anderson, 1999)。再者,因为孤独产生于我们所期望的伙伴关系与我们当前已拥有的人际关系之间的落差,所以孤独者应该当心别把自己的眼光放得太高。例如,离家求学的莘莘学子通常有段时间会感到孤独;孤独伴随着 (新异的、陌生的) 新环境而发生 (Weeks et al., 1980)。但接下来的一年,那些只想结交新朋友的学生通常都能得偿所愿,变得不再孤独,而那些渴望寻觅浪漫爱情的学生通常会感到失望,变得更加沮丧 (Cutrona, 1982)。
要克服孤独,我们就应该寻求新的友谊,而不是爱情,尽力使自己显得友好。如果你现在正处于孤独,小心你自己的任何乖戾、自我挫败态度。你是否开始认为人们一般都是自私的、浅薄的和没有爱心?这种消极的人生观几乎肯定地会降低你的魅力,并且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你所期望的也许正是你所得到的。的确,如果你能采用更积极的方法——关注他人的优秀品质,期望他们愉悦友善,并且耐心地承认友谊的建立需要花费时间——你就可能会享有与他人更有价值的交往。